关于我国心电学研究方向的探讨论文_王东霞

关于我国心电学研究方向的探讨论文_王东霞

(甘肃省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甘肃天水 741020)

【摘要】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对心电学研究也更加深入,千变万化的心电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电信息,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涌现,为心电学家解释各种疾病状态下的心电图表现提供了重要条件。因此,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对我国心电学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实验研究揭示心电波形形成机制、冠状动脉显影与心电图对照揭示心肌缺血的心电特征、基因与心电图对比揭示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征、心电动态监测揭示心电现象的联系与发生时机,从而推动我国心电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心电学;心律失常;研究方向;动态监测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342-02

心电图主要是利用心电图机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情况,自从心电图记录仪发明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心电图各波形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人们希望能够从简单、无创的心电图中了解各种心脏疾病的本质。因此,本文对我国心电学研究应重点把握的几个方向进行了如下简要分析:

1.实验研究揭示心电波形形成机制

在心电学研究过程中,心电波形形成机制是重要的研究部分,其中以J波和T波研究为主,J波主要是通过研究冠状动脉灌注的左室楔形组织标本,从而揭示J波的形成机制。有研究学者在对犬的心室透壁电生理特性进行研究时发现,犬右室外膜细胞的1相与2相动作电位具有明显切迹,但是在心室内膜细胞的动作电位上却只有很小的切迹,其可能与心外膜细胞具有的瞬时外向钾电流(Ito)有关,从心电图生物电学原理角度进行分析,则可推测心电图上的J波形成与心外膜动作电位切迹具有较大关系。另外,也有研究学者认为心外膜先除极时,其动作电位切迹所对应的J波会与QRS波融合,如果先对心内膜进行除极,则心电图上的J波与心外膜动作电位切迹相对立,且切迹主要依赖于Ito,初步阐述了心电图的J波形成机制。在此之后,关于J波形成机制的诸多研究均证明,Ito决定了J波的形成,但J波形成也会受外界因素和其他离子流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Ito,影响心电图J波形成。因此,临床通常将特发性心室颤动、早期复极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等看似独立,但是又具有某些共同电生理的现象的疾病统称为“J波综合征”。

T波也是心电图的重要研究内容,有研究学者通过对狗左室楔形组织块进行心电图研究发现,若在标本首尾两端放置心电图记录仪,无法记录到T波,若将心电图记录仪放在心外膜下心室肌处和近心内膜下,能够获得较好的T波记录,且发现三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电位差与T波形成紧密相关。据报道,在心内膜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比心外膜细胞长时,M细胞复极完毕,T波也会随之结束,复极能够参与初期T波降支,提示T波形成机制为心室跨壁复极离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T波形成不仅与跨壁离散有关,与心室整体离散也具有较大关系,尤其是在TpTe间期更多地是反映心室整体离散,基于此,很多研究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发现TpTe间期可成为心电图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1]。但不论是J波还是T波,都是基于心室组织块研究其形成机制,通过部分来代替整体,必然存在一定不足,所以心电图现象还需要结合其他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J波与T波形成理论。

2.对比冠状动脉显影与心电图揭示心肌缺血的心电特征

对于冠心病患者临床通常应用介入治疗,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结果与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能够较好地揭示心电图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一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结果进行对比,能够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分析,在左主干闭塞判断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分析不同导联ST段抬高或压低组合,有助于判断冠状动脉的分支病变程度,如aVL导联ST段抬高能够显示出钝缘支或对角支的闭塞情况[2]。二是冠状动脉闭塞开放的心电图演变能够较好地提示患者病情进展和严重情况,会表现为ST段抬高、J波变化等。由于冠状动脉病变组织具有多样性,冠状动脉变化会导致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更加复杂,所以对特殊情况下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对心电机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3.对比基因与心电图揭示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征

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心律失常与基因异常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诸多研究证实心律失常与基因异常具有较大关系,虽然目前研究还不够成熟,但通过对一些基因与心电图进行对照研究,能够较为准确地揭示出遗传性心律失常的部分心电特性,因此这也是我国今后心电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有研究发现,不同基因的长QT综合征(LQT)与短QT综合征(SQT)患者,在心电图表现在存在较大差异。LQT1患者的心电图T波表现为上升及下降支光滑,呈单峰状。LQT2患者心电图表现为振幅偏低的多导联双峰T波,LQT3表现为对称高尖T波、双相T波等。与LQT不同,SQT1表现为T波窄而高尖,ST段消失;SQT2患者心电图表现为T波窄且高尖,SQT3降支陡峭,T波不对称。除了上述表现外,LOT8主要表现为T波倒置或交替,ST段延长及QTc延长,所以在了解基因型的上述心电图表现后,通过观察LQT和SQT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T波表现,即可判断其基因类型,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指导。

4.心电动态监测揭示心电现象联系及发生时机

可循环心电记录仪、长程动态心电图等都是进行长时间心电监测和记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心电动态监测方法及记录进行分析,能够发现较多心电现象之间的联系。如房性早搏与房颤关系密切,房性早搏有可能诱发房颤,但并不是所有房性早搏均会引发房颤,其与房性早搏的前周长、前120s房性早搏频率以及联律间期具有较大关系[3]。有研究证实肺静脉阵发性房颤具有长短序列和周期相对恒定两种诱发方式。除此之外,室旱与室颤、室速均具有较大关系,只有一定形态的室早可以诱发室颤或室速,90%的室颤发作前存在短阵室速或室早,短阵室速或室早能否诱发室颤与初始节律周长并无显著关系[4]。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T波电交替具有较大关系,J波通常说明心电极不稳定,发生室速和室颤的可能性较大。

心电图动态监测还可以揭示心律失常发作时机,如上午和下午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峰期,21:00-6:00发生致命性室速的机率不高,但在9:00-18:00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该发生时机可能与心肌缺血发生时间有关[5]。如果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更广泛的应用新技术,能够更好地揭示心电现象之间的联系,掌握心律失常的发生时机,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所以这也是心电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5.结语

总而言之,心电图是临床常用检查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心脏是一个立体结构,通过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可以记录和反映心脏不同面的电活动变化,心电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心脏病理生理机制信息,所以对心电学研究方向进行探讨,能够使心电图研究更加深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向晋涛.述评:心电散点图研究中应关注的几个方向[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2,21(01):1-2.

[2]韩百合,宋涛,曲秀芬等.心脏性猝死心电学预测方法研究新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0):3985-3987,3992.

[3]孙丽琴.心电散点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3,53(22):94-97.

[4]郭继鸿.述评:高度重视心电图在遗传性心律失常诊治中的作用[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4,23(01):1-3.

[5]王艳彩.冠心病心肌缺血应用心电图与心电向量联合诊断的可行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30):42-43.

论文作者:王东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7

标签:;  ;  ;  ;  ;  ;  ;  ;  

关于我国心电学研究方向的探讨论文_王东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