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产品结构调整研究_农产品论文

重庆市农产品结构调整研究_农产品论文

论重庆市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市论文,农产品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F0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01)01—0116—04

“十五”计划的主题是发展。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我国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这种调整,不再是以往的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在内的,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调整。因此,明确重庆市在“十五”期间农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产品结构的必然性

农产品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成败。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农产品结构调整,不外乎就是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粮食中水稻、小麦、红薯、玉米种植面积之间的比例,经济作物中油菜、蚕桑、水果、蔬菜种植面积之间的比例。同时,在传统观念中,农产品结构调整的方法不外乎按计划部门下达的计划、根据往年的产销情况、对当年市场的预测和本地区企业对农产品的需求制定出计划下达到各个乡镇,直到每个农户。这种在农村工作中长期形成的方法,基本适应了农业生产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需要。

然而,在“十五”期间,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农产品的供求发生变化,需要寻找新的市场。从根本上讲,我国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多压力大,粮食供求矛盾始终存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供求矛盾的表现逐步由量转为质。城市居民对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的农产品的需求已近饱和。据国家内贸局测算,在111种农副产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40.54%,供过于求的商品占56.76%,两者共占97.3%, 而且其价格连续多年走低。根据恩各尔系数所揭示的规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用于生活必须品的开支比例逐步缩小。以小麦的食用消费为例,1990—199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的年收入为1500—2000元,人均消费小麦38公斤左右; 1993—199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的年收入2500—4800元, 人均消费小麦25公斤左右;1997—199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的年收入为5100—5850元,人均消费小麦20公斤左右。预计2000年城乡居民的小麦食用量变化不大。因此,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完全以国内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产品结构,将受到很大的局限,需要为农产品的出路寻求新的市场。

第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需要扩大农产品出口以确保农民有效需求的增长。由于农产品需求已趋于平衡,农产品价格连续多年走低,农民收入的增加幅度明显小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幅度。1999年农民收入比1998年仅增长3.8%,比城镇人口收入增长率低5.7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农户,占到31.92%。又以2000 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为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19元人民币,增长幅度为8.4%;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仅为1500元,增幅仅为2.5%。需求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制约了有效需求的增加,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尽一切可能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扩大农产品出口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受国力限制,低价出口农产品是为了创汇,而当前扩大农产品出口却是为了占据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确保农民有效需求的不断增长。

第三,入世后我国农产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要求扩大农产品出口。一般意义上讲,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政府补贴越来越少,使我国农产品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入世以后尚无法与国外农产品抗衡。据有关资料的分析显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总体呈下降趋势。谷物、棉花、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纺织原料类基本处于比较劣势;食品、饮料、酒、醋、烟草等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品在曾经辉煌之后,从1995年起也成为低比较优势产品。入世后我国农产品生产受到的冲击无法避免。

但是,根据对1992年—1998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的实证分析,入世以后,我国农产品按不同的类别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不同的竞争能力。第一类:外贸竞争力较强的产品(竞争指数在0.9 以上):“食用蔬菜、根及块茎”,“咖啡、茶及调味香料”,“鱼肉、甲壳、软体动物及其它无脊椎动物制品”以及“蔬菜、水果及植物其它部分的制品”。这类产品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二类:外贸竞争力次强的产品(竞争指数在0.8左右波动):“活动物”、“肉及食用杂碎”、 “谷物、粮食制品”以及“蚕丝”。这类产品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三类:外贸竞争力一般的产品(竞争指数在0.3—0.4之间):“乳品、蛋品、天然蜂蜜及其他食用动物产品、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第四类:外贸竞争力较差的产品(竞争指数在0.1—0.3之间):“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这类产品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我国的分解与精炼技术水平相对世界发达国家要低得多。第五类:外贸竞争力很差的产品(竞争指数在0.1左右):“谷物”、 “食糖”、“棉花”及“羊毛,动物毛类产品”这类产品都属于土地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因土地稀少、土地肥力递减和牧草资源退化的情况下,该类产品的比较劣势日益明显。

从以上分类分析中不难看出,扩大出口农产品的机遇同样存在。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第一类和第二类农产品仍然有较强的出口竞争能力,它们占了整个农产品进出口额的43.5%。对第三类和第四类的农产品,着重应提高其加工水平。入世后受冲击最大的第五类农产品,重点在于改良品种和耕作技术。扩大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的农产品出口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综上所述,在国内农产品供求发生变化、尽快提高农民收入和入世以后对我国农产品生产带来的压力和机遇的条件下,农产品结构调整,必须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因此,作为“大城市带大农村”这一突出特点的重庆直辖市,调整农产品结构,也必须坚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所谓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并不是要求所有农产品都要出口,而是通过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应清醒的认识到,哪些产品具有现成的国际市场;哪些产品通过品种改良可以替代进口农产品,以开辟国内市场;哪些产品可以提升品质、提高加工能力从而具有潜在的国内和国际市场。

二、重庆市农产品结构调整应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重庆是一个年轻而且特殊的直辖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80%。据2000年1—9月统计为例,第一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17%左右,远远高于北京的3.7%,天津的3.6%。改革开放20多年来,重庆农产品的结构仍然是传统的“粮、猪”型,粮食的主要品种是水稻、玉米、红薯,主要满足农村人口的生活和牲畜饲料,其自然经济的比重很大。农产品的商品率不高,严重阻碍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重庆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由计划经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阶段。因此“十五”期间,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对于重庆而言:

——重庆农产品出口具有很大的潜力。根据重庆海关对农产品出口情况的统计,1998年重庆市整个出口总额为5.1亿美元, 同年农产品出口为1.107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1.7%。1999年全市出口总额为4.9亿美元,同年农副产品出口1.171亿美元,占23.89%。 可见农产品出口不仅在重庆外贸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重庆农产品结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以实现的。重庆农产品出口的现实已经揭示了这种可能。

——差距中孕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重庆虽然有一定量的农产品出口,但与全国农产品出口相比,差距非常明显。特别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食用蔬菜、根及块茎”,“活动物”、“肉及食用杂碎”等干性蔬菜、肉、禽的出口方面,差距更加显著。据重庆海关的资料显示,重庆的蔬菜类出口,绝大多数是盐水竹笋、盐水和新鲜松茸、盐水蘑菇及黑木耳、干蘑菇等盐渍类或土产类。新鲜蔬菜的出口在2000年以前几乎没有。2000年新鲜蔬菜的出口才逐渐起步,1—8月出口额接近14000 美元,主要品种为洋葱、蒜头、蒜苔等干性蔬菜。作为重庆山区农村主要作物的土豆,几乎没有出口的意识。14000 美元的出口额与同期我国蔬菜、水果出口额的18亿美元相比,差距实再太大。再从农产品出口地分析,有限的出口量分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单独一个国家和地区看,重庆的农产品所占份额实在太小。柑橘、冻猪肉的出口地只有俄罗斯一国。榨菜和罐头是重庆农产品出口的主打产品,1999年出口23455吨, 分别出口到日本、美国等11个国家、地区,平均一地只有2000多吨。上述分析,反映了重庆农产品出口量太小,但从另一面却揭示了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重庆农产品结构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大力发展农产品出口,把重庆的劣势变为优势。重庆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既不如川西平原,更不如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在全市 82269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中,山地(中山和低山)面积62400 多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75.8%;丘陵面积近15000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 18.2%;台地面积2900多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6%;平坝面积近 2000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4%。全市人均土地面积0.273公顷,只相当于全国人均土地面积0.893公顷的30.6%。1999年末全市耕地面积25296平方公里,只占土地总面积的30.8%。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山区和低丘陵地区的同一季节的谷物播种有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差,重庆的粮食生产目前尚无法实现集约化、机械化,无法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这是重庆农业生产的劣势。而劣势却避免了入世后可能受到的直接冲击,因为谷物正是入世后受到威胁最大的农产品。

然而,同样的地理条件和重庆人多地少、劳动力密集的特点却非常适合蔬菜、水果的大面积种植,适合各类畜牧业的大规模发展,不同高差的立体气候,有利于生产不同季节的蔬菜、水果。远离工业污染的山区和深丘陵地区,适合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而这些农产品恰恰在入世后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劣势可以变为优势。面对入世以后将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广阔的国际市场,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蔬菜,特别是以土豆等为主的干性蔬菜的出口,大力发展畜牧业及其相关产品的出口,把重庆建设成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把劣势转变为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重庆农业生产的被动局面,实现重庆农业的跳跃发展。

三、调整重庆农产品结构的对策思考

第一,加大对农村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从重庆农村的现实状况看,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因此,一定要在重视城市基础建设的同时,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山区和深丘陵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道路、通讯、电力是农产品通向国际市场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确保新鲜蔬菜、水果及时运抵口岸的必备条件。“十五”期间,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投入,主要从对粮食的直接补贴转变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解决靠农民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基础设施投入大回报慢的问题,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运用高科技改良品种、提升农产品质量。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的基础是农产品的质量。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如干性蔬菜、水果、肉类等,如果质量不高,竞争力必然受到影响。1998年,我国苹果产量达到194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3,但优质果率只有10%,其中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不足5%。而美国、新西兰、 日本等国的优质果率达到70%,可供出口的高档果率在50%左右。我国柑桔产量位于世界第3位,但甜橙类产品仅占23%, 其余多为不耐储藏的宽皮类柑桔。1999年重庆市柑橘的出口量占整个农产品出口量的4.7%, 但其价值只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0.66%,出口量与价值量比重的巨大反差,说明了质量上的差距严重影响价值收益。产品的质量制约了出口量的扩张。

我国出口农产品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也很突出。动植物中的添加激素、农药超量残留、畜牧业的疫病等问题都很突出。就在我国出口农产品受到食品安全困扰的同时,我们却在大量出口用于生产绿色食品的骨粒、骨粉。据重庆海关统计,1999年,占重庆出口农产品量33.99 %的产品是骨粒、骨粉,主要出口国是日本。而同年重庆却从日本进口大量氯化钾等化肥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因此,运用高科技改良农产品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是确保出口竞争力的关键。

对于重庆而言,完全有条件生产无公害、无激素和无农药残留的绿色农产品。重庆有强大的农业科研教学基地,为品种改良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有尚未被污染的秦巴山脉、武陵山脉及广大的丘陵地区,有独特的立体气候,对于发展现代高效的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重庆完全有能力以高科技为基础改造传统农业,率先改良品种,大面积发展绿色农产品。

第三,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农产品的出口除了质量取胜外,其加工能力、包装水平也关系到出口产品的经济效益。仅以水果为例,发达国家已普遍对摘后水果进行售前处理,包括预冷、贮藏、洗果、涂蜡、分级和冷链运输,加工总量占产量的35%。在我国,通过简单手工分级处理的水果,还不到总产量的1%。可见, 出口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的潜力同样巨大。

根据重庆海关的资料,重庆出口农产品的包装十分简陋。骨粒、骨粉是大宗出口产品,这种对牲畜骨头经过简单加工成为粉状的产品只用了极易破损的编织袋进行包装,既不防潮又不防腐,异味扑面,有的包装在起运现场就已破损,可以想象运达目的地后的损耗情况。重庆的竹席、蔺草席出口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但与我国其它地区向日本出口的“竹质纤维”相比,这样的产品实再太“粗放”。对于蔬菜的出口,除了盐渍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加工,也没有冷藏的手段。农产品加工的滞后,影响了出口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注重对产品加工业的投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是实现农产品结构调整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四,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在实施出口导向的农产品结构调整中,以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企业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既要开辟和巩固国际市场,还要帮助农户抗御市场风险、为农产品加工提供技术和装备、为农户提供资金或融资渠道等,它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目前,国家农业部、国家计委等8 部委正在实行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政策,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的经营销售农产品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骨干力量。

重庆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并且外贸在经营农产品出口方面的能力也相当薄弱。据重庆海关的资料显示,1998年全市猪蹄和冻猪肉以及柑橘等农产品的出口几乎全部由外地公司垄断。榨菜、罐头是重庆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1999年占全部农产品出口额的22.9%,占出口重量的30.1%。但是,其中一半被北京、深圳、四川、江西的外贸企业以内贸方式买断后再出口,重庆的外贸企业只经营了其中一半。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重庆外贸企业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改革企业制度和经营体制,坚决走贸工农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才能承担起“十五”期间农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任。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与东部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联合,或者直接引进国外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大公司,让它们与本地的外贸企业和乡镇企业联合,利用其经济实力、技术装备、市场份额带动重庆农产品的加工与出口。参照黑龙江的奶牛产业带、吉林的玉米产业带、山东胶东地区的蔬菜产业带、陕西的苹果产业带等成功模式,建立重庆的蔬菜和畜牧产业带。农业产业化经营在重庆能否成功,决定了农产品结构调整的成败,关系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效果,直接影响重庆市“十五”期间的经济发展。

收稿日期:2000—11—15

标签:;  ;  ;  ;  ;  ;  

重庆市农产品结构调整研究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