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教科书标题:让命题回归自然,回归现实_数学论文

改编教材题:让命题返璞归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返璞归真论文,命题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进行适当的改造、拼接、组合和推广,形成高考试题是江苏数学命题的一个传统和特色.2013年加大了这方面的考查力度,绝大部分试题都能在教材上找到原型,体现了高考命题回归教材和课改、贴近中学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而使高考命题产生良好的教学导向.反观我们平时的单元测验、期中或期末考试,从教材上改编的题所占比例较少,从而降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关注度.如何走出这一怪圈,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从单题命制的原则出发,把教材作为数学课程开发的基地,让教材题披上新的外衣,成为数学教学的“导航仪”.

一、改编教材题,应把握命题原则

试题包括立意、情景、设问三个方面,改编教材题,命制时应尽量把握以下原则:

1.立意是试题的考查目的,命题时应以立意为中心

1)立意要正确,既要正确实现考试目的,又要兼顾能力的考查;2)立意要准确,每题所体现的考查目的要准确无误,不重不漏;3)立意要集中、突出、要有重点,每题实现一两个考查目的.

2.情景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试题的情景要符合考试要求

1)服从于立意,根据立意要求选取、剪裁、搭配各种知识内容;2)设计的情景不能超出被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范围;3)根据不同性质的考试,情景的熟悉与新颖程度、信息量的大小与深浅是各不相同的.

例1 满足条件AB=2,AC=BC的△ABC的面积的最大值是________.

分析 本题由苏教版必修2第100页习题的第10题改编而得,命制时只是把结论改为最值问题,其数学本质是一样的.以AB所在直线为x轴,AB的中垂线为y轴建立坐标系,则A(-1,0),B(l,0).设C(x,y),则因|y|的最大值为2,故△ABC面积的最大值为2.

点评本题是2008年江苏高考第13题,该题以著名轨迹阿波罗尼斯圆为背景,考查三角形面积最值的求法,虽属常规题,但学生对坐标化思想的运用,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即对教材内容要融会贯通,才能顺利求解,作为填空题的能力把关题是合适的.2013年高考第17题第(2)问再次以该题为背景,深入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但得分率仍然极低,说明当今教学忽视教材的现象极为严重.

3.设问是试题的呈现形式,考查目标都要通过设问来实现

1)围绕立意、根据情景选择设问方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2)设问的新颖、巧妙、灵活多变对命题难度有较大影响;3)设问的语言要准确、简明、精练、通俗、易懂.

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第18道应用题,该题以登山中乘索道与步行的关系为背景,第1问是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教材上配置了很多这样的例习题;第2问是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5习题1.3中的第8题,把余弦定理与二次函数的最值结合起来考查;第3问是初中行程问题的变式,考查学生的建模能力.本题取自于教材又略高于教材,三个设问清新自然,新颖程度逐渐增强,能力要求逐级提高,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

二、改编教材题,应把握数学本质

命制试题是一个探究数学本质的过程.由已知条件和由此展开的数学逻辑叙述过程,并得到相应的结论,这三个要素组成完整数学意义的陈述.隐去或部分隐去真实、确定的三个构成要素,要求应答者构造完整数学意义的陈述,这种构造过程就是命制数学试题.命制的方法主要分陈题的改编和编制新题两种,但由于时间关系,高考中的新题只能是少量的,绝大多数试题要依赖陈题改编,而高考又十分强调公平公正,即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教材题的改造、拼凑和组合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手法之一.只是2013年的试题更加关注开发、研究教材,更充分地发挥教材的功能,使高考命题更有利于引导正确的教学方向.此外,新题过多,可能会让考生觉得极不适应,造成整卷难度的失控,而一些来源于教材的题目,更贴近学生的学情,为新课程的推进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在命题时,可以依据不同的难度要求,抓住数学的本质,合理筛选和调配,从而达到命题的要求.

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第19题是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5《数列》章测试题:“设为等差数列,为其前n项和,.求证数列为等差数列.”通过改造,变为一个充要条件的论证问题.第1问是常规的“知三求二”问题,只要熟悉相关概念和公式,解方程能力过关,就能获得圆满解决;第2问的数学本质是探索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的函数形态,即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其通项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求和公式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零,但由于论证的途径较多,因此必须合理选择方法,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根据教材题编制新题,所得的题目源于教材,又有一定的创意,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策略,值得广大教师深入研究并发扬光大.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多多使用教材的改编题,让学生回归数学教学的本真.

三、改编教材题,从变更要素出发

1.变更教材题的结论编制新题

保持教材题的条件本质不变,将教材题的结论作等价变换或特殊化、一般化、抽象化等,使教材题再生新意.

例2 已知方程+3x-1=0的根在区间上,则整数k的值为________.

评析 本题取自于苏教版教材必修1第96页“二分法”的练习题1:利用计算器,求方程+3x-1=0在区间(0,1)上的近似解.由于测试时学生不能带计算器,因此只能作适当改编.可能是这方面的题目训练较少,学生对“二分法”的学习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忽视了其本质的理解,因此学生解答情况不好.

评析 本题取自于教材第52页第10题: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它的值域是{1,4},求此函数的定义域.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对值域的理解.一些学生通过解方程,得x=0,x=±1,x=±,误认为定义域只有一个.实际上,0必须在定义域中,但1和-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都在定义域中,和-亦然.因此,满足题设的函数共有9个.

把教材上的题通过改编成为测试题,能对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但教材上的题难度不相同,上述两道变式题对于高一年级学生而言已属中高档题

2.变更教材题的条件编制新题

保持教材题的结论本质不变,将教材题的条件作等价变换或特殊化、一般化、抽象化等,使教材题达到命题要求.

例4已知△ABC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5,0),(5,0),且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m(m≠0),试求顶点C的轨迹.

该题是人教社A版教材选修2-1第80页A组第10题,把数字5改为字母a便得到2011年湖北高考的19题:平面内与两定点(-a,0),(a,0)(a>0)连线的斜率之积等于非零常数m的点的轨迹,加上两点所成的曲线C可以是圆、椭圆或双曲线.(1)求曲线C的方程,并讨论C的形状与m值的关系;(2)略.

评析 本题利用斜率公式得出曲线C的方程为,因a>0,m≠0,故又可写成,分析圆、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的特征,发现“质变点”:m=0和m=-1.然后通过数轴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加以分类讨论.事实上,利用几何画板,我们可以发现随m变化曲线C形状的动态美:当m>0时,随m的减小,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开口渐渐减小;当m=0时,则突变为x轴所在的直线(这种情形题设中剔除);当-1<m<0时,又慢慢演变成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再把椭圆似皮球般充气,逐渐鼓起为圆(m=-1)和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m<-1).

3.同时变更教材题的条件和结论编制新题

通常将教材题的条件和结论同时作等价变换或特殊化、一般化或把条件与结论交换,也可将教材题的知识背景与另一知识背景作类比,如等差与等比数列、圆与椭圆、三角形与三棱锥等,或以教材题为解题依据编制新题,如用直线系、圆系方程编制过另一点的直线、圆方程等.

例5 已知圆C:,点A(-5,0).若在直线OA上(O为坐标原点),存在异于A的定点B,使得对于圆C上任意一点P,都有为同一常数.试求所有满足条件的点B的坐标.

评析本题是根据前面提及的阿波罗尼斯圆逆向改编而得,属于解析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设B(t,0),P(x,y)后,常用的策略有两种:一是从特殊到一般,即在圆C上找两个特殊点,如(-3,0),(3,0),列出,解得t=-5(舍去),,再验证一般的情形恒成立;二是通过待定系数法,由,λ为正常数,通过化简、整理及比较系数,得出t=-5(舍去),.第一种思路,采用“先大胆猜测,再小心求证”的策略,解题显得简洁流畅;第二种思路,由于对解题过程中思维的选择方向要求较高,涉及的字母又较多,因而容易陷入繁琐的运算.本题我校高二年级的统计难度系数为0.28,属于难题,反映了学生解决探索性问题的薄弱.也有学生猜出了B点的坐标,但没有严格证明.

编题是数学老师的基本功,改编教材题的最高境界是“得其意,忘其形”.在公开课中,一道改编角度新颖的题目会让人感觉眼前一亮,从而为课的评价锦上添花;平时测验,把教材上的题作适当的改造、拼凑、组合和推广,能让学生养成回归教材的意识,夯实学习的基础;参加省市级别的命题,改编的优秀试题更容易入选,而且将成为命题的特色和亮点.从高考复习的实效性来看,既然教材题改编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策略,那么抓住这一特点并加以研究,定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数学课程改革的角度去审视,重视基础、回归教材、关注能力和素养已成为大势所趋,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让数学教学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乐园.

标签:;  ;  ;  ;  

调整教科书标题:让命题回归自然,回归现实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