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论文_龙青兰

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论文_龙青兰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天等镇中心小学 龙青兰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情境教学就是实现素质教育诸多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基于此,笔者在文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原则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希望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情境创设

小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短,年龄也比较小,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新知识的联想思维能力比较差,通常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相较于其它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理解困难的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相应的情境,就能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因此,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情境的原则分析

小学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比较紧密,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边教授学生新的知识,一边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反思、巩固,进而使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呈螺旋状上升。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以此前学过的知识为立足点,以新知识的教学要求为情境创设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确定整个教学活动的主旨,使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学生在情境中也就能够明白“这节课教的是什么,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在这节课怎么学”[1]。

针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较弱、理解能力较差的情况,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遵循多元化、形象化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激发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所以只有让小学生在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才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这也是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基础。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会有较强的积极性,但是同时也容易被其它事物吸引注意力,所谓的“三分钟热度”在小学生身上屡见不鲜,小学生在课堂上也容易出现“开小差”等情况。为了集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在教学中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状态,教师就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而促使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大部分小学生在掌握了数学概念之后,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概念混淆”等情况,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方法性,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将数学题的解题过程完整的呈现出来,才能够让小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更加精准的掌握数学知识的难点、重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创建教学情境的实际策略

(一)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本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归于生活”,进而就能够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困难”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2]。举个例子,在教授《观察物体》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比如杯子、水果等等物体,然后让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观察。这个时候部分小学生就能够看到有杯把的一面,部分学生则看不到,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将三视图的概念教授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杯子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想起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内容。二年级上册“1米有多长”,二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教材创设了动物到动物园买票的情境,门口有1米的高度,动物要进动物园,先比比看自己比1米高,还是比1米矮,比一米高的动物得自觉去买票,通过比较让学生轻松初步感知了一米有多少长;接着再创设量自己身高,和同学比较身高,在教室中找1米的物体等丰富的活动,加深学生领会1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二)趣味游戏

小学生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在课余时间也经常会和同学一起做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将小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来。一年级上册《一起做游戏》一课,教材创设两个活动,活动一“堆一堆”,两人一组按一定的游戏规则将有形的物堆一堆,看谁堆得又高又快;活动二“玩一玩”由简单到复杂的摸牌游戏,积累对图形特征的经验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数花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创设抢“100”的游戏,用对口令的方式,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个接着说下一个数,按以上规律,看谁先说到100谁就算胜利,在游戏中探索100以内数的排列规律,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科学演示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所以通过黑板白字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就可以利用直观、立体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在教授《认识图形》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剪纸,通过折叠、裁剪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图形知识,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并且,在动手的过程中,原本枯燥的教学氛围也能够得到改善,情境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得到提升。

(四)启学引思

在情境中创设相对应的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又能找到生活的原形,启发学生思维逐步深化或多角度思考,有步骤、有层次的推进理解和建构知识,形成一定的思维空间,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促进课堂的生成与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数学教师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将情境教学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传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中外交流,2018(38):264.

[2]吴艳丽.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7):72.

论文作者:龙青兰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论文_龙青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