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途径_地理论文

地理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途径_地理论文

地理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途径论文,地理论文,国民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落实和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实施《21世纪议程》的宏伟目标,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注重全民族的素质教育,培养出合格的跨世纪人才,地理教学正是实施这一教育过程的重要途径。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素质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素质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以及感觉器官的特点。今天,人们已经把素质提高到人的品质发展的深层内蕴。从静态上看,素质教育构成基本有以下五个因素:①品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等素质。②文化素质:它包括应具备各类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听、读、说、写、算、画等基本技能;观察、想象、思维、研究等创造力;具有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身体素质:具有健全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素质;掌握健身技能,养成卫生习惯;发育正常,脑、体能够自如地综合运用。④心理素质:具有高尚的志趣、坚强的意志、正确的荣辱观,以及刻苦、坦率、俭朴、开朗、严谨等品质。⑤劳动素质:具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从教育过程实施的动态方面分析,素质教育的实质乃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心理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为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提高,使发展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态势。

我们不仅要对素质教育内涵作静态和动态双重意义上的把握,而且还要认识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具有明显的五大特征:①基础性:科学而全面的认识素质教育,必须从人的发展的实质考察。人的发展应包括人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性的较为稳定的发展,故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循序渐进。②全面性:一是对学生全面负责,在塑造国民灵魂的中学基础教育的必修科目中,不论是语数外、理化生,还是政史地、音体美,它们共同构成普通中学教育相互依托、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的和谐统一的素质教育整体,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使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二是对全体学生负责,在个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优化整体素质;三是充分发挥各种素质因素的教育功能。③整体性:一是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二是使学生主体形成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识与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完整的形态;三是从素质教育各要素横向联系看,要方向一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从纵向运动看,要层次清楚,衔接紧密,浑然一体;四是把每一个教育对象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针对素质构成特点,扬善救失,使每一个学生都相对的最优发展。④开放性: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⑤非功利性:作为培养人的素质教育是指面向未来,其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二、素质教育是地理教学发挥优势的舞台

21世纪将是一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新世纪,随着经济迅猛的发展,资源、环境、生态、人口问题日益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21世纪议程》旨在从整体上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中学地理教材的教学内容,是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生态观等教育,以《21世纪议程》的可持续发展为地理教育的中心目标。故众多有识之士在大声疾呼要加强全民的地理教育,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更加明确的指出:“近8年来,我一直在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大部门,即地理科学”。

从宏观角度认识,地理教育具有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国防等多方面的价值,但其最根本的价值是人的素质教育价值,即提高人们的地理素质并完善人们的素质构成。国民地理素质所包含的地理品德素质(爱国主义情感、国情国策、人地思想、全球意识等)、地理知识素质(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人地关系中的重大问题,这些正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生产、交际所必备的起码知识)、地理行为素质(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层次和方法,科学地、积极地感应环境,并有正确的地理选择行为)等正是整体素质教育的精髓。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的时空范围似乎被缩小,这些也都必须从中小学开始教育与培养,人们离不开地理知识。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尽管地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独特的作用和地位,地理价值仍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和偏见,沿袭15年之久的高考地理科目又被取消,使地理教育受到了严重的摧残,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江泽民指示的“两史一情”教育,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因高考取消地理科目在日渐削弱。面对21世纪的挑战,面临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国民地理素质及综合素质的更高要求,素质教育为地理教育的振兴提供了最为优势的舞台。正因为如此,“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

三、素质教育是地理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21世纪的地理素质教育是高要求的素质教育,地理素质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准,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等方面日益显现出其它任何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现阶段的地理教学改革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面向结果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以使学生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作为教学的直接意义,它是传统的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形式。面向过程的教学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理解,并在理解中仔细体验这一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它与其它知识的相互联系等。从主动学习的角度,面向过程教学会给学习主体带来一种更高的价值。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在教学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传授和学习知识经验的过程中是相互统一的,但两者所发挥的作用以各自的发展并非是自发地齐头并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加以适当调控,智能素质与心理素质则不可能同时得以提高。

3.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学目标的重心,然而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较全面提高的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给予特别的点拨与关注,创造性已成为现代人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成份。

4.知识的形成与品德的培养并重。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必须使受教育者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传统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地理品德素质教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是思想教育的核心,正确的人地观是地理品德素质的典型表现。

5.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有效地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指导是手段。素质提高的实质则是受教育者主动将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只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会学习,学习主体才会具有一种真正参与的能力。

6.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要完成传播地理知识和形成学生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整体结构。同时更应重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化教学具有化远为近、化静为动等优点,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它是地理教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7.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现代教学重视学生依据自身的条件和客观要求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才能健康地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既要保持统一性,又要体现个人的特殊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8.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重。学科课程是按学科内容使教师教学经验进行逻辑的组织,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活动课程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和组织的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并行的一种主要课程形态,其组织形式多产生于学生的兴趣、需要、目的。从参与的角度讲,活动课程有学科课程无法具备的优势。

9.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必修课是国家对学生实施的一种法定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学会和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它是塑造国民地理素质的保证。选修课是近年来教材改革的重大举措,它不仅是必修课的补充与延深,而且在加强国情教育,培养和发展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从重视学生主体的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特殊性考虑,后者往往有着特殊的意义。

10.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并重。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和主要媒体,教材内容不同,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质量,教材设计不同,也制约着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手段,教法不同教学效果往往也不同。教材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已将教学方法的改革纳入其中(如新编初中教材),在大多数情况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发展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教材的变化发展推动着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又为教材的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

标签:;  ;  ;  ;  ;  

地理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途径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