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化“半成品”_素材论文

精化“半成品”_素材论文

让“半成品”精致起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半成品论文,精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许多青年教师都有写教育日记的习惯,时间长了,手里便积累了一本本厚厚的教育笔记。遗憾的是,他们也曾多次向报刊投寄文章,却少有见诸报端。许多老师不禁产生了这样的困惑:自己坚持写了不少,为什么没有发表呢?原因在于,把做过的事情原原本本、仔仔细细地写下来,这些只能算做是自己教学经验的素材,是“半成品”。“半成品”始终是“半成品”,要想让手中的素材精致起来,成为高质量的教学文稿,就必须经历一个“深加工”的过程。

一、提炼主题

给手中已有的素材确立一个主题,是加工的第一步。很多老师看着手中的素材,心中犯难:写下的这些文字能够提炼出一个什么观点呢?这个观点还新吗?有写成文章的必要吗?

如何为已有的素材提炼主题?关键是看自己的素材是否符合当前教学中的某种先进理念。笔者以为,这里要经历一个“入门——聚焦”的过程。老师平时要广泛地阅读和思考,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哪些重要的理念。比如,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文本三者间的对话,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等。老师还需要特别关注当下语文教学中的热点话题,比如,如何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实现读与写的巧妙结合,如何体现对话中老师的指导作用等。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就可以将已有的素材与这些“大块”的问题进行勾连,进入第一道“大门”。找准了这个“大门”,还不能算是找到了素材要表达的准确观点,因为你手中的这个小小的素材难以支撑起这样一个“宽泛”的主题。因此,确定了大方向之后,还要再寻找下一步的接口,在这个“大门”内,寻找更细致的落脚点,进而步入第二道“门”,以至第三道、第四道“门”。把这样寻觅的范围逐渐缩小,主题或观点便渐渐聚焦、澄明。比如,笔者在听课调研时积累了这样一个素材:一位老师教学《狐狸与乌鸦》时,对学生认为狐狸“聪明”的观点给予大力的赞赏。我及时记录了师生之间展开的讨论。当时正在课改初期,我把这个素材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这个理念结合起来思考。我想,文本中狐狸的“狡猾”“欺骗”在今天的孩子眼里是“聪明”的话,那么,我们的孩子树立了这样的价值观岂不可怕?个性见解与文本的自身价值取向更该靠向谁?反复琢磨后,我确定这样的主题:新课改,我们让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并以此为题,“加工”成了一篇文章,后来发表在《陕西教育》2005年第1期上。

经过了入门与聚焦,素材的主题确立了,可是新的疑惑又来了:我准备写的稿子观点新颖吗?如果是个老话题怎么办?其实,这样的担心是不需要的。就写作的本意而言,它是老师们提高自身水平的过程,是一个系统、深入思考的过程。就投稿而言,新话题、老话题也只是相对的概念,需要辩证地看待。你这里所谓的新话题,在别的地方也许已经是老话题了;你认为的老话题,可能在另一所学校或教师身上还是个新话题。因此,不要陷入新、老话题的争论,要坚信只要是源自你教学实践的真问题,就有记录的必要,就有加工成稿件的必要。

二、系统展开

确立了主题,第二步便是将其与素材进行系统、有序的整合、展开,这是“加工”过程中重要的一关。很多老师可以如实地记录下教学过程,但是撰写教学文稿时,却不知如何展开叙述。

首先,要确立表达的文体形式。老师手头积累的素材多是平时随机记下的,形式多为叙述、实录,较为零散,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整理成文呢?这需要我们将手头的素材进行斟酌、比较,看看适合哪一种表达形式。是适合写成案例、随笔,还是适合写成教学经验总结,或者是学术性的文章?酝酿的过程是艰苦的,需要一次次的尝试,甚至一次一次地推翻重来。一旦找到了适宜的文体形式,文稿的格式与布局就基本确定了。

其次,在文体框架内系统展开。教学文稿的撰写,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述形式。对于许多教师而言,最常见、最常用的是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论文两种方式。

1.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展示,在叙述教学过程的同时,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手中的素材适合以案例的形式表达,我们就要遵循案例的格式。案例写作的布局有一例一评,也有多例评析。在多例评析中,有以教学流程为主线的纵向展开的案例,也有以主题组合成的横向比较的案例。不管是哪一种案例形式,都包括描述和评析两个部分。

(1)案例描述

老师们手里记录下来的教学实录或者叙事文稿,并不能直接作为案例描述的内容来使用,因为在记录的时候,好多是无目的、无方向的。如何将现有的素材转化成案例描述呢?需要注意两点:

①基于问题。案例描述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最好是一个案例说明一个问题。一段描述承载太多的内容,就会造成主题模糊,缺少重点。有了主题,就要依据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取舍、修改,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

②基于事实。案例描述最好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对教学实践过程的优化,但要有可信度。许多时候,我们看到报刊上登载的文稿,学生的发言异常精准,似乎超过了那个年段学生具有的水平,可以想象是老师在写稿时进行了过度的美化。这样,可以暂时博得编辑老师的认可,但是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就会发现文稿的内容不具有代表性,失真了,甚至会误导一线老师的教学。

(2)案例评析

案例的评析部分,好多老师会感觉自己写得太过肤浅,缺少理论的支撑,手里素材中的所思部分也往往浅尝辄止。这是因为我们缺少“展开”的方法和能力。

评析部分一般分为三项内容:亮出观点,描述评说,发出倡议。这三点可以按序论述,也可以相互结合进行。比如,笔者在《教学月刊》2002年第3期上发表的一篇案例《一言一行总关情》,描述部分选用了两个教学片段,分别叙述了两位老师课始让学生默字的教学环节。两位老师对学生不同的评价方法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评析部分,笔者亮出的观点是:“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是现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评价形式。然而评价什么,如何评价却很重要。”然后,结合上面的两个教学片段进行比较评述:“‘片段一’中,老师让同学们评一评两个同学写的字有什么优点,学生发现的都是这两个同学的字的优点,他们都是成功者……‘片段二’中,老师也想表扬学生,但是他的处理效果却与‘片段一’中的迥然不同。他让比较的是学生,而不是字,结果扬一个,抑一个。”这里紧扣描述的片段内容,进行细致的比较、评论,力图把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说清楚。最后,点题并发出倡议:“课堂40分钟,是教师与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一句深情的问候、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爱抚的动作,换来的是一个情意融融的氛围,换来的是孩子们信心百倍、积极向上的人生体验。教师的一言一行看似平常,却无时无处不反映着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笔者用三项内容支撑起评析部分,这样就做到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评析部分,老师们总感觉自己的文章缺乏理论色彩,甚至谈“析”色变。缺少理论是一线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也不需要刻意追求,用自己的语言把观点论述清楚即可。笔者在这里特别建议:一是多读书,平时多阅读理论书籍和报刊,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二是做好专题读书笔记。专题,可以是教学中的一种理念、一种现象,或者是一个教育名家的观点和探索。比如,针对课改中“对话”的问题,可以摘录众多教育名家对于“对话”教学的言论,摘录报刊上经典的名师对话教学实录与评析。相信当你拥有了二三十个同一主题的言论与实例时,在这一方面,你就有了自己的思考。当你有了自己的思考时,表述起来,“理论”就会以你自己的话语方式源源不断地涌出了。

2.经验总结

如果手中已有的素材内容较为丰富,则可以“加工”成教学经验总结类的文稿形式。这类文章一般有鲜明的观点,结构形式较为清晰。比如,笔者在《小学教学》2011年第4期上发表的《感知科普味,感悟语文味——科普类课文的特色解读与教学策略》一文,内容是这样展开的:

笔者将要表达的主题进行细致的分解,既注重了系统的完整,又体现了层次的清晰。文本解读和教学策略是解决此类课文教学的关键所在,这两个问题,既有先后的顺序,又有有机的融合,缺少任何一个,对于主题来说都不够完整。在这两个问题之下,还有更具体的小问题同样需要展开。比如,第一个板块中,文本解读需要发现“鲜明的科普味”,同时更要发掘“浓郁的语文味”,这是科普类课文所具有的教学价值。然后就本文要表达的重点——浓郁的语文味,再做更具体的展开,理出“精妙的词句运用”和“精彩的布局结构”两个部分。

那么,我们如何将手中丰富的素材“加工”成这种形式的教学文稿呢?一种情况是先有要表达的主题,然后进行主题的分解,这里需要演绎推理的思维模式。就像上面《感知》一文那样,要把确立的主题细致、系统地分解开来,也就是分解成具体的二级、三级小标题,在确立这些标题的时候要考虑到其中的逻辑关系,要注意多角度、多侧面地体现中心,可以是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小标题之间不能交互杂糅。在头脑中酝酿出了清晰的布局之后,就可以对已有的素材进行筛选、修改。如果资料缺少,则需要再收集,但是要注意说明出处。另一种情况是采用归纳的思维模式,就是将手头已有的相关主题的素材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并提炼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构成文稿。笔者在课改初期,曾经对新教材进行了灵活使用。比如,根据季节的变化,我把习作的先后顺序调整了;在学习某篇课文时,我拿来了相关的短文让学生比较阅读……一段时间后,我翻看自己的笔记,突发灵感,新课改不是提倡用教材教的理念吗?我的这些做法,不正是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吗?于是把自己记录的素材进行整合,形成了“内容改一改,形式变一变,顺序调一调,借来用一用”几种策略,文稿的小标题确立了,文章框架也就基本呈现出来了,最后“串”成了一篇教学文稿《活用教材益处多》,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1期上。

三、精修细改

文稿形成之后,要反复地修改、提升。这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是将“半成品”的素材“加工”成“精致”的教学文稿非常重要的环节。文稿是写出来的,文稿写作的能力却是在修改中提高的。这里笔者结合常出现的问题,强调两点:

1.避免字、词、句、标点等微型错误

这一点,我们确实不能太自信。近年来,笔者虽然大小文章发表了百余篇,也算是经常动笔的,但这些问题仍然会出现。有些文稿发表后,我偶然打开当初投寄的电子稿,会突然发现一些错别字,让自己难以置信,当时反复修改了啊?怎么会存在这样低级的错误?比如文稿中的“自我”这个词,拼写时一般简易敲打ZIW即可,可是在文档中留下的却是“滋味”。检查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正因为确信不会错,所以自己写的稿子改了很多遍,那个问题依然存在,给编辑老师审稿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此,我们在对原有的素材进行文稿写作加工时,要特别精心。写好后,建议打印出来进行纸质校对,最好能让别人帮忙校对。树立精品意识,写精致的文稿,一定要避免出现此类错误。

2.追求朴素、简洁、明确的语言风格

近年来,有些老师写作教学文稿,总是喜欢造出一些生僻的词句,或者使用一些“花非花”“雾非雾”的所谓优美的语句。教学文稿的写作不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要追求朴素、简洁、明确的语言风格。一次,《江西教育》的编辑老师约我写一篇稿子,是关于试卷讲评的。以前我总是习惯于把题目定得诗意一些,于是以《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我的试卷讲评心得》为题,结果被否定了。编辑老师在回复中告诉我,“题目要简洁、朴素、直白,最好是一句话”。反复修改之后,我确定了这样的题目《试卷讲评要体现方法与运用的有效结合——从一处阅读短文的试卷讲评谈起》。这个题目观点鲜明,语言直白,没绕弯子,读者一目了然,后来文章发表在该刊的2011年第10期上。

记录下教学工作中的点滴,留下自己思考、实践的痕迹,这是老师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但是我们还需要树立精品意识,将这许多的“半成品”进行加工,让它们精致地留存下来,这样才能服务于更多的老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标签:;  

精化“半成品”_素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