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文化交流: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述评_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论文

信息时代的文化交流: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述评_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论文

信息时代的文化交汇——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北京论文,博览会论文,信息时代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最后一次图书版权贸易盛会——第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日前降下了帷幕。

在短短6天时间里,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成为国内外出版商云集之地,吸引了中国参观者12万人次。它以超越历届图书博览会的规模与诸多新意,为秋日的京城增添了亮色。

本届博览会有5个鲜明特点:国内外参展单位888家,1500余家出版社参展,共展出图书近10万种,规模创历史最高纪录;首次举办国内图书订货会,增强了图书发行渠道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及市场竞争意识;新设了电子出版物展厅,集中展示海内外电子出版商的最新技术产品;设立版权贸易洽谈区,版权贸易准备充分并开始步入成熟,成交数超过上届,海外参展图书半数以上被订购;16个专题讲座,强化了国际出版文化的对话质量。这表明,我国出版业已经进入一个自觉的“知识创新”阶段;我们的出版文化交流已经到达一种深层的双向吸纳。

许多出版界人士还清楚地记得,1986年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给予他们的震惊。当时,国内一些缺乏设计的图书灰蒙蒙地插放在简陋的书架上,软塌塌地根本立不住,与国外众多精美图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那些闻讯赶来的图书馆工作者、学者们贪婪地翻阅着为数不多的外文书籍,为终于能够接近世界兴奋不已。

而今,12年过去了。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集图书贸易、合作出版和版权贸易为一体,位居国际同类展览排行榜前六名。12年间,博览会从单纯的企业行为,到由国务院四部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政府行为,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参展商数量翻了两番,海外参展商来自3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版权贸易量从最初的97种增长到近3000种。

图书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载体,出版是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媒介。早在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将信息与能源、材料一起,并列为国家赖以发展的三大支柱,并明确了充分利用图书文献以及知识智慧这种无限资源的“国家战略”。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使得改革开放的中国不失时机地汇入这股世界性潮流。

漫步展厅,我们看到了12年来中国出版业的巨大进步:最有创意最漂亮的展台是中国出版界的;那些精美的图书,也很难区分出国内国外。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年出书已经达到10万种。从装帧印刷,到选题设计,我们的图书有了与国际接轨的实力;我们的出版单位有了与国外出版集团一争高下的信心。

12年间,国内出版界的版权意识日益加强。图书博览会上版权贸易从最初茫然无序地“抓到篮子里就是菜”,到今天成熟理智地“提前接洽反复谈判”。大批关于中国文化的外向型精品图书受到国际出版商的青睐。在这届博览会上,开幕的第二天北京出版社就签订了5本书的版权出售合同;上海少儿出版社展台门庭若市,来洽谈和观摩的书商络绎不绝,签约书50多种。整个展览期间,我国引进版权2468项,输出1509项,合作出版27项。

繁盛的版权贸易后面,蕴藏的是广泛吸取信息,了解世界上最新科学文化发展动态的迫切渴望。正因如此,尽管外国参展的数万种科技图书价格昂贵得令国人咋舌,但销售情况之佳出乎预料。荷兰克吕韦尔学术出版集团公司带来的涵盖十几个学术领域的800多种高科技图书,已销品种达94%;以出版医学数学为特色,享有盛名的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展台前大批读者驻足翻阅,订货销售额达10万多美元。

图书发展状况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显现一个国家整体状况的一面镜子。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走过的不平常路程使我们看到,当今中国,对科教兴国的认识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对“知识经济”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出版,既是“知识经济”的重要产业形态,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迈向新世纪的前夜,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将有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标签:;  ;  ;  

信息时代的文化交流: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述评_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