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防护林的生态工程建设论文_刘桂平

农田防护林的生态工程建设论文_刘桂平

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政府林业站 北京市 101500

摘要:指出了建设农田防护林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阐述了农田防护林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设计要求及技术措施。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建设;原则;规划设计;技术措施

1 引言

自然与人类、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共同发展的目标。为此,生态工程将扮演重要角色。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屏障,对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农田防护林人工生态工程可理解为调整与改善多灾而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建立或恢复持续而稳定的高生产力水平、高生态环境效益的生态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立,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农田防护林作为平原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是农业稳产高产的基本保障,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财源,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农田防护林的发展概况

我国营造农田防护林的历史比较悠久。农田防护林首先是在风沙、干旱危害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一地区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为了改善生产条件和人民生活环境,广大人民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我国农田防护林营造的历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以防止风沙为目的,农民自发营造的自由林网阶段;以全面改善农田小气候为目的,国家或集体大规模营造农田防护林阶段;以改造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为目的,建立农田防护林综合体系的新阶段。纵观我国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历史,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没有较大规模、较为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田防护林才有计划的发展起来。我国农田防护林发展的历史也实现了从单纯学习外国经验到创造适合我国特点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不断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少占耕地面积,发挥最大防护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启动以来,先后又启动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国家。

3 影响我国农田防护林建设的主要问题

3.1 对农田林网建设的认识不足

现阶段,人们只注重眼前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农田防护林网调节气候、保护农田、净化环境、美化家园等生态、社会功能,只注重单一的农业经济效益,看不到生态效益带来的长远利益,因而存在载树怕胁地、怕影响农机作业、怕树木见效慢等思想,对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存在抵触情绪,对建好的林网也不注重保护,烧麦若、烧秸秆、大型农机具作业时多有破坏,造成年年造林年年破坏的局面。同时,有些部门与林业利益发生冲突时,协调配合不够,多以牺牲林业利益为主,使林业单位基本上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未能形成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格局,未能把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3.2 农田林风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农田林网的建设依靠的是各级林业组织,可是县级林业站受人员编制少、经费严重不足的制约,各乡镇的林技员也基本上处于不能专职,疲于庄村乡镇各种杂务的位置,因而对林业各项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大,加之林网建设资金不足,采取群众投劳弥补,因而群众造林的积极性不高,造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造林后的管护也因缺乏必需的经费补助而流于形式,管护跟不上,林网、林带的林木屡遭破坏,造成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劳民伤财的后果。

3.3 农田林网建设中缺乏科技含量

长期以来,林业的经营比较粗放,由于受经费短缺的制约及对林业认识的不到位的影响,新科技的学习、培训、推广和应用成为一句空话,抗旱造林新技术、ABT生根粉、高效保水剂、菌根剂等先进科技应用极少,优良品种的引进和低劣品种的改良举步为艰,栽植的种苗品质差、各种效益不高,难以形成高效林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我国农田防护林的主要营建技术

4.1 树种选择

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直接影响林带疏透度、生长速度及最终高度,决定是否能发挥诸如提供用材、改善景观和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等效益。一般来说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包括立地的适应性、高生长的速生性、稳定性、抗虫能力、长寿性、冠形、树冠密度、根系特性和自然更新力等方面。许多研究表明,杉木、泡桐、香樟和檫树可作为丘陵红壤区农田防护林优良树种。树种配置以泡桐与香樟、泡桐与杉木混交效益最佳。湖北对单一树种、单层次林带结构进行调整,在水杉、池杉林带下补植了棕榈,来改善林带结构,提高防护效能。淮北砂姜黑土区农田林网主栽树种有意杨、悬铃木、水杉、刺槐等生长快且抗性强的树种,其次是白榆、苦楝、枫杨等乡土树种,伴生树种以侧柏、紫穗槐等为主,以形成多层次疏透结构林带。辽北地区农田林网适宜营造树种有小钻杨类、旱柳、白榆、刺槐、樟子松、油松、紫穗槐、胡枝子、小叶锦鸡儿、沙棘等。在北疆平原农田防护林中,樟子松是替代阔叶树的理想树种,为改变现有农田防护林寿命短、材质差、季相变化悬殊、生长衰退等问题,采用了冻土球移植法营造樟子松大苗林带,可与大叶白蜡等生长较慢树种进行行间混交。江苏用湿地松营造农田防护林,可作为第一代农田防护林更新的首选树种,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引入经济树种是我国沿海农田防护林调整的新动向,如银杏农田防护林采用窄林带、小网络、疏透结构,主林带间距以300~400m,副林带500m,使单一结构变为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型体系。

4.2 配置模式

护田林主林带垂直于主要害风时防护效益最大与偏角不能大于30o的结论是基于较宽林带与大网格情况而提出的,不适于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正方形林网的林带方向可以灵活掌握,特别适宜有多种害风方向的地区。主害风方向单一的地区,以长方形林网为好。江苏旱作农区提出了‘三林四带’思想,以‘欧美杨为主,泡桐镶边,杨树和刺槐混交’等多树种配置模式,技术经济效果优于原存的杨树林带。‘一穴双株’、开槽低植造林对杨树幼林生长和根系发育有利,可提高造林成活率,效果优于挖坑栽植造林。

5 促进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对策

5.1 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倡导社会办林业

在农田林网建设中,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多种‘一树多效’的兼用树种,如核桃、刺槐等;常绿树种如女贞、松柏;速生树种如速生杨、泡桐等,形成多树种组合,经济、生态、社会3大效益兼顾,从提高经济收益的角度入手,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收益目标。在林网建设中,推行树随地走、收益归己、允许继承、允许转让等政策,或是实行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明确林权的归属,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全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土地承包期与林业生长周期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

5.2 以科技为先导

以提高造林质量为目的。没有一支业务过硬、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队伍,造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应对林业职工及乡镇林技员定期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业务培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造林经验。把‘质量第一’的理念延伸到规划设计、种苗培育、作业施工、抚育管护等各个工序。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林业职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在农田林网建设的过程中,合理搭配树种、优化树种结构、选择抗病虫性强、防护效益高、又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树种。

5.3 把管护责任夯实,确保造林有林、成林

林网建设初期,在推行个人集体承包的基础上,双管齐下,建立起健全的护林机制,实行领导包抓、部门协抓、并成立专业管护队伍,由护林员划片承包,明确职责,包干管护,并落实其报酬,定期对其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奖优罚劣,制定切实有效的奖罚措施,坚决制止夏秧时节烧秸秆毁树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监督,加大对毁林案件的执法力度,设立毁林举报电话,充分发挥全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爱林护林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吴长江1论农田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可持续性发展[J]1防护林科技,2004(5):61~621.

[2]尚静原,赵焕成,王宝珠1农田防护林胁地效应及其解决对策[J]1防护林科技,2006(4):7~81.

[3]李秀江,杨春花,秦淑英,等1农田防护林体系的效益及评价方法[J]1河北林果研究,2000,15(1):51~521.

论文作者:刘桂平

论文发表刊物:《江苏科技报》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6

标签:;  ;  ;  ;  ;  ;  ;  ;  

农田防护林的生态工程建设论文_刘桂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