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现状及改革探索研究论文

我国教育现状及改革探索研究论文

我国教育现状及改革探索研究

邓瑞琳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延边 133002)

摘 要 :在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新时代,继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显著,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卓见成效,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向普及化阶段迈进。但同时存在生源分布失平衡,教育等级分化;学生特长难体现,师教模式单一;教育结构不均衡,职业教育匮乏;优势专业不突出,教育就业失衡等问题。需要进行合理配置生源,适当缩小等级差距;加强专长教育,改革单一模式;调整教育结构,兼顾职业技能;推进教育建设,解决失衡问题的改革与探索。坚持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关键词 :教育现状;教育改革;生源分布;优先发展;教育公平;职业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发展教育事业归结到“改善民生”中,要求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 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十九大报告从民生的视角阐述教育的重要性,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任务的第一位,又将“学有所教”放在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首,不仅再一次强调了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的战略地位,而且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事业意义重大。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基本的事业,决定其未来。教育关系子孙后代,牵涉各行各业,其水平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保证,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是国家前途命运的保障。我国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水平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大后盾。

2 我国教育的现状

2.1 教育体制改革成果

2.1.1 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显著

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常常会引起产前产后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严重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1]。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剖宫产失血超过1 000 mL,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2]。用于预防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临床措施包括宫缩剂的使用、结扎子宫动脉和宫腔填塞及介入栓塞等,以缩宫药的使用较为普遍、安全[3]。本研究观察了安列克联合缩宫素和益母草预防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疗效,以期得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案来预防前置胎盘产后出血。

1.2.2图像质量评价 利用GE AW 4.6工作站处理获得的数据,并完成重建,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以及容积再现(VR)等,安排2名经验丰富的儿科影像学医师对其进行分别评估并作出诊断。

教育科技化加速推进,民族综合素质明显增强,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已经全面实行了不收学杂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健全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拨款占GDP比例的4.5%以上,2018年已达到3.5万亿元,全国义务教育普及率达85%,青少年文明率下降到5%以下。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中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检出率90.00%(阴性患者10例、百分比为10.00%;阳性患者90例、百分比为90.00%)高于对照组检出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 学生特长难体现,师教模式单一

伴随扩招,高等教育以“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发展路径,逐渐形成“同建、调配、合作、整合”的管理体制改革,调动了社会各方面投资办学的积极性,教育质量和办学成果大幅度提高。《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关于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使高校转变了教育模式。2017年,全国1.21万所职业院校开设约10万个专业点,扩大了学生通过高职成为大学生的梦想。国家“双一流计划”更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挺进世界一流行列。

2.1.3 高等职业教育向普及化阶段迈进

国民对教育的关注和需求已经从单纯的“能上学”转变为“上好学”,更加关注优质教育资源与地域的合理分配,更加强调以公平教育、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改革模式。国家以缩小区域差距为立足点,统筹区域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公办学校高标化建设,对高考进行了考生日常综合评估,分类别考试,多项录取方式选拔大学生。

为有效解决绿通治理现存的问题,该系统通过移动终端建立人、车、路之间的桥梁,通过搭建绿通治理云平台对人、车、路之间的相关数据进行汇集存储并将其与通行数据、稽查数据和历史黑名单数据等相结合,形成人、车、路之间的数据闭合。该方案采用“绿通预约+数据分析”的模式实现绿通快速通行和假绿通行为准确打击的目标。

2.2 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地域性、观念性及利益化无法完全实现中小学生源的就近入学。地域间、城乡间的教育质量差距不断拉大。在偏远山区,教学环境简陋,师资力量奇缺;在城郊,借读生较多,生源较差,教师更换频繁。地域间、城乡间的学校等级分化严重。重点校、重点班的存在使公平教育被忽视,“效率”、“成绩”优先的教育发展观使民办学校的生源和质量优于公办,造成等级分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学区划分的差异性与学生生源之间矛盾日益明显,比如,北上广等城市相对高考分数低、名额多,所受教育差异大。

2.2.1 生源分布失平衡,教育等级分化

2.2.3 教育结构不均衡,职业教育匮乏

教育改革的模式是适合中国教育的国情的,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种渐进性的改革模式也存在些问题,需要深度的研究和理论支持。

2.1.2 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卓见成效

政府监管与承办权交叉混淆,教育结构不均衡。难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的教育体制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上,还存在单一守旧、过于注重升学率等弊端。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缺少对学生德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重,各种补习班层出不穷,学生疲于应试教育。高校专业性不强,职业化程度低,难于满足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中小学校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过分重视学生升学率,各项教学活动往往是从学生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方面考虑,具有标准化、模式化的特点,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个体发展。教学过程单一,旧式教案APP还占相当大比重,教学方法生硬呆板,教材更新缓慢,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资源投入量少,利益率低。另外,学校的课外活动和体育课相对较少,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出现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

可条播或撒播。条播按行距15~20厘米,开沟播种,深2~3厘米,播后覆土轻度镇压。出苗前后保持土壤湿润。

“”、“”同为“吊”的异构形体。“”、“竺”是一对异体字。《说文·竹部》:“,厚也。从竹声,读若笃。”段玉裁注:“、笃亦古今字,与‘二’部竺音义皆同。今字笃行而、竺废矣。”实质上只有两组端、禅相通的例证,仍居少数。

2.2.4 优势专业不突出,教育就业失衡

我国的985高校和211高校优势专业比较突出,但只占全国院校的6%。职业技术院校尚在兴起中。大型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多注重一流大学的高学历毕业生和职业技能等级高的技工。而每年近半成的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不能对口就业。众多应届、往届毕业生和社会其他人群被推向求职难的困境。近些年出现了“一考定终身”、“技术岗位空缺”、“公务员一职难求”等社会现象,教育与就业日益呈现结构性矛盾,人才结构和社会需求失衡,就业难,失业比例加大的趋势明显。

3 教育改革的探索

3.1 合理配置生源,缩小等级差距

教育部门应严格落实就地入学的有关规定,加大对较落后的地域、乡村的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合理配比公办学校的师资力量,建立教师流动档案,提高公办学校的素质和能力教育,重视学生的德育、体育教育。开展网络信息化互动教学,提升公办学校的底蕴和公信度,合理配置中小学学生生源,维持生源分布平衡,逐渐缩小地域及城乡学校等级差距,扩大优质资源,促进办学体制多元化。

3.2 加强专长教育,改革单一模式

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小学生专长教育,加大对专长教育的投入,合理调配资金,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单一教学模式,鼓励社会参与,实行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健全政府督导,充分利用社会团体、网络平台丰富学生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开发智力发挥专长,注重兴趣培养,建立健全特长生推荐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特长生深造机会。

3.3 调整教育结构,兼顾职业技能

政府部门认真履职,按规管理,依法监督。避免与承办方界限不清。调整教育结构,整改“一考定终身”管理模式,逐渐推进“二考”、“三考”等教学模式,加强监管学生减负情况,严厉查处任课教师收费辅导问题。鼓励民办教育,积极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形成多元化参与,打造公办民办学校公平竞争格局,推动中小学教学多样化发展。继续传承中华文明教育,努力提高素质和能力教育,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高校打造优势专业,兼顾职业技能培养,增办职业技术院校,根据社会需要,输送科研型、应用型、职业型等人才,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3.4 推进教育建设,解决失衡问题

继续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改革高考模式,拓宽一流大学指标,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强化高校对一流学科的科研投入,增加特色专业比例。鼓励在校留学、学术交流,增强对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等的参与与研发。努力培养一流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加强职业技能院校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使其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鼓励社会团体为民办学校提供咨询、评估、培训等服务。用以满足多元化教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定优惠的就业政策,实现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创业和就业。

总之,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历史机遇期,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把教育放在最优先发展位置,贯彻立德树人根本思想,增强素质教育,推进公平教育,继续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普及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完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鼓励校企合作,协调教育与就业平衡发展,铸炼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进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宋喜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88.

[2] 阎剑彬.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24):7-8.

[3] 周建民.高中生命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5):13-15.

[4] 辜胜阻,王敏,李睿.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5):12-19.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3.080

标签:;  ;  ;  ;  ;  ;  ;  

我国教育现状及改革探索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