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理论脉络论文

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理论脉络

蓝庆新

【摘要】 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逻辑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和升华,经历了开辟对外开放通道的准备阶段、“引进来”为我所用的起步阶段、“走出去”参与竞争的发展阶段、平衡发展双向合作的深化阶段,目前已经发展到高质量、全球开放发展的升华阶段,今后仍将不断完善和进步。中国特色对外开放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不断取得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日益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取得进步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 对外开放 中国特色 理论逻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中国对外开放发展之路,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懈努力,形成了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并且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的具体实践,不断完善理论逻辑,使得理论不断深化。

开启中国连接世界的通道是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的前期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西方经济封锁,中国对外开放受到严重阻碍,党和政府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并没有放弃对外开放的尝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这里面蕴含着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的光辉。在冷战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是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运用灵巧微妙的外交智慧,以小球转动大球,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启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破冰之旅,为中国对外开放打开了通道,也为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的形成做足了前期准备。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是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的起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面对文革之后国民经济面临的巨大困难,通过打开国门,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后发优势,推动中国外贸和外资发展,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进步。邓小平明确指出“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因为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可以使我们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在实践中,党和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开放领域改革,如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逐渐放开外贸经营权,采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方式不断引入国外资本,成效显著。这一阶段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逻辑在于“引进来”为我所用,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是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

随着中国“引进来”为我所用取得重要进展,一批中国企业成长起来,开展国际化经营需求强烈,开始逐步走向世界,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都有了长足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紧紧抓住中国开放中形成的新要求、新优势,不断完善对外投资理论。党的十五大提出:“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2000年初,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政治局讲话中,首次把“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全面地融入全球化措施,在国内推出以外汇体制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措施,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获得了更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机会,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展现竞争实力,涌现了诸如华为、海尔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这一阶段中国特色对外开放逻辑在注重“引进来”的基础上,开始逐渐推进“走出去”,在国际竞争中提高自身水平。

手机摄影传播的交互性很强,传播速度也很快,当前,我国针对摄影传播的法律法规监管力度较小,很容易导致手机摄影信息传播中出现一定问题。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加强对手机媒体的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完善立法和规范新闻传播管理,为整个手机新闻摄影传播提供健康的传播平台和传播环境。在手机摄影传播中,受众对新闻内容可能会存在一定疑问,担心传播的真实性,通过政府立法和加强管理,可以有效解决这种矛盾心理。

建立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是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的深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崛起步伐加快,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出去”战略持续深入,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币汇率升值也促进了进口和对外投资实力的增长。顺应这一形势变化,同时面临在国际上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的全球金融危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建立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即要实现进出口平衡、吸引外资和引进外资相平衡,中外利益兼顾共赢,又能够抗击国外风险冲击、双向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党和政府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开拓进取,以双向开放为目标,实现了对外投资从审批制到核准制改革,实现内外资所得税合一,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丰富了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内容,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有效抗击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中国全面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打下了重要基础。这一阶段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逻辑在于“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开放、平衡发展、互利共赢。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的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迎来崭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趋势明显,中国日益成为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力量,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与日俱增。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高质量、高标准的对外开放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把握和全面认知中国发展实际,站在全新的高度,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发展大势,对标国际投资贸易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断致力于维护推进全球化向包容公正方向发展,为全球发展提出可行方案,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广大国家的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改革开放发展思想,实现了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的升华。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党和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高质量对外开放举措,如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实现对外投资从核准制向备案制改革,举办中国进口博览会,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南南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不断提出全球化发展的有效倡议和行动方案等。这一阶段的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逻辑,已经从关注自身发展、合作发展阶段到高质量全球发展的升华阶段,即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中国在全球治理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推动和引领作用,积极为全球事务和全球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逐渐实现由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向设计者、推动者和引领者的角色转变,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大国责任。

总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逻辑不断发展、深化和升华,从开辟开放通道的准备阶段、“引进来”为我所用起步阶段、“走出去”参与竞争发展阶段、平衡发展双向合作的深化阶段,发展到高质量、全球开放发展的升华阶段。中国特色对外开放思想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发展前进的光辉历程,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理论逻辑不会停止,也必将随着中国的发展而不断取得进步。

㉕Jeffrey A.Parness,“Old - fashioned Pregnancy,Newly - fashioned Paternity”,Syracuse Law Review,57(53),2003,p.69.

【中图分类号】 F125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石河子大学绿洲学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招标课题“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研究:理论、评价和战略”(项目编号:18VDL010)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小梨 美编/王梦雅

标签:;  ;  ;  ;  

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理论脉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