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独立性的背离与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研究

审计独立性的背离与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研究

李铭[1]2004年在《审计独立性的背离与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质量的独立审计信息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审计独立性是决定审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的审计信息失真的案例,使得审计独立性倍受质疑。因此研究独立审计低独立性的一般成因和我国特有的制度成因及如何提高审计独立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从审计委托制度变迁入手,分析了独立审计供需双方特性的变化,并用博弈论分析了管理当局与审计师之间的行为决策,指出当前独立审计低独立性的一般成因在于具有虚假信息需求的管理当局成为制约审计师行为决策的主要因素。 然后,本文从企业包装上市,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政府对独立审计的影响和法律法规对虚假信息提供主体的惩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不同于国外的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制度因素。同时,简要分析了提高审计独立性的几种途径,指出由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并且与公众利益一致的非政府组织行使审计委托权是一种较好的方案,保险公司委托审计就是比较恰当的选择。 接下来,本文对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施进行了研究。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指的是根据投保公司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由保险公司负责委托审计师对投保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依法承担投保公司过失造成财务报表陈述不实,导致的第叁者经济损失赔偿责任。文章从理论上、市场环境和法规环境方面分析了我国实施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可行性,阐述了我国设计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论述了建立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并指出我国建立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具体实施道路。

王昕[2]2005年在《民间审计独立性背离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间审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及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高质量的民间审计,但目前民间审计质量现状堪忧,民间审计事件迭出、质量低下,难以取得社会公众深度信任。而审计独立性是决定审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使审计独立性倍受质疑。因此研究民间审计独立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民间审计独立性的定义及性质这两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分析,指出形式上的独立性是实质独立性的前提和载体,独立性应该是行为约束观和核心价值观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影响独立性的经济利益成因及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力量博弈的研究得出民间审计独立性背离的一般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五条提高独立性的一般措施。然后,对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背离的特有制度成因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民间审计发展的固有特点、企业包装上市是形成独立性背离的特有原因,并通过对民间审计委托代理制度的深入研究,指出现有审计委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是一种选择。论文重点对财务报表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具体包括: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实施的理论前提;我国实施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在法律环境、保险业发展现状、市场预期等方面具有可行性;构建了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理论的基本框架;设计了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在我国的运行机制,并指出推行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可能会引发的问题。在论文结论部分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

张艳[3]2003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证券市场信息是交易者据以正确预期基础资产价值变动有关的信息,从广义上讲,应该定义为一切能够在不同强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与事件的信息。信息博弈是参与证券市场博弈的各个主体在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接受与反馈在内的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中,围绕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博弈。 证券市场的运行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信息的处理过程。发行者根据宏观经济及自身信息确定发行证券,并按法律披露一定的信息,投资者收集宏观及微观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处理形成投资决策及投资行为,投资行为产生的结果又形成新的信息,从而进入新一轮的信息处理过程。 证券市场有分散风险、收集信息、企业监控、直接融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几大经济功能,本质却在于证券市场的信息功能。首先,直接融资的效率取决于证券市场信息功能的完善与否。其次,证券市场对分散风险、企业评价与监控的有效性取决于证券价格的有效性。价格发现和证券市场的监控功能取决于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从根本上讲,监控功能即信息功能。最后,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有赖于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这一点实质上是以上两点的综合,如果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较高,投资者根据证券价格信息所作出的投资决策就会引导资金及资源向需要融资且效率较高的公司流动,而且,投资者也能对融资的公司实行有效监控,以保证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我国加入WTO,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国内市场都将渐次开放,迎接国标同行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冲击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带来更大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的风险和挑战,如何规避风险,迎接挑战,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是现阶段的重大任务。这就使加强证券市场信息监管,完善信息监管制度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由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反馈叁部分有机构成。信息源是整个证券市场信息产生的源头和运行的起点。信息源中的博弈包括: 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层次的信息博弈,其博弈行为有:上市公司经理层与所有者之间以及股东之间围绕提供真实信息进行的博弈。股东对经营者形成监督的基本条件就是要获取真实的信息,而出于对信息搜寻成本和效益比较的考虑,小股东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放弃了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客观上就为经营者(经理层)在信息源提供不完全、甚至虚假信息创造了条件。 上市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博弈。其具体的信息博弈行为有: 第一,上市选择过程中绩差和绩优企业的“劣驱良”博弈。不论是在审批制下还是在核准制下,公司上市仍然实行额度控制。由于公司上市不是采取市场选择机制,造成了绩差企业、绩优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博弈。当监督成本较高而监督所获收益相对较小时,政府选择不监督的策略,这就给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提供了可能。当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的造假成本远远小于其造假所获收益时,绩差企业会选择进行业绩伪装。这样,绩差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驱逐绩优企业的同时,信息源头的虚假业绩信息披露就产生了。 第二,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定价的信息博弈。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情况下,以筹资和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定价机制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财务状况业绩公布中的捏造信息和盈利预测信息严重脱离实际的博弈行为。包含综合信息的新股发行价,如果定位不合理,实际上在信息源就造成了对投资者的信息误导。 第叁,公司上市后财务状况与业绩公布中的信息博弈以及投资信息公布违背承诺的博弈行为。 此外,还包括在信息源头利用信息占有和垄断优势进行的内幕消息获取与利用中的信息博弈行为。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通道中的信息博弈包括证券市场信息搜寻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博弈,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证券交易中信息加工的博弈,这里面又包含信息欺诈博弈、“散户跟风”信息博弈、机构监管者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与违规者之间的信息博弈,上市公司配股中的信息一博弈,预期行为的博弈以及中介机构的信息博弈行为等。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反馈中的博弈包括股市变动中投资者如何对股价变动作出反应而在彼此之间进行博弈;机构投资者对股市变动作出的反应,通过传播真真假假的股价信息、行为信息、和政策信息引诱中小投资者,散户对上述信息做出反应,采取跟风博弈:政府对市场变动信息做出反应、调整政策,投资者对政府政策做出反应、调整交易行为的博弈;以及证券监管机构对交易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易状态做出反应,采取监管措施,交易主体对监管举措做出反应,采取违规或不违规的抉择等。 证券市场上信息提供、信息传递与加工以及信息反馈构成信息运行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周而复始,成为一个循环过程:信息博弈也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反复地不断地进行。 信息运行及运行中博弈的每一次循环,都不是上一循环的简

王利[4]2009年在《我国审计独立性缺失与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的审计信息失真的案例,使得审计独立性倍受质疑。研究表明,发生审计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注册会计师丧失了独立性,而导致注册会计师丧失独立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审计委托制度存在缺陷。这样,在解决审计独立性和审计委托关系问题的方案中,引入一个既独立于管理者,又相对独立于现有股东的“第四方”来行使审计委托权,就成为审计委托关系改革的新方向。其中,2002年,乔斯华罗恩提出的由保险公司担任审计委托人的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受到普遍推崇。作为一种新型的独立审计委托制度,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目前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如要将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付诸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因此,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对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对解决审计独立性缺失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首先,本文在对相关文献研究梳理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独立审计的相关理论及其与独立审计的关系,并分析了独立审计委托制度及其与审计独立性的制衡关系,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在对我国独立审计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影响审计独立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审计委托代理关系的失衡。因此,要解决审计独立性缺失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理顺审计委托代理关系,改变现行审计委托代理制度。目前,引入独立“第四方”已成为审计委托关系变革的方向,已提出的变革模式主要有:审计委员会制度、证券交易所招投标制度、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等。通过对这叁种改革模式的比较分析,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目前大家较为认同的一种改革模式。最后,对财务报表保险制度进行详细介绍,从财务报表保险的视角来解决审计独立性缺失的问题。从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出发,总结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在保持其原有理念的前提下,进行结构和程序上的调整,探讨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增强其适用性;同时,对财务报表保险的外部监管及信息披露进行分析,从而增强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周学峰[5]2004年在《公司审计与专家责任》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现行公司审计的制度模式会对审计师产生什么样的激励,有关审计师专家责任规则及相关规则又会对审计师的行为、审计制度的运行产生哪些影响。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导论。介绍论文的选题动机,准备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并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公司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本章主要围绕审计师的角色定位展开,通过对审计师与股东、投资者、上市公司及其内部控制者、监管机构之间的利益交换与策略选择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在现行制度模式下,审计师缺乏保持独立性的激励,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独立性,选择与上市公司及其内部控制者合作而背离其他当事人的期望。第叁章,英美公司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公司审计制度并非中国所固有的制度,而是从英美国家移植而来的。本章从历史的角度分别考察了英国和美国的公司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公司审计本质上是委托——代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克服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是为了满足公司间信用竞争的需要、公司内部人获取外部人信任的需要、公司高管人员和承销商免除自身法律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将公司审计予以法定化是立法者对财务欺诈和经济危机的一种回应,它强化了审计师对公司外部股东和投资者效忠的义务,也由此产生了审计独立性的问题。第四章,中国公司审计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同英美国家相比,公司审计制度在中国的出现,更多地体现了理性建构的色彩,而市场自发的动力不足。中国的证券市场因政府的高度管制而发生了扭曲和变形。在市场受到扭曲、声誉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审计师缺乏独立性和公司财务信息失真的问题在中国目前条件下表现得更为突出。第五章,审计师的专家责任。本章重点论述了叁个问题:审计师对第叁人的责任范围、审计师过错的认定标准和因果关系的证明。研究发现:单纯从实体法的角度看,审计师在我国所面临的民事赔偿责任无疑是巨大的,要远远超出英美国家,但现实情况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诉讼程序法上的差异造成的。本文主张:应一方面放松民事诉讼上的限制,另一方面在实体法上对审计师的民事责任作出适当的限制,从而将审计师置于一个合理的责任水平下。第六章,专家责任与责任保险。责任保险的出现,对专家责任和审计师的执业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它对专家责任的功能、责任的扩张、民事诉讼和行业规制都产生了影响。一方面,责任保险能够增强审计师(被保险人)的信用,降低审计师的执业风险;另一方面,责任保险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弱化专家责任的阻却功能,进而有可能导致更多的事故的发生。对责任保险的价值的评判取决于被保险人的风险厌恶程度和支付能力、保险人监测被保险人时所面临的信息成本、保险合同的安排、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所面临的市场约束等因素。第七章,专家责任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对专家责任的承担方式。从责任承担方式的角度来看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可以发现: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是从有限责任制向合伙制方向推进的,而美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则是从无限责任从有限责任方向推进的。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之所以多数都选择了有限责任制的组织形式,除了民事责任方面的考虑外,还与国家的经济体制、中国注册会计师业的职业传统和长期以来所沿用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强制有限责任制的会计师事务所改制为合伙制并没有充分理由,应当允许当事人自由选择。第八章,结论。主要有以下四点:1、在目前的公司审计制度模式下,政府和公众对审计师独立性的要求与审计师所面临的激励结构是不相容的,这是公司审计制度所固有的缺陷。2、由于审计师所面临的市场约束不足,公司审计制度的固有缺陷在中国表现得更为突出。3、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公司审计制度的固有缺陷是难以通过审计师专家责任规则来弥补的。4、我们需要对目前所实行的严重依赖公司财务会计指标的证券市场管制体系的科学性进行反思。

施继坤[6]2007年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风险研究》文中指出在新经济时代,注册会计师(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简称为CPA)已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其目的在于介入资金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平衡两者之间财务信息的非对称性、降低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从而最终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在上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审计的独立性是举足轻重的,其不仅影响到现实或直观的审计质量,而且也会影响到审计的市场需求及价值定位。CPA审计的本质就在于其独立性,独立性是CPA审计的理论基石和执业灵魂。然而,近年来国内外频繁爆发的一系列会计及审计舞弊案件,均表明审计独立性已发生背离,CPA审计独立性存在严重风险。有关审计独立性风险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论文正是站在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针对审计独立性问题的必然衍生物——独立性风险问题进行论述。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将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综合与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基础上,更着眼于审计独立性风险研究的未来发展,在对CPA审计独立性风险分析框架进行重构之后,将粗糙集理论应用于审计领域,探讨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CPA审计独立性风险评价模型的创建,并结合应用算例对其在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中的应用进行设想,以期为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运作实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人员、监管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经过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是治理审计独立性风险的一剂良药,其中,财务报表保险招投标管理中的风险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审计独立性风险评价方法,可用于解决招投标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不精确信息分类问题,较为有效地对各风险要素进行评估。

姚伟华[7]2006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对于国内外一系列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丑闻所对应的审计失败形成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直是会计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的反思,但是,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一致意见。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现实困境,改革难题等进行系统研究,在反思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模式,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研究审计委托模式的理论渊源入手,阐述了审计委托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论述了审计独立性的涵义的基础上,指出了审计委托模式对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性。通过研究我国审计委托模式的现状及其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的,对已有的审计委托模式的改革方法包括审计委员会模式,财务报表保险模式,证监会模式进行了论述,并着重论述了它们所遇到的难题。经过比较研究,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的改革难题,提出了政府导向审计委托模式。通过对审计委托模式的博弈分析,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析,对审计服务的特征分析以及对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分析,构建了政府导向审计委托模式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审计服务交易所的组成和职能论述,以及其工作流程设计和相关法规的完善设计,构建了政府导向审计委托模式的具体内容。通过ST圣方公司审计失败案例,在现实层面上论述了现行审计委托模式的弊端,并阐述如果采用政府导向审计委托模式可以起到的作用,验证了审计委托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政府导向审计委托模式的正确性。

曹妍苇[8]2005年在《社会审计委托模式问题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殊的股权结构使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由国有股“一股独大”和所有者缺位现象导致的强“内部人控制”问题。这反映在社会审计委托模式上,就造成了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的悖论,处于买方市场的会计师事务所又无力与拥有买方垄断势力的上市公司抗衡,更加重了社会审计委托模式问题的严重程度,损害了审计独立性。从审计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只有规范审计委托人的定位,才能彻底解决社会审计委托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来看,股东会、董事会、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均不能胜任委托人的角色。监事会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专职监督的机构,将监事会进行改造,打造其强势地位,监事会担任社会审计委托人是可以解决社会审计委托模式问题的。因此,本文在系统论述社会审计委托模式问题后,提出由监事会担任社会审计委托人的建议。

颜晓珊[9]2005年在《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纪之初,安然轰然倒塌,连带着安达信的一齐毁灭,震惊了世界,也引起了人们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关注。叁年的时间已悄然逝去去,社会和经济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当年被判定为有罪的“安达信”被戏剧性地平反;“欧版安然”意大利帕马拉特案件又浮出水面;国际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有了新的修订;我国出台了新的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进行规范……。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和叁年前的也有了很大不同。因此,立足现在,探析审计风险的定义;结合国情,分析目前造成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各方面原因;借鉴国外,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对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本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审计风险进行了新的定义,归纳了审计风险的特征,并对新的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从解析审计内部关系入手,在审计关系的异化、叁方关系人角色错位及思维差异导致现行审计制度失效等几个方面,分析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文章的第叁部分是着墨较多的部分,以我国审计市场基本环境为背景,从被审计人、审计人、监管环境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审计风险的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其中,对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公司舞弊与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行业专门化都有较为新颖的见解。第四部分针对性地提出了审计风险的防范的措施,包括引入审计第四关系人,发展大型、多元化的事务所、改进现有审计程序等。 总之,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审计风险的形成既客观地存在于审计关系内部,又与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降低审计风险,不但需要注册会计师自身强化风险意识,提高执业水平,同时也需要社会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理想的执业环境,不能只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绝对的独立性,而没有相应的社会和法制环境。审计风险的规避和防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理解与支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方能出成效。

陈俊[10]2008年在《制度变迁、市场需求与独立审计质量的改善》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转型经济与新兴市场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制度的匮乏或缺失以及由此而来迅速的制度演进是一种常态。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转型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由于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发展植根于我国经济转型和新兴市场的总体背景之下,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更为迅速的制度变更。显然,对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相关的审计质量的需求和供给等问题的分析也应当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延续了李树华(2000)的研究,以我国1998——2004期问的IPO市场为研究对象,以我国股票发行定价制度的市场化演进过程为研究切入点,对研究期间我国IPO市场的审计师选择问题及审计市场结构变化,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差异化,以及审计质量的经济后果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随着我国股票发行定价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在2000年以后,李树华(2000)所发现“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这一现象已经终止并发生了逆转,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十大”)的IPO市场份额获得的稳步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在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迅速演进过程中,新兴的高质量审计需求在2000年以后开始逐渐显现,是来自于市场的自发需求力量最终推动了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IPO市场份额的提高。其次,市场自发的高质量审计需求也进一步推动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差异化。这种以事务所规模区分的审计质量差异在2000年以后开始出现,但仍不够明显。不过,2002年以后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十大”)的审计质量要系统性地高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最后,本文的研究发现,在2002年以后,审计质量具有明显的经济后果,高质量审计师(“十大”)所审计的IPO公司抑价程度显着更低。此外,对IPO审计定价的考察结果也表明,作为“质量(或声誉)溢价”,高质量审计师在IPO过程中也确实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1)本文的研究结果首次表明,李树华(2000)所发现的“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现象在我国IPO市场中已经终止并发生逆转;(2)本文延续了李树华(2000)的研究,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1998—2004)对我国IPO审计市场中与审计质量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考察,从而填补了1997—2000期间关于上述问题的研究空白;(3)本文首次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对审计质量的需求和供给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考察。从而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a)在我国,新兴的高质量审计需求出现的动因来自哪里,包括哪些,大约在何时出现;(b)我国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差异化大约在什么时候开始显现,市场又是如何感知的;(4)本文以我国IPO市场为研究背景,系统考察了高质量审计的信息需求和监督需求假说。尤其是对IPO过程中信息需求的考察,本文的研究发现,在控制市盈率定价阶段,IPO公司的事先风险越低越有可能选择高质量审计师。这一研究结果在国内研究中尚属首次;(5)本文对IPO市场审计定价问题的考察丰富了目前国内关于审计定价问题的研究成果。(6)在研究方法上,与国内外大多数同类研究相比,本文作了叁点改进:一是,在度量IPO公司事先风险时,由于多数研究所使用替代变量并不一致,本文在对已有度量方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缩减变量个数,并以第一主成分作为IPO公司事先风险的替代变量;二是,在度量盈余管理时,本文同时采用了叁种方法,从而使得研究结果更为可靠;叁是,本文根据Kim et al.(2003)以及Chaney et al.(2004)研究中所采用的两阶段方法,对研究中可能存在的自选择偏误问题进行了控制。

参考文献:

[1]. 审计独立性的背离与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研究[D]. 李铭.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2]. 民间审计独立性背离成因及对策研究[D]. 王昕. 东北大学. 2005

[3].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D]. 张艳. 四川大学. 2003

[4]. 我国审计独立性缺失与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研究[D]. 王利. 兰州理工大学. 2009

[5]. 公司审计与专家责任[D]. 周学峰. 中国政法大学. 2004

[6]. 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风险研究[D]. 施继坤. 大庆石油学院. 2007

[7].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研究[D]. 姚伟华. 中南大学. 2006

[8]. 社会审计委托模式问题的分析[D]. 曹妍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

[9].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研究[D]. 颜晓珊. 上海海事大学. 2005

[10]. 制度变迁、市场需求与独立审计质量的改善[D]. 陈俊. 厦门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审计独立性的背离与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