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傈僳族新民居建设初探——以泸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建设为例论文_何江锋,尚志华

摘要:本文通过对怒江州傈僳族传统民居建设及空间特点的分析,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政策要求,对傈僳族新民居建设提供几种思路。

关键词:怒江州;傈僳族;新民居;异地扶贫搬迁

一、项目背景

很长一段时期内,怒江当地农房缺乏针对性建筑标准,农民普遍缺乏抗震意识,同时由于经济条件较差,房屋以竹木、土木和砖混结构为主,抗震性能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规范农村建设活动,落实省政府关于农村住房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突出特点、保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农村新建及改造住房工程、功能、环境等综合质量,保证农村住房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等建设项目中采用标准化设计自建民居指导户型,旨在通过标准户型的推广,让村民自主选择使用,同时通过科学引导村民规范化、标准化民居建设,以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建房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傈僳族传统民居特点

 傈僳族的住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建筑形状,怒江、盐边一带多以竹篾房和木楞房为主,而丽江、德宏、西昌则以木制结构为主。

 竹蔑房,俗称“千脚落地房”,如图一所示,是傈僳族的基本住房形式之一。一般建于能躲避山洪和泥石流的山凹台地的向阳面偏坡上。建造时底部立柱全架空,架起平整楼面,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分内外两间, 外间为堂屋,是火塘间和厨房,兼作父母卧室;里间为子女卧室及储藏室。

 木楞房又叫“圆木垒墙房”,如图二所示,形状像一个大木匣,长方形,是做工较为精细的住房。木楞房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较大的房屋分为两间,小的仅一间,常在侧面开门。房正中设一火塘,火塘边除挨门一边外,三边各设木支架,铺以厚木板为卧床、坐板。有的就地垒木,只建一层,以地坪为室内地面。

土墙房是泸水境内沿江一线傈僳族的住房形式。如图三所示,其结构是挖平地基砌好石脚后,四周舂上土墙,以墙抬梁,梁上铺篾笆,为盛置粮食的家什台,顶盖茅草或木板、油毛毡、石棉瓦、瓦片,屋内筑墙或用木板、篱笆把房屋分隔成三间,分别是正房和卧室,即正房两侧各有一长侧房,分别在房门前两边,相对开门,作为子女和客人卧室。

图三 土墙房

三、傈僳族传统民居存在的问题

1、房屋寿命较短:房屋结构主要采用片状网式骨架承重结构,构件之间的连结采用捆绑式扎结,导致结构抵抗自然外力的能力较差;所用木柱或木板都比较细和薄,且无防腐处理,容易腐化、变形,导致房屋寿命通常只有几年。

2、居住环境较差:傈僳族生活生产方式,是一家三代人共同居住的傈僳族家庭,日常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房间内部光线昏暗,缺乏合理的功能分区,私密性较差,同时缺少必要的功能房间,如厨房、厕所;

由于火塘没有专门的排烟措施,使室内空气污浊,并存在火灾隐患。

2、房屋建设不利于持续发展:传统傈僳族民居建设材料以木材为主,建筑材料简单,建造技术原始,木材使用效率较低,不利于环境保护。

四、怒江州异地扶贫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政策要求

1、严格控制面积:按照人均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户型设计面积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

2、落实“一户一宅政策”:根据人口划定一户一块宅基地,农民自建,做到独门独院,民居样式。落实厨卫入户,人畜分离,改善人居环境。

3、明确资金补助政策:户型设计原则按照人均最小住房面积,严格控制非居住类功能增加而带来自筹资金增加。

4、泸水市政府结合本市及福贡县当地情况,要求户型指标涵盖60、90、120、150㎡,土建造价约8万元-20万元,户型设计以安全、经济、实用、特色为原则,结合当地傈僳民族建筑特色,满足不同家庭的住房建设需求。

五、泸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建设项目

1、新民居建设的原则

(1)节地节能性原则

 怒江流域地处高山峡谷中,生物的多样性与脆弱性是生态环境的显著特征。自然环境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弱,对环境因素变化反应敏感;河谷地区植被稀疏,山地森林经破坏后恢复困难。鉴于此,云南省怒江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山顶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的开发与保护并进的建设模式。

(2)乡土性原则——应用传统生态经验

 新建民居基于乡土性的原则,注重傈僳传统民居元素、传统乡村元素的表现,不过多装饰,形成建筑表现形式统一、协调的传统民族乡村风格。

(3)时代性原则——引入现代居住观念

 赋予民居内部现代居家功能,落实厨卫入户,人畜分离,改善人居环境。一方面需解决房间功能、厨卫设施、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表达少数民族与汉族不同的生活方式。

(4)经济性原则——控制成本适宜建设

 按照云南省及怒江州关于易地扶贫城镇化安置等相关政策,在建筑结构类型、材料选取、门窗类型等方面严格控制造价,明确安置目标,有的放矢,避免成本较高的自建负担,采取较经济的方式建设。

(5)安全性原则——抗震防灾

 由于怒江地区雨量丰富,阴雨、暴雨、风雹等灾害天气频发,加之该地区山高坡陡、岩石破碎、土层松散等特殊的地形地貌,容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搬迁安置过程中需将民居从山腰、山顶移至河谷地带,同时还应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增加房屋安全系数。

(6)景观性原则——营造村落景观

 为适应旅游产业发展要求,新建民居应避免采取城市景观设计手法。利用传统村落景观设计理念和手法,将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同时,改变街道景观卫生条件,打造自然、干净、祥和的景观效果,使得村容村貌美观得体。

 统规自建必须控制统一的建筑风格,转变为风格特色相统一的建筑景观,从而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严禁出现欧式小洋楼、现代瓷砖等破坏性的材料的使用,尽量采取乡土材料。

(7)村景一体性原则——体现地域风貌

 怒江流域中游民居主要为干栏式“千脚落地”民居类型,应牢牢把握建筑适应地貌,形成自然村落肌理,移民安置要融入山林水色背景,打造“依山而居、山村一体”的美丽宜居现代乡村典范。

2、新民居设计思路

(1)布局方式

傈僳族村落主要集中在怒江两岸的河谷、坝子和相对平缓的山腰上,针对该区域地形特点,方案因山就势将民居布局形式分为“一字型”、“L字型”、“U字型”,分别对应山地、坡地及平地等几种场地类型,同时也降低了建造的难度。

(2)新民居功能和空间的传承与更新

傈僳族传统民居从立面可分为架空部分、屋身及屋顶,三段比

例均衡,立面构图下虚上实。新民居在体量、高度、形式上遵从整体风貌,同时保留底层架空、檐廊及屋顶形式。

新民居的建设在尊重其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内部合理划分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并引入现代厨卫设施,火塘是家庭的核心空间,予以保留,同时也作为文化符号继续传承;外部檐下局部设走廊,作为交通空间或灰空间,庭院预留牲畜养殖、农具摆放等空间。

同时新民居建设也遵循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法,分别是卧室模块、客厅及火塘模块、卫生间及牲畜房模块,通过不同模块化的组合方式体现家庭规模及今后营生方式(例如农家乐)的差异。

(3)生态技术措施

除湿、防热为该地区主要应对气候的原则,新民居建设可借鉴传统民居隔热防潮措施,如底层架空、竹篾墙、局部开敞屋架等。

引入人畜饮水设施、 沼气池设施、 太阳能热水设备等改善居住条件。

(4)建筑装饰

建筑色彩上,傈僳族人崇尚黑色。傈僳族妇女服饰除了深蓝、深红、黑等色彩,欧勒帽和拉贝也是最灿烂夺目的饰物,这些都体现他们与自然的相容性、和谐性,崇尚自然。但在建筑材料上多为自然材料本身的色彩、纹理、质感。

新民居建设中提取服饰颜色、拉贝元素及吉祥图案作为傈僳族民居的装饰符号;同时结合傈僳族民居传统装修风格,将竹篾编织墙作为一种编织表皮。

六、结语

傈僳族传统民居所保留的建筑特点如“千脚落地”、檐廊空间、竹篾墙等,承载了本民族独有的地域文化,应得到保护和传承。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进入,传统傈僳族民居受到挑战,本文通过对其基本特点的分析,希望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传承和发扬傈僳族文化。

论文作者:何江锋,尚志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7

标签:;  ;  ;  ;  ;  ;  ;  ;  

怒江州傈僳族新民居建设初探——以泸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建设为例论文_何江锋,尚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