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字看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论文_杨路平

从“群”字看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论文_杨路平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由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710370001。

摘要:本文以“群”字为考察对象,通过对“群”字形体结构及词义演变的考察,探究“群”字蕴含的传统伦理文化——儒家群性文化与道家个性文化、重君轻民思想与政治等级制度、传统孝德文化与政治统治手段、形象思维方式与整体思维方式等。

关键词:群;伦理;文化传统

A view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al culture from the word "group"

Yang Lup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This paper,taking the "group"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explores the traditional ethical culture contained in the "group" charact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form structure and meaning evolution of the "group" character - the Confucian Group Culture and the Taoist personality culture,the thought and political hierarchy of the heavy monarch and the people,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political rule,the image thinking mode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The whole way of thinking and so on.

Key words:Group; ethics; cultural tradition

“群”字是比较常用的字,它不仅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伦理文化。前贤已对“群”字本体进行了研究,《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以及各类典籍、现代学者的论著等,将“群”字的造字理据、“群”字的意义做了相关的论述。目前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研究也较为丰富,《汉字文化大观》、《汉字文化学》、《汉字与中国文化教程》等相关论著,从文字的发展、文字与思维、文化、政治和教育的联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特点在于不仅关注“群”字本体的深刻内涵,而且透过“群”字折射出传统的伦理文化,通过一个字的角度去研究文字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的关系。

一、“群”字本体研究

“群”字本体由“君”与“羊”组合而成,选择“君”字与“羊”字的原因、二者如何组合以及“群”字意义的演变是“群”字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造字理据

1.“君”“群”声近义通

许慎《说文解字》第四上:“群,辈也,从羊君声。”①许慎认为“群”字是形声字,“君”表读音,“羊”表意义。对于“君”字表声符,多数学者赞同此观点。然而,一些学者认为“君”这个字不仅可表读音,还可表意义,如俞樾《群经平议·春秋左传一》按:“君与群声近义通。”②指出“君”与“群”读音相近,意义相通。学者黄杨认为:“‘群’字由‘君’与‘羊’组合而成,这里的‘君’是领头羊,即牧官的意思;‘羊’是普通羊,即百姓的意思。”③将“君”比作领头羊,赋予牧官的意义;将“羊”比作普通羊,赋予其民众的意义。这样,“群”字的意义就与“君”与“羊”的关系即牧官与百姓的关系有很大的联系。以上表明:“君”字不仅只表示读音,而且还蕴含着一定的意义。

那么,“君”字蕴含什么意义呢?《说文解字》第二上:“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④“尊也”即“君”是指令人尊敬的人。《说文解字》第三下解释了“尹”的意思:“尹,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⑤“尹”字的甲骨文写法,看起来像双手在执笔写字,在古代,能执笔写字的人,一般是官员,如令尹、京兆尹。“发号,故从口”是指“君”表示能发号施令的人,所以下方有个“口”字。因此,“君”字的意义可以概括为能发号施令且令人尊敬的官员。《汉语大字典》认为“君”有“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通称”的意义。⑥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君”字是亦声字,兼表读音与意义。“君”字的现代汉语读作jun,而“群”字读作qun,二者韵母相同,读音相似。“君”字在意义上,与君主、统治者有关,而君主所要管理的正是“群”,即人民群众。从这点上看,“君”与“群”在意义上有一定的关联。“君”与“群”的关系,引用俞樾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声近义通”,这正是“群”字在造字时选择“君”的重要原因。

2.羊部诸字

“群”字由“君”与“羊”组成,《说文解字》中共收录了羊部字28个,《汉语大字典》收录了羊部字204个,可见羊部字数量庞大,以《汉语大字典》为例,羊部字按照意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羊本身有关的字,如羊子为羔,小羊为羍,羜指五月小羊,䍮指未足一岁的羊,羱是一种大角的野羊等等。另一类则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可分为:

(1)羊与道德

主要表现为“善”与“義”这两个字。

《说文解字》第三上:“善,吉也。从誩,从羊。”⑦誩表读音,羊表意义。《汉语大字典》认为善有美好、友好、亲善的意思。⑧所以,羊有友好、亲善的品质。

“义”的繁体字是“義”,《说文解字》第十二下:“義,己之威仪也。从我羊。”⑨《汉语大字典》认为“義”有“善、好”和“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的意义,还有“礼节、仪式”的之意。⑩可见,“義”有善良、明礼之意,象征着美好的品德。“義”是“羊”与“我”结合在一起的会意字,意为将羊的品质与人结合起来,说明羊具有善良、知礼的品质。

(2)羊与饮食

《说文解字》第十四下:“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从丑,丑亦声。” ⑪羞本义是指用羊做成的进献的食物。《汉语大字典》认为羞有“精美的食品”的意义。⑫《说文解字》第三下:“羹,五味盉羹也……小篆从羔,从美。”⑬《汉语大字典》认为“羹”有“用肉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⑭的意义,可见羊部字与食物有关。

(3)羊与审美

《说文解字》第四上:“美,甘也,从羊从大。”徐铉注:“羊大则美,故从大。”⑮美的意思与食物的甘美有关。在古代,羊肉是主要的食物之一,羊肉使人们体会到食物的美味,越是肥硕的羊,其肉就越美味。这反映了早期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是从味觉开始的。此外,学者臧克和认为古代审美的价值取向还与视觉感受性有关,徐铉注“羊大则美,故从大。”这里的“大”可以突出视觉感受,肥硕、健壮的羊外表上更美。

3.择“羊”弃“犬”

“群”字在造字时选择“羊”字而不选择“犬”字是因为相对于“犬”来说,古人更爱羊。犬有好斗和独居的特点,因此古人厌恶犬,在文字上则表现为犬字含有贬义意味。如犬经常出现在贬义成语中:鸡犬不宁、狗眼看人、狗尾续貂、鸡鸣狗盗等。此外,很多以“犬”为偏旁的字含有贬义:犯、狱、狠等。与犬相反,羊具有性情温顺和群居等特点,因此古人在造“群”字时选择“羊”而不选择犬。

(1)性情温顺、生而群居

人类最初饲养的动物以羊、豕、犬、牛、马、鸡六畜为主,羊肉、羊奶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羊毛、羊皮提供衣物。羊步态安详柔和,叫声婉转动听,性情温顺良善。羊的这种温顺的性情使得羊成为古人早期主要蓄养的动物之一。此外,与犬不同,羊具有群居的特性,《说文解字》中写到“群”字选择“羊”的原因是“羊性好群,故从羊”⑯,段玉裁:“羊为群,犬为独。”⑰犬的生活习性是独居,羊的生活习性是群居,而古人与羊一样,同是群居的生活习性,因此古人喜羊厌犬。

(2)知孝明礼、善良祥瑞

羊有很多美好品质,如知孝、明礼、善良、祥瑞等。羊饮其母之乳时身体呈跪姿,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知孝明恩的表现。憔周《法训》:“羊有跪乳之礼,鸡有识时之候,雁有库序之仪,人取法焉。”⑱古人效仿自然万物,从羊联系到自身,认为自己也应该拥有羊的美好品质,羊进而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后来又有“送羊劝孝”的风俗。

在传统文化中,羊还是善和祥瑞的象征。《说文解字》第四上:“羊,祥也。”⑲《说文解字》第一上:“祥,福也。从示羊声,一曰善。”⑳在古文中,“羊”、和“祥”都表示吉祥之意,这符合了汉民族祈福趋吉的心理。古人十分重视祭祀,祭祀中最常见的祭品就是牛、羊、猪,以“羊”为祭品,这也说明了古人认为羊可以带来祥瑞。

4.“君”贵“羊”轻

从“群”字的甲骨文写法可以看到“君”字在上、“羊”字在下。后来,由于书写方式的改变,群字演变成了左右结构的字,“君”字在前、“羊”字在后。但不论如何演变,“君”字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这反映了“君”字与“羊”字的组合机制:君在上而羊在下,君在前而羊在后,表达了百姓被统治,而君主高高在上,拥有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二)词义演变

由于语言单位的变化,现实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事物现象的理解的变化,“群”字在其原始意义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意义。

《汉语大字典》中将“群”字的意义总结为12种,其本义为:“三个以上兽畜相聚而成的集体。”㉑从“群”字本义中“三个以上”可以引申出“泛指多数”的意义,后来渐引申出“众多”以及“地质学名词”和“量词”的意义。群字本义原指“兽畜”,后来范围扩大,不仅用于动物,还可用于人类群体,而人与人之间常见的关系有朋友和亲戚,所以“群”字又引申出“朋辈”和“亲戚”的意义。群字本义中的“相聚”,意为个体之间的结合、聚集,后来引申出“会和,联合”之意。既然个体之间“联合”了,那么关系也就更好,故进一步引申出“和好”之意。两个群体相聚之前,各有各的习俗,但彼此联合后,就要适应当地情况,故延伸出“随俗”之意。从群字本义中的“集体”可以引申出“集团,社会集体”的意义,进而引申为“事物的种类”的意义。

二、“群”字蕴含的传统伦理文化

汉字作为一种日常使用的工具,为人类的生活服务,因此透过汉字可以投射出当时社会的生活、思想和文化状态,进而看到文字后蕴含的传统伦理文化。

(一)儒家群性文化与道家个性文化

“群”字造字时选择“羊”而不选择“犬”,原因是羊的群居习性符合古人主流的生活习惯,而犬则相反。古代生产经济落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易受自然灾害以及野兽的影响,因此早期人类必然摒弃独居而选择群居的生活方式。以血缘关系结合为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又互相联系,融合为社会。

1.儒家群性文化

(1)设立等级制度

儒家认为人类具有群体生活的天性,这是人类高于其他动物的原因。荀子: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㉒儒家认为每个人在群体中生存,都对应着各自的角色。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将所有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形成关系网。但这个关系网上每个角色的地位是不同的,不同的角色对应着不同的等级地位,在群体之中呈现阶梯形的等级之分。《荀子•王制》:“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不能胜物。”㉓荀子认为没有等级之分会产生战乱。因此,儒家认为群体应设立等级制度。

(2)制定礼仪规范

在群体之中生存,就必须有一套群体礼仪规范,来约束不良行为。儒家主张恢复周礼,于是,一系列群体性礼仪规范应运而生。儒家的“三纲”和“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以及种种礼仪道德规范,都是为了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3)群体与个人之关系

在群体之中生存,就必然会涉及到群体与个人的关系。儒家认为人的个性发展应融入到群体之中,才能得以发展和表现。并不是说儒家并不重视个人,只不过儒家培养出来的是具有群性文化的人,是被群体的道德和礼仪浸染后的个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失去了很多个性,具有相同的优良品质,这正是儒家所推崇的。

2.道家个性文化

与儒家群性文化不同,道家宣扬个性文化。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即万事万物的发展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受人为力量的制约。将其联系到个人的发展上,道家认为个人的发展应顺应本性,保留人身上的本真和天性,而不像儒家那样用诸多礼法规范言行,强行改变人们的品性。

儒家与道家是传统伦理文化的两座高山,如果说儒家的群性文化立足于人类群体生活本性,有助于个人生存和发展,那么道家的个性文化则更注重人类个性发展的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重君轻民思想与政治等级制度

1.“君”贵“羊”轻的折射——重君轻民思想

“群”字有两种写法,古为君上羊下,今为君前羊后,前面和上面都是比较重要的位置,因此无论是哪一种组合方式,“君”字都处于领先地位,象征着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群”字中“君”象征君主,与之相对应,“羊”则象征着民众。在传统文化中,君王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民众则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说文解字》第二上:“君,尊也。”㉔君王代表尊贵,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受广大民众的敬仰。《说文解字》第十二下:“民,众萌也。”㉕《说文句读》:“萌,冥昧也,言众庶无知也。”㉖《贾子·大政下篇》:“民之为言萌也,萌之为言盲也。”㉗也就是说,民的意思是萌,萌又与盲意义相近,故民和盲的意义近似,且读音也相近。“民”字甲骨文写法看起来像一只刀将眼睛刺瞎,而眼睛是认识外界事物最重要的途径,民的一只眼睛被刺瞎,会导致民对事物的认知非常有限,进而变得蒙昧无知,沦落为统治者的奴隶。

因此,在传统文化中,君的地位远远高于民。在称呼上表现为:百姓自称“草民”、“愚民”、“奴才”等,但君王在自称时,不会出现侮辱性的字。在政治上则表现为一系列的政治思想,如《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㉘这种愚民政策长此以往会压灭百姓的反抗之心,百姓变得愈加愚钝,安分守己,服从统治者的管理。

2.重君轻民的表现——政治等级制度

重君轻民的思想表现为政治上的等级制度。在社会中,人必然有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每个人的身份与地位的不同,必然会产生差距,这种差距就形成了等级。在家庭中,父亲的地位高于子女,延伸到社会和国家,便是君王的地位高于百姓。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处于最高层,而庶民和奴隶处于下层。在君王的统治下,这种政治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不容打破和僭越。但是,这种制度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不同政治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安本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一个集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总要有人担当领导者的角色,有人充当被领导的角色。关键在于君主如何统治民众,民众是否拥护君主。

(三)传统孝德文化与政治统治手段

上面提到,“群”字造字时选择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羊象征着“知孝”的品质,这种品质是人们所推崇的,因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对孝的重视。孝文化的传播和学习,约束了百姓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统治者控制百姓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带来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孝文化成为了君主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孝文化也就具有了政治化的倾向。

1.传统孝德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㉙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孝”是仁的根本,可见儒家对孝德的重视。在后世中,各朝各代都重视孝文化的传承,孝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

2.孝的政治化

(1)孝的政治化表现

①以孝为立法的依据

引孝入法,不孝立罪。孝顺是为民之本,刑罚的制定源于违背了这一根本。《孝经•五刑章》:“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㉚不孝是最大的罪行,应当处以最重的刑罚。将不孝列入刑法,孝是立法的基本依据,孝成为了汉代律法中定罪量刑的一条重要原则。

②以孝选官的制度

“举孝廉”是汉代一种由下而上推选官员的制度,孝子黄香便是通过举孝廉而入朝为官。汉代设立察举制,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和特科两大类,常科中以孝廉一科最为重要。这种以孝廉选官的制度,延续到了唐代。隋唐科举制产生后,正式将以孝选官纳入了科举选才的范畴,如设立了孝悌谦让科。此外,孝德卓越者可升迁,有违孝道者贬官。

③以孝为教育的内容

古代统治者大力弘扬孝文化,将孝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孝经》是一部将孝德理论化、具体化的经典,被广泛传阅诵读。汉文帝为重视《孝经》的学习,特设《孝经》博士。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儒家认为孝与德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论语•开宗明义章》:“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㉛孝是品德的根本,是教育产生的原由,贯穿于人生的整个阶段。

统治者将孝作为立法的根据,以孝选拔官员,并将孝与教育联系起来,因此在社会上形成了孝文化学习的风尚,增加了对孝文化的实践。孝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孝道不再仅仅是法律的强制要求,而变为人们自发产生的一种价值观念。

(2)孝的政治化意义

在家事亲,在朝事君。《说文解字》第八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㉜孝的内涵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将在家事亲的孝心移到在朝事君上便是忠心,君主选拔官员的重要原则是忠君爱国,这是家庭伦理与政治制度统一的表现。通过对孝文化的广泛学习,培养出忠君爱国、拥护君主的民众,这是孝的政治化的意义之一。

维护统治,稳定社会。孝文化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和顺从,通过孝文化的教育,使得社会形成老有所养的风气。孝的教育促进子女与父母良好关系的形成,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了保障。

3.文字与文化——政治统治的手段

从“群”字中“君”字、“羊”字,以及二者之间的结合,能够看出古人崇孝尚礼、君贵民轻的思想,以及群居的生活状态。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在造字过程中必然与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或政治有着某种联系,所以,文字不仅是交流工具,还能反映思想文化状态。统治者要想控制民众的思想,文字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文字与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通过对文字的控制可以间接地控制百姓的思想。

将孝德放大便是文化,因此文化与立法、选官、教育、思想的联系也非常密切。中国传统政治是建立在传统伦理文化上的政治,通过文化的影响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树立君主权威、巩固专制统治的目的。在文化为政治提供伦理基础的同时,政治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二者相辅相成。所以,统治者借助文字与文化,塑造并影响人民的价值观念,使人民服从现有政权,自觉拥护君主的统治,成为了一种历史趋势。

(四)形象思维方式与整体思维方式

羊字的小篆写法与自然界中羊的外形极其相似,所以人们看到“羊”字时,脑中就会浮现羊的外形,而不会浮现鸟和兔子的形状。这是古人造字时选用的一种方法,即若表示实实在在的物体时,可以通过描绘物体外形的方法来指代该物。汉字有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象形是指就是用描摹外形的方式来表达客观物体。“羊”字便是象形字。通过“羊”字的小篆写法可以看出,古人造字时并不是将羊的外形一丝不差的描绘下来,而是用几条线简单勾勒出羊的外形,重点突出了羊的特征部位——羊字的角形先弯向上而后再弯向下,这一点是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特征:“鹿”字是树杈形的犄角,“牛”字是弯而向上的角。虽然是用线条简单勾勒,但却将物体最重要的特征得以传神地刻画出来。这种造字方法反映了古人的形象思维方式,即用具体形象的文字来生动地表现客观事物的外形,以指代客观物体。

除了形象思维方式外,古人造字还运用了整体思维方式。如“君”字由“尹”字和“口”字构成,尹像两手握住笔,表示治理之意,口像人的嘴,表示发号施令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发号施令的人。单独看每个部位都有其表达的内容,而字的整体意思则是综合每个部位而形成的,这也是会意字造字时运用的思维方式。

三、“群”字的现代启示

(一)个体应融入到群体之中

通过对传统群体文化的研究可以认识到:个体要想更好的发展就不可能完全脱离群体。个体在群体中生活,就要遵守群体规则,把握好群体与个人的关系。要能辨别群体的决策,不能一味地盲目从众,但同时也不能损害群体利益。个人的发展与群体息息相关,维护群体利益,处理好与群体中其他个体的关系,这样个体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群体之中,并得以发展。

(二)在群体之中保持个性

在现代社会中,绝大部分人生活在群体之中。虽然在群体中生存要融入群体,但是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能被群体的规则磨平了棱角,失去了自己的本真,成为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与他人不同的独特个体,在适应群体的过程中,也要在保留自己的个性,凸显自己的独特价值。

(三)传统伦理文化应扬长避短

传统伦理文化要求对父母孝顺,要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是过时的、封建的,如盲目的愚孝、愚忠等。针对传统伦理文化,应取其精华加以传承,去其糟粕加以抵制。

总结:

本文以“群”字为考察对象,首先,分析了“群”字形体结构中“君”字和“羊”字,考察了二者的组合,并梳理了“群”字的词义演变。其次,探讨了“群”字蕴含的传统伦理文化,主要包含四方面:儒家群性文化与道家个性文化、重君轻民思想与政治等级制度、传统孝德文化与政治统治手段、形象思维方式与整体思维方式。

注释:

①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73.

②转引自黄杨.汉语“群”字符号结构中的“牧民关系”射覆——“君”(牧官)与“羊”(百姓)的平等共存关系[J].劳动保障世界,2016,9:80-81.

③黄杨.汉语“群”字符号结构中的“牧民关系”射覆——“君”(牧官)与“羊”(百姓)的平等共存关系[J].劳动保障世界,2016,9:80-81.

④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26.

⑤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58.

⑥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八卷本)[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595.

⑦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52.

⑧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八卷本)[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660.

⑨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267.

⑩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八卷本)[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3133.

⑪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312.

⑫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八卷本)[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3128.

⑬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57.

⑭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八卷本)[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3139.

⑮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73.

⑯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73.

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46.

⑱转引自黄杨.汉语“群”字符号结构中的“牧民关系”射覆——“君”(牧官)与“羊”(百姓)的平等共存关系[J].劳动保障世界,2016,9:80-81.

⑲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72.

⑳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1.

㉑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八卷本)[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3134.

㉒王威威.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79.

㉓王威威.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80.

㉔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26.

㉕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266.

㉖转引自何九盈.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83.

㉗转引自何九盈.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83.

㉘《中国书籍国学馆》编委会.论语.[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118.

㉙《中国书籍国学馆》编委会.论语.[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2.

㉚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8.

㉛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

㉜许慎.注音版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171.

参考文献

[1]詹绪左、朱良志.汉字与中国文化教程[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4、75.

[2]王玉鼎.汉字文化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3.13-15、27-30、41-45.

[3]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5—202.

[4]何九盈.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7、48.

[5]黄杨.汉语“群”字符号结构中的“牧民关系”射覆——“君”(牧官)与“羊”(百姓)的平等共存关系[J].劳动保障世界,2016,9:80-81.

[6]李丽华.试析道家群体文化和谐思想[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

[7]白振有.羊·羊部字·羊文化[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18):9-13.

[8]苏颖.文字与王权——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J].文化与传播,2013,2(1).

[9]毛庆耆.论儒家学说群性文化的本质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1):11-15.

[10]王洪波.儒家文化主导下群体本位思想之演绎逻辑——从文化之“围”到制度之“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6):128-132.

[11]刘文灵.“三纲五常”与文化密码——汉字所显示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3).

[12]段锐超.修齐治平:北朝君臣的经典征引与儒家文化认同进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6(4).

[13]周君.传统儒家“群体本位”思想的当代启示[J].文教资料(思想理论研究),2009:118-119.

[14]宋振锟.论儒家“孝”文化的政治意义极其当代价值[J].名作欣赏,2017,12:11-13.

[15]郑纪敏.先秦儒家文化的群体本位极其当代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7(6).

[16]陈曦、胡碟.“群”的思想与中国文化[J].文教资料(文化艺术研究),2011.

[17]姚剑文.政权、文化与社会精英——中国传统道德维系体制极其解体与当代启示[J].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

[18]郑文宝.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研究[J].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6).

[19]安乐哲、罗斯文.<论语>的“孝”:儒家角色伦理与代际传递之动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5).

[20]商爱玲、张分田.“天子之孝”与中国古代政治调节理论——以唐玄宗为中心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

[21]路艳.“孝”与传统政治——以两汉为例[J].黑龙江史志,2009:24-25.

[22]黄修明.中国古代以“孝”选官考论[J].历史教学问题,2004(6):65-69.

[23]余梦飞.<说文解字>羊部字与中国传统羊文化简述[J].邵通学院学报,2017:39(3).

[24]刘娟.涉“羊”文化词语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5).

[25]王保国.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诠释[J].中州学刊,2006,3:196-199.

论文作者:杨路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  ;  ;  ;  ;  ;  ;  ;  

从“群”字看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论文_杨路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