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管理工作,适应市场_宝钢论文

做好管理工作,适应市场_宝钢论文

抓好管理 适应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应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个国有大型企业,要适应市场,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更重要的是要抓好自身的管理。抓好管理,搞短期行为是不行的,要靠长期不懈的努力。这两年,宝钢经受了市场竞争的考验,做到了产销两旺,1993年实现利税57亿元,1994年实现利税79.7亿元,与狠抓改革,加强管理是分不开的。

一、以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

我们经常想,现在国家还不富裕,花了300亿元投资建成宝钢,把它交给我们经营管理,我们不能只与国内的企业比,还要与国外最先进的企业比,一定要干得比日本、德国更好,显示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优越性。我们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在宝钢创建15周年时,缩小与日本、德国先进钢铁企业之间的差距,这一步已经实现了;第二步,在宝钢建设17周年时,基本赶上日本和德国钢铁企业战后恢复、发展50年的水平;第三步,在宝钢建设23周年的时候超过日本和德国钢铁企业战后发展55年的水平。1978年12月23日,宝钢打下第一根桩,开始了宝钢的建设。一期工程国家投资128.77亿元人民币,其中5亿元是银行贷款,1985年9月建成投产。二期工程投资172亿元,其中68亿元为银行贷款,于1991年6月全面建成投产。一、二期工程合计设计能力为年产钢671万吨,为国家节约投资近5亿元。为了用好国家的300亿投资,我们明确规定,在宝钢不论是哪位领导、哪个单位都得严格执行预算制度,不准乱花钱。我们明确提出“宝钢人要为国有资产的增值而奋斗”,并把固定资产折旧率提高到9.75%。截止1994年底,宝钢的固定资产由295.04亿元增值为570亿元,其中依靠经营成果自行投入164亿元,现正自筹资金建设宝钢三期工程。宝钢三期工程的第一个项目——4350立方米高炉,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并由国内自行承担“三电”软件设计和调试,经38个月的建设,已于1994年9月投产。今年是宝钢建设17年、投产10年,要力争实现宝钢的第二步发展战略,即在产品质量、消耗、劳动生产率、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等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二、革除“大杂院”,建立集中管理和专业化协作的新体制

我们认为,像宝钢这样有一整套复杂的、高度自动化的装备,生产过程用电子计算机集中控制的企业,如果不实行现代化管理,而沿用传统管理方式,采用旧的生产体制,要保证设备高速正常运转,达到高质量、高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从1983年开始,推行了集中一贯管理和专业化协作的新体制,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对主体生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公司根据用户订货合同的要求,对主体生产线各厂实行从原料到成品出厂的集中一贯管理,各工序均按公司统一的计划组织生产,不得各行其是,人为地打乱工序间的衔接,以保证完成用户合同。在这一体制下,公司下面设的各个生产厂没有独立的计划,也没有对外经营的权力,只能按照公司根据订单的要求而下达的计划来协调生产,既不能欠产,也不鼓励超产。因为欠产将完不成订货合同,超产会使库存上升,白白地占用资金,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所有的生产厂都只具备车间的职能,就不需要按生产、设备、物资、能源和后勤等方面的分工来设各管一项的副厂长(经理),只需设厂长、副厂长各一名。厂长只管三件事,即搞好生产,带好队伍,掌握同行业信息并提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建议。其它的事一概不管,也不准管。生产厂的科室机构也撤销了。这样,就为宝钢实行集中一贯管理奠定了基础,革除了各个生产厂各自为政的体制屏障,使规模庞大的各个生产厂形成密不可分的“一条龙”,为管好主体,从管理体制上创造了条件。

第二,为主体服务。主体生产线上的各个生产厂的机构撤销以后,曾一度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生产厂的厂长几乎成了“光杆司令”,心里不踏实;机关和辅助部门服务不到位,“衙门作风”依然存在,生产厂感到左右为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机关和辅助部门,关键是服务不到位。为此,宝钢继续深化改革,实现了企业内部“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机关发挥“服务、参谋、调研、协调、监督和办事”六大职能;辅助部门“管理到现场、服务到职工”。生产厂取消职能科后,生产、设备、物资、能源、运输等统统由公司指定专业部门来管。劳资、财务、销售、计划等各项业务,也由公司的职能部门一竿子插到底。上边的事,不准让下边“代劳”;下边的困难,上边必须及时解决。否则,管理部门就是失职。这样做,实现了指令畅通,环节减少,责任分明,效率提高。例如,原来领用物资的手续十分繁琐,哪个环节出了毛病,料就领不成。现在,计划、采购、运输、储存、分发、送料,都由物资部门一家管,出了事由它负责。物资部门的同志也以改革的精神做好供应工作。他们经过调查研究,根据基层意见,在全厂设立了605个供料点,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地送料到现场,并取消了二级分发库,由总库一次送料到位,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三,放开辅助,搞活辅助。搞好主体和放开辅助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理顺主体与辅助的体制,才能有效地启动竞争机制,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提高企业的效率。为此,我们规定凡是社会能够承担的宝钢一律不搞;凡是能向外委托承办的一律外委。如设备检修,主要由各冶金建设公司承担,机床检修由机床制造厂承担;备品配件由73家机械制造企业组成的“宝钢备件研制中心”承担。一些辅助生产部门,如钢渣处理、废钢加工等,也外委出去。凡是社会暂时不能承担的,如生活后勤包括厂内医疗、保健、住房、餐饮、绿化环卫、废物利用等,则由从宝钢分离出去的外协单位——开发总公司承担。它主要服务于宝钢,也服务于社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科研方面,充分利用技术开发资金,开展社会化的技术协作。为跟踪世界冶金新技术,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我们尝试走社会科技协作、联合攻关的路子,向社会募集技术开发资金。几年来社会化技术协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公司已与全国高校、院所签订了116项重大科研课题协作研究、攻关合同;已开发成功的高炉炉身测厚技术、复吹供气元件的研制等高新技术,都是宝钢与院校科技大协作的结晶。

近两年,专业化协作又有新的发展。我们把有条件的辅助部门从主体(集团公司)分离出去,在“服从主体、服务主体”的前提下,另起炉灶,独立经营;使其经受市场竞争的考验,靠自己创造的效益来解决自己的工资和奖金。宝钢明确规定对辅助部门只实行“同等优先”的原则,不保护落后,防止这些部门凭借权力和宝钢的保护来垄断资源和服务项目,让市场竞争去决定他们的命运。辅助部门放开以后,有了自己独立的利益,内在机制活了,又面临着市场压力,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从而减轻了主体的负担,又提高了效益。比如,化工公司开工以来一直亏损,1993年放开经营后,企业瞄准市场,开拓市场,扩大联合,进行化工产品的深度加工,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三、实行“五制”配套的现场管理模式

辅助部门独立了,生产厂的科室撤消了,现场管理怎么搞?经过几年探索,宝钢建立了“五制”配套的现场管理模式。

第一,以作业长制为中心。宝钢的作业长是厂长在第一线的代理人。这与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工段长或值班主任是不同的。在传统的管理体系中,由于生产厂和车间都设立了许多机构,将管理职能和权力分割,这些机构都可以向工段长或值班主任下指令,工段长或值班主任只能被动地执行这些指令,而无权进行主动的管理,往往使他们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造成现场管理上的混乱。在宝钢,由于生产厂和车间都不设职能机构,作业长就是现场第一线的指挥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作业长接受生产厂厂长的委托,全面负责作业区的工作,其作用相当于“半个厂长+半个工程师”,因此被称为企业的“小厂长”。宝钢的生产实行工序服从原则:下工序作业长可以指挥上工序作业长;主工序作业长可以指挥一般工序作业长;全分厂听从首席作业长(关键作业长)指挥。作业区和作业区之间也实行“工序服从”的原则。比如炼钢厂的转炉作业长可以指挥其他作业长,运输、仪表、修理、化验等作业长必须服从转炉作业长的指挥。这样,各种类型的作业长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编织成企业基层工作管理网,解决、处理生产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促进了上层机构精简和效率的提高,增强了企业活力。

第二,以标准化作业为准绳。宝钢的标准化作业是指按规定的操作顺序、基准、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规定的作业,达到企业目标预期效果的行为。标准化作业具有全员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宝钢的标准化作业是对每台设备和每个部位的称呼、操作的程序、要求达到的目的、采用手势和联络信号等都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每个职工都必须严格按标准进行操作。宝钢标准化作业推进工作已初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三,以自主管理活动为基础。自主管理活动是由职工自己提出问题,自愿组成小组,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总结和发布成果,对此领导予以支持和表彰奖励。宝钢自1985年开展这一活动以来,累计创造经济价值约7.5亿元,效果显著。

第四,以设备点检定修为重点。传统的设备管理,在技术管理上往往相对滞后,使企业经常忙于突发事故后的抢修。经济管理与技术管理相脱离,致使维修费用增高、浪费严重。宝钢实行的点检定修制的核心,是通过对设备按照规定的检查周期和方法进行预防性检查,取得设备情况信息,制定有效的维修对策,把维修工作做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使设备始终处在最佳状态。

第五,以计划值管理为目标。宝钢的计划值是以完成合同,增进效益为目的而设定的,要求平均完成率指向100%。计划值体现了宝钢生产运营所可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并规定影响质量和效益的不良操作指标每年减少1/2。通过实行计划值管理与产品成本管理紧密结合,培养了生产一线岗位的成本观念。计划值管理贯彻厂长(经理)负责制,经理、生产厂厂长和分厂厂长是计划值管理的责任者,他们通过计划值来贯彻落实本单位应达到的目标。计划值管理打破了专业分工的界限,实现了全公司集中统一管理,为宝钢取得整体最佳经济效益服务。

四、抓效率,实行岗位竞争

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职责的明确,为减员创造了条件。宝钢的一、二期工程定员设置4万人,仅相当于国内同等规模企业的1/3,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创造一流的劳动生产率,合理地配置定员,宝钢组织了一支精干的专业队伍,每年对全厂各岗位的劳动负荷情况进行科学的测定。规定全厂每人每个工作日的劳动负荷至少达到6.5小时,达不到的要并岗、撤岗,并按这个标准定岗定员,下达减员指标。哪个单位完不成减员指标,就不能长工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设备改造、工艺创新、人员素质提高,负荷会发生变化,就再来一次测定,确定新的定员指标,继续减员,以形成“测定——减员——提高——再减员——再提高……”的运行机制,使定员设置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合理化和高效化。宝钢的减员,是从厂长减起的,副厂长从8个减到3个。1988年开始,每年减员2000人。宝钢减下来的2万多人并没有推到社会上去,而是通过自己创办的新事业公司和人才交流中心进行培训和“双向选择”后,被自负盈亏的数以百计的子公司、孙公司所吸收。这样,一方面,宝钢(集团)公司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减下来的人到新的岗位又创造了新的财富,因此,减人也是解放生产力。

宝钢在劳动组织合理化的同时也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实行多年的八级工资制,实行岗效工资,即同岗同酬。所谓岗效薪级工资制的核心内容是,工资分配与岗位及其业绩挂钩,与资格、职称脱钩,在什么岗位拿什么工资;岗级的确定根据责任大小、技术高低、劳动强弱及环境好坏等四要素的科学测定来进行,医疗保健、通勤乘车、住房等福利性收入也打到工资里,让职工自己当家理财;虽然一定岗位的岗级是相对稳定的,但岗位人员却是流动的。谁在实践中干得好,有才干,谁就相应地调整到岗级更高的岗位上去,反之,则被调整到岗级较低的岗位上。有的因不称职下岗,有的通过竞争后上岗。岗位竞争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如炼钢厂的转炉炉前分析,日本新日铁君津制铁所27人,3分20秒光谱分析出数据,宝钢设计是5分钟。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宝钢将岗位定员减为25人,按照“3分钟光谱分析出数据”这一要求工作。由于多年来宝钢一直坚持减员和实行岗位竞争,全员年人均产钢由1987年的128吨提高到1994年的470吨。1985年,我们力争达到年人均产钢600吨的目标。

标签:;  

做好管理工作,适应市场_宝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