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及合理应用论文_叶浩宇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及合理应用论文_叶浩宇

叶浩宇

(崇州市中医医院中药剂科 四川 崇州 611230)

【摘要】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原因,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借助相关书籍及权威性期刊,对不良反应的成因进行总结。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多种,主要为药物药材自身质量因素、药物配置因素、患者个体差异、输液不合理等。结论:临床应针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327-02

《中药注射剂学》中关于中药注射剂的定义为:“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无菌溶液、混悬液或临用前可配成液体供注入体内的无菌粉末和浓溶液。”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源于20世纪40年代,代表产品为柴胡注射液,其改变了中药煎煮的传统给药方式,直接肌肉注射或静脉推注,具有药效迅速、作用可靠等特点。但随着中药注射剂品种日益增多,临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外加中药制剂成分复杂等原因,不良反应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使广大民众对中药安全性产生了强烈的质疑。本文就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简要分析,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一定参考。

1.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分析

1.1 药材自身质量因素

我国中药注射剂绝大多数是从药材中提取的混合物,其中单味药物成分很难准确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中药制剂相互之间的药效反应,使得中药注射剂内在质量稳定性下降,对临床用药安全性造成影响。中药制剂来源于中药材,而这些药材因产地、土壤、气候、采摘时间、采收季节等不同,药材所含有效成分与毒性差异较大,就很有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我国中药制剂成分多在3种以上,多为大分子有机物,复杂性高,易对患者机体造成损伤,引发系列不良反应[1]。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中药加工方法和质检标准,受工艺技术、操作人员技术等因素制约,不同厂家、或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药剂,其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也往往不同。如同一厂家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因批号不一样,其不良反应类型就可能高达20余种。

1.2 药物配制因素

药物配制因素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溶媒选择、药液浓度及配伍不合理等。无论是肌肉注射还是静脉推注,都涉及溶媒的选择及药液浓度等问题,合理选择溶媒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丹参、黄芪、血塞通等注射剂宜用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如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会导致不溶性微粒增加,提高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药液浓度与不良反应程度也有较大关系,药剂浓度越大,不良反应程度就越严重,故输液时需要精确掌握药剂浓度。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一但配伍不当,就会出现PH值改变、混浊、变色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助溶剂的性质,导致不良反应发生,2006年发生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中报道的222例严重不良反应病例中,就有绝大部分病例有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应用史[2]。

1.3 患者个体差异

由于年龄差异,老年患者脏器功能不断减弱,对药物的耐受力低;而儿童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器功能发育尚未完全,药物进入身体后极易引发不良反应,所以临床上对老年及儿童患者更应当谨慎使用中药注射剂。由于遗传、免疫系统等功能差异,不同患者对药物也会产生各异的不良反应。

1.4 输液不合理

输液不合理引发的不良反应包含输液速度和交叉输液因素。输液速度过快易引发患者头晕、呕心、心率加快、憋气、喉咙痒、体温升高等症状,所以输液过程中要特别控制好输液速度,密切观察患者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宜单独使用,部分药物对输液前后空白液体使用间隔和时间都有明确规定,临床上联合用药普遍,且未能完全遵守交叉输液相关规定,无疑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2.应对措施

2.1 严格辩证用药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根本,病、证关系紧密,相辅相成,只有病、证相结合,才能制定出符合患者个体需要的治疗方案。医护人员既是临床病证的分辨者,又是药剂选用的决策者,必须提高中药知识水平,了解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严格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依照中医用药规律,排除用药禁忌,严格辨证用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2.2 完善质量与临床监控

为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必须严格监督医院药品采购部门,对供应商资质进行调查,从源头上保证药品的质量。药品使用前应要观察药剂有无沉淀及颜色变化,避免使用化学性质可能存在变化的中药制剂。鼓励并要求药剂师参与临床治疗,对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案例进行数据分析、整理,构建不良反应数据库,结合各项因素寻找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为临床用药与治疗提供论证,提高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3]。

2.3 加强用药过程检查

医护人员在给患者用药前,必须仔细复核处方,严格查对制度,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剂相关理化反应及注意事项;配药时严格执行配制顺序和无菌操作,避免配药过程中导致药剂微粒量增加和药品受污染;针对首次用药患者,使用前严格执行药物皮试环节,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特别是老年和小孩;用药前要全面了解患者既往过敏史,密切观察患者输液过程中的用药反应,完善预防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主治医生予以处理,不断提高药物使用安全性及患者治疗效果[4]。

3.结束语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患者个体差异大,临床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不良反应问题日渐凸显,不良反应种类不确定性增大,对临床用药安全造成巨大影响。为此,医疗机构及其人员要不断深入研究,提高理论水平,科学药剂配制,强化用药监督,不断收集、整理、研究不良反应案例,总结不良反应产生的相关规律和原因,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运用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使中药注射剂的临床运用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恩,付翔,王瑾.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成因及安全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2014,24:10-12.

[2]张贺楠,徐晶.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及对策[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12:145-147.

[3]甘国保,李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合理使用[J].海峡药学,2010,02:182-185.

[4]毛素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分析和合理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4,14:61-62.

论文作者:叶浩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  ;  ;  ;  ;  ;  ;  ;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及合理应用论文_叶浩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