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竞争力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从国际竞争力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的研究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并正在用于政府管理等决策之中。从国际比较入手,利用国际竞争力评价系统数据,系统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关键词] 国际竞争力 经济增长方式 国际比较分析

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已进行了15年之久的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这项工作之所以受到重视,主要是它的研究思想、理论和统计方法适应了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就是通过市场竞争谋求发展、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效率、通过市场竞争求得资源最优配置、通过市场竞争介入有效的管理和调控机制。国际竞争力是运用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原则,建立系统全面描述一国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的有机评价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各国的比较和分析,来追求市场经济竞争下的最优方式和途径,实现不断提高各国创造财富综合能力的目标。

本文试图借助国际竞争力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框架体系,集中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根本问题,在国际比较研究中进行深入的分析,目的是探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从国际竞争力出发研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法论

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八大要素领域,每个要素领域又划分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包括若干项统计指标,共378个指标。因此,它是描述一国经济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完整体系。在这项体系中,因素的选择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经济联系或经济关系,包括层次设置都是以系统的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评价依据也是以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原则为基础的。统计数据包括事后统计的硬数据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专家问卷调查评价的软数据,对于软数据无论从指标调查设计,还是对专家的要求上都严格按照市场理论和市场原则进行。由此可见,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科学的系统评价体系,包括企业、部门、国家各个层次;包括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包括经济运行内在因素和受其影响的体制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包括经济活动结果和经济活动过程动态评价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潜力的评价等。总之,它是一个大系统的评价体系。从国际竞争力评价数据看,1995年包括了48个国家,全部发达国家、新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主要国家都在评价之列。因此,我们分析中的国际比较也是比较充分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考察和分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试图结合我国经济增长实际,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利用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1995年《世界国际竞争力报告》,选取61项指标,来系统、综合地反映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容。从选取指标的体系上看,包括三个层次,由下向上逐级反映,其图示如下:

二、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看,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

依据1995年《世界国际竞争力报告》,立足国际竞争力角度,就以上五方面的因素逐层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可运用国际竞争力的“资产负债表”,资产方列入各层次内容在世界排名前10项的指标,负债方列入同类指标中世界排名最后的5项指标。借助“资产负债表”,展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优势和劣势。

第一,我国总体技术进步竞争实力较弱,与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工业化国家与地区间存在较大差距。反映我国技术进步状况的国际竞争力“资产负债表”如下:(见表一)

表一 我国进步进步资产负债表

从表一可以看出,我国技术进步的总体状况比较落后。从资产方看,企业用于技术开发投入的力度加大。具体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全部科技开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2%,与排名第一的国家瑞典相差2.5个百分点,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费用占全部科技开发费用的比重为49.03%,与世界排名第一的韩国相比相差23.65个百分点。但目前我国企业用于科技投入的年均增长率位居世界第9位,为11.74%。由此说明,我国用于技术进步投入结构的调整力度在不断加大,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喜人的。从负债方看,我国对技术保护和开发不够。在9项评价指标中,44%的指标处于国际竞争力的最低点。其缺陷主要表现在技术管理上,即技术开发不够。从指标反映内容看,与国外竞争对手比,国内公司的技术资源、科技开发、制造业技术都属于落后状态,体现出我国科技投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对技术保护的措施仍不够得力,体现在指标上,即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低,专家调查综合评价得分只有3.36分,满分为10分,而奥地利、新西兰的得分均在8分以上。差距的大小不仅说明我国在此方面的落后,而且从深层次看,还揭示出我国对技术发明、创新人员积极性培育的环境因素和激励因素严重不足。而这些不能不影响企业和社会的科技进步,制约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二,目前我国仍处于高投入、高产出、低转换效率的状况,国际竞争潜力不足。反映此项内容的国际竞争力“资产负债表”如表二:

表二 我国投入、产出效率资产负债表

由表二看出,与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相吻合,目前我国仍在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率阶段徘徊。这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大障碍。从资产方看,体现在劳动投入及各类产出上,较其它国家有更大优势。我国劳动投入大,为日本劳动力人数的8.13倍,对于如此巨大的劳动力大军,一方面表现出可以利用这些劳动力创造更多产值,但与此同时,又给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等一系列人均技术水平的提高造成一定压力;这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相悖。因此,我国在此方面虽然位居第一,但其褒贬很难依此定论。在产出方面,近几年,我国的产出增长很快,所选8项评价指标中有4项名列世界前矛,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从负债方看,主要表现为投入产出转换效率低下。一方面我国能源强度(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消耗能源)为65437千焦耳,为瑞士的15倍,而劳动生产率为904美元/人,仅相当于瑞士的1.16%,这一反差令人瞠目结舌。另一方面,专家调查评价资料表明,产品价格质量比的得分仅为2.66分,这意味着我国产品投入成本高,而产品质量低,技术含量缺乏。最后,从产品革新时间、进入市场时间两个专家调查评价指标看,都位于世界最低水平。由此看出,我国产品生产的产前、产后、市场信息等服务滞后,技术环节、流通环节运作不佳。

第三,我国企业管理、产业组织结构的状况相当落后,不仅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工业化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在转型国家中也处于最低水平。其国际竞争力“资产负债表”如表三:

表三 我国企业管理、产业组织结构资产负债表

从表三中不难看出,我国在此方面不具备任何优势,相反,处于负债方的指标占指标总数的50%。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对技术重视严重不够。依专家调查评价资料,我国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及工商领域的国际化交流中,得分在3分左右,而发达国家基本上得分在8分左右,这一差距不仅反映出我国企业的竞争意识不够强烈,而且也反映出国际大市场观念尚未形成。其次,表现为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不够。一方面企业的集中度不够,我国最大50家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产业销售额的比重仅为17.08%,而美国为72.46%,相差55.38个百分点。由此说明我国企业集团化发展缓慢,规模经济还未充分形成,真正的大企业并没有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资本存量刚性的问题仍十分严重,依专家调查评价资料,平行经济对本国企业的发展促进程度很低,既横向经济联合、协作的力度不够,评价分值仅为3.10分,与此同时,国内经济是否促进长期经济发展还是需要重组的评价得分也仅为0.60分,而新西兰的得分高达8.48分。由此不难看出,国内进行资本存量重组的呼声很高,这也反映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应注意和重视的一个方面,即资本市场有效运营及促进企业资本的优化组合。

第四,我国劳动者素质总体水平低,在世界所有参加国际竞争力评价的48个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其国际竞争力“资产负债表”如表四:

表四 我国劳动者素质资产负债表

依据表四可以看出,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比较低。从资产方看,我国科技人才力量比较雄厚,全国范围从事科技开发的人员为1468.1千人,为世界第一。这为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后备军。从负债方看,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虽然我国从事科技开发的绝对人数多,但依专家调查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对市场上是否有充足的工程师供给,我国的得分仅2.42分,而作为转型国家的印度得分竟达8.42分,这体现出我国科技开发人员的结构或供给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各领域对它的需求。进一步分析可看出,工程师这一职业对青年人的吸引程度,我国得分仅3.46分,而印度为7.79分。从这两个指标反映内涵的一致性上不难看出,我国工程师队伍极度薄弱。(2)我国的教育结构不甚合理。从总体看,对教育体系是否满足竞争性经济发展,我国的专家调查评价得分仅2.12分,而新加坡的得分为7.63分,由此看出,在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不足。另一方面,20—24岁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占同龄总人数的百分比,我国仅为2%,而加拿大为99%,美国为76%,这反映出高层次人才稀缺,在高等教育培育上存在严重问题,也为我国科技进步与发达国家抗衡提出了艰巨的挑战,同时给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带来限制。(3)从其他因素上看,一方面,我国的整体人口结构(增长)不支持企业发展,在此方面的专家调查评价得分为1.3分,而这将构成我国经济发展中因人口太多,从而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现象。另一方面,依专家调查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市场上获得熟练工人以及有经验年长经理的难度在我国相对较大。综上所述,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稀缺表现出的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以及高等教育严重滞后和人才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等构成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障碍因素。

第五,其他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来一定不利影响,其国际竞争力“资产负债表”如表五:

表五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其他因素的资产负债表

从表五可以看出,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我国失业人口较少,依失业人口占劳动力的比重仅为2.7%可以看出,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充分就业,这为社会的稳定创造了一定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我国财政管理状况不利于企业发展,专家调查评价资料表明,财政政策是否以平等方式对待私人、国有企业,我国的评价得分仅3.28分,而新西兰的评价得分为9分,差距很大。同时,对政府官僚作风对企业发展是否阻碍,我国的评价得分仅为1分,而香港、新加坡的评价得分均在7分以上,这一差距表明我国财政管理对企业发展阻碍比较大。(2)金融状况对企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从专家调查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这方面的阻碍主要在于金融市场不够完善,就对企业发展是否造成影响看,我国的评价得分仅为3.18分,而香港为8.92分。同理,从贷款由银行流向企业的难易程度看,我国的评价得分仅为1.98分,而香港为8.10分,差距相当大。(3)我国的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弊端表现在由专家调查得到的软指标上,其中在交通设施投资充分性,技术设施发展、能量供应系统的供给状况的严重不足或严重落后上表现尤为突出,其评价得分均在2.5分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评价得分均在9分左右。与此同时,我国的硬件设备也相当落后。例如,中国每千人拥有计算机为1台,而美国为319台,是中国的319倍。而这些硬件设备的调备不足,无疑给科技开发、技术创新等领域取得大的进展带来比较大的压力。

三、从国际竞争力看,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上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几方面的状况,由此不难看出目前这一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我国技术管理水平低下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问题在于:(1)与前面的分析相对应,我国的技术转换效率低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科技领域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社会对科技资源的需要。(2)在关键性产业部门,科技开发的先导作用差。在现实生产中,这种先导作用滞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造成资源的高消耗、高消费,这无形中给粗放式经营增加法码。(3)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领域技术水平明显落后,而作为直接决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部门,其技术力量的薄弱正是造成我国粗放式经营的真正原因。相反,日本的发展正得益于此。因此,在我国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不可忽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问题,不可忽视科技的先导作用,而这正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突破口。

第二,我国投入产出效率低下,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大难题。其问题在于:(1)与以上分析相对应,我国投入产出效率低下主要体现为我国能源强度为香港的16倍,日本的13倍,而全员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27%,美国的1.65%。在如此巨大投入下,我国产品价格质量比居高不下,从而使由成本拉动引起的通货膨胀问题更加严重,同时,产品质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2)结合以上分析,我国流通领域流通环节不畅,产品进入市场时间长,对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进而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一个障碍因素。

第三,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从微观到宏观,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问题主要为:(1)就企业管理而言,一方面企业对信息技术开发不够,使得企业发展远离市场,造成生产盲目、浪费;另一方面,企业战略政策的实施基本上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此项指标世界排名第47位,这充分说明我国企业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不难推测由此造成的损失、浪费有多大。因此,企业管理层次水平低下,构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2)就宏观产业组织结构而言,从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产业政策存在较大不合理性,既缺乏规模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又没有形成集团经营的效益机制,这对企业的发展不但没有丝毫促进作用,相反,削弱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力量。综上所述,上到国家产业政策调控,下到个别企业组织管理,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四,我国劳动者素质低下,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极大抑制作用。主要问题在于:(1)我国市场上熟练工、工程师、高级管理人才的供给出现严重不足,反映出我国人员素质不高,难以满足企业的真实需求,从而使企业技术水平难以提高。(2)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不能满足竞争性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从而造成人才浪费,人才利用不当等一系列不良现象。相反,新加坡、台湾等新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与它们教育体制适应市场发展的优势地位不无一定关系。(3)我国人口结构状况(或人口增长)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其主要原因在于离退休人员给企业造成的负担极为严重,无形中削弱了企业用于技术改造、产品革新的力量。因此,劳动者素质提高与否,目前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否可以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五,我国财政、金融状况、基础设施没有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相反,使转变的难度加大。就财政而言,目前政企分开力度不够,政府的官僚作风对企业发展的阻碍程度依旧很大,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的动力。就金融状况而言,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仍不完善,资金信贷仍很困难,这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阻滞。就我国基础设施而言,瓶颈制约效应仍十分严重。交通设施、技术设施、能源供给系统都无法满足各层次企业的发展需要,对企业生产、效益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实现造成一定困难。

四、从国际竞争力看,对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建议

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进一步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关键,如何顺利实现这一转变,本文结合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加快国家经济体制转变。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还是生产效率、劳动者素质等一系列问题,其背后无疑隐藏着各领域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的涵义。因此说,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促进这一转变的体制保障。因此,必须抓住时机,深化改革,加快企业、投资、金融等各领域体制转变的步伐,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保证。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切实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上面的分析,主要立足以下四方面:(1)抓好企业技术进步。一方面增加企业科技投入,另一方面,加快企业技术成果的转换效率,以及企业利用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的速度。与此同时,企业要走向社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形成课题经营网络,互相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2)加强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合理产业组织结构。对此,走大企业、大集团道路,积极扶持我国优势产业排头兵——大企业集团的发展,依此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高效增长。(3)全面进行企业内部职工的培训,改革教育体制,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多种综合性人才,同时,加强青年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教育,既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素质,又从高层次上增强技术实力,满足企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4)相应作好财政、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配套工作,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宏观上调控好财政、金融,为整个国民经济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要树立市场观念,使企业面向市场、产出面向市场,破除固守传统的小市场观念,树立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大市场观念,进行生产和资本经营。只有树立了这种市场观念,才能真正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为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必要的思想保证。

标签:;  ;  ;  ;  ;  ;  

从国际竞争力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