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千禧年电影市场的运作_电影市场论文

别忘了--千禧年电影市场的运作_电影市场论文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千禧年电影市场运作咏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别有论文,在心头论文,市场运作论文,一番滋味论文,千禧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贺岁片——强弩之末须出新

在雄踞电影贺岁档期三连冠霸主之位以后,“冯葛组合”式国产贺岁片渐显颓势,似乎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其实任何事物的盛衰,都决非一种原因使然,就贺岁片而言,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市场需求不足或观众心理出现逆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心理期待不断地提升着。自《甲方乙方》形成“首次轰动效应”之后,《不见不散》在故事结构、人物情感等方面又跃上一个新高度。故此,观众(包括市场操作者们)无形中对“下一部”便蕴就了更高的期望值。而《没完没了》出笼后,立刻招来非议一片,这之中,固然有因冯小刚的工作人员对记者不恭隐含积怨的发泄,但不可否认的,是较之《甲》片、《不》片,《没完没了》的确有式微之态,尤以吴倩莲与其他演员风格的失衡及其请马晓晴配音的一口“京油子腔”为甚。

式微属实,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冯葛组合的号召力依然强大,女配角的小毛病只能伤其票房皮毛,却无碍票房筋骨,北京市场照样收进1000万的票房,全国近3000万的成绩一样教别的导演羡艳不已,冯小刚有理由“没事偷着乐”了,媒体骂声一片,而票房照收不误,似乎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和导向失灵了。其实,从今天眼光看,是“品牌效应”、“经营惯性”和“档期需求”有力地支撑住了《没完没了》的票房收入。

 而一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大抵已经对冯小刚那句铿锵有力却招人愤怒的“我不拍贺岁片老百姓看什么?”从心理上认可了,事情往往这样,语惊四座者必是技压群芳。

实力归实力,但冯葛组合的驾岁片也真应出出新招了,不但出新,而且两人可谓“唇亡齿寒”,因为从市场需求来讲,离开冯小刚的葛优将不成其为葛优,而失去葛优的冯小刚也将不成其为冯小刚,一如张艺谋和巩例,一旦分开,各减风采。

可以断定,冯小刚卷土重回贺岁阵营已成事实,市场在等待,观众在期盼,为市场为观众拍片,完全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面子无益!

2.人文电影——西洋镜里乾坤大

尽管,《西洋镜》在国内票房并不很理想,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制作相当考究,思想内容极为深刻,表现手法特别新颖,结构十分严谨,语言流畅的传世之作,或许可以说,它不属于市场,而是属于艺术、属于文化、属于历史。

纵观中国影坛,还没有哪部作品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两个极为相同的历史坐标上,把历史和现实,把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有机地,贯通古今地展现出来;而《西洋镜》做到了,它在中国即将迈进WTO门槛之际,从容冷静地讲述了百年前西方电影流入中国的故事,借古喻今,理性的观赏者多少能领悟到两个相似的历史路口上,中国今天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任何作品的表现形式永远都是为其内容服务的,但高明的创作者却能使其形式成为强化内容的有力载体,《西洋镜》是以喜剧为基本风格的,然而,正由于它的喜剧的人文内涵,就大大区别于传统的国产喜剧片,呈现出梁赞诺夫式喜剧的冷峻、客观,而综上所述的一切价值,极易被以经验为经营判断的市场操作者所忽略,这直接导致了该片在国内许多地区票房不佳。

《西》片在北京市场是继贺岁片后,首先登场的节目,缩小市场空间,拉长市场时间的特殊运作,使其在局部市场主档期长达八周之久,并轻松突破百万票房大关,而以我之见,票房高低并不重重,重要的是,此片是中国电影真正走上国际化运作的先头部队。

3.假日经济——尚未形成大气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特别是实行“双休周末”及节日长假期以后,“假日经济”这个概念流行开来,颇为时尚。

那末,电影文化消费的“假日经济”是否存在?假如存在,那它和其他消费领域的“假日消费”有何区别?它的特性何在呢?要搞清这一概念,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电影市场历年不同节假日的消费走势:80年代中期以后,越是节假日越无人看电影。特别是春节,有“灰色春节档期”之说,许多影院甚至放“春节假”。元旦、国庆稍好些,但也绝无“假日经济”的任何一点感觉。直至“成龙大片”瞄准国内春节市场,才逐步培养起大批观众春节看电影的习惯。

而元旦期间的电影消费高峰期,则得益于紫禁城创出的“葛冯组合”式国产贺岁片,如今自圣诞平安夜至元月底已形成年内最火爆的档期,并成为众多投资制片方必争之档。

“五·一”和“十·一”至今也没有形成与所谓“假日经济”概念有关联的稳定档期,无非是几个“双休日”的组合,定位性不突出,譬如2000年五一期间,一边是旅游“井喷式”的假日经济,另一边是电影消费的不温不火,幸而我们几经交涉,将《西点揭秘》提前至5月5日才避免了许多城市电影院门前冷落的窘状;国庆亦然,若非把原定9月中旬排映的《一声叹息》延至国庆期间,大概影院又会因无片可映而干脆放假。

关于电影的“假日经济”,未成气候,姑且视为特定档期。

总之,电影市场无淡季,观众消费亦无一成不变的旺季,关键在影片,可概括为“有档期,不惟档期,重在影片质量”。

4.新锐电影——后来居上说《洗澡》

新生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张杨继《爱情麻辣烫》后,又推出其新作《洗澡》。其实这部对故事内容秘而不宣的新锐电影,市场操作者早就将其纳入视野,认定这是一部可大做市场文章可产生重要影响的影片,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北京成为最晚公映该片的市场。其时,全国运作已尘埃落定,上海市场暂居首位,且盗版光盘严重泛滥,投资方对北京市场的期望值已降至最低点。艺玛公司认为北京能有30万票房就该烧香念佛。投资公司甚至建议我们采用某些城市的很难拿上台面的做法:到洗浴中心去给赤身裸体的浴客放映。对此建议,我们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八个字:辱没斯文、亵渎艺术。

对于北京这样一个以文化定位为城市形象的国际化都市,“下三路”战术显然为下下策,而像《洗澡》这样一部写北京的人,说北京的事的北京作品,我们必须出奇制胜,必须后来居上,在一番周密策划之后,《洗澡》在北京未进浴室却上了拍卖台,在著名拍卖师李永宏的槌声中,《洗澡》未上银幕就已先拿到百余万票房,两周以后,北京电影市场以200万以上的单片票房,反超上海,成为该片全国票房新状元。

5.言情片——《花样年华》花样好

王家卫电影的旋笔之作。尽管,《花样年华》没有《阿飞正传》的激流旋涡,没有了《东邪西毒》的刀光血影,没有了《堕落天使》的枪林弹雨,甚至没有了《春光乍泄》的牵肠挂肚;然而,不动声色和深藏不露却使周慕云和苏丽珍的一段心心情结演绎得别具那种舒缓而又孤独之美。

激流险滩固然惊人,但平静表面下的潜流更为深刻,看这样的电影需要潜心,也需要丰富的内心情感体味。否则你会感到所有配角的漠然,音乐效果的可有可无,而当你具有了潜心的情感体味之后,才可能领悟到张曼玉背影伴着的偶而响起的拉丁音乐有多么动人心魄,那是感情的绝唱!

就市场需求而言,自《廊桥遗梦》和《泰坦尼克号》之后,还未有真正的情感大片投放市场,《花样年华》虽不具备那样豪华的制作阵容,但戛纳电影节和多伦多影展的风光占尽已使其具备了极强的市场号召力,特别是京城的女性观众,对此片追捧心理已达极态,更由于文化消费以女性取向为主的特性,赢得女性观众便赢得整个市场已是不争之势。

除此而外,王家卫、张曼玉、梁朝伟、张叔平等于首映之日抵京举办首映礼以及盗版光盘尚未严重泛滥也成为另两个市场有利之契机。综上所述,如运作合理,档期保证,本片将给市场带来意外惊喜,而一些影院经营者之所以开始并不看好它,是因为忽视了影片以外的诸多商业元素。

市场需求的节律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循环往复,文艺片永远会在观众中占有一席之地。《花样年华》这样一部节奏冗缓的、怀旧心理为主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婚外情电影,冲出影院原排短档期的阻隔,其后劲之强为近年所罕见,说句后语:假如当初影院经营者能准确地判断本片的可挖掘潜能,那它的票房决不仅收在两百多万上。

在《花》片映出过程中,影院出现了不少耐人玩味的现象,首先是常常看到极不情愿而又无可奈何地随女友走进放映厅的男士,极似家里的电视遥控器永远拿在女士手里的感觉。这恰好验证了当初“抓住女性观众就赢得市场”策划的准确,其次,女性服装最好看,甚至裁缝们也留连于影院,这当为能得益于张叔平的独特创意,26件旗袍也算得上一个中型的“旗袍秀”了,更有时装设计师预言,2001年夏季将是全市性的旗袍大展示,可见一部影片对于周边文化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6.主旋律——《生死抉择》唱大风

《生死抉择》是献给全国30万电影人的一份极为厚重的意外大礼物,全国1.2亿的总票房绝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金娃娃,它的成功,是偶然加必然,实力加机遇,社会形势加民众心态的总和乘以3得来的。

严格说来,没有《生死抉择》,2000年就失去年度中最亮丽的一笔,没有它,可以肯定地说年度票房不可能高于近年来最低谷的1999年。因此,在今天看来,我们仍然由衷地钦服上海同行的巨大魄力。

该片先期在上海创出的1500万天量票房,与其说是对北京市场的巨大压力,不如说是莫大的诱惑,而我们之所以后来票房反超上海,一个极重要原因就是坚持在最佳时机投放市场。

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文件是有史以来,关注电影力度最强的一次。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为一部电影联合发文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东风既来,错之可惜,在上影全力支持下,首次铺开“全首轮”式战线,拷贝投放达到30个以上,同时,影院、出租、送片上门多管齐下。30个日夜、1729万惊人票房、130万总人次在中国电影放映史上写下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屈指算来,《生死抉择》在北京写下四个最高:国产影片最高票房——1729万;国产片单片日均票房最高——日均50万以上;其中有5天日票房超百万,5天日票房95万以上;国产片单拷贝创值最高——60万;国产片上座率最高纪录。

有人说,也许《生死抉择》的票房成绩大多来自党费、团费,不值得拿来当事说,其实不然,即使看看该片的零售票款,也不可谓不高,在1729万总票房中,零售票也有近300万元之多,这个单项成绩,大抵也是多数国产片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生死抉择》运作过程中,北京断影联的规模化运作、规范化操作给上海电影厂负责同志留下深刻印象,东方公司老总许明乐坦言道:北京电影市场是全国免检单位。

7.进口片——福兮祸兮语还休

2000年的进口片几乎无热点,如果简单用“大片不大”解释似乎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像吴宇森的《碟中谍》之二,绝不比当年的《真实的谎言》差,但票房成绩却有云泥之别;再如李安的《卧房藏龙》在美欧市场火得一塌糊涂,却在国内极遭冷遇,此类例证在年度市场俯拾皆是,这似乎是一个不宜讨论的现实,但不得不提及的是,此类影片的不及时上映,却给盗版者提供了更多泛滥空间和牟取暴利的机遇。当年底盘点,我们发现北京电影市场所有进口片竟无一部打入前三名时,真的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2001年的进口分帐片数量的增加,可能会进一步改变原有分帐片票房分布格局,普通进口片会继续收缩,而分帐大片也将出现苦乐不均的差异,假如引进周期可能缩短,将是市场运作的一个福音。

无论如何,2001年的中国电影市场都注定是不平静的,山雨未来即已风声紫、雨意浓,中国电影从业者不管是否已做好心理准备,都必须接受这次不同寻常的挑战!

标签:;  ;  ;  ;  ;  ;  ;  ;  ;  ;  ;  ;  

别忘了--千禧年电影市场的运作_电影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