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视角下的中国语文阅读考试改革--以2002/2009年度上海公开阅读试题为例_文本分类论文

从PISA看国内语文阅读考试改革——以2002~2009年的上海阅读开放题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语文论文,国内论文,考试论文,PIS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众多学科中,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呈现出如此的复杂性,也没有哪一门学科的考试改革为一些基本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自21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独特的个人生活体验和阅读感悟,这种定位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争论中表现了对前者的偏好,但在语文阅读考试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冲突并未因此而减少。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是比较“实用”的测试,它的定位是检测完成义务教育的15岁青少年运用知识和技能迎接现实生活挑战的能力,目的并不仅仅是看学生掌握特定学校课程的程度,也不是重现学校学习的内容,而是看学生能运用这些内容做什么。毫无疑问,PISA的定位和国内的阅读考试是有很大差异的。

从PISA的视角来看,国内的阅读考试呈现怎样的状态?对我们有怎样的借鉴意义?PISA当然不是万能灵药,但它迥异于国内阅读考试的特征并能给我们一些新的观点和视角。限于篇幅,探讨所有的题型是不可能的,在此仅谈开放题。因为开放题不仅是PISA中的重要题型,也是近些年来国内语文阅读考试的焦点。

一、PISA阅读测试的主要特征:以开放题为例

PISA阅读测试共有5种题型,开放题是重要的类型之一。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建构较长的回答,允许有范围广的、多样的、个性化的回答和不同观点。这类题型是建立于PISA整体的阅读素养架构之上的,同时又带有与其他题型不一样的特征。

1.大题量的检测

在PISA的阅读测试中,开放题占了重要的比例。PISA 2000侧重考察阅读,在141道阅读试题中,有43道是开放题(open constructed response),占到了30.5%[1]。PISA 2006的阅读试题共有28道,开放题10道,占到35.7%。相比较于国内的阅读开放题只有1~2道的情况来说,PISA开放题无疑是大题量的检测。

2.每一道试题都有清晰的能力和难度定位

PISA每一道试题都有清晰的能力和难度定位,开放题自然也不例外。PISA主要考察的阅读能力是检索信息(retrieving information)、解释文本(interpreting texts)、反思与评价(reflection and evaluation)。就难度来说,根据PISA的题目地图(item maps),1级是335~407,2级是408~480,3级是481~552,4级是553~625,5级超过625。[2]下表中的3个样题,具有特定的难度等级和能力,考试指向非常清晰。

3.试题注重对高水平阅读能力的考察

虽然每一道试题都有相应的能力和难度层级,但与其他题型不一样的是,开放题更多的是考察高水平的阅读能力。所谓高水平的阅读能力,有两个含义:一是阅读认知活动高,二是阅读的难度高。从历次PISA阅读开放题的考察上看,2000年解释文本和反思类的题目共占到81%,而2003和2006年的开放题则100%是对这两类能力的考察。

从难度上说,在11道公布的样题中,4、5层级的题目达到63.6%。以问题5.2(在1996年,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参考这点和图表数据,你认为可能有什么原因使国际计划在埃塞俄比亚和在其他国家的活动比重有所分别?)为例,5.2的满分和部分分数都是5等级的阅读能力,难度分别是705和822,平均只有11%的正确率。这道题目的难度在于:①它要求基于文本的信息衍生。学生必须对什么是援助机构,对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地位有所了解。②它需要学生形成假设。学生需要反思国际计划对埃塞俄比亚的援助数量与类型,并与其他国家比较。③它需要对文本内部的大量信息做出辨别,选取有用的信息。题目中给予了关于埃塞俄比亚窘迫的经济状况的信息,就看学生是否会利用。

4.在试题中创造多样化的阅读情境

PISA的阅读情境共分为4种:个人的、公共的、工作的、教育的。上述问题2.2就是公共情境,问题8.3和8.7是个人情境。问题11.2(从社评中举出两个例子,说明现代科技,如移植冷冻胚胎的科技,怎样带来制订新法例的需要)则是教育情境。这种多样化的情境设计和PISA阅读素养的定位一致,是为了解特定的学生是否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参与各自的群体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二、从PISA阅读素养架构看2002~2009年上海中考阅读开放题

“素养”是PISA独创的概念,阅读素养被界定为“学生为了达到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发展潜能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3]在本文第一部分对PISA阅读测试的特点分析中已经体现了PISA的阅读素养架构,主要包含三个维度:任务类型(检索信息、解释、反思与评价),文本结构(连续文本、非联系文本),情境(个人的、公共的、工作的、教育的)。

上海市1999年出现开放题。2002年,上海市的语文中考试题呈现出固定的模式,分为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三个板块,各部分的出题模式和分值也是于稳中求变,在整体相似上有一定的改变,阅读开放题已经常态化。

从2002年到2009年,上海中考的阅读开放题考察的究竟是怎样的阅读能力,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根据开放题出现伊始考试院的说法,阅读开放题考察的是“①文化积累;②学生阅读视野和知识迁移;③阅读中的理解程度和个人感受的情感和态度,表达中的价值趋向和创新意识;④阅读中思维品质的潜能、语感和语言的运用;⑤个性化的鉴赏、思考、探索,表达独立见解的能力。”[4]二、《上海市200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手册》对阅读能力列出了13个考察要点,其中文章部分又列出了8个考察点。

这些考察是否合理,上述题目是否指向了对这些要点的测量?根据PISA的阅读素养架构,它们又表现出怎样的状态?

在PISA阅读素养的架构中,上海语文中考的阅读开放题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上海市开放题出现伊始定位的5点考察内容并没有在2009年的考试手册中体现,两者的考察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2.2002~2009年的试题中议论文体裁的有4篇,记叙文有8篇,说明文有]篇,汜叙文占了绝大多数。按照PISA的定位,属于连续性文本。就情境而言,主要以个人为主。

3.内容考察面较宽。根据PISA的阅读素养架构,任务类型主要是反思与评价,设计、创造类的题目无法归入PISA的架构。据2009年的考试手册,有对文章内容,关键句子和段落,结构、语言特点等多方面的考察,但创造、设计‘类也难以归入2009年的考试手册。

4.题目的设计偏向对文本的“浅阅读”和“深写作”。PISA的解释和反思与评价的4、5层级都有对阅读的高要求,要求学生能领会文章的精微之处、矛盾之处,能融汇全文理解中心或部分文本的含义,能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批判性的评价或假设。但上述题目只要求学生抓住一点抒发感想,所要求的阅读能力其实很低,更多地要求学生的写作能力。

5.重点测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虽然这种思路体现大语文的观念,注重价值导向的引导,考察三维目标,但也让答案容易流于假、大、空。

6.每年的分值没有固定值,比较随意,从4~10分不等,题量为2~3道。最近4年来,每年的题量有所减少,而每题的分值变大,占现代文阅读比例较高,出现集多分于一题的情况。这是由于中考的小作文减少,将小作文题与阅读理解题合并造成的。

三、语文阅读考试改进的可能方向:基于PISA的视角

从上述分析来看,PISA确实与国内的开放题有很大的差别,而根据PISA的阅读素养架构和试题对比分析上海中考的阅读开放题,则为改进国内的阅读考试提供了可能的视角。

1.清晰定位“实用”与“人文”,确定其要考查的阅读能力

实用与人文一直是纠缠语文阅读考试,乃至语文教育的重要主题。哪怕就开放题而言,也能看出两者的重要分野。基本上,下面的两段话鲜明地体现了这两种对立的观点:

“我们要制定的开放题是要考察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方式的,是没有答案的,答案是有无穷解的,你想象不到的。这样的题目是很难出的。”

“开放题的题目可以是主观的,但是,考察的能力是特定的,结论是客观的。好的开放题让不同老师批改,结果都差不多的。”

国内的阅读开放题其实走的是第一段话的思路,重在检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阅读题变成了写作题、历史题。比如这道题:“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并作简要分析。”有人认为,这是假语文之名行历史之实。为了表现出体现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的关联,出现过多与文本无关的内容,削减了语文的性质。不仅是开放题,在其他类型的阅读题目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就语料的选择来看,绝大多数是记叙文,表达积极正面的主题思想。比较而言,PISA的定位就很明确,欣赏、人文只是多种情境之一,阅读也是为了能够有效地从中获得信息,服务于生活。这就给我们一个讯息,不管偏向哪一方面,关键在于清晰性和一致性,“兼顾”解决不了问题,阅读考试需要定位清楚,转化成具体的能力架构,并在试题中一以贯之。

2.加强课程标准、阅读能力架构与试题编制间的一致性

一致性是判断一种测试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PISA阅读素养架构主要由如下页表所示的A、B、C三个部分组成。PISA的试题也是基于ABC而设计,形成多样的类型,与阅读素养架构紧密相连。在PISA中,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看出某个试题考察的是什么,而在国内,我们则很难判断出试题的取向,它是模糊的。

PISA是不和课程相连的,它只要阅读架构和试题编制一致就可以了。而国内的阅读素养架构从哪里来,关键还在于课程标准,这是重中之重。因此,对国内的语文阅读考试来说,从课程标准开始,就要给出一套可供检测的阅读能力架构。让阅读考试基于课程标准,让阅读教学基于课程标准,是用课程改革驱动教育整体变革,用课程标准驱动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

3.题目编制类型和语料选择的多样化

纵观上海9年来的开放题,每年的题量、类型是非常少的,近几年来更是如此,都是1题。相反,PISA的开放题类型多样且数量较多。为什么PISA能够设计出如此比例的开放题,而我们的考试出题人员却认为“千题难有一个开放题”呢?

将上表的A、B、C三种类型分别搭配,则可以得出2×3×4=24种类型的设计题型,而从目前上海的情况来看,是以A1B2C1和A1B3C1为主,这大大限定了开放题的出题思路。参照PISA开放题的类型,有6类阅读试题是值得关注的:

(1)考察细微差别的语言内涵的题目。学生能够分析细微差别的语言内涵,从而体现出对文本的全面而细致的理解。这一类型的题目难度往往是4等级的。

(2)考察运用专业性知识进行批判性的评价或假设的题目。能利用常规的或大众的知识对文本进行假设或进行批判性评价。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是5等级的,需要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做出推论,进行假设。

(3)考察处理与预期相背离或冲突的概念的题目。这一类题目所选择的语料的话语结构不是很清晰,需要阅读者将文本特定的部分与隐晦的主旨产生联系。

(4)考察基于全文分析部分含意的题目。这类题目所对应的文本篇幅通常较长且较复杂,学生对背景也比较陌生,要求学生对文本通盘考虑。

(5)以公共、工作、教育为情境的题目。PISA阅读素养的定位是检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能力,因此,多种情境的阅读开放题成为PISA的重要表征,新闻、网络上的公告、博客等这些文章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6)涉及非连续文本阅读的题目。非连续文本,如剧本、表格、图表等与连续文本的阅读方式很不一样。阅读这一类文本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重要。

4.注重阅读考试中的深度阅读,改变考试评价中的“浅阅读”现象

在阅读能力的分类中,理解是一个很重要的类型,更高层级的评价、创造都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来说,阅读中的理解过程包含很多小类,需要学生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说明。所有的PISA阅读题都是基于文本的阅读,它们的4、5层级都体现了“深度阅读”的重要性。[5]而目前国内阅读题的编制显然忽略了理解这一层次,直接跳到评价和创造,使得考试中的阅读停留在浅表层次。就开放题来说,题目的设计只要学生抓住一点发挥,在上海的阅读开放题中,屡屡可以看到此类题目设计。“十五年后,年轻人重返书店。请就他这一感恩之举谈谈你的看法。”“选择文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这些题目看似考察了较高层级水平的反思与评价,却没有反思与评价的内涵。

标签:;  ;  ;  

PISA视角下的中国语文阅读考试改革--以2002/2009年度上海公开阅读试题为例_文本分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