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无手机恐惧与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论文_范春贺 林俊江 何静茹 韦新清 于文雅娜 邱枥颜

齐齐哈尔医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摘 要: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大学生无手机恐惧与依恋类型间的关系,为缓解大学生无手机恐惧的病理性症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AAS)对黑龙江省某高校的大一至大四学年4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大学生无手机恐惧率为29.8%,其中,无手机恐惧与家庭教养方式呈现显著相关。二、无手机恐惧的大学生与非无手机恐惧的大学生在依恋类型上得分呈显著差异(P^0.01)。

关键词:大学生 无手机恐惧 成人依恋

近几年来,手机因其便捷性和功能的丰富性颇受人们的青睐,大学生更是使用手机的主体,无手机恐惧现象也更为普遍。无手机恐惧症(Nomophobia)是指因不能正常使用手机而产生恐惧情绪和社会功能方面明显受损,通常会出现以下行为:不停翻看手机、无法将手机关机,手机离身后会出现焦虑、幻听、坐立难安等症状。除此之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缺乏运动,引发手腕和颈部疾病,肥胖人群也不占少数,无手机恐惧引发的问题日益严重。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与成年早期的交汇阶段,既追求人格独立又依赖于家庭。尽管远离家庭,但家庭的影响并未减弱,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模式仍对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发展与适应发挥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依恋对象,精神分析理论提出成瘾行为是依恋失调的一种体现,大量研究也表明,消极的依恋关系会增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或许无手机恐惧同样会受到依恋关系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黑龙江省某高校随机抽取大一至大四学年学生450名完成问卷调查,筛除无效问卷44份,有效问卷406份,有效率为92.2%。

2.研究工具

(1)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Scale, MPAI),由Leung编制。问卷含有 17 个题目,量表采用五级计分,四个维度,得分越高无手机恐惧越严重。该量表中文版信度效度良好,适用于中国大学生无手机恐惧的研究。本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 0.87,具有良好的信度。

(2)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本研究引用的是Collins于1996年修订的成人依恋量表,后经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取病例组样本与正常对照样本进行评定。结果表明:亲近、焦虑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均在0.7以上,依赖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62,具有较好的信度,并且总体上与英文版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相一致。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运用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大学生无手机恐惧的基本情况

按照量表的筛选标准,此次调查的406人中,无手机恐惧者为121人,占总人数的29.8%,每日平均使用时长为6小时。大学生无手机恐惧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0.11±10.606)vs(44.09±11.888),t=0.028,P<0.05]。在人口学变量中,无手机恐惧与家庭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r=0.99,P<0.05)。

表一. 各人口学变量与无手机恐惧的相关关系

注:**表示P<0.01,*表示P<0.05。

2.大学生无手机恐惧与依恋类型的相关关系

由表二可知,无手机恐惧与人依恋类型以及子量表都存在显著相关,其中,除了焦虑分量表与无手机恐惧呈显著正相关以外,无手机恐惧与其余几个分量表都呈显著负相关。无手机恐惧子维度戒断性症状在焦虑以及亲近分量表上呈显著性相关关系;失控性在依恋类型各个分量表上除了在依赖分量表上其它均呈显著相关关系;低效性在依恋类型各个分量表上除了在依赖分量表上其它均呈显著相关关系;逃避性在依恋类型各个分量表上除了在依赖分量表上其它均呈显著相关关系。无手机恐惧总分与依恋类型呈显著正相关,安全型依恋者无手机恐惧的程度更低。

表二. 大学生无手机恐惧与依恋类型的相关关系(r)

注:**表示P<0.01,*表示P<0.05。

三、总结

调查显示:安全型依恋者占58.6%,先占型占15%,拒绝型占14.1%,恐惧型占12.3%,不同依恋类型与无手机恐惧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依恋风格类型说和维度说,不安全型依恋者无手机恐惧得分较安全型个体高,焦虑型依恋者无手机恐惧症状更明显,或许与个体倾向夸大负面情绪和刺激威胁的过度激活策略有关,过度追求亲密关系而在现实生活中转向手机,对手机长时间的过度依赖易出现无手机恐惧的相关症状。

四、对策建议

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营造温暖的家庭环境,家长与孩子勤沟通,做孩子的“心灵导师”,鼓励其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其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责任意识;建立“无手机恐惧”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和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对问题较严重的大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并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在互动中寻找自我发现和自我构建的的途径;培养一定数量的朋辈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改善“无手机恐惧”症状。

参考文献

[1]谢晶 方平 张厚粲 等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与成人依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7),545-546。

[2]杜力操 熊少青 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报,2009,25,(7),26-28。

[3]LEUNG L.Linking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o addiction and improper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J].J Child Med,2008,2,(2),93-113。

论文作者:范春贺 林俊江 何静茹 韦新清 于文雅娜 邱枥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4月总第26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8

标签:;  ;  ;  ;  ;  ;  ;  ;  

大学生无手机恐惧与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论文_范春贺 林俊江 何静茹 韦新清 于文雅娜 邱枥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