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农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是农业生产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要求的客观规律,是农业经济实现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协调统一和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调整结构是手段,提高质量是关键,目的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围绕质量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无疑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革命性变化。面对新的变革,关键是在认真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中,提高两个认识、发挥四大优势、落实五项措施。
一、提高两个认识
(一)要提高对新阶段的认识 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求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跨越,标志着长期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全面短缺局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单纯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或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收入的余地已越来越小。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由过去的资源环境约束,变为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农产品的卖难、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减缓的问题日益突出。尽管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农产品绝对量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进口产品的冲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农产品结构与质量却是问题的突出矛盾。认清矛盾,调整思路,当务之急是优化农业发展,使生产从追求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的方向转变。不仅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还要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
(二)要提高对质量的认识 当前重视质量的呼声如波涌潮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从本质上把握质量的内涵至关重要。传统质量观认为,质量是产品自身的功能。而现代质量观早已超越了这一范畴,将质量定义为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可见质量的核心是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是技术标准中规定的要求,也可能是没有注明的要求,涉及到产品的品种内质、外观、安全、经营服务以及管理等诸方面。同时,需要是动态的,依不同的的地域、时间、使用对象、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产品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满足多样性和层次性的需求。因此,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需求来组织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和市场建设,是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中必须树立的质量观念。
三、发挥四大优势
优势是竞争取胜的条件,合理利用和创造优势,是实现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当然,联系农业生产的实际,主要应该发挥的优势是:
(一)资源优势 在市场条件下,产品的质量需求使资源优势显得特别重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就是不增加投入,也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各地结合实际,开发资源型产品占领市场,致富农民,不乏成功先例。发挥资源优势就是要在“特”字上下功夫,获得比较效益,运用这种思路,必然会变被动为主动,走出生产的误区。
(二)规模优势 农业生产上规模是实现产业化的基础,没有规模,即使很好的产品,也不可能获得可观的效益,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在结构调整中,一定要做好区域种植规模效益这篇大文章。
(三)科技优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质量来体现。将先进的科技与有效的经验引入生产,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素有“黄花梨之乡”美誉的浙江慈溪市周巷镇,1996年黄花梨亩产值6780元,可谓不低。1998年,一名台商承包了188.6亩连片果园, 运用新技术改革传统栽培方法,实行①整枝和疏果②采摘前不除草③合理施肥④特制纸袋套果⑤完熟采摘等配套的标准化方法种植,使单果均重从250g提高到350g,一级果率达70%以上,产值翻了一番,同样的品种,同样的地,反差竟如此之大,发人深省,可见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四)名牌优势 名牌是产品市场的象征,是消费取向的直观反映,名牌通过其信誉获得效益,赢得市场,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同时有利于结构调整,淘汰滞销劣质产品。然而名牌需要创造、培育、保护,才能保持长期获利能力和相应的稳定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业方面我国有众多的传统名牌,由于受短缺经济的长期困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精心的培育,导致许多产品没有发挥出名牌优势,有些产品现在已是有名无实,甚至被挤出了市场。经济专家断言,21世纪商品市场的竞争将主要是名牌产品争夺天下的世纪;由名牌产品划分市场将成为市场的主要特征。因此,农业生产要未雨绸缪,积极制定名牌发展战略,从实际出发培养名牌,把握优势,独立潮头。
三、落实五项措施
(一)面向两个市场 市场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稀者为贵,农产品生产者为了实现产品的价值并最大程度地获取利润,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个法则,掌握市场变化的规律,不断满足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同时,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产品生产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严峻挑战。因此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面向两个市场至少应做好以下几点:从空间上讲,既要立足本地市场,还要面向外地市场,既要满足国内市场,还要开拓国际市场;从时间上讲不仅要瞄准农产品的现实需求,还要研究和着眼于潜在的、预期的市场需求趋势;从生产上讲,不仅要根据需求的动态变化,主动调整产品结构,而且要自觉追求技术进步,科学配置生产要素,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从增值上讲,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界限,摆脱对初级产品的依赖,通过加工和销售活动,使产品增值和生产率提高。
(二)引入标准手段 在自给自足的时代,农业劳动者凭着自身的好恶发展生产,标准化的运用显得无关紧要,进入现代农业后,标准则成为组织生产必不可少的手段。这是因为标准是市场竞争的技术规则,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是节约投入的指南,是生产者对社会负责的承诺,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书,是消除国内外贸易技术壁垒的通行证。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通过标准达到互相理解,互相交流,实现最大经济利益。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地与外商签定了一批苹果贸易合同,由于生产者不懂运用标准,导致辛苦了一季,生产出的苹果90%达不到要求,无法履行合同,经济损失是可想而知的。但仔细分析一下不合格指标,却使人大吃一惊。这些指标重要是果型指数,着色面积,农药残留,分等与包装等。如果按标准组织生产,运用现有的技术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可见,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引入标准化手段是当务之争。
(三)实施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使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其核心在于技术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重组,直接关心的不是技术的获取而是技术的利用。由于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无法自动与其他要素实现重新组合,因而单纯技术难以实现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必须依靠组织管理创新或制度创新来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比如,建立长江流域油菜带,大力发展“双低”油菜,我国的品种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质量水平却相差较多。国内不同地区间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存在着成倍的差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品种技术和生产技术不配套,管理和资源优势发挥不到位,这种现象在农业生产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树立技术创新意识,着眼技术的利用,重点考虑怎样使技术要素同其他生产要素实现更好地组合,从而获取生产效率、产品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最终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四)创立产品品牌 品牌是名牌的基础,没有品牌,名牌就是无源之水。有些农产品如西湖龙井、红富士苹果、东北大米……等几乎是耳熟能详,但在市场上却是真伪难辨,鱼目混珠。究其原因,关键是缺少具有个性的品牌,以致好的产品淹没在一般产品的汪洋大海之中。大家知道,同种工业品,因厂家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牌子,就像电视有长虹、康佳、西湖、牡丹等品牌一样,这样既便于消费者选购,也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形成竞争的格局,在市场中分出高下。较之工业品,农产品这些特点更鲜明,同一品种,经不同地方、不同的技术、不同的管理生产,都会在质量上产生差异,而且会在风味上显示不同。在统购统销的年代,农产品有无品牌,对效益影响不大,而进入市场经济后,品牌则表现为质量、信誉、形象、资源和科技的比较优势,是一种知识产权。因此在努力创造名牌农产品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重视产品品牌的作用,只有达到产品有注册商标、有固定包装、有明确的质量标准、有产地和规模的要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优势,创出名牌。
(五)加强宏观调控 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管理的关键是在以市场为导向上做文章,在宏观调控上下功夫。一是要制订好政策,加强质量管理与监督,贯彻优质优价的原则,适时淘汰不适销对路的品种,合理保护农民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二是要坚持合理布局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为着眼点,增加品种多样化,满足多层次需求;三是制订名牌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使每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创造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四是建立行业的系统标准,运用好这种商业竞争武器,发挥系统标准在开发市场潜力的作用,提高政府对市场发展的干预能力,从而获取巨大利润;五是注重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变科技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六是重视生产者素质的培育,联系生产和市场的实际,破除传统观念和习俗经济的桎梏,促进先进技术要素与生产要素的组合,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WW刘凤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