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岗位对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论文_吕志宁

中职学校岗位对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论文_吕志宁

吕志宁 广西商业学校 450200

摘 要:中职学校开发实施以市场用人需求为导向的岗位对接课程,对增强中职学生综合竞争能力,增加就业有重要意义。中职学校岗位对接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就业成长的客观要求。本文论述了岗位对接课程的内涵、架构、内容、实施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开发实施中职学校岗位对接课程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职 岗位对接 课程开发

一、岗位对接课程概述

1.什么是岗位对接课程。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中职学校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中职学校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职业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由此,关于中职学校岗位对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讨论逐渐增加。岗位对接课程是指遵循职业学校“五个对接”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的符合地方经济、学校和学生需要的,促进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岗位对接、教材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课程体系。

2.岗位对接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由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组成。中职学校岗位对接课程的内容应当包括:一、符合专业岗位需要的相关工作原理、流程、技能、方法、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方法;二、其他有辅助价值的课程内容。特别地,在岗位对接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要求下,更加强调课程内容应当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避免课程内容老旧,导致学生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

3.岗位对接课程的架构和内涵。课程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课程是学生应学习的学科的总和及学科进程和安排,广义上,课程是学校为实现特定培养目标开发设计的教育内容及课程进度安排。因此,中职学校岗位对接课程的内涵为学校主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发实施的为实现特定培养目标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进度安排。中职学校岗位对接课程体系的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社会实践课。各课程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按照一定的逻辑将有共同特点的课程构成一个模块,模块间形成递进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中职学校实行对接课程的理论依据

1.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是向社会输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高技能人才队伍则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技术的创新、实践,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成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市场脱节,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差距较大,课程体系设置陈旧,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训练缺乏,无法快速走上岗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等问题普遍存在。而同时,企业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且需求迫切,为解决中职教学人才培养与企业专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开发实施适应社会需求的岗位对接课程体系。

2.学生就业的成长需要。中职学校是学生获得劳动技能和独立生存能力,顺利融入社会的关键。开发实施岗位对接课程可以教给学生实用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提前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帮助学生理性确定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工作目标,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培养继续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转岗就业、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个人成长奠定基础,提供助力。

三、中职学校实行岗位对接课程的开发

1.按照岗位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岗位对接课程要真正切合岗位要求,需要学校在匹配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原则的指导下,积极进行企业调研,深入走访,全面了解企业各个工作岗位的用人要求,调研内容包括: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和专业比例,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和晋升通道等,在对调研数据和信息合理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中职毕业生能任职的岗位,从而确定学校岗位对接课程的培养目标、层次和方向。接下来,通过组织专家、企业管理者等熟悉岗位和课程构建的人员就调研结果举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进行专家询问、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分布,进一步地在课程专家的带领下,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共同探讨,对职业能力进行归类,梳理,整合,从而确定岗位对接课程的设置及课程相互比例。

2.完善教学模式,采取因材施教的运行机制。中职学校教学模式陈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潜能,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无法起到真正的训练作用。中职学校教学模式一般是教授基本原理,再进行岗位实训,但是在岗位实训阶段,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的步骤将全部工作流程走一遍,既不符合工作实际,也不利于学生对工作制度本身的体验和理解。要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构建体现岗位对接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 逐步形成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比如在财会岗位实训阶段遵照相关工作程序、制度和准则,根据经济业务进行分岗位、分组练习,再实行岗位轮换。为真正实现岗位对接,中职课程教学模式应当尽量尊重客观工作实际,不断完善,提高岗位实训的真实度,参照现实的岗位分工,更能帮助学生找到优势所在,实现因材施教。同时,注重开发网络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 提供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快速性、便捷性、广泛性和开放性, 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

3.改革成绩考核制度,增加岗位操作能力。成绩考核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为保证岗位对接课程的效果,必须配备相应的成绩考核制度。与岗位对接的成绩考核制度应当参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可以更加真实地考评学生的试训过程和结果,对学生欠缺的能力做出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预判,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训练和纠偏。

4.改革评价制度,增加多方位的过程评价。教育评价被称为教育的指挥棒,说明了教育评价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决定性作用。在缺乏统一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的背景下,出现了中职学校不顾办学条件,过度重视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比赛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工作技能、培养等偏离职业教育轨道的现象。因此,中职学校急需将教育评价重心转移到以市场为中心的轨道上。在教师评价方面,以毕业率、就业率、对口率、毕业生薪酬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学生学习训练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方面,将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各方与学校一起纳入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建立起多方参与的过程评价模式,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对其进行考核的成绩可以作为学生专业成绩之一。多方参与的过程评价模式更能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做出真实准确可信的评价,有利于企业甄别,同时提高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5.推行“多证”策略,增强岗位需求力。中职学校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实行“一专多证”制。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获得学历证书外,根据专业情况要求取得一个或者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具备转化岗位的适应能力,可以满足企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如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证书包括:助理物流师、物流职业经理人证书、采购师等。

四、中职学校岗位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按照岗位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各个工作岗位都有不同的特点,教学设计要符合实际工作情况,首先要深入了解岗位特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岗位实训。以秘书岗位为例,该岗位对工作人员的文书处理与写作能力、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会议组织与服务能力和商务活动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设计上,就要针对这些特点,确定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即是学生具备办公、办会、办事的业务处理能力,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可以考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现场仿真教学等教学方式,在课程内容涉及上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训两大模块,理论方面建立起学生对本职业的认识和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实训方面设计接待工作、信访工作、调研工作、沟通协调等针对文秘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

2.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法。中职学校教育应当建立在对学生特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实践事半功倍。学习能力方面,中职学生一般是在应试教育中的失利者,在初中阶段学业较差,特别是数学、外语等学科。行为个性方面,中职学生往往由于在学业上的失利,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学习兴趣弱,有极端者会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行为习惯较差。所以,对其的教育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牢固树立学生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观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行动导向、情景模拟等,为学生创造适度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集体讨论中学习,转变过去应试教育给学生留下的对学习的偏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3.针对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教学评价。配套岗位对接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评价上对应用人岗位需求,不断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专业能力考核方面,考虑在笔试科目中增加实务操作题等的比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评。同时,随着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性格品格、身体素质等方面越来越看重,把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合格、身心职业素质达标纳入毕业生标准。此外,对毕业生的评价中纳入学生企业实习考核成绩,评价由实习单位做出,有利于形成客观真实的专业能力评价,提高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4.根据对接的岗位运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教学系统中支持教学过程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和特定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客观存在形式或存在物,主要以网络资源、单机课件、教具、印刷资料、光盘、投影片、录音等载体形式存在。当前中职学校实训设施的专业建设仍然需要更大投入,由于资源有限,更加需要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所以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上要根据所对接的岗位,提供该岗位教育需要的教学资源。如会计专业需要实施电算化,就应配备计算机、会计软件等相应的教学资源应,保证所提供的教学资源的技术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五、结束语

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普遍存在学生专业性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究其原因,陈旧且脱离工作实际的课程设置是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个问题,中职学校急需进行教学改革,岗位对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一问题正式提出。岗位对接课程旨在纠正过去课程与素质训练、行为规范和就业训练的关联不强,岗位素质训练及工作规范的相关课程少,教学内容及教材滞后、脱离实际,技能教育不突出,教学过程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特点等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中职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的对接,教材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满足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个人实现就业和个人成长。

参考文献

[1]安宇 课程体系构建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以某国家示范校中职学校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4)。

[2]彭建成 以“学校主导适应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推动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以长沙财经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为例[J].职教通讯,2013,(17)。

[3]陶林 浅谈就业导向对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影响[J].青海师专学报,2007,(s1)。

[4]罗勋琼 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2)。

[5]杨学富 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0,(08)。

[6]王兴俊 王淑平 关凤霞 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岗位对接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J].商业经济,2010,(09)。

[7]贾果玲 王玉琴 王乐乐 基于岗位对接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知识经济,2013,(09)。

[8]崔本亮 张宇 开展技能岗位培训,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0,(11)。

[9]王淑玲 中职护理专业对接岗位需求技能培训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10)。

[10]王乐乐 贾果玲 王玉勤 基于岗位对接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3,(01)。

[11]黄晓梅 鞠剑峰 张爽 陈广玉 徐亚英 与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论文作者:吕志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4年1月(总第6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5

标签:;  ;  ;  ;  ;  ;  ;  ;  

中职学校岗位对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论文_吕志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