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激发“三趣”论文_◆ 程秀红

浅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激发“三趣”论文_◆ 程秀红

◆ 程秀红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朝阳幼儿园 671000

幼儿的科学活动是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是一种融趣味性、操作性、思考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活动,它不仅能使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更能增强幼儿的探索精神,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但长期以来,科学活动的开展往往局限在幼儿园里进行,忽略了园外的广阔空间;科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往往先入为主,不关注幼儿的生活环境、兴趣所在和接受能力;科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忽视了幼儿的交流与表达,以至于科学活动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效果不明显。那么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激发幼儿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并在实际活动中感受主动参与、体验发现、自主表达的乐趣呢?笔者有三点认识: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内容,唤起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探索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自然界中既贴近幼儿生活,又让幼儿感兴趣,使其产生好奇心、求知欲的事物,就是幼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天天看见的东西。因此把幼儿科学活动的空间拓宽到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带领他们参与活动,把幼儿从常见事物和现象中带进兴趣探索的世界里,会极大地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勇于尝试的愿望。

当幼儿对生活中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时,要适时地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空间,调动家长一起参与,将科学活动的空间拓宽到家庭及日常生活中。一次,一群孩子聚拢在一起看乌龟,有的用手动,有的拿点心喂食,虽然有点乱,但气氛活跃。这时不要急于规范和干涉,而要给幼儿足够的自由空间和时间,于是关于“乌龟吃什么”、“乌龟为什么会把头和脚缩入壳中”、“乌龟能背东西吗”、“乌龟冬眠吗”等一系列问题就提出来了。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下载了相应的科教片,并发动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相关素材,幼儿的探究空间由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喂养、水族馆和海底世界的参观、请教相关信息等。就这样,相关的书籍、图片、相片、家长和幼儿共同活动的课件资料,极大地唤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

二、开展可操作性强的科学小实验,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一名幼儿在玩“小猫钓鱼”的游戏时,把小手绢放在鱼身上,意外地发现“小鱼和手绢都被钓起来啦”。这时不要为了预设的教学任务而阻止孩子感兴趣的探索,而是要因势利导,于是孩子们对不同的物品如铁钉、木片、曲别针、布头、塑料等用不同大小的磁铁进行了试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收获也很多:隔着木片“小猫”就钓不到鱼,而换了大磁铁后,小鱼又被“钓”起来了;如果木片和布片下面没有小鱼,木片和布片就吸不起来;磁铁只吸铁制品……通过在活动室找铁制品,幼儿发现铁钉和曲别针放在一起,用磁铁吸,曲别针先跑到了磁铁上。

就这样,幼儿通过小实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了“磁铁只会吸铁”、磁力的传递等直接经验,心领神会地了解了深奥的科学现象。同时他们在独立实验、认真观察、互相交流、共同探索中提高了独立操作和实验实践能力,体验到了自主活动的快乐。幼儿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客观的要求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成为他们主观的需要时,就会激发、推动幼儿去从事某种活动,所谓“乐在其中”,科学小实验的作用正是这样。

三、创造宽松的科学活动环境,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意趣。

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发展幼儿间的合作,激发幼儿提问、交流的主动性表达。宽松的环境应该是由幼儿主动参与创设,符合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心境的环境,活动的环境气氛主动性强烈,能使幼儿敢于主动尝试。因此要适时地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建议来加以渗透,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自由活动、自主表达。如在认识“马路上的车”主题活动时,让幼儿自己提供摆放成品玩具车、各种车的图片、半成品的组装车、瓶瓶罐罐、盒子、电池等,分类摆放材料和剪刀、螺丝刀等工具。这样幼儿在摆放的过程中会自主交流,互相纠正,操作时就得心应手,自信满满,顺利地完成了水泥搅拌车、铲车、挖掘机、双层汽车等科学小制作,语言表达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开展“植物”主题时,幼儿们把收集到的各种植物的标本、图片、种子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摆放在活动区,在自己创设、自己管理的环境中,开展关于植物生长“种子的力量”小实验。他们有的把相同的种子种到不同的物质中,有的把不同的种子种在相同的物质中,有的在种好的种子上设上小木块、小石头等障碍物。随后孩子们天天观察,经常浇水,精心管理,用图画或符号进行了记录。他们会主动参观其他小组的植物生长情况,在小组间的交流、记录中了解不同的种植材质、阳光、温度等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看见发芽了就欢呼雀跃,看见没发芽的,有的孩子就继续等待,有的开始询问家长、老师:“有压力的种子还会不会发芽?”“种子力量到底有多大?”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孩子们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就会进行交流与询问,修正自己的操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会感受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并关注事物间的简单联系,思维得以发展,思维的外壳——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而言之,科学活动从激发兴趣入手,在探索的乐趣中体验,从而培养了表达交流的意趣,让每位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得到了收获。

论文作者:◆ 程秀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激发“三趣”论文_◆ 程秀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