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论文_王晶

王晶

(浙江省丽水中学 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本研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对浙江省丽水中学的192名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家庭量表中各因素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亲密度、成功性、组织性、情感表达等。高中生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为19.2%,问题行为学生与家庭环境亲密度、矛盾性、文化性有显著的相关。

【关键词】 行为问题;家庭环境;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4-0228-03

1.导言

问题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各种妨碍品格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问题行为不仅包括外显的扰乱性行为,如逃学、斗殴等和内隐的心理性行为,如嫉妒、自卑等,还包括青少年在情绪和社交上的不成熟,如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等。国外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家庭生活不融洽、破裂家庭与儿童精神疾患有着肯定的关系”[1]。国内学者的很多研究也证实了不良家庭环境也是导致学生发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2-5]。因此,本次研究以本校的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环境对高中生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为学校教育和改善家庭环境提供实证依据。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在浙江省丽水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共计192名被试,最终取得有效被试187名。其中男、女被试分别为97名和90名。

2.2 研究工具

2.2.1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6]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系MOSS等于1981年编制,分10个分量表,分别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等十个因子。该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55~0.92之间,内部一致性在0.24~0.75之间。

2.2.2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7]

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修订,日本学者长岛贞夫等人编制,由6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组成。根据量表手册规定,凡在各内容量表上的得分超过标准8分者,将被检出至少1项有问题行为。

2.2.3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按班级对学生同时进行《家庭环境量表》问卷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问卷的团体测验,对收集资料用SPSS 11.0统计包进行录入、管理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表1 高一、高二学生家庭环境量表中各因子得分

注:*P<0.01,**P<0.001

表3表示了问题行为学生与家庭环境亲密度、矛盾性、文化性有显著的相关。其中,问题行为与家庭的亲密度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与矛盾性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组织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4.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有19.2%的学生具有较明显的问题行为,其中多因素者居多,与同类相关研究大致相同。

家庭环境中各因素对学生良好行为、良好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子女行为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父母间的矛盾冲突易造成家庭成员的精神紧张或引起负性情绪反应,增加行为问题的发生。另外,子女的行为问题反过来可影响家庭功能,使父母间矛盾冲突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问题行为与家庭的亲密度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主要表现在孤独感方面。著名心理学家舒茨认为每个人都有情感、支配、包容三方面的需要。因此,在家庭这个我们从一出生就存在的地方,有没有体会到被包容、被信任,情感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

问题行为与矛盾性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主要表现在孤独感和成就欲求两方面。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破坏行为是自己亲历的总结或是对周围观察所得。E.Mark发现儿童长期生活在紧张不和谐环境中,可模仿父母的攻击冲动行为;这些行为也可作为精神应激使儿童行为问题发生。儿童的问题行为也会使家庭本已存在的矛盾恶化。

问题行为与组织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主要表现在缺乏成就欲求和没有学习热情方面。可能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是缺乏组织的家庭由于从小备受溺爱,缺乏独立性,容易出现缺乏成就感等;二是缺乏组织性的家庭培养的学生个性容易莽撞、缺乏毅力和自制力,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针对调查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4.1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

提高家庭的文化性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家庭成员也可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以扩大知识面,从而使生活态度达到一致,减少家庭矛盾。

4.2保持良好的家庭气氛

家庭成员要学会良好的情感表达方式。作父母的一定要留出相当时间,在了解孩子的心理与需求基础上与孩子沟通,同时,尽量在公开的活动中表达情感,并鼓励支持孩子也将良好的情感表达。

4.3 加强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是家长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学校可通过家庭访问、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指导父母在思想观念、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方面的理念得以更新,从而提高家长的素质及家庭教育的质量。

4.4 开展家庭治疗

学校可根据需要,开展以家庭系统为其治疗对象的心理辅导,重视问题产生的情景、问题被维持的条件,帮助家庭学习和重建功能良好的、健康的、均衡的关系模式。

【参考文献】

[1]苏林雁.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

[2]徐连.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相关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0,8(5).

[3]姚荣国、刘雪珍.问题孩子与家庭教育[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杨志伟,刘少文、李雪荣.儿童行为问题、学业成绩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模型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4(14).

[5]王福席,孙振晓.临沂市农村中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1.

[6]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

[7]周步成,方真.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试手册[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1.

论文作者:王晶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  ;  ;  ;  ;  ;  ;  ;  

高中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论文_王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