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的积极影响_心理健康论文

健康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的积极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论文,生活方式论文,效应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摆脱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1]。倘若用公式表述健康概念的内涵,姑且可表述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健康。笔者以为,这一定义虽出自权威机构,有其科学依据,但在内涵上仍有拓展的空间,因其忽略了个人在精神上的完好状态。而人的精神状态恰恰是现代社会衡量人的健康状况的重要纬度之一,毕竟,精神不等同于心理,精神状态亦不等同于心理状态,精神上的完好状态亦不等同于心理上的完好状态[2]。据此,本研究以为,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内涵应该界定为:人们在身体、心理、精神与社会适应等纬度上处于完好状态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是身心完好的生活方式,抑或是社会适应良好、摆脱虚弱的生活方式。

从学理上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健康无疑是有裨益的[1-2],对大学生的健康亦然。然而,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健康究竟会产生哪些积极效应,这些效应是属于单一纬度的,还是属于多个纬度的,是相对比较明显的,还是微乎其微的,这些效应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类似诸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未见诸报道。之前,笔者的系列研究论文《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实证研究》(之一、之二、之三)已公开发表[3-5],本研究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也是从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视角率先探讨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健康效应问题的,更是针对大学生健康问题的专题研究。

从实践层面而言,课题组期盼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积极效应能够影响到更多的领域,体现在更多的纬度上。然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积极效应主要影响到综合健康状况、体质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精神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5个纬度,体现在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指标上。为期2年的实验考证显示,这一系列的指标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量的变化,有的甚至导致了质的变化。据此,足以断定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对大学生的健康产生多纬度的正面影响,带来一系列令人欣喜的积极效应。

本研究在体育学术界率先探讨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健康效应,经精心实验,设计出适合于大学生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采取全方位的干预措施,使大学生在身体、心理、精神与社会适应等纬度处于完好状态(相对而言)的生活方式。这些干预措施主要起引导与教育的作用,主要包括:引导大学生多掌握一些科学的养生、保健与健康知识,学会1~2种适合于自身的锻炼身心的方法与手段,坚持每天锻炼0.5~1h;教育大学生善于调控心理平衡,注重锤炼健康、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讲究精神卫生,始终以积极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新的挑战;合理设置一些工作场景,让大学生提前扮演职业角色,并适当参与一些健康向上的社会活动,以锻炼其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大学生讲究饮食卫生,注意膳食营养的均衡与多样化,确保每天睡眠的时间不少于8h。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研究的视野投注于位于湖北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选取该校4个学院(教育学院、经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外语学院)的200名一年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初次的访谈印象与记录,将其中倾向于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的100名大学生定为实验组大学生(倾向系数大于0.76),而将另外100名大学生定为对照组大学生(倾向系数小于0.76)。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研究法

实验组大学生采用本研究设计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照组大学生则采用普通的生活方式(未采取实验设计的干预措施,生活方式依大学生的主观意愿而定)。课题组成员严格按照预先设计的实验程序,分别于一年级上学期(实验前)和三年级上学期(实验后)对两组大学生进行健康学指标测试。将测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保存。

2.2.2 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成员针对大学生健康理念、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生活方式等问题设计出调查问卷,分别于一年级上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对两组大学生作问卷调查。一年级上学期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8.4%;三年级上学期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7.5%。经检测,问卷的信度为89.7%,效度为87.6%。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前后所测得的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着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实验前后变化明显的指标作数理分析,借此判断两组大学生实验前后有关指标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经过2年的跟踪研究,探寻到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发现了若干令人振奋的积极效应,经思辨整理,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3.1 积极效应之一:综合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综合健康状况是对人的健康状态与水平的综合反映。大学生的综合健康状况,体现在若干重要纬度上,既有体质健康纬度的,也有心理健康纬度的,还有社会适应能力与精神状态纬度的。每个纬度又涉及众多方面,每个方面又涉及相应的诸多指标。

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相对改善,也使得其综合健康状况明显好转。这不能不说是令人振奋的积极效应。这一积极效应体现在若干不同的纬度与众多的健康学指标上,虽然还称不上有质的飞跃,但在量的变化上却是相对比较明显的甚至是显著的。考察综合健康状况的若干重要纬度,探究与之相关的若干重要指标,或多或少总能发现其在量变上的进步或突破,或是探察到某些指标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化的趋势与信号。课题组历经2年的实验,记录下了每个重要指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量变情况,经比较鉴定,对变化比较明显的指标予以筛选,并列表统计,详细剖析其变化的原因。相对于对照组大学生而言,实验组大学生在上述若干重要纬度的众多指标都出现了相对比较明显的变化(见表1、表2),因而,课题组顺理成章地得出了实验组大学生的综合健康状况明显好转的论点。

 

3.2 积极效应之二:体质健康状况相对改善

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之一,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相对改善。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相对改善上。所谓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相对改善,既表现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身体素质与身体机能的相对改善上,也表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精力的相对改善上。在体育锻炼方面,具体而言,表现在大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的相对改善上,也表现在肺活量、心率、血压、脉搏输出量等身体机能指标的相对改善上。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相对改善,无疑有助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相对改善。

2002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颁布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它是衡量与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本研究中,实验组大学生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体验2年之后,与该标准有关的众多指标均得以改善或提升,有的指标改善或提升的幅度还较大(见表3)。而对照组大学生则采用普通的生活方式,2年后与该标准有关的多数指标却未见改善或提升(见表4)。这足以说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与身体素质紧密相关,还与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状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体质健康状况相对改善了,必将对与其相关的纬度与方面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

3.3 积极效应之三: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改善

为期2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改善,这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之一,也是其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之一。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且有自知之明[4-5]。本研究中,实验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见表5),具体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在荣辱得失面前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爱意识明显增强,分外注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爱惜荣誉;自信心显著增强,尤其在学业上表现出充分的自信,甚至对自我发展前景亦表现出相当的自信;对专业特色、学科优势、课程体系与价值、未来职业定位亦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对照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未见明显改善(见表6)。

 

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在心理上处于相对完好的状态,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6-8]。有关人格、志趣、情操、心境等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已具备。当前,应注重对其进行有关专门领域的心理教育,如锻炼心理效益的教育、抗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及优化心理品质的专题教育,以增进其心理健康,锤炼心理品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状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与精神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尤为明显。至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方式、途径与程度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课题组拟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作跟踪研究,以揭示其间存在的复杂的微妙关系。

3.4 积极效应之四: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提高

为期2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提高,这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之一,也是其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之一。本研究中,实验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提高(见表7),而对照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则无明显变化(见表8)。

 

本研究中,实验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提高,主要表现为:在适应校园环境与竞争压力、改善师生关系与学习环境、促进校园与社会的文明进步等指标上,其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提高;面临就业形势的变化与用人单位的新要求,该组大学生能够适时调整心理期待值,及时优化知识与能力结构,主动掌握新的实用技能与技术;实验结束后,该组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亦相对提高,尤其是处理复杂人际关系与各种利益纠纷的能力有所提高[2]。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其心理承受能力紧密相关,与其体质健康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其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分越高,则说明其社会适应能力越强。如果大学生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那么其适应社会环境与社会心理氛围的能力就较差,社会适应能力就有待提高。当然,该纬度与精神状态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通常有着良好的精神状态。

3.5 积极效应之五:精神状态相对改善

为期2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在精神健康领域,大学生的精神状态相对改善,这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之一,也是其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之一。本研究中,实验组大学生的精神状态相对改善(见表9),而对照组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却无明显变化(见表10)。

本研究中,实验组大学生的精神状态相对改善,主要表现为: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崇尚创新的精神已初步显现,实验组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已蔚然成风,严谨务实、崇高科学与健康的生活作风已初露端倪,且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注重健康信息的获取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逐步养成;争创一流、争当表率、创新求变、追求卓越的积极的精神状态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在不同时段、不同观测点均予人以较深印象,呈现出鲜明的表象;学习倦怠、消极低沉、不求创新、平庸度日的消极的精神状态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在不同时段、不同观测点均予人以较浅印象,呈现出淡薄的表象。

精神状态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概念,也是一个尚待详加考察的概念。它与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有较为密切的关联,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联尤为显著。本研究在体育学术界率先将精神状态与大学生的健康联系起来考察,揭示出健康的新内涵,可为大学生的健康促进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也可引起健康学学者对精神状态复杂性的重视,并对与之相关的多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4 讨论

本研究首次提出综合健康状况的概念(综观近几年的健康学研究文献,未见综合健康状况的提法),值得健康教育与体质健康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该概念涵盖了体质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状态4个纬度的内涵,既是对这4个纬度的综合判定,也是对人的健康状况的高度概括表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状态4个纬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9-10],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心理健康状况与精神状态、社会适应能力与精神状态、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而体质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与体质健康状况、精神状态与体质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关系则不显著。上述4个纬度中,每个纬度的构成指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相关关系,纬度与纬度之间的指标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比如,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承受能力,团队精神与适应校园环境、改善师生关系,锐意进取精神与抗挫折能力、抗病能力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的积极效应,可持续时间的长短则因人而异,有的可持续至大学毕业,有的可持续到工作后若干年,有的则可持续终身。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大学生的性格、毅力、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至于这些积极效应能衍生出哪些相关效应,转化成哪些具体效益,则因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未作更深入的探讨,尚待今后完善。

大学生坚持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益于提升其健康商数[1],而且有益于提升其情商与智商水平。因为健康商数与体质健康状况密切相关[11],而情商、智商与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状态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毕竟,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促进体质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状态4个纬度的发展,这4个纬度的发展状况改善了,必将有益于大学生健商、情商与智商水平的相对改善。而采用普通的生活方式,则很难促进上述4个纬度的发展,因而也难以促进大学生健商、情商与智商水平的相对提升。

与单纯的体育生活方式相比[8-9],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健康效应更为明显。因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兼顾了体育锻炼、饮食营养、心理调适、精神卫生、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纬度的发展,而体育生活方式只相对片面地发展了体育锻炼这一纬度,没有兼顾到其他纬度的发展。然而,饮食营养、心理调适、精神卫生、社会适应能力等纬度的发展状况,也会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因而,只有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兼顾体育锻炼、饮食营养、心理调适、精神卫生、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纬度的发展,才会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最大的健康效应。

毫无疑问,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逐渐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使其健康状况得以优化。而这又会影响到大学生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与行为,使家庭形成一种较好的健康环境。千百万个家庭的健康环境的形成与优化,必将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健康环境的形成与优化。其关系如图1所示。

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积极效应还体现在,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健康素质,而健康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是社会生产力及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该素质的改善与提升,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将节约巨大的医疗开支,从而有助于节约社会发展成本;从管理学角度而言,将提升人力资源价值,有益于社会生产的健康发展与良性运行;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将有益于社会健康环境的优化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从而形成人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健康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综合健康状况显示出较好的健康效应,对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改善其精神状态,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比较明显的积极效应。

(2)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改善生活品质的根本方法,也是促进健康、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值得在大学生中倡导与推广。

(3)大学生健康素质与水平的提升,有益于家庭健康环境的形成与优化,亦有益于社会健康环境的形成与优化,有助于形成人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健康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4)本研究在体育学术界首次提出“综合健康状况”的概念,该概念涵盖了体质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状态4个纬度的内涵,这4个纬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5.2 建议

(1)本研究在体育学术界率先探讨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健康效应,经精心实验与调查,设计出适合于大学生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在高校中宣传与推广。

(2)当代大学生应确立“自主健康教育”理念,主动学习传统养生功法、康复保健、心理调适、精神调剂等方面的知识,自主监测自我健康状况的变化,努力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3)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注重研究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优化方案,制定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指导大学生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当代大学生应坚持每天锻炼身心的良好习惯,力争每天锻炼0.5~1h,以锻炼养心境,以锻炼提精神,以锻炼促健康。适时锻炼,适时放松,使身心俱益。

标签:;  ;  ;  ;  ;  

健康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的积极影响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