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几个基本问题_轻工业论文

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几个基本问题_轻工业论文

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几个基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思想论文,经济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毛泽东诞辰102周年之际,重温毛泽东思想, 更加感到其内容丰富,尤其毛泽东经济思想,充满着浓厚的中国特色。在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认真学习毛泽东的经济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长期的经济理论教研中,较注重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受益匪浅。在此将体会较深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以表示对毛泽东的纪念。

一、心中总是装着人民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组织、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一直重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1934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在中国建立,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毛泽东善于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注重军队的建设,把“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作为军队的唯一宗旨。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条件极差,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能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终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宣告成立的前夕,毛泽东心中想到和惦记的是全国经济工作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1949年9 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指出:“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的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个月后的1950年6月, 毛泽东在《不要四面出击》中指出:“我们已经在北方约有一亿六千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在大部分农村,由于还没有实行土地改革,又要收公粮,农民也有意见。”“今年秋季,我们就要在约有三亿一千万人口这样广大的地区开始土地改革,推翻整个地主阶级。”“我们要合理地调整工商业,使工厂开工,解决失业问题,并且拿出二十亿斤粮食解决失业工人的吃饭问题,使失业工人拥护我们。我们实行减租减息、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广大农民会拥护我们。我们也要给小手工业者找出路,维持他们的生活。对民族资产阶级,我们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改善同他们的关系,不要搞得太紧张了。对知识分子,要办各种训练班,办军政大学,要使用他们,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这些设想和安排,全面、深入、具体,从而为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拉开了序幕,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打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经济生活状况如何,毛泽东一直十分重视和关心。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指出“中国的情况是:由于人口众多,已耕的土地不足(全国平均每人只有三亩田地,南方各省很多地方每人只有一亩田、或只有几分田),时有灾荒(每年都有大批的农田,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水、旱、风、霜、雹、虫的灾害)和经营方法落后,以致广大农民的生活,虽然在土地改革以后,比较以前有所改善,或者大为改善,但是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仍然有困难,许多人仍然不富裕,富裕的农民只占比较的少数,因此大多数农民有一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这就是说,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1956年4 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对农民的政策……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得适当。……公积金也要有个控制,不能希望一年把好事都做完。”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得当,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

可见,毛泽东在长期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既以人民群众作为依靠对象,又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动力和目的。心中始终装着全国人民,惦记着人民群众的疾苦。在论述各种关系或强调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中,更多的是强调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收益。时时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

二、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和工业的主导方向

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全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国家要成为经济强国,必须实现工业化。根据生产资料优先发展的原则,重工业固然是优先发展的部门。但是,重工业不能孤立地发展。重工业同农业和轻工业有着密切联系。毛泽东从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地揭示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辩证关系,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1956年4 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的原则,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全国各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状况。在土地改革中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给予积极支持和引导。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紧接着毛泽东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作了归纳:首先,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吃肉吃油问题,以及其他日用的非商品性农产品问题。第二,农业也关系到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第三,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第四,农村又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第五,现在出口物资主要是农产品。第六,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业,支援农业。”

为了使农业的发展落在实处,真正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毛泽东为农业的发展作过许多批示。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三十二)中指出:“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小型水利是各县各区各乡和各个合作社都可以办的,十分需要定出在一个若干年内,分期实行,除了遇到不可抵抗的特大的水旱灾荒以外,保证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规划。”体现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思想。1955年12月,毛泽东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除强调大量兴修小型水利外,还就农业的增产条件、家畜的养殖、疾病及虫害的防治、荒山荒地的绿化、肥料的积蓄等一一提出了意见。关于农时与节令问题,毛泽东早在1945年4月《论军队生产自给, 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中指出:“目前正当春耕时节,希望一切解放区的领导同志、工作人员、人民群众,不失时机地掌握生产环节,取得比去年更大的成绩。”更为英明的是,毛泽东高瞻远瞩,非常科学而又通俗地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由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农业生产一定要搞好,农业经济必须要发展。但是,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有待于工业的带动。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可见,农业的发展,能为工业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国家的强盛,如果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或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是不可能的。

为了建立中国的工业体系,促进全国工业的平衡发展,1956年4 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在以后的实践中又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1958年,毛泽东指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1962年,毛泽东制定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后来,毛泽东又提出了以农、轻、重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毛泽东的这一科学论断是非常英明的。当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中,也常常会出现或存在比例失调,对农业的发展始终重视不够,重工业的发展自我服务较多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发现本身,是按毛泽东制定的以农、轻、重为序的原则和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原则衡量的。这些原则,自然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正确对待与外国的关系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发展与兄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毛泽东在50年代中期均提出一些论证和原则。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 较系统地论证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他说:“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社会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得对的那些方面,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外国资产阶级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可见,在5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述就已比较全面,不但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同时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但提出在社会科学方面,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还提出在自然科学方面,“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不但提出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还提出“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关于自力更生与学习外国的关系,早在1945年1月, 毛泽东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中就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我们要实行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的东西,目的是增强我国的自力更生能力。因此,在对待自力更生与学习外国的关系上,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学习中注重消化,真正使国外一切好的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变成中国的东西,以增强中国的国力。

在国内,各种关系中尤以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最为突出。它既关系到国家政治上团结与安定,又关系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繁荣。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一直关心和重视正确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1955年10月,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中指出:“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中国有几十种民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比汉族居住的地方面积要宽,那里蕴藏着的各种物质财富多得很。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的经济是不行的。”1956年4月,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指出:“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占的地方大。论人口,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是压倒优势。如果汉人搞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而土地是谁多呢?土地是少数民族多,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毛泽东的以上论述是十分诚恳、坦直的。由于历史上,少数民族居住土地面积及丰富的资源等因素决定,“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1957年2月,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指出:“所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客观地分析和认识了中国的民族问题, 并提出了正确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通过4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是无比正确的。这就是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各民族一律平等。它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繁荣的基础。

总之,在毛泽东诞辰102周年之际, 自己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出身的教育工作者,重温毛泽东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部分论述,倍感亲切。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问题具体分析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当前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本着这一原则,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中国各族人民就会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

标签:;  ;  ;  ;  ;  ;  ;  ;  

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几个基本问题_轻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