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我国度假旅游的选择

网络化:我国度假旅游的选择

王崧[1]2001年在《网络化:我国度假旅游的选择》文中认为在国际上,度假旅游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旅游活动。度假旅游不是观光旅游的替代产品,但它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水平之上产生的,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度假旅游的发展要比观光旅游的发展更加复杂、更加科学。发展度假旅游有助于改善我国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壮大国内旅游市场,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居民的休闲活动,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我国的度假旅游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步,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结果并非如人所愿。没有充分认识度假旅游休闲的本质和理念特征、消费者特征以及营销特征,是导致度假旅游的发展陷入误区的主要原因。由于度假旅游和观光旅游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度假旅游的发展不能照搬观光旅游的发展道路。通过网络化的发展,采用联盟的组织形式来创造大规模的度假产品供给体系,也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 本文从度假旅游的概念入手,通过对我国度假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揭示度假旅游的本质和特征,在对现行的一些度假旅游模式的实证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一个发展度假旅游的新思路。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概述。界定度假旅游的概念,阐述度假旅游的休闲本质以及休闲的内涵,推究度假旅游的理念特征、消费者特征以及营销特征,预测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为发展度假旅游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我国度假旅游的现状分析。分析我国度假旅游的宏观现状,研究我国度假旅游者的特点与差异,寻找我国度假旅游发展的症结。第叁部分是实证研究。通过对目前开发度假旅游产品具有典型性的公司(北京中安达和桐庐新恒基健康世界)的访谈,结合我国国情对现行的一些方式做出客观的评价。第四部分提出我国发展度假旅游的选择——网络化发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网络化发展的新思路——“联盟+俱乐部”的形式。

杨明[2]2010年在《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遵循了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发展研究叁位一体、相互促进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度假体育的理论研究。主要对度假体育的理论基础、出现的背景、概念及要素、相关概念的辨析、特征、价值与功能进行研究,从而构建起度假体育的基础理论框架。第二,度假体育现状研究。对于度假体育资源类型与区域分布进行详尽的梳理,同时对度假体育参与者和经营者进行社会调查和访谈,从而了解我国度假体育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第叁,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主要阐述了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概念、成效以及KFS (Key factors)关键因素,以及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第四,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将我国度假体育发展过程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调整转折期4个生命周期阶段。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构建必须根据度假体育发展驱动机制中的各种因素在度假体育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起的作用,寻求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度假体育是指人们在假期为获得身心放松而积极主动选择并实施的各种体育活动。度假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度假体育是我国社会变迁、经济发展趋势的反映;度假体育是我国旅游发展拐点之后的道路;度假体育符合健身需求层级跃升的现实;带薪休假制度的颁行使度假体育获得发展空间;度假体育符合人们的旅游动机跃升的现实;后奥运时代为度假体育发展提供时代机遇。度假体育的要素是由度假体育资源要素体系、度假体育服务要素体系、度假体育主体要素体系、度假体育行为要素体系、度假体育效益要素体系所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度假体育具有以下特征:度假体育是高层次、体现积极休闲的体育活动;参与度假体育主要追求身心放松;度假体育是对闲暇时间的积极利用方式;度假体育参与者的行为特征是一地停留式;度假体育具有不同的供给方式;度假体育消费存在阶层现象;度假体育重复消费:度假体育多重属性复合。度假体育的社会经济价值包括: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利于调整消费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人力资本升值。度假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包括:促进社会健康理念达成;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利于文化沟通与保护。第二,度假体育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度假者产生吸引力,并能进行度假体育活动,为度假体育业所利用且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客体。度假体育资源分为度假体育自然资源、度假体育人文资源两大主类。我国度假体育资源开发现状呈现以下特点:具有度假体育资源禀赋优势;形成客源市场型开发模式;度假资源开发投资渠道广;高档度假体育产品呈现外向型发展趋势;度假体育资源开发与观光相结合等特点。同时也存在开发时间短暂;资源开发不均衡;度假体育资源开发引发争议等问题。第叁,目前我国度假体育参与者主要是年龄处于18-45岁之间,文化素质在大专以上,收入水平处于中档层次的企业职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商业人员。度假体育参与者的信息来源方式主要以媒体、网络以及亲戚朋友人际传播为主。近程度假体育参与者主要是自驾车自助游,远程度假体育参与者主要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自助游。度假体育参与者主要还是以家庭方式参与度假体育活动。度假体育参与者消费能力属于中档。远程度假体育主要支出项目是住宿和交通,而近程度假体育主要支出项目是租购设备和门票。度假体育参与者的动机主要是以身心放松、增进健康以及丰富生活为主。度假体育者对于当前度假体育的设施、服务不太满意,普遍喜欢在自然风光环境优美的地方参与度假体育。度假体育参与者对于现有的度假体育持有肯定的态度,并有一定的重复参与度假体育的意愿。度假体育参与者对于现有度假体育产品存有较多的意见,同时也期待未来度假体育产品能够多样化发展。度假体育参与者对于产品的偏好具有一定的共同倾向性,指向于高尔夫、滑雪等典型度假体育产品。部分度假体育参与者对度假体育的文化内涵把握不深刻,度假体育专业技能不足。第四,目前我国度假体育经营者对于度假体育存在多样化的认知与理解。经营度假体育的企业经济成份较为多样。我国度假体育经营者的经营现状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总体经营状况良好,二是营销推广的创意化,叁是服务专业化;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人才缺乏;服务不足;金融危机的影响;同业无序竞争;产品名不符实。呈现叁种经营趋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连锁化发展趋势,跨业经营趋势。第五,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共性是政府在度假体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选择度假体育发展模式必须要考虑国情,度假体育经营活动应遵循市场规律,发展度假体育应动员各类主体实现竞争与合作,发展度假体育需要注意防范风险。第六,度假体育发展过程表现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调整转折期的四个阶段。度假体育发展的驱动机制就是度假体育发展过程中各种驱动因素的构成及其协调互动的过程。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的构建与选择必须根据度假体育发展目标体系,度假体育发展阶段及其发展驱动机制以及国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寻求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在度假体育发展的导入期主要有附生型发展模式、主导型发展模式、阶层小众发展模式、青少年人群发展模式;在度假体育发展的成长期主要有民营企业发展模式、都市度假体育圈发展模式;在度假体育发展的成熟期主要有国际化度假体育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联盟+俱乐部发展模式、分时度假发展模式;在度假体育发展的调整转折期主要有产业集成发展模式。

张国安[3]2003年在《中国分时度假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提出论文以分时度假这个全球盛行的休闲旅游新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对中国的分时度假进行系统性、基础性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分时度假的需求、供给和产品定价,以及分时度假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产业规制等。文章同时提出了分时度假在中国的发展时机是否成熟、市场需求空间有多大、产品不同供给方式的发展前景如何等等问题。文章认为,发展中国的分时度假虽然步履维艰,但是从现状来看,国内的供给和需求正在积蓄力量,酝酿着突破发展瓶颈的时机,而外部力量的存在也会加快发展的进程。因此,未来3到5年,中国的分时度假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分时度假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将会成为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热点。分时度假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了一般旅游产品的概念。由于分时度假需要在房地产开发、旅游服务、酒店经营管理、信托担保、信息传输等各种经营要素之间建立相互联系,并要使之有机统一成整体,因此,分时度假必须构建起以更广泛的产业为支撑、有着更大的价值创造空间的完整的产业链。当前,在我国房地产业存在多种因素形成的系统性风险,旅游行业竞争力不强,饭店业资产闲置严重的情况下,引进分时度假对以上行业进行系统地整合,不仅可以盘活存量资源,而且能够构造有持续盈利能力的新的产业链。可见,分时度假不但是旅游业发展的一次突破,而且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通过研究分时度假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文章提出了“信誉决定分时度假的前途”的观点。文章认为,当前,分时度假在中国的社会形象已跌到了底谷,信誉危机侵蚀着分时度假,信誉缺失是分时度假发展的瓶颈问题。文章分析了造成信誉缺失的深刻历史背景和根源。文章提出,品牌由信誉凝聚而成,品牌企业的介入能给分时度假带来信誉的改良和提升,当前分时度假要摆脱信誉危机必须从“诚信广告”做起。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分时度假概论。介绍分时度假的概念、起源与发展以及产品类型,并揭示分时度假的实质和产品演变特征,为进一步的研究作铺垫。第二章中国分时度假的需求分析。从需求的影响因素、需求的特征两方面展开,并通过保有量水平、购买力水平、会员增长速度叁种方法预测中国分时度假的市场需求规模。第叁章中国分时度假的供给分析。首先简要分析了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通过供给和需求两条市场主线的第一次交汇,形成了对于中国分时度假发展时机是否成熟的判断。判断的形成过程是本章的重点。<WP=7>第四章分时度假房定价。分时度假房定价的特殊性在于既要体现产品的差异性,又要保证度假权的可交换性。本章研究了差异定价的合理性和普遍性,提出“差异即是策略”的观点,并揭示了企业定价的矛盾和可能采取的定价策略。第五章分时度假市场结构分析。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分时度假的市场结构,本章首先分析了分时度假的细分市场、分时度假市场运营机制,接着研究了美国分时度假的市场结构,最后以此为参照,初步探讨了中国分时度假市场结构的雏形。第六章分时度假企业行为分析。本章研究的问题是:分时度假是怎样运作的、有什么规律、为什么会这样运作等。第一节分析分时度假产品供给的不同模式以及不同知识背景的开发商可能选择的开发模式。第二节研究分时度假产品的销售模式,由于在分时度假的交易过程中,卖方尤其要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动态,因此本节专门研究了购买者的行为和分时度假的特殊销售技巧。经营分时度假村网络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第叁节将从度假村日常管理、度假村网络经营以及度假权交换叁个方面研究这个问题。第七章分时度假效益分析。本章全面论述分时度假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涉及微观的企业层次,也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业和房地产业,进而影响到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另外,分时度假除了带给个人休闲度假生活的改变,还能产生外部经济性。为了直观起见,同时对北京某度假服务有限公司的投资计划进行实证分析。第八章分时度假的发展和规制。第一节归纳了中国企业进入分时度假行业所选择的叁条不同路径,重点剖析各发展路径的优势和劣势,并总结出不同路径成败的八大决定性因素。第二节研究中国分时度假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行业内关于分时度假发展瓶颈问题的争论,本节尖锐地指出“信誉问题”是多数企业没有完全意识到或者是有意漠视的重大而带有决定性的问题。本章第叁节研究分时度假的法律规制问题。文中提出分时度假的法律规制是我国立法的空白点,重点介绍了世界各地相关的立法情况,论述了法律规制的必要性、特殊性,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王崧, 韩振华[4]2004年在《探索我国度假旅游的发展道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度假旅游是一种追求健康的旅游方式 ,其在旅游理念、消费者行为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都有别于一般的观光旅游。分时度假和俱乐部由于自身的缺陷无法成为度假旅游发展的主流模式 ,而“联盟+俱乐部”模式有效地突破了产品规模和客源规模两个发展瓶颈 ,是今后度假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王建喜[5]2010年在《我国度假房地产开发及其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漫长的海岸线、高质量的海滩和星罗棋布的湖泊,有众多适合发展度假旅游的山川、温泉和历史文化遗址,为度假房地产开发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度假房地产开发的市场条件也趋于成熟。我国目前有各类度假区近200个,度假房地产的开发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各种类型的度假酒店(村)、度假别墅、度假公寓也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另一方面,中国入世以后,国内的度假市场业逐步国际化,国外着名的度假酒店和度假村集团,开始在中国独资或合资建设或托管各类度假项目。然而,我国的度假房地产开发却存在着局部开发过热、圈地、侵占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过度开发等不和谐现象,迫切需要政府对度假房地产业发展加以规制,以期保护土地资源、景观生态资源,规范开发和经营行为,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围绕度假房地产开发及其规制问题,对度假房产开发中的若干重要内容展开深入的研究。借助政府规制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对度假房地产开发展开探讨,引入SCP范式对我国度假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度假房地产市场结构分析是基础,度假房地产开发行为分析是手段,改善和提高度假房地产市场绩效是目的,叁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动态结合。在借鉴国外度假房地产规制的基础上,对度假房地产开发政府规制的必要性、规制的制度供给、度假房地产开发中的利益冲突和政府协调、开发行为的规制、规制优化和政府自身的规制等多方面展开了研究。论文首先讨论了度假房地产的基本概念,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包括度假房地产的概念和基本类型,分析了度假房地产的产业特性。构建度假房地产开发与政府规制框架,阐述了政府与市场、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度假房地产的SCP范式。重点对我国度假房地产市场结构的特点、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度假房地产的市场结构主要表现在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性、准入和退出壁垒等几个方面,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行为,市场行为以开发商行为、政府行为为主导,市场结构和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主要体现在度假房地产开发对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多个方面,反过来市场绩效又会直接反作用于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叁者等影响是双向的。开发所产生的绩效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受益程度有较大差异,从而产生利益分配冲突。通过对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和社会责任进行分析,阐述了利益冲突的几个表现及其原因,提出利益冲突的衡平机制和政府协调建议,以寻求度假房地产开发的可持续性。在政府规制方面,借鉴了海外度假房地产的开发与规制经验,分别阐述了美国、欧盟、印度尼西亚、中东的迪拜等地在度假房地产规制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度假房地产业发展和政府规制提供经验借鉴和启示,据此提出政府规制产业发展方面的基本要求,分析了房地产业规制在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制度供给,寻求度假房地产开发政府规制体系的构建。最后以千岛湖度假房地产开发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理论探讨、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度假房地产行业的自身特性,行业的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开发周期长、资金沉淀量大,对开发的专业性和物业的持续经营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度假房产商须自持部分物业,由于资产专用性强,一旦开发不成功或后续经营失败,开发商大量的沉淀资本无法收回,行业的退出壁垒仍然很高。(2)从全国范围来看,度假房地产市场集中度非常低,但是从具体的地区来说,还属于寡头垄断的市场,开发商与当地政府的合谋以及开发企业间的价格串谋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度假房地产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在社会文化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具有滞后性,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在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开发所产生负面的效应比较普遍,正面效应发挥的不够,政府应重点着力于改善环境绩效。(3)房地产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构建是保持房地产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社区居民的利益保护是利益冲突的核心。政府必须维护公共资源的公共属性,防止公众资源私有化,维护公共利益是政府的责任。(4)度假房地产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土地和稀缺的景观资源,所以度假房产的供给并不可能完全市场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留下空间。政府应加强度假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和行业市场秩序的规范,制止不正当竞争,制造公平市场交易环境。产业政策能够使消费者和经营者减少或避免信息不对称,起到监管、促进和协调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创建和维持市场的灵活性,促进产业创新。度假产业政策的制定,应考虑其具有一定公益性,产业规制的导向应转向国民素质提高和提升生活品质。(5)政府规制的目标是通过市场结构优化和市场行为规范来改进市场绩效,维护景观资源、生态资源的公共属性,保护环境资源、维护公共利益。政府可通过整顿和规范市场、控制度假用地的供给、进行规划控制是政府规制度假房地产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环境绩效是政府需要强化监管的最重要方面,减低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政府的职责。经济绩效、社会文化绩效和环境绩效叁者的协调发展才是度假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政府应加强度假房地产项目的绿色开发、绿色经营的引导,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加大对绿色节能住宅的研发投入,制定绿色节能住宅的国家标准。

张聪[6]2009年在《冀东旅游发展的多元互动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的全球化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的区域化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业的发展开始越来越重视区域合作的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进行主要是在具有地缘临近性的区域开展,也有一部分地区是在旅游市场的发展中进行区域的合作。冀东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位于京津地区3小时交通圈,具有优越的区域条件;而且冀东地区历史文化悠久,自然山水风光秀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是冀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选定冀东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冀东地区包括唐山、秦皇岛、承德叁个地级市,同属于河北省一个省级行政区管理范围内。叁个城市在地缘上具有临近性,在资源上具有差异性,并且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叁个城市的旅游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性和主题内容,多元互动发展是要实现这一地区旅游的共赢发展。2008年河北省政府提出要冀东叁市建设京东旅游环线,这是在旅游线路上进行冀东地区的区域合作发展,冀东叁市还就区域旅游合作签订了《冀东叁市(唐承秦)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区域旅游的发展不仅是在线路的组合上,冀东地区的多元互动发展是在分析区域经济和旅游发展的现状基础上,提出构建冀东旅游发展的多元互动合作系统。本文从互动的主体、方式、内容及层次几个层面提出冀东地区的多元系统,并根据区域的特点,提出多元互动的分工体系,包括冀东叁市目的地——客源地的互动、城乡之间的多元互动、业务互动合作、资本多元互动以及人才教育的互动,分工是区域协调有序发展的有效前提。冀东地区是由叁个不同的市级行政区域组成,一个地区发展旅游总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叁个城市互动发展,就要突破一些认识上的障碍,主要是多元主体在不同地区开展旅游活动方面能够认识到实行合作能够带来的效益。冀东地区旅游的多元互动合作的过程首先要确定合作的目标,在合作的理念、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组合、旅游市场营销、交通网络对接、服务互动以及冀东整个区域旅游环境的营造方面来打造支撑因素。区域旅游合作,依据资源特点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在合作中进行有效的任务分配。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战略发展的过程,依据冀东旅游合作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战略控制行为,各不同的控制行为对区域互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且要时刻注意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包括企业、政府、个人等主体方面的信息,从合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及互动的效果方面进行及时的反馈。冀东区域旅游多元互动发展是跨行政区域的旅游合作,政府发挥主要引导作用,政府作用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第一阶段的重点;之后进行旅游发展的设施建设阶段,构建旅游发展的基础支撑系统;企业主导发展是进入到客源市场的开拓阶段,冀东地区客源市场实现周边和远程客源的共享,带动叁个城市不同的客源市场的互动;最后实现冀东整个区域旅游要素的一体化发展。互动机制的建立包括合作的扩展机制、平衡机制以及互动保障机制,这叁个方面是在冀东区域多元互动开展过程中,起到动力推动、行为规范以及合作保障的作用。机制的建设是冀东地区旅游互动发展最主要的内在动力。冀东地区围绕特色核心旅游吸引物,为了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构建旅游六大旅游产业集群,确定每个产业集群的旅游功能和发展方向,实现有重点的集群优化。

王婉飞[7]2004年在《我国分时度假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分时度假处于产业萌芽和产品导入期。分时度假业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相互扩张的产物。我国分时度假市场呈现失效状态,这与我国的国情、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的特殊性相关。分时度假市场亟待规制,通过规制调控市场,促进有序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全文共分6章。第1章分时度假研究综述。本章对中外分时度假研究文献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综述;第2章研究分时度假规制的意义。通过对分时度假概念的界定,讨论了分时度假与相关产业的联系。运用产权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分时度假市场失效表现形式。运用规制基本理论,指出了研究分时度假规制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3章分时度假市场需求潜力的分析。在基于我国分时度假市场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分时度假市场需求潜力分析,用恩格尔系数作为指标,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发展分时度假产业的一般规律。用LOGISTIC分析方法,将是否购买分时度假产品作为因变量,得到了我国分时度假市场定位的目标人群;第4章分时度假供求失衡分析。通过对分时度假市场供求双方变量进行配对检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标准线超出了供需平衡线的置信区间,得出我国目前分时度假产品供需不一致的失衡现象的结论,并分析了供求失衡产生的制度性因素,说明了对分时度假市场开发与规划规制的必要性;第5章分时度假交换网络及会员保障机制。分时度假交换网络系统是分时度假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平台,文章强调了我国分时度假企业战略联盟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分时度假会员保障制度的建设性建议;第6章我国分时度假信用体系及法律保障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分时度假失信成因及分时度假法律建设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我国分时度假法律建设对策。本研究具有创新意义,其意义不仅具有前瞻性,还将从理论方面填补我国分时度假规制研究领域的空白。本研究成果拟将为促进我国分时度假业的健康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供国家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出台分时度假法律法规、行业管理以及分时度假企业管理决策参考。

刘岩[8]2005年在《大连市度假旅游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休闲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度假旅游在中国悄然兴起并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这种高层次的旅游方式必将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主导形式。目前大连已经确立了观光度假相结合的旅游发展道路,但是,大连市度假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是,无论是度假产品的开发,还是用于接待国内外游客的度假设施条件,都还处于较低水平,总体上处于观光旅游较为成熟,旅游发展整体上还是停留在观光旅游层次,还没有形成以度假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业产业结构。 本文主要研究大连市如何利用其旅游资源,在现有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发展度假旅游,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论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简要说明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流程和文章的内容框架。 第二部分,大连市发展度假旅游的意义。本部分首先从概念上界定度假旅游的内涵和范畴,然后论证大连市发展度假旅游的必要性,即发展度假旅游对大连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叁部分,大连市国内度假游客行为特征分析。本部分对大连市国内度假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度假动机、时间特征、空间特征、消费特征、互动交往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描述和分析。 第四部分,大连市发展度假旅游的优势分析。本部分从资源、经济条件和产业基础、区位和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四方面分析大连市发展度假旅游的可行性。 第五部分,大连市度假旅游发展对策。本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从市场、产品、服务、营销宣传四方面系统的探讨大连市发展度假旅游的对策。

崔保健[9]2016年在《中国旅游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社会形态都处在变迁之中,旅游亦是如此。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消费能力提高,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开始兴起,打破了我国旅游市场多年来入境旅游一枝独秀的局面。旅游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是我国旅游转型的直接推动因素。经过二十余载的变迁发展,旅游转型逐渐步入深水区,推进艰难,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受到学界和业界的格外关注。然而,这一问题的研究至今未有定论。因此,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要研究这一课题,必须理清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旅游转型?中国的旅游转型从何时开始?是主动而为还是被迫而动?其推动因素有哪些?传导的动力机制是什么?该从哪些维度来解读我国旅游转型的层次和内涵?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就构建了旅游转型的理论基础。本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原则,依据以上构建的转型维度对我国旅游转型的方向和未来进行研判,才能针对这些趋势性的规律进行制度设计,从而利于"大旅游"的发展。以上问题的梳理中,本文的研究思路逐步形成。在大量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循着从基本原理到实证研究的逻辑思路,首先对旅游转型概念进行了辨析,在系统论、转型发展等理论的基础上,从微观、中观、宏观叁个维度对旅游转型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对旅游转型的发生进行了研判,最后,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为例进行了验证分析。通过系统研究,得出以下基本判断。在政治、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下,旅游转型的发生始于旅游市场结构变动,直接导致微观维度的旅游企业经营的产品、范围以及商业模式发生结构性变动;进而带动中观维度的旅游产业组织、旅游产业运行方式以及旅游产业形态等发生变动;延伸至宏观维度,导致旅游空间结构、旅游管理体制以及旅游产业功能等发生转变。从微观维度来看,旅游转型集中反映为旅游企业转型,旅游企业转型主要是由单体企业向链条型企业转型,由原先的一地经营向更为高级的覆盖多区域的网络化经营转型。中观维度主要从旅游产业构筑、产业运行方式进行分析,旅游产业构筑转型,即"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中,散客市场兴起,由于旅游需求的推动,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的中间商、新业态的服务商出现,无论是旅游产业边界,还是构成范围,均得以大幅拓宽;对于旅游产业运行方式而言,其运行方式转型受到旅游新形势的挤压,旅游产业运行方式与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逐渐同向发展,主要是基于传统的、以旅行社为主体的"点线旅游"经济体系逐渐过渡为基于现代的、以散客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板块旅游"经济体系。宏观维度主要从旅游空间结构转型、产业功能转型和管理体制转型叁个方面展开分析,旅游空间结构转型,由行政区域向旅游区域转型,导致区域合作形式转型;旅游产业功能转型,主要是由单一经济功能向综合社会功能转型,从而引发了旅游绩效衡量的转型;旅游管理体制转型,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联合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型,导致旅游政策与制度转型。最后,在大量数据的支撑下,采用格兰杰检验法和邹至庄检验法对呼伦贝尔旅游转型结构变动进行了案例分析,并列举了大量事实进一步对上文叁个维度上关于旅游转型的基本判断进行了阐述,明确了未来旅游转型的趋势,为处于转型期的呼伦贝尔旅游业进行了制度设计,以期推动旅游业健康、稳步、快速发展。

林朝晖[10]2012年在《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朝着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由重视共性,重视大规模的单一体育,向重视文化,重视个性,重视生活方式,重视活动环境的多元化体育形式转变,度假区体育正是这种新形式的一个重要代表。体育作为人们从传统度假向积极度假转变的重要载体,在度假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度假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无论是对度假区而言,还是大众的体育度假需求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社会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实地研究、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来研究度假区体育,结果表明:第一,基本理论部分。度假区是指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服务设施,可以满足游客度假等需求,具有相对独立管理的区域场所。度假区体育是指以度假为目的,以体育为手段,以游客为对象而开展的区域性特色体育服务。在旅游、度假、度假区、体育旅游和度假体育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度假区体育系统由体育需求系统、体育供给系统、体育空间系统、体育支持系统以及外部环境影响系统(包括经济、政策、自然、行业、文化、基础设施等)等组成。其中,体育供给与需求系统仍是度假区体育系统中最基本的关系,而要素体育资源、设施与服务等在度假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度假区体育具有度假区与体育的双重特征及地域性、市场性、休闲性、文化性、服务性、综合性等特点。度假区体育的功能是满足人们休闲度假生活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度假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为度假体育提供基地和载体;丰富社会体育的文化内涵与活动内容。第二,实证研究部分。围绕着国外度假区体育的相关案例分析以及国内度假区体育的个案研究表明:国外在度假区体育资源的保护方面政策力度大,有明确的度假体育主题,注重体育运作的共性与个性,在体育活动与设施开发的精细化和系列化方面以及体育组织联盟运作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国内度假区在体育资源、体育设施以及基本服务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存在着重外延,轻内涵;管理模式中的越位与缺位;体育景观设施与度假区整体规划缺乏一致性;以及体育人才缺乏等问题。通过对福建省度假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发现:一是度假区体育资源得到初步开发,然而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不集约、地域特色不明显。二是漂流、温泉等主题度假体育产品发展受到游客喜爱,游客对度假区体育服务呈基本满意态度。但度假区体育仍存在活动种类不丰富,体育主题不突出,产品体系不完善。叁是度假区体育参与呈户外化趋势,但仍然处于一种比较初级和简单的阶段。四是度假区缺少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五是企业是度假区体育管理运作的主体方式,度假区缺乏专业化的体育组织与运作手段。第叁,现状模式部分。通过对度假区体育系统、国外度假区的案例以及国内度假区体育发展的综合分析,总结与提炼出度假区体育的现状模式:资源型的体育地格模式;产品型的体育主题模式;市场型的体育需求模式;形象型的体育品牌模式以及企业型的度假区体育组织管理模式。文章论述了现状模式的内涵、开发原则、相关案例等,并总结与分析了度假区体育现状模式的特点、优点、不足与可开发项目等,最后提出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具有动态性、节约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等特点。第四,发展模式部分。论文首先论述了度假区体育发展面临的冲突:一是度假区体育环境开发与保护的冲突;二是度假区体育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与社会和谐需要的冲突;叁是度假区体育政策的机遇以及国情现实挑战的冲突;四是度假区体育文化中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五是度假区体育活动主体完整与缺失的冲突。其次,提出度假区体育发展趋势是:体育在度假区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积极、主动式的度假体育将成为度假区体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家庭体育及亲情友情的社交体育将在度假区体育中占居重要的位置;生态体育将成为在度假区中的主流体育活动方式;体育主题产品创新与体育资源深层次开发将成为度假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度假区体育的多元化与综合化;度假区室内体育建设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度假区内外体育的融合发展。最后,从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和发展策略等提出了我国度假区体育地格发展、度假区体育主题发展、度假区体育需求发展、度假区体育品牌形象发展、度假区体育支持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网络化:我国度假旅游的选择[D]. 王崧. 浙江大学. 2001

[2]. 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 杨明. 上海体育学院. 2010

[3]. 中国分时度假的经济学分析[D]. 张国安. 复旦大学. 2003

[4]. 探索我国度假旅游的发展道路[J]. 王崧, 韩振华. 商业研究. 2004

[5]. 我国度假房地产开发及其规制研究[D]. 王建喜. 南京农业大学. 2010

[6]. 冀东旅游发展的多元互动合作研究[D]. 张聪. 陕西师范大学. 2009

[7]. 我国分时度假规制研究[D]. 王婉飞. 浙江大学. 2004

[8]. 大连市度假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 刘岩.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9]. 中国旅游转型的理论与实践[D]. 崔保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10]. 度假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 林朝晖. 上海体育学院. 2012

标签:;  ;  ;  ;  ;  ;  

网络化:我国度假旅游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