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词语的语义偏移综述论文_丁浩

中性词语的语义偏移综述论文_丁浩

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词语的语义色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语义色彩的偏移。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词语内部色彩的历史变化,对因组合而引起的词语色彩偏移的研究则比较少。本文简要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组合结构引起的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特别是其中的中性词语,以图对词语色彩的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中性词语;感情色彩;偏移

引言

中性词语义偏移是当代语义学的一个关注点。所谓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是指一部分中性词语,在受到一定的词语或格式的制约,失去原来的中性色彩,带上或积极或消极的色彩。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是一种跨语言的普遍现象,在常见的英语、汉语、俄语都会发生,最常见的是在汉语和俄语中。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研究具有很大的语言学意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充实语义学理论,同时对词典的编纂增补有很大的价值。

对于中性词语的语义偏移,国内外都早有研究。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是Boueher,Os-good(1969)和APyTOIHoBa(1987);国内主要是吕叔湘(1983)邹韶华(1986,2001,2004,2007)、沈家煊(1996,1999)、张家骅(2001)等,其中邹韶华(1986,2001,2004,2007)的研究最系统。

一、国外的研究

国外对于中性名词的语义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探讨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上。他们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波丽安娜假说”。这一假说是Boueher 和 Os-good(1969)心理实验发现并提出的,该假说的内容是人们的心理特征要求在交际过程中减少或排除不愉快的话题或报道,以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波丽安娜假说”似乎是受到了H.Grice 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并对此原则加以扩充形成的,即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遵循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1987年在解释词汇语义偏向标尺肯定一端的原因时APyTOIHoBa借鉴了前人的“波丽安娜假说”,认为词汇语义偏向标尺肯定一端的原因是交际中人们为了交际顺利进行而减少或排除不愉快的话题。

虽然Boueher 和 Os-good(1969) 的“波丽安娜假说”和APyTOIHoBa(1987)对词汇语义偏移的解释都有很强的解释性,但是他们都是从心理学出发,从心理角度研究语言,把语言现象看做抽象而难以把握的心理活动。我们认为研究语言现象不能只是单纯的依赖心理、认知等抽象的因素,而应该从语言本身出发,寻找语言方面的原因,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国内的研究

国内最早研究这个问题的是吕叔湘先生,他在 1983 《中国语文》第5期发表的题为《中性词与褒贬义》的文章指出,有些中性意义的词,连起“有”字来用就有褒义或贬义,吕叔湘先生的研究引领了中性词语语义偏移研究的先河,此后许多学者在吕先生的研究就出上开始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邹韶华、张家桦等。

邹韶华(1986)主要探讨了中性名词语义偏移的原因,并且按能产性的强弱描写了十几种格式。1988年他又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性名词语义偏移原因及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到2007年正式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认为语频效应是制约中性词语义偏移的根本因素。他的学生王碧辉(2009)也对中性词语的语义偏移进行了研究,认为不仅名词会发生语义偏移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在特定的结构中也会发生语义偏移,并探讨了中性词语语义偏移的影响。但是邹韶华的名词语义偏移也受到了质疑,张登岐(1991)认为“名词语义偏移”的说法不太妥当,提出在一些“V+N”结构中从动词方面概括会更好。后来张治(2008)建议把含有语义偏移的格式看成汉语的一种构式来研究。我们认为张登岐(1991)、张治(2008)的说法似乎比邹韶华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他是从整体出来来看待这种语言现象,而不是从局部片面的看待语言问题。

张家桦也重点探讨了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并且结合汉俄语言的不同分别探讨了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偏移现象。他认为名词的词汇语义,由于受到人在认知方面的“标尺两极”规律和“波里安娜假说”的影响,可能向标尺的极端偏移,增加新的具有区分功能的义素,由表达类概念转而表达种概念。

另外张登歧(1991);徐利新(2005);邓巨,秦中书(2007);万中亚(2007);鲁晓雁(2002)等学者从某一个具体的实例出发研究了中性词语的语义偏移。

三、总结与展望

(一)现有的研究结果

国内外学者对中性词语的语义偏移研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结论有:

(1)中性词的语义偏移包括向积极意义偏移和向消极意义偏移两种;

(2)向积极意义偏移的占多数;

(3)多数向积极意义偏移是受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社会心理以及语频效应的影响

(4)语义偏移多出现在评价性的语境中;

(二)研究不足与以后的研究方向

虽然学界在中性词语语义偏移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但是很少有学者探讨中性词语语义偏移的实现机制,规律等,对于中性词语的分布特征及格式的语义描写方面的研究则几乎没有。因而以后的研究应该从这些以前少有涉及的方面出发,一弥补以前研究的不足,使这方面的研究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吕叔湘. 中性词与褒贬义.[J] 中国语文,1983(5)

[2]王志武.谈”味”的褒义和贬义[J].中国语文, 1986(4)

[3]邹韶华.名词在特定环境中的语义偏移现象.[J]中国语文,1986(4)

[4]邹韶华.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原因及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语法研和探索(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张登岐.也说“有意见”和“不是地方”.[J] 思维与智慧, 1991,(01)

[6]张家骅.“标尺两极”规律与词汇语义偏移.[J]中国俄语教学.2001

[7]鲁晓雁.抽象名词语义搭配情况调查(之一) .[J]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编辑

丁浩,男,云南昭通人,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研究方向:来华留学生管理、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

论文作者:丁浩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7/5

标签:;  ;  ;  ;  ;  ;  ;  ;  

中性词语的语义偏移综述论文_丁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