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色列与日本的关系_军事历史论文

论以色列与日本的关系_军事历史论文

以色列与日本关系纵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色列论文,日本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历史上说得过去的关系

在历史上两国没闹过大矛盾,日本当局在以色列建国前宽待过犹太人,再加上以色列人把 犹太民族史当作本国历史,因而他们很感激日本人这样做。

日本是个受中国儒家文化熏陶很深的亚洲国家,其历史和文化传统与基督教的欧洲截然不 同,社会中没有反犹主义的根基,一般老百姓对犹太人也没什么成见。虽然在日本统治集团 内部很早就存在着一个反犹派,但势力强大的亲犹派长期占据着上风,日本当局基本上执行 着一个“扶犹亲犹”政策。当然,在历史上日本人对犹太人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 犹太人却记住了那好的一方面。

日本的反犹派是上世纪初在白俄分子的煽动下形成的。当时日本正处于原始资本积累时期 ,阶级压迫空前的野蛮和残暴,工人和农民激烈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这使得统治集团中的 一部分人相信那本《锡安圣贤议事录》(注:杨曼苏:《犹太大劫难——纳粹屠犹纪实》,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小册子的煽动,相信老沙皇那套犹太人要闹世界革 命的宣传。后来这批人又接受了希特勒那套种族主义的反犹宣传,把犹太人与反法西斯斗争 联系到一起,主张对犹太人采取断然措施。但这批人是少数派,在统治集团内部的影响力有 限,起不到主流的作用。

日本的亲犹派多为统治阶层中比较现实的掌权人物,他们看中的是犹太人殷实的财力和重 要 的政治影响。早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得到美国犹太金融家雅各布·希夫一笔 巨额贷款,因为他仇恨沙俄当局对俄国犹太人的迫害,那笔贷款对日本打赢这场战争起了 重要作用,战后日本天皇感激地授予希夫一枚旭日勋章。(注:唐培吉:《上海向犹太难民伸出温暖之手》,载《以色列动态》,1993年第6期,第27页 。)在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 并 向关内推进时,日本与美英法苏列强的矛盾尖锐起来,处于与它们全面冲突的边缘,此时日 本统治集团又想到了犹太人。以陆军大佐安江仙弘为首的日本“犹太专家”们提出了要“善 待犹太人”的主张,他们建议:对犹太人尤其是那些犹太资本家的态度要亲善;要鼓励 后者参与开发所谓的“满洲国”——中国的东三省;要组建一个中、日犹太人的“远东犹太 人大会”,吸收世界犹太人的资本;策动中国、日本的犹太人与美国犹太组织拉上关系;对 欧洲犹太人经由日本去中国或其他地方持默许态度。这些建议被统称为“河豚计划”。日本 当局采纳了安江仙弘等人的大部分建议。因此,二战初期日本当局对纳粹德国要求它参加反 犹行动热情不高,许多事情拖着不办。相反,它对大批犹太人途径日本流入上海或其他国家 采取默认的态度,犹太人在日本、日本统治下的东北和上海共建起了8个计有3万多人的犹太 社团,日本人甚至投资于巴勒斯坦的犹太复国主义企业。(注:Leniyahil,The Holocaus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616.)

但到1938年,日本政府的这一立场有所动摇,原因是美国犹太人拒绝合作。当时日本通过 一个中间人取得与美国犹太社团领袖斯蒂芬·怀斯的联系。日本政府认为,怀斯对罗斯福总 统的影响力很大,通过他可以影响美国对日本的政策,至少可以使美国默认它对中国的侵略 。但是这一企图遭到怀斯的断然拒绝(注:Ibid.),日本当局恼羞成怒,统治集团内的反犹派也趁势鼓 噪起来。当年12月5日最高当局专门开会研究这个问题,参加者有首相、外务大臣、陆军大 臣、海军大臣和大藏大臣等,俗称“五相会议”。会上大家的意见虽有分歧,但基本上还是 肯定了“河豚计划”,安江仙弘等人又搞了一个“关于引进犹太资本的研究和分析”,要在 中国开辟一个犹太特区。但不管怎么说大气候对犹太人不利,日本政府还是采取了一些反犹 措施。1939年8月占领上海虹口区的日本当局颁布了限制犹太人进入上海的措施,上海租界 当局同期也颁布了同样的措施。

日军于1941年突袭珍珠港之后,企图拉拢犹太人的“河豚计划”宣告破产,日本加重 了对其统治下犹太人的压迫措施。日本外相东乡说:“由于爆发了大东亚圣战,我们不得不 重新考虑对犹太人的政策。”此后上海犹太人的处境迅速恶化,持英、法等同盟国护照的 犹太人被当作敌侨看待,要佩带红色袖章出入公共场所。著名的上海犹太富翁嘉道理的住宅 ——大理石大厦被没收,他们一家人先是在香港被关押在监狱中,到了上海后又被关押于集 中营内,最后嘉道理悲惨地病死于关押之中。1943年2月18日,上海的日本占领军正式设立 犹太隔离区,勒令“无国籍难民”限期迁入。日本人把1937年后从德国、奥地利、捷克、匈 牙利、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来的人都定为无国籍难民,因为那些地区已经没 有“国家”了,全都处于德寇的铁蹄之下。这样一来,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上海犹太人属于无 国籍难民,因为他们正是从那些国家逃出来的。

这个犹太隔离区设在上海虹口区,里面的环境很差,周围有铁丝网和武装门卫。有1.5万名 以上的犹太人被圈了进去,当然其中大多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人,隔离区之外的307家犹 太企业被强行关闭。犹太人进出隔离区都要向把守的日军行礼并出示通行证,有时携带的东 西还要受到开包检查。这种通行证也像波兰华沙隔离区那样期限很短,犹太人经常要排着大 队去更换。与此同时,日本当局还以各种借口没收犹太人的资产,哈同和沙逊的房地产就是 那个时期被没收的,许多人还无故遭到监禁。从1942年起,上海隔离区的生活条件恶化,食 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时有时无,监管他们的日本官员态度极其恶劣。但客观地讲,上 海虹口隔离区的情况远未恶化到波兰华沙隔离区那种地步,上海犹太人还能通过国际红十字 组织收到美国犹太人的救济,因冻饿而死的犹太人很少。

1942年6月,德国盖世太保驻日本头目约瑟夫·梅辛格窜到上海,要求日本人对上海犹太人 进行纳粹式的“最后解决”。他建议趁着9月份犹太人过新年之际来个大搜捕,把他们全部 抓获,然后用三种方法处死:一是用废船把他们拖到吴淞口外的公海上飘泊,饥渴而死;二 是 把他们押到黄浦江上游的废盐矿上去做苦力,活活累死;三是在崇明岛上建立纳粹式灭绝营 ,拿他们做医学实验,把他们折磨死。

但日本当局迟迟没有动手,主要原因是统治阶层有不同看法,亲犹派反对这样做。他们认 为,这些犹太人以后走到哪儿都有用,没有必要赶尽杀绝,说不定他们以后还可以成为日本 与美国的媒介。还有一些人,包括反犹派中的一部分人,顾虑这样赶尽杀绝会刺激苏联。当 时上海犹太人中有5000名左右俄国犹太人,俗称“白俄”,虽然他们手中没有苏联护照,但 杀了他们苏联肯定不答应。本来日本跟苏联的非战关系就不稳定,要是让苏联抓到把柄打过 来,等于与美国人连起手打日本。当然,上海犹太人自己也做了不少工作,他们串连哈尔滨 犹太人和日本犹太人做了大量的疏通工作。最终日本当局没采纳德国盟友的灭犹计划。到19 45年9月日本投降之际,原先上海的3万名左右犹太人基本上保存了下来,其中因生病和老死 的人仅为1100人。

有两位日本人在二战中为犹太人做了些好事,在以色列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位是日本 驻立陶宛首都考纳斯的领事三浦秋原,另一位是日本的犹太学家拙素户什教授。三浦秋原是 1939年被派到立陶宛的日本领事,他的真正任务是观察德军和苏军的动静,以判明德国人说 的要攻打苏联的话是真还是假。这一任务他完成得如何不得而知但出于同情,他向逃难的犹 太人提供了可贵的帮助。1939年底,大约有15000名波兰犹太人逃到尚属中立的立陶宛避难 。1940年苏军进占了立陶宛之后,这些犹太难民的前途成了问题。他们很可能被遣送到西伯 利 亚去,因那里已成立了一个犹太自治区。这些难民拿的是波兰护照,波兰亡国后这种护照已 经没用了,他们只能去那些不要入境签证的地区。一个犹太学生到荷兰驻拉脱维亚首都里加 的领事馆碰运气,恰好碰上同情犹太人的领事戴克尔,他建议这个学生去西印度洋上荷属殖 民地库拉索岛,说那里不需要入境签证。他为这名学生的护照上加盖了说明去该岛不需要签 证的公章。许多犹太难民闻讯蜂拥而至,也得到了同样的帮助。但这件事只进行了一半,他 们还需要一个能离开立陶宛的出境签证,而拿着没用的波兰护照是办不到签证的。苏联拒 绝办理这种签证,但它不反对有日本签证的犹太人途经西伯利亚出国,只要求难民们用美元 支 付所有的旅途费用。

多次碰壁的犹太人找到三浦秋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并恳求给予帮助。三浦秋原很同 情他们,于1940年8月初向东京请示能否向他们发放过境签证,并强调荷兰领事馆已同意他 们前往库拉索岛。日本外务省的回复很冷淡,叫他尽量拖延不予办理。犹太难民心急如焚, 他们了解到三浦秋原8月底就要调回国去,苏联已对这个没有什么侨民业务的领事馆产生了 怀疑,要求日本关闭这个行迹可疑的外事机构。

三浦秋原决定不顾一切地援助这些犹太人,他开始向他们大量发放途经日本去库拉索岛的 过境签证。日本外务省闻讯大惊,8月20日来急电严厉申诉他,命令他立即停发这种签证。 但此时他已豁出去了,不顾一切地继续大量发放签证,到9月1日要离任时他已经突击发放了 3500个过境签证,其中有2400人逃出虎口到达了中转站日本神户,另有1100人借此去了巴勒 斯坦。在欧亚海路苏伊士运河受阻后,他开辟了一条维尔纳—考纳斯—莫斯科—符拉迪沃斯 托克海参威—日本神户—中国东北—中国上海的陆路通道,路途虽漫长和曲折了一些,但终 归是犹太人迂回到达北美或巴勒斯坦的一条生路。(注:Leniyahil,op.cit.,p.617.)

三浦秋原发放的过境签证只能在日本逗留两个星期,这是外务省的规定,也是他最高的权 限。但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搞到去其他国家的签证简直是天方夜谭,大批犹太人被迫滞留神 户 ,引起了日本警方的注意。更糟糕的是,其中有1000多人连过境签证都没有。情急之下,在 神户临时形成的犹太社团领导人求助于拙素户什教授,拙素教授在日本是著名的圣经学和希 伯来语专家,曾在伪满洲国担任过高级官员,在上层有一些关系,其中包括当时担任日本外 相的松冈洋佑。拙素一方面用希伯来语安慰绝望的犹太难民,一方面利用上层关系结交神 户的警察首脑。关系打通后,神户警方一再延长难民们的滞留期限,一直到他们于1941年夏 季全部离去为止。那1000多名没有签证的犹太难民,后来也在拙素教授的帮助下去了上海。 (注:Ibid.)

当然,日本最高当局不可能不知道此事,日本警察的效率之高是世界闻名的,当局只是没 认真查办此事而已,一些日本官员和民众的确帮助了犹太人。三浦秋原的倒霉是在战后。战 后日本政府把他送上了法庭,追究他违令行事的法律责任,他被开除了公职并遭到处罚。日 本政府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跟世界犹太人和以色列过不去,而是杀鸡儆猴地给其他日本 公职人员看。犹太人至今铭记着这两个人的功德,在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前的大街上有纪 念他们的树,上面挂着铭记着他们功绩的名牌。尽管他们可能干了对不起其他国家人民的事 情。

二 冷战期间的低调关系

日本是1952年与以色列正式建交的,但长期以来它有意地与以色列保持一种低调的关系。 当阿拉伯人要求日本对阿以冲突表态时,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亲阿疏以的态度,它宁肯得罪 以色列也不能得罪阿拉伯国家。日本没有其他选择:它当时所需要的石油的95%是从中东进 口的,中东石油含硫量低和污染小;阿拉伯市场要比以色列市场大10多倍,在石油值钱时 阿拉伯人的购买力很强,而且他们对日本汽车和电器趋之若鹜。为避免刺激和得罪阿拉伯国 家,日本有意与以色列保持一种低调关系,直至1992年7月日本驻以大使馆里面连商务处都 没有 设立。

在1973年战争期间,日本的中东外交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原因是阿拉伯人逼着它表态 。当时阿拉伯产油国发起了“石油战”,断绝了对以色列友好的欧美国家的石油供应,日本 侥幸被排除在这个“黑名单”之外。沙特等国在瑞士银行里存了150亿美元的应急款,但在 这次石油战中它们没有用这笔钱,而是把油价往上涨了17%,这样一来可以增收100亿美元。 也就是说,阿拉伯国家减少出口石油的损失,都让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出高价买油给补上了 ,以色列哀叹实际上是日本和欧洲出钱雇阿拉伯人狠揍它。(注:格哈尔德·康策尔曼:《第四次中东战争》,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25页。)

不仅如此,沙特国王费萨尔还直截了当地催促日本与以色列断交。费萨尔国王认为,阿拉 伯人有权提出这一并不过份的要求,日本人从中东石油和中东市场中得到的好处够多了,现 在到了回报的时候。他没有商量余地地说:“如果日本不接受我们的要求,它可以到其他地 方去买石油。”日本人吓得汗如雨下,不知所措,畅销小说《油断》就是那时出版的。亏得 当时伊拉克政权抢在解禁之前对外大肆出口石油,迫使沙特等国提前结束了石油战,这才使 日本侥幸逃脱了这次“考验”。(注:格哈尔德·康策尔曼:《第四次中东战争》,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94页。)

三 当前迅速改善的关系

两国关系是在海湾战争之后改善的,原因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大气候。冷战结束了,以埃 和解了,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的做法早已流于形式,海湾战争更使这一趋势大大加强。此 时,早已垂涎以色列市场的日本觉得时候到了,毕竟那里的人均收入高达1.6万美元。于是 ,日本抛开一贯谨小慎微的作风,1992年11月“大胆”地进言,要求阿拉伯国家停止对 以色列的抵制。在科威特等国宣布结束抵制以色列之后,日本名正言顺地踏入以色列市场, 开展同以色列的经济往来。

1991年阿以和谈之后,日以贸易代表开始频繁地互访,长期停滞的贸易洽谈一下子进入正 题。目前双方的贸易额比80年代初猛增了10多倍,日本现在成了以色列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以色列许多高技术公司纷纷到日本设立分公司。

富士重工在以色列汽车市场占有统治地位,它是杀人以色列市场的先驱,随后,谨慎的丰 田和本田公司也于1992年7月进入以色列。在海湾战争之前,日本在以色列一共销售了16929 辆汽车;在海湾战争之后的1992年,日本汽车的销售量就达到82248辆。在以色列所有的汽 车当中,日本汽车已占了70%的比例。不过,除汽车外其他日本商品进军以色列的速度较慢 。

以色列很重视对日关系,对它频送秋波。以色列副外长曾坦率地要求日本进一步加强双方 的政治关系。不露声色的日本人对此颇感意外,不知道以色列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也不 知道它与最亲密的盟友美国之间出了什么问题。其实以色列已有新的打算。它认为今天的美 英已非45年前的美英,苏联已经解体,除美国以外要属日本最为强大,必须拉紧日本。以色 列甚至表态,它赞成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以色列为什么要如此巴结日本呢?分析家们指出,这是因为它当时有了危机感,已感到美国 不那么可靠,它希望日本能在不远的将来发挥使以色列放心的作用。以色列敏锐地认识到, 随着苏联瓦解和冷战结束,它在美国心目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自己作为美国在中东的 战 略伙伴的作用已开始下降,不排除有一天美国要拿它开刀。

但日本政坛上的老人似乎并不那么着急,至今没见他们有什么大的举动,可能是以不变应 万变的作风吧。但日本人在经济上不迟缓,1994年底东京股票交易市场宣布,日本公司可以 在以色列的股票市场上投资。

通信地址: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邮编:650091

标签:;  ;  ;  ;  ;  ;  

论以色列与日本的关系_军事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