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不同态度看德国与美国的外交分歧_军事论文

从德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不同态度看德国与美国的外交分歧_军事论文

从德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的不同态度看德美外交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富汗论文,德国论文,外交论文,伊拉克问题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战后,联邦德国虽于1955年加入北约,但作为战败国在军事上一直保持低调。这既 是因为二战历史使德国不得不采取“自我约束”的对外政策,同时也是因为德国在防御 之外动用军队缺乏明确的宪法基础。德国当时的基本法第82a条第二款规定,除防御之 外,德国可在基本法明确允许的范围内派遣武装部队。但基本法并未对允许的范围和程 序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在德国向海外派兵始终是一个禁区。1973年加入联合国后,德国 开始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其活动范围也超出了北约防区,但由于上述原因,仅限于提 供空中运输等有限的后勤服务。随着两德统一,德国国内要求修宪以恢复德国在安全军 事领域完全行动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时任外长的根舍在联大发表讲话,表示德国将为 全面参与联合国的“蓝盔行动”而修改宪法。1994年7月12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根据 政府提案作出判决,对基本法第24条(注:该条规定,“联邦为了维护和平可以加入一 个相互的集体安全体系……”,在这一框架内也允许派遣德国武装部队,尽管“集体安 全体系”在字面上可理解为仅指联合国框架内的维和,但联邦宪法法院也把北约纳入其 中,而北约迄今为止还主要被理解为一个自我防御的联盟。)作了补充,即德军可在集 体安全体系的框架内参与国际维和;若是参与武装军事行动,则有关政府决议须经联邦 议院简单多数批准通过。这为德国今后参与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维和行动或北约行动奠 定了法理基础。

长期以来,主张军事干预仅限于维和使命的社民党和绿党上台伊始即面临科索沃战争 的挑战,对危机的应对以及人道主义干预的初次实施使新政府频频得分,走出了当时民 意测验的低谷。这是德国军队战后首次直接参加北约对一个曾受纳粹德国侵略的主权国 家的军事行动,彻底突破了二战后德国历届政府自我设定的“禁区”,成为德国战后对 外派兵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一、阿富汗——“毫无保留的支持”?

在“9·11”事件后,北约首次动用《北大西洋公约》(1949)第五条款(注:各方约定 ,在欧洲和北美对其中一方或多方的武力进攻被视为对所有各方的攻击;各方由此约定 ,在受到此类武力进攻时,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所认可的个人或集体自卫条款, 任何一方都可对被攻击的一方或多方进行援助,通过单独或与其它各方一起迅速采取包 括使用武力在内的必要措施,来重新恢复和维护大西洋地区的安全。),德国红绿联盟 政府表示对美“毫无保留地支持”,决定派遣地面部队参与美英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动, 正是这一政策的连续,也进一步使德国对外派兵问题正常化。

2001年11月,施罗德公布了一份由美国政府提出的包括提供3900名德国士兵的“愿望 表”。具体包括驻扎在科威特的包括防原子、生物和化学武器部队,在非洲之角巡逻的 海军舰队,以阻止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武装经海路逃往非洲;对反恐的盟军部队进行营救 、疏散和医疗的部队以及一支空中运输部队。此外,一支100人组成的联邦国防军特种 部队将直接被派往阿富汗作战。

但是为反恐而在全球范围内派遣联邦国防军的问题引发了红绿联盟自成立以来最严重 的一场危机。8位绿党议员公开表示反对联邦国防军参战,另有部分社民党左翼人士对 此持有异议。施罗德仅仅通过运用信任问题条款(注:根据《德国基本法》第68条:如 果联邦总理请求信任的动议未获联邦议会多数通过,联邦总统可以根据联邦总理的建议 在21天内解散联邦议院。解散的权利在联邦议院以多数选出新的联邦总理后自行作废。 )才涉险过关。

在对阿富汗的空袭开始后不久,绿党高层如党主席罗特就要求停火以帮助难民,对阿 富汗的战争结束之后,菲舍尔外长又指责美国把抓获的阿富汗恐怖主义战士关押在关塔 那摩基地,并不给予其战俘待遇。

因此,施罗德有关“毫无保留地支持”的承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毫无保留,而是从一 开始就有保留:执政党中左翼的传统想法,尤其是绿党,就算没能真正阻挡,至少也增 加了德国参与反恐战争的难度。

二、伊拉克——德国道路?

尽管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澄清了在联合国和北约框架内的派兵问题,但伊拉克战 争既未经联合国,又未经北约授权,不在这一宪法规定的派兵范围之内,这也是伊拉克 问题与阿富汗问题的根本区别之一。

德国总理施罗德2002年夏以“德国道路”为名拒绝美国领导下的对伊军事行动,从而 引发了二战结束以来德美关系中最严重的一场危机。施罗德的立场也受到了社民党领导 层的支持。德国政府内部的共识是,即使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获得了联合国授权,德国 也不会参与。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德国政府拒绝参与这件事本身,而是拒绝的方式与方法。德国 政府原本可以与其它持相似观点的欧洲国家寻找一个共同立场,但它没有这样做,而是 选择了一条单独的道路,并且与公开的有意做秀的反美主义(注:比如德司法部长格梅 林把布什总统的政策与希特勒相提并论,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施蒂格勒把布什与罗马皇 帝奥古斯都相比,后者曾想把日耳曼吞并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以及国防部长施特鲁克 的讲话,称德国不是美国的被监护人。)相联系。特别是德国总理的政策不仅严重恶化 了布什总统和施罗德总理之间的关系,而且在美国方面引起了对以往的“美领导德伙伴 关系”的不信任。

三、影响德美关系的因素

“9·11”事件及阿富汗反恐战争后,德国被视为美国的友好盟国,因为德国无论在警 务上、安全上还是军事上均对国际反恐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它通过承办阿富汗问题 国际会议也发挥了外交作用。而伊拉克冲突则是德美之间在外交政策深层次上的疏远表 现,以及不同的外交政策重点和对威胁的不同判断的表现。

1.判断上的差异

德美之间无论对中东局势、特别是伊拉克问题,还是在其它政治问题上都存在着判断 上的差异。如在核禁试条约、地雷公约、联合国、保护儿童权利公约、国际刑事法院、 《京都议定书》、导弹防御体系、国土防御、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等等,不一而足。

亨利·基辛格曾说过:“伊拉克问题事关一种根本的地缘挑战,这种挑战来自国际政 治中一个重要地区的一个对美持敌意的寻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政权。”德国方面则不 这样认为,德国总理施罗德把是否对伊动武的辩论称作“关键的历史性决定”,其结果 将在未来10年至15年内影响欧洲,其核心是单极和多极之争。

2.“实力文化”与“法制文化”之争

在欧洲人眼里,美国的外交政策面向全球并建立在军事与经济实力基础之上,但在解 决问题的方式上过于简单和务实,后果就是遭到广泛批评的单边主义。与此相对,欧洲 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更加注重均衡、多边主义和“批评性对话”。尤其是德国,出于历史 原因,政界和公共舆论均倾向于把炮舰外交“妖魔化”。德国认为,美国的军事实力虽 可以战胜萨达姆政权,但该地区的民主重建,包括如何从长远减轻巴以之间的冲突,需 要比武装力量更广的政治手段和一个范围更大的多边框架。“只有联合国能确保提供这 一合法性,使伊拉克人民能在一个独立和有代表性的政府领导之下迅速重建。德国愿意 参与这一进程,通过人道的、技术的和经济上的援助或者通过培训伊拉克的武装力量。 ”(注:参见德国总理施罗德2003年9月24日在第58届联大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3.实力的非对称

在德国看来,跨大西洋关系目前承受着两个方面的不对称:第一方面的不对称是双方 在安全政策领域的不对称,第二方面的不对称是跨大西洋关系中安全政策与经济政策的 不对称。今天这一不对称在大西洋两岸的政治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它也是大西洋两 岸日益增长的相互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4.内政因素

鉴于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惨痛教训,80%的德国民众反对武力倒萨,这也是任何一位德 国政治家不得不考虑的现实。因此对伊拉克战争的反对得到了所有政治阵营的广泛支持 。当德国总理施罗德2002年秋把一触即发的伊拉克战争选做竞选题目之后(注:“我们 愿意合作,但不愿意冒险。”施罗德2002年8月8日在一次竞选活动上的讲话。),反对 党的总理候选人也开始明确反对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单干。德国的外交政策一时成了 内政的工具。但德美在可能武力干预伊拉克问题上的争执与其说是反映了德国外交政策 在国内政策上的分歧,还不如说是更多反映了以美英为一方,以德国和其它欧洲国家为 另一方的,就国际关系中运用军事手段合法性的辩论。考虑到这一背景,德美有关伊拉 克问题的争执就不能仅仅用德国总理的竞选战略来解释了。

5.德对美的安全依赖减少

德国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对付来自苏联的安全威胁,一切以维护德美盟友关系 为重,对美极力求大同,存小异,甚至不惜忍耐退让以保持大西洋两岸的团结。随着德 俄关系的改善和北约新一轮东扩的推进,德国安全环境已今非昔比,是冷战结束以来的 最好时期,连美方也把减少驻德美军人数作为现实问题予以考虑。

总之,大西洋两岸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争论明确表明,在美国和重要的欧洲国家之 间,也在欧洲国家相互之间,在对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判断以及外交行动所优先采用的方 法上存在着分歧。排除欧洲内部的分歧之后可以认为,跨大西洋关系中的这一分歧由来 已久,只是伊拉克战争的戏剧式发展才使其公布在世人面前。

四、展望

很明显,迄今为止,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只取得了部分的成功。不能证明美国是一 支可以与罗马帝国相提并论的塑造秩序的力量。但它的作用现在是也始终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大西洋两岸目前就不同的政治问题存在不同看法,但由于美国的压力、欧盟内部 的分歧和国内反对党的指责,实力有限的德国不会听任德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美国和德 国,也与其它欧洲国家一起仍是塑造国际秩序的重要盟友。

标签:;  ;  ;  ;  ;  ;  

从德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不同态度看德国与美国的外交分歧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