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浅谈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数学教学情境的界定
情境即情景、境地,指的是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数学教学情境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具体学情和教学方法,应用一定的教学媒体而特意创设的模拟生活上或工作中的某些场景。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在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架起了重要的桥梁。
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的构建。《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生动有趣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这对疗治过去数学课程中过分注重形式化引入、大量编制虚假的应用情境对数学教学造成的“硬伤”,具有积极意义。
三、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现存的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教师根据课程新理念和教学实际,精心创设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了,为学生学好数学提供了支撑与载体。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以创设情境为主的课堂上,情境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过滥、过度、过庸或过奇的情境充斥着课堂。如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仅仅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只是在几分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剩余的30分钟还是脱离情境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过多,花样翻新的情境是一个接一个,而情境与情境之间又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看似“高潮迭起”实则“华而不实”,喧闹的课堂背后缺少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片面追求情境的有趣而忽略了情境的负干扰,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后继学习;有的教师情境创设,远离学生现实生活,远离学生年龄特点,远离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以教师的爱好代替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为了出奇制胜,刻意追求情境的新异,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课堂上出现了许多人为编造的谎言式的情境……
四、教学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认为情境的创设“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特别是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认为有效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所谓真实性原则就是指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需要而“假造”情境。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创设真实性教学情境就是要把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真实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目的性原则
我们在设计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了游戏而游戏。情境创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生活“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所包含的数学问题必须是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否则,再好的教学情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徒劳的。
3.新颖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新颖、有趣、生动,对学生能产生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和兴趣。研究表明,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中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而中高年级学生则对“有用、具有挑战性”的事物和任务更感兴趣,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4.学科数学性原则
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要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启发学生思维,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的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切勿“舍本逐末”“舍近求远”“拣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变简单为复杂”;更不能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要体现出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不但应该具有思考价值,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数学课得上出“数学味”来。
5.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不能让学生只是在几分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剩余的30分钟还是脱离情境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特别是,情境的创设不能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是一个情境下创设的若干个有必要逻辑联系的“情境串”。
五、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生活情境、实验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等,所以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中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表演、演示等方法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即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再现或模拟于课堂上,创设出一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感受和接纳的感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情感认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教与学的共鸣,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2.利用数学实验创设情境
通过设计观察、演示,进行小实验、小操作等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物演示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组织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
3.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即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或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的一种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效果更是突出。
4.利用童话故事、数学典故创设情境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创编或改编出不同的童话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在所创设的童话故事中解决数学问题。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创设“八戒分瓜”的故事。八戒买回来一个大西瓜,猴哥说,“我们师徒四人,每人吃它的。”八戒不同意,他说:“不行不行,是我买回来的,我要多吃一点,我要吃它的
,再说我肚子这么大。”设置悬念:
和
到底谁大?学生很自然地思考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5.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创设情境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过去我们应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同学们试试看。
总之,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还应做到“到位不越位”,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体现社会发展的新文化,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开展积极的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知识建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原标题:再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