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有四个新证候._荀子论文

先秦有四声新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先秦汉语究竟有几个调类?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议而迄无定论的重要问题。以往所据《诗经》用韵和汉字谐声等材料无法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本文从中古四声对先秦并列式连用词序的制约力这一新的角度考察古声调状况。通过对先秦五部典籍并列式连用的穷尽性统计,显示出异调顺序连用与逆序连用数量对比悬殊,在对应的顺序与逆序连用中,顺序连用在两异调连用总数中的比重全部高于逆序连用。某些典型的具体事实更充分体现出四声对先秦连用词序有很强的制约力。从而证明周秦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俱全。

关键词 四声 连用词序 顺序连用 逆序连用

一 引言

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四声是否古已有之?先秦汉语的声调状况如何?明人陈第最早论及这一问题,他认为“四声之辨,古人未有”;[1]接着, 清初顾炎武提出“古人四声一贯”之说;[2]至乾嘉时期,江永、孔广森、段玉裁、江有诰、 王念孙等皆对古声调发表过见解;晚近黄侃、王国维、陆志韦、杨树达、王力等也参加了有关古声调问题的争论。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把陈第以来对先秦声调的不同意见择要概括为8种,即:1.古无四声说;2.四声一贯说;3.古有四声说;4.古无入声说;5.古无去声说;6.古无上去两声说;7.五声说;8.长去短去说。[3]加上王力先生自己的舒促两类、 平上长入短入四声说,那么,关于古声调的说法至少有9种。

有关古声调的认识为何如此纷歧?究其原因,是受所据材料和研究角度的限制。我们看到,上述结论的证据不外乎《诗经》用韵和汉字谐声两种。而古诗押韵主要要求韵脚字的韵母(特别是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谐声造字首先看重声符与所谐字的声韵是否同一。二者对声调的异同往往忽略不计,声调同一并不是押韵和谐声的绝对条件。因此,把《诗经》用韵和汉字谐声作为研究上古声调的主要材料,势必导致无法得出明确而一致的结论。

近来有些学者已经意识到《诗经》用韵和汉字谐声不足以作为古声调研究的主要依据,并开始寻找新的研究门径。比如从文字通假、汉藏语系亲属语言的声调对应等方面着眼考察和推论古声调状况。这些尝试对推进古声调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但其研究角度和材料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迄今为止,学术界在先秦究竟有几个调类这一基本问题上仍未形成共识。看来,考察古声调状况的首要问题是要找到切当的研究途径。

笔者注意到,近年来有些学者谈及汉语并列式双音词(或骈列的词语)中词素(或词)的先后多依四声的顺序来排列。[4] 受这一发现的启示,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究上古声调。这个角度是,观察中古平上去入四声对先秦文献中双音节同义连用、类义连用和反义连用词序的制约力,从而证明先秦是否已有四声。

二 调查方法和原则

本文的作法是,选取先秦《尚书》、《左传》、《论语》、《孟子》、《荀子》5部典籍,[5]对其中的双音节同义连用、类义连用和反义连用作穷尽性统计;给连用的每个词或词素标注中古调类;显示同调连用、异调顺序连用和异调逆序连用的数量对比及某些具体情况。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笔者确立并遵循下述原则:

1.所谓“连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由同义词、类义词、反义词构成的词组,也包括由同义词、类义词、反义词作词素构成的复合词。

2.连用的结构形式必须是并列式,其他结构形式则予以排除。例如:

(1)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尚书·禹贡》)

(2)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 (《左传·襄公三年》)

(3)故其法制,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而四者齐, 夫是之谓上一。(《荀子·王霸》)例(1)中的“上下”指上等中的下等,是偏正式:(2)中的“亲爱”指爱亲爱的人,是动宾式;(3)中的“法制”指法令制定出来, 是主谓式。类似的连用皆不在统计之列。

3.同义连用中包括义有微殊的近义连用,如“哭泣”(有声曰哭,无声曰泣)、“都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等。类义连用中的两个词(义位),标志着同类事物(或现象、性质、行为等)里的不同对象,如“夷狄”指称的是边远异族中的不同对象,它们的连用就是类义连用。类义连用不包括以下3种情况:(1)上位词和下位词连用,如“鸟乌”、“草芥”、 “衣裘”等;(2)专名连用,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 朝代名等的连用;(3)单位词连用,如“尺寸”、“亿万”、“斗斛”、 “卒伍”、“军旅”(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等。反义连用包括有互补关系(如“牝牡”、“存亡”)、极性对立关系(如“厚薄”、“终始”)和反向关系(如“授受”、“夫妇”)的词的连用。

4.依据连用词或词素的实际意义和使用情况确定连用的性质,因此,个别连用可能分属不同的类别。如“死亡”指死和逃亡时为类义连用,指死时为同义连用;“白黑”指白色和黑色时为反义连用,而《左传·僖公三十年》“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歜、白黑、形盐”中的“白”指熬稻,“黑”指熬黍,故此“白黑”属类义连用。

5.连用词的中古声调以《广韵》为主要依据,《广韵》未收的字则依《集韵》。

6.中古有辨义异读的字,则根据其在连用中的实际意义确定声调。如《广韵·昔韵》:“易,变易也。羊益切。”又《寘韵》:“易,难易也,简易也。以豉切。”故“交易”中的易为入声,“难易”中的易为去声。同义异读的字,则依据《汉语大字典》所列第一中古音读确定声调。

7.同形异读的连用分列。如《荀子·王制》“王霸、安存、危殆、灭亡,制与在我,亡乎人”中的“王”为动词,去声;《君道》“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而王霸之佐也”中的“王”为名词,平声。前一“王霸”属类义连用中的“去去”类,后一“王霸”属类义连用中的“平去”类。

8.连用中若出现通假字,其声调以本字的声调为准。

三 四声制约连用词序的概况

表1 五书连用声调与调序的总体状况 (单位:人)[6]

根据表1提供的资料,可以观察到如下事实:

1.异调顺序连用在连用总数中的比重最高,为54.04%; 同调连用居中,为30.84%;异调逆序连用为15.12%。异调顺序连用是逆序连用的3.6倍。

2.在对应的顺序与逆序连用中,顺序连用在两异调连用总数中的比重全部高于逆序连用(见表2)。其中平入与入平的比差最大, 去入与入去的比差最小,上去与去上的比差也较小。这容易使人产生去声与其他声调界限不甚分明的印象。但如果分析一下同调连用字数在该调字总数中的比重,可以发现去去连用的比重仅次于平平连用而远远高于上上连用和入入连用(见表3)。 这一现象体现了古人遣词用字上的去声识别,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先秦时期去声已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不过其调值可能与入上两声比较接近。

3.三种性质的异调顺序连用在该连用总数中的比重如表4所示, 证明声调对同义与类义连用词序的制约力强于反义连用,反义连用的词序更多地受到意义因素的影响。

从各书的情况看,异调顺序连用与异调逆序连用的比差同典籍的说理性与文学性基本上成正比。即说理性与文学性越强的书中,异调顺序连用与逆序连用的比差就越大(见表5)。 可见连用词声调的抑扬和谐已经成为当时文人在语言形式上的自觉追求。需要说明的是,《荀子》的《成相》、《赋》等篇中有9个因押韵需要导致的逆序连用。 如《荀子》中两次出现“刑赏”,为顺序反义连用,然《成相》“听之经,明其请,参伍明谨施赏刑”中,因与“经”、“请”相押,“刑赏”变为逆序的“赏刑”。如果从《荀子》中减去这9个逆序连用, 再在异调顺序中加上“法方”等6个无对应的顺序形式的连用,那么, 《荀子》中的顺逆比差可以提高2个百分点。

表2 对应的顺逆序比重(%)

声调顺序 逆序

平上/上平

78.1 21.9

平去/去平

81.5 18.5

平入/入平

87.9 12.1

上去/去上

69.7 30.3

上入/入上

76.7 23.3

去入/入去

59.3 40.7

表3 同调连用字数在该调字总数中的比重(%)

声调 连用字数 该调字总数 比重

平平 570

1422 40.1

上上 134656 20.4

去去 280857 32.7

入入 138703 19.6

表4 三种顺序连用在该连用总数中的比重(%)

连用性质 比重

同义 54.2

类义 55.8

反义 46.4

表5 各书顺逆序连用在异调连用中的比重(%)

书名 顺序 逆序

尚书 65.8 34.2

左传 73.3 26.7

论语 77.8 22.2

孟子 85.7 14.3

荀子 80.9 19.1

四 四声制约连用词序的具体事实

上面的统计充分证明四声对连用词序有很强的制约力。此外,还有以下一些数据难以反映的具体情况,可以进一步证实异调的词按平上去入的顺序排列,是先秦连用构成的基本规律。

1.有大约50个逆序连用在5书中有对应的顺序形式, 而且绝大多数顺序连用出现的次数高于或等于对应的逆序连用的次数,其中有些顺逆数量对比悬殊。例如(连用后的数码表示在5书中出现的次数):

另外,还有许多逆序连用的顺序形式可以在同期文献中找到。如《礼记》有与“厚敦”对应的“敦厚”,《诗》、《吕氏春秋》中有与“室家”对应的“家室”等等。这说明在异调异序连用中,一般以顺序连用为常式,而逆序连用只是作为变式偶尔出现。

4.异调顺序连用导致形成逆反分承与逆反总分等特殊文例。

逆反分承指两个后项逆反承接两个前项。如“师之耳目,在吾旗鼓”(《左传·成公二年》)中,后A项“旗”承前B项“目”,后B 项“鼓”承前A项“耳”。另如:

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荀子·议兵》)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荀子·天论》)

5.书中的逆反分承都是由并提的前项和(或)后项依声调排列而形成的。

逆反总分指两个同义词或类义词在总述中的顺序与其在分述中的顺序相反,如: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左传·昭公七年》)

无卿相辅佐足任者谓之独,所使于四邻诸侯者非其人谓之孤。孤独而晻谓之危。(《荀子·君道》)逆反总分是总述中连用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依声调重新定序的结果。比如分述中在前的“独”是入声字,在总述中被调整到平声字“孤”后。

五 干扰连用词依调序排列的主要因素

5书中连用词的声调逆序,有相当一部分是可解释的。 干扰连用词依调序排列的主要因素,除了前文已经提及的押韵需要之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点:

1.早期文献语言的影响。如“切)(磋”、“琢)(磨”来源于《诗·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则)效)”来源于《诗·小雅·鹿鸣》“君子是则是效”。

2.等级、尊卑、主次、时序等意义关系的影响,如“孝)(悌”、“(士(民”、“(本(根”、“夙)夜)”、“授)(受”等。

3.通过变顺序为逆序标志意义、词性或用法的不同。如“纲纪”指法度、纲常,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纪纲之仆”则指得力之仆;“恭敬”是形容词,在句中多作谓语,而“敬共(恭)”则或作及物动词,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敬共父命,何常之有”中的“敬共”;或作状语,如《左传·襄公三十二年》“敬共事君与二三子”中的“敬共”。再如“砥”、“砺”连用一般是动词,指磨砺或磨练,故《尚书·禹贡》“砺、砥、砮、丹”中,将“砥砺”变序为“砺砥”,指称粗细不同的两种磨石。

4.避免产生歧义。如“制”“法”在先秦都有法度、制度义,因“制”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动词,“制法”易被误解为动宾式,故有逆序连用“法)制)”。其他如“职司”、“是非”、“粪除”等皆属于这种情况。

5.顺次分承的需要。如《尚书·酒诰》“尔乃饮食醉饱”中的“醉饱”,《孟子·尽心上》“不暖不饱,谓之冻馁”中的“冻馁”。

6.其他结构形式的影响。如“疾病”在《左传》中出现11次,只有1次为并列式其他皆为主谓式,指病重、病危。《论语》中出现2次“疾病”,也都是主谓式。到《孟子》中,“疾病”才正式变为并列式,仍沿袭原主谓式词序。又如“禁止”的词序源于紧缩句“令行禁止”。

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对连用词序的影响,可以对声调制约力有更为客观的认识。

六 结论

先秦文献中异调词连用的顺序较为严整地与四声之序对应,这一现象可以引出以下3条结论:

1.声调作为汉语的重要形态特征,绝非起源于中古。在周秦时期甚至更早,汉语已是有声调的语言。

2.周秦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俱全。

3.四声的发现及排列次序,主要来自人们对异调顺序连用的语感。附录:

1.同义连用表[7]

平平:昭明6、星辰10、塗泥2、津涯、颠2、逋逃4 、平康2、康宁3、依归、勤劳3、馨香3、垣墉、携持、艰难6、戎兵、 垣墙、刍茭、哀矜2、营求、潢汗、光昭、文章16、官司2、芟夷2、 民人13、咨谋、仇雠(或作讐)11、都城、资粮、冯(通凭)依2、周旋10、婚(或作昏)姻8、贪婪(或作惏)3、弥缝2、庸何3、顽嚚、姦回2、餱粮4、罢(通疲)劳2、妖灾、封疆7、边疆3、虔刘、边垂、矜哀、轻窕(通佻)2、夷伤、冯陵2、神明8、君王6、泥塗、田畴4、墙垣、诛求、平和、嫔嫱、仪刑、刍荛5、听从3、贪淫、劳罢(通疲)、颇邪、夭昏2、薪蒸、驰驱2、徒庸、逃奔、忧虞2、中庸2、丘陵4、庖厨、声音8、扶持2、汙池3 、心思、贤劳、讴歌6、勋劳、空虚2、荒芜、欢虞、光辉4、人民、 趋行、刚强、调和4、贫穷6、丘山4、名声6、坚强2、芬芳2、腥臊2、烦劳2、矜庄、欣欢、芬香、和齐2、分施2、隆高5、贤能5、骄盈、歌讴2 、笞棰、贤良11、通流、荣华、姦邪3、功劳3、权谋13、 焚烧、劬劳、宽饶、捶笞2、光明、游玩2、平均、枢机、俳优2、和平2、流淫4、迁移、疆垂、闻听、完全、宣明、谛(通啼)号、怀柔、 淫邪、欢欣、参稽、嫌疑、资财、施行、逃亡、齐均、行为、充盈3、精神2、中央、悲哀、苞苴、言谈、庸安、坚刚。 上上:永远、褊小7 、险阻3、载祀、负恃、怙恃、徼通侥)幸3、诟耻、长上2、舍馆2、尔汝、姣美、养长4、网罟、长养2、岂渠(通讵)、主上2、本始、感动、美善2、久远、党与。 去去:俊又、众庶12、 乱败、教诲10、付畀、具备、器用16、教训7、扉屦、扞御2、 备豫2、庇荫、器备3、伉俪3、背弃、废滞、诈伪3、臭味4、备具、赦宥2、裔胄、贽(或作质)币3、进献、救疗、惰傲、寇盗2、应对3、访问、废队(同坠)、贡献3、战斗、振救、胄裔、戏豫、望见3、传遽、浸润2、 故旧3、系累(或作壘)2、智(或作知)慧(或作惠)3、械器3、 泛滥2、畅茂、树艺3、放恣、贡税、会计、谏争(通诤)6、志意18、 悖(或作勃)乱7、乱妄、倨傲、变化4、论议4、统类6、汙漫7、备用5、制度10、注错(通措)4、沟瞀、械用8、暴悍、器械、挫顿、将率4、货赂、患难4、契券2、忿怒2、便利、敦(通憝)恶、悖缪(通谬)、固塞4、敖(通傲)慢、视望、分界、费用、 背(或作倍)叛(或作畔)4、惰慢、暴乱、忌讳、敬戒、滥过、破碎、性命。

入入:戛击、佚罚、罚殛4、杀戮3、杀伐2、服习、辑睦3、匹敌、 福禄6、发泄、卒灭、哭泣8、白皙、法则9、怵惕、谷禄2、 搏执、力役3、质的、慑怯、毒贼、蓄积7、削2、职业2、 佚乐、约结、迫胁、毒孽、室屋、 法式2、灭息、疾速。 平上:姦 宄(或作轨)9、元首3、辜罪、疆土3、康保、奔走5、姦巧、承受、财贿3、禋祀3、殃咎、羁旅、禽鸟、 蕃(通藩)屏4、丰厚、孤寡5、基趾、施舍8、淹久、淫湎、妃耦2、边鄙、辽远2、辛苦2、应(通膺)受、牵引、言语9、除翦、朋友14、 昌阜、安靖3、蒙犯、卑庳、征讨、灾(或作菑)祸2、休怠、 渊薮、冠冕、滋长、徵敛、精爽2、长久5、王后、嘉好2、封畛2、边境(或作竟)2、欣喜、庠序3、商贾6、行旅、仓廪13、耆老2、差等2、 归反、田野10、条理4、交际、门户5、兴起、驱骋、埃土、纲纪3、居处3、劳苦11、夸诞5、形体4、收敛、微小、迁徙4、幽隐、疏远、经纪、危殆6、闲静、 朋党3、刑(通型)范、官府、殃祸、床第、驰骋2、忠厚2、 姚(或作窕)冶3、推挤、蒙掩、贫窭、埤下、徒与。 平去:祗敬、安定5、沦丧2、逋播、戕败、遑暇、耆寿、暝眩2、昏媾2、丰备、财用5、朝会、官守4、匡救、兇惧2、车乘、盈厌、穷匮、恭敬16、昏乱5、容貌9、余烬、凶患、加遗、贪冒3、灾害、灾(或作菑)患5、愚弄、朝聘5、疲病、行迈、愁痛、穷困2、苫盖、贪昧、宣告、 平易、班位、饥馑2、壅闭、罢敝、弘大、宣示、 摩(通磨)厉(通砺)、淹滞、庸次、奢傲、淫从(通纵)、承嗣、绥定、神圣、逋窜、弘毅、刚毅、便佞、瞻视、躬自、离散3、尝试4、闲暇2、辞让19、 余裕、濡滞、平治3、经界4、沟浍2、声闻(或作问)2、斋戒2、亲爱4、朝觐2、承继、昏暮2、糜烂、饥饿2、心志、忧患5、中正、蹊、伦类2、群众5、庸众2、安燕6、劳倦(或作勌)2、诚信2、 危害2、刀布3、形相3、形状、情性18、权称2、功用3、訞(或作袄,同妖)怪3、奢泰(或作汰)2、淫汰、颠倒3、妨害2、财货3、强暴7、兼并3、来致、枢要4、调齐(通剂)3、亲比3、贫隘、冠弁、靡费、端正、亲自、宽裕2、耆艾、微妙、禾稼、狂妄3、形势5、伤害、猪彘、封界、思慕4、隆盛、哀痛2、流僈(通漫)2、砻厉、心意、思虑2、愚闇2、姦诈、规谏、纯粹、名号、幽暗、憎恶、疣赘、彫(通凋)萃(通悴)、卑贱。平入:殂(或作徂)落2、由蘖、颠越2、攘窃、臣仆、怡悦、茕独2、颇僻、淫佚2、遐逖、耽乐2、宽绰、刑罚34、淫溢、康乐、征伐4、皮革3、 和协、肥腯2、谗慝8、侵伐2、疆埸(或作易)11、衣服16、山岳、亲昵6、共给、亲戚6、邦国3、要结、淫慝3、嘉淑、沈溺、功绩2、 敦笃、逾越2、倾覆21、和睦3、粮食2、司牧、功烈2、禾粟、充斥、 宾客5、宫室19、田猎6、官职12、壅塞、淫溺、淫虐2、夭札、封略、魂魄4、兹(通滋)益、贫约、凶恶2、沟壑7、姦慝、恭恪、 潜伏、仇敌3、专一、章彻、沟洫2、田弋2、徒卒、缧绁、修(或作脩)饰6、沟渎、便嬖(或作辟)12、欢乐3、材木2、残贼3、雕(或作彫、錭)琢9、丘垤、般乐3、遗佚2、(或作)粥5、交易、繁殖、豪杰2、媒妁、充塞2、 频顣、符节5、膏泽2、号泣3、颠覆、生活、戕贼3、萌蘖、 穷乏2、闻识、空乏、曾(通增)益、安佚、充实2、邪慝、邪僻、思索6、饶乐2、刑戮5、狂惑6、夭折、刑辟、啼哭、邪曲、谈说3、分别3、方略3、英杰3、通达6、从服11、倾侧4、颜色7、周密2、声乐10、齐一、 安习、荼毒、财物10、廛宅、风俗6、贫乏、分割、忧戚6、明达3、都邑2、疆域、安乐、孤独、脩饬、功伐、行列2、争夺7、诛杀2 、偏曲、攻伐、巫觋、羸瘠、蹎跌、芬苾、 周挟(通浃)、粗恶3、哀戚、材朴、和合、疑惑3、情欲、愉佚、鞭策、殃孽、休息、迷惑4、功业、颠蹶、鲜洁、瑕適(通谪)、黎黑、方术。

上去:畎浍、毁坏、轨量、皂隶3、罪戾6、阻隘2、省视、 允当、怠慢5、后帝3、殄瘁2、丑类2、土地18、道路9、享宴、恐惧8、挠乱、耸(通悚)惧、府库11、辅佐7、轨度、保任、祸难、美秀、 武怒、贿赂、守备4、斩刈(或作艾)2、苦病、辅相2、绞缢、壤地2、陨坠(或作队)2、使令、理义、广大9、谨慎4、比类、辨异2、罪过、砥砺(或作厉)6、掩盖、赏庆8、简易、巧便、技艺、辨(或作班)治5、 好丽、牖向、警戒、辩(或作辨)讼2、斩断、怠惰、饭唅 、鄙贱2、象效、险隘、祸患。 上入:勦绝、罪疾2 、长伯、纪律、隐疾、广莫(通漠)、陨越、纠合2、采物、鸟雀2、纪极、翦灭、动作3、殄灭、薮泽2、讲学、典籍3、狡猾2、典策(通册)、耻辱2、忖度、选择、反覆6、可得15、俭约、簟席3、谨悫、假摄、 检式、斩伐2、毁折、堕落、隐匿、拱揖(或作挹)2、道德12、辅拂(通弼)2、喜乐、侮辱、挠滑、隐伏、道术。去入:寇贼2、 暴虐5、正直9、建立、比及4、圣哲2、艺极、盗贼13、怨3、 漏洩、洒濯、过失、币帛4、懦弱3、谤3、疠疫、齐(通)肃、介特、宴乐2、艾(通刈)杀2、怨疾3、寇虐、 戾虐、播越、战粟、俊杰2、润泽、沛泽、餍足、讼狱2、疢疾、寄讬、妬嫉、愿(或作原)悫5、事业13、吝啬、施易、愿欲、论列、分职2、事物、富足、文饰3、悖逆、制割、性质、盗窃2、 陷溺、信悫2。上平:齿牙、本根3、抚柔、典司、友朋、土田4、纪纲3、表仪3、比周12、死亡9、荡摇、聚群、谄谀5、奉承3、险危、 斧斤6、毁伤、祸灾2、厚敦、等差、守司、显明、道途、善良。

去平:会同4、幼冲、播敷、率循、寇攘、涧溪、觊觎、宴安、寇雠11、 滞淹、话言4、馈诒、庶幾10、缮完、散离、闭藏、敬共(通恭)4、闬闳、缮修、粪除2、会朝4、乱灾、播扬、卫藩、 困穷、乘舆2、货财14、顿穷、性情2、遁逃2、滞留、冻寒、害伤2、葬埋(或作薶)3、帝王2、晦盲2、隘穷。 入平:协和、作劳、 敌雠2、室家3、燮和、畜牲2、戚忧、职司、职官2、辑宁、卒亡、阨穷2、僻(或作辟)违4、一同、蓄藏2、灭亡15、执拘、切磋、 失亡、执持、积臧(通藏)、桀雄、越逾2。 去上:震动2、 寿耈、祭祀9、镇(或作填)抚13、嬖宠3、货贿、赋敛、振动4、 禁止、介恃2、震荡2、泰(或作汰)侈7、弁冕、禁御、任使、备御2、怨咎、锐敏、自己、税敛、慎谨、次序2、治辩(或作辨)8、庆赏12、 畏恐2、计数4、并聚、劝勉、富厚2、治理。 入上:搏拊、夺攘、 恪谨、复反、物采、夹辅3、耋老、牧圉5、若苟2、跋履、密迩5、积聚2 、失陨、伏隐、惑蛊2、恻隐5、触抵、笃厚、说喜、淈(通屈)尽。入去:侧陋、协比3、逸豫、硕大、乏困4、族类2、律度、法制、 失队(同坠)2、僻(或作辟)陋6、疾疢2、暴露2、惑乱、则效、福祚、质誓、剥乱2、疾病6、疾痛、狭隘、贼害2、乐易、贼乱、 博大、刻镂5、失丧、鬻(或作粥)卖2、说豫、觉悟、泣涕。

2、类义连用表

平平:钦明、文思2、山川14、蛮夷13、聪明12、笙镛、瑶琨、 玄纁2、熊罴(或作罢)2、狐狸5、球琳、神祗2、高明3、 康强、明威、干戈10、黄朱、戈矛2、玄黄3、衣裳8、蘋蘩、 山林12、旂旗、工商5、牲牷、粢盛8、牺牲6、豺狼7、 疵瑕、忠贞2、橐鞬、山河、西南3、东南2、鹰鹯2、休明、鲸鲵、朱殷、丝麻、菑(通灾)危、寻常、忠良、 商工、雷霆3、龙蛇2、秋冬2、慈和3、饥寒、衣冠3、鱼盐3、春秋12、川池、盐梅、须眉2、旃旌、舟车、台池、鸡豚3、牛羊10、肥甘、云霓、衣衾3、山溪、饔飧2、蘽梩、轮舆4、膏梁、亲贤2、仁贤、蛟龙、齐明3、山渊2、柔从2、酸咸、安荣、糟糠3、瓢囊、功名17、端诚4、言行3、工农、宫庭(或作廷)2、鼋鼍3、堤梁、威强2、竽笙5 、危亡、笙竽2、权衡2、污邪3、游观、危灾、川渊3、龙鱼2、椒兰2、沟池、盘盂、安强2、几筵4、歌谣、邪污、征诛3、清明5、埙篪、蚊麞3、形心、辛酸、平愉、精微2、螭龙、场园、温恭、瓯臾、 耕耘、鹰鸢、肌肤、明通、规绳。 上上:考妣4、水土3、筱簜2、父母69、琬琰、沼沚、首领3、衮冕、恺悌3、小寡、 子女、绠缶、杞梓、爽垲、水火16、犬马5、虎兕、果敢2、洒扫、牖户、耒耜2、黍稻、士女、畎亩6、口耳、鸟鼠、首虏、 影(或作景)响3、狗豕。 去去:劓刵3、射御4、戒惧、器币2、霸王2、孝敬3、库厩、倡(或作唱)和2、度量7、僭嫚、畏忌、震曜、暴慢2、富贵18、冻饿2、少艾、知虑14、态度2、倨固、怨谤、 志行、变故2、知行、奥窔、爱敬、戆陋3、执(通势)位、 教化7、政教8、王霸2、知圣、政令18、数量、敬爱3、寇难、馈荐、困废2、赙赗、赠襚、赗赠、悍戆、诰誓、 圣知。 入入:日月37、骨角、玉帛2、白黑、菽麦、竹木、药石、 禄爵2、跋涉2、幄幕2、鏚钺、职秩、木讷、沐浴3、博弈2、穴隙2、爵禄3、食色、桎梏、木石、菽粟3、禄秩、习俗6、菽藿2、暴炙、酷烈、杂博2、郄(同郤)穴、绌(通黜)约3、色泽。 平上:孳尾、江海3、婚友、风雨9、鳏(或作矜)寡10、兄弟58、弓矢6 、牛马4、完聚、筐筥、锜釜、毛羽2、车马7、歌舞4、鞭弭、昆弟4、刍米、犀兕2、熊虎、山薮、旗鼓2、逃隐、戈盾2 、疆理、甥舅7、恭俭9、羸老、师保4、朝市、舆马6、蘋藻、庐井、忠俭、田里5、忠善、容止、衣屦、醯醢、工贾4、衣履、高厚2 、铍盾、瑚琏、狂简、红紫、钟鼓10、轻暖2、关市、河海2、陶冶4、 威武、犀象2、规矩10、肤敏、鸡犬、桐梓2、梧檟、宾旅、谗谄2、蛇蟺、廉耻5、蒲苇、忧险2、农贾4、仁厚4、长巨、 奇伟、鸡狗、趋走2、嵬琐2、坛宇4、防表3、材技(或作伎)3、鳅鳣 2、渊沼、商旅2、衣冕2、名象、铭诔、衣被、形影、贪鄙、忧恐、偏险4、兰茝、声响、郊野。 平去:龟筮、祗畏、雷电、洮、锋刃、桢榦、忠信46、慈爱3、蜂虿2、 笾豆3、珍异2、菅蒯、慈惠3、禽兽35、钟磬、春夏2、皮币2、霜露、 声气2、卑让、郊甸2、孤幼、盐蜃、迷败、灾疠、忠恕、权量、仁义57、 鸿雁、耕耨、巫匠、耕稼2、塗炭、坚利、仁智(或作知)5、贫贱2、园囿5、刍豢11、荑(通稊)稗、谈笑、邪秽、权利2、 开导3、听视、闻见4、安利4、囷窌、权执(通势)2、灾缪(通谬)、财利、愚陋2、强大3、王霸2、耘艾(通刈)、完利、刑政、骄(或作憍)暴2、功利2、台榭3、淫泰、凫雁、丧乱、强固2、忠顺2、宽惠、姦怪3、公正4、迷乱、壅(或作雍)蔽2、亲附、敦敬、晖润、疑玄(通眩)3、珍怪、情貌2、哀敬、名利2、淫乱2、衔辔、贤圣2、平正、宁泰、惛惫2、盟诅、温润、 榱栋。

平入:车服7、琴瑟10、原隰、东北4、舟楫2、臣妾5、桑谷、川泽5、衣食7、戎狄16、枝叶4、丰絜(通洁)、 衰(或作缞)绖8、城郭10、巾栉2、俘馘2、羁绁4、麋鹿4、刚愎、奔辟、骄佚、蝥贼、金玉2、金石7、侵掠、荆棘2、陵虐5、山泽2 、西北4、松柏5、兵甲4、孤疾2、咨度、淫虐3、霜雹、饥渴4、心力、牲玉、鱼肉2、柔服2、舆服、帷幕、心腹、夷狄3、狐貉2、絺綌、蛮陌、龟玉、鱼鳖8、珠玉8、棺椁5、兵革4、亲睦、逃匿、 安息2、平直、忧辱、啜2、弓缴、筋骨3、安乐7、形色、廉洁、禽犊2、端悫6、矛戟、田邑2、图籍、危辱6、筐箧3、声色5、侵夺3 、麻葛、斟酌、珪璧、危削5、霜雪、臧获、敦悫、衡石、 拘胁、焦没、头目、胸腹、田宅、烦辱、戎甲、金锡、危弱2、川谷、侵削 、枯磔、儒墨、干戚2、鈇钺、鞉木兄、和乐2、资朴、 梁肉、乌鹊。 上去:鸟兽21、黍稷4、社稷96、板榦、礼义114、虎豹4、祸败2、祸乱7、翦弃、朽蠹2、湫隘、秕稗2、保障、 土芥2、俎豆、狗彘6、负戴3、雉免、守望、釜甑、梓匠4、礼智2、雨露2、跬步4、礼宪、谨顺、礼信、道义、贾盗2、怠傲2、险秽、姊妹、等位2、管磬4、礼制、敦概2、手臂、限禁、隐窜2、宇宙、险陂。

上入:草(或作中)木14、耳目17、黼黻10、齿革4、饮食23、冕服3、等列、手足3、礼乐29、畚筑、勇力6、畚挶、矢石、皂牧、荡覆、老疾2、斧钺、酒肉7、酒食3、管(或作筦)籥、老弱4、米粟、黍肉、侮夺、口腹4、体肤、槁暴、道德12、礼法2、反侧4、短瘠、浅薄、口舌、礼节10、隐僻、道法3。去入:贝玉、 诈慝、乱虐、汰(通泰)虐、布帛3、蜃蛤、丐夺、幼弱3、嗜(或作耆)欲2、陷溺3、面目3、横逆3、利达、怨慕、樲棘、教育、树畜、脍炙4、气色、问学、利泽、蔽塞5、剑戟、燕爵(通雀)、告祝、货色。 上平:股肱15、羽毛4、鬼神31、马牛4、犬鸡、负担、 虎狼4、闵凶、死亡5、爪牙5、抚征、羽旄4、犬羊、市朝2、老羸、准绳、礼仪4、死伤2、稻梁7、险污、芷(或作芝)兰2、隐逃、弟兄2、士民2。 去平:凤凰5、圣贤2、瑾瑜、利权、绀緅、众强、 知能6、譬(或作辟)称3、耨耕、圣良。

入平:北东、甲兵12、腹心8、雪霜、祓禳、杂污2、室堂2、法方、琢磨。

去上:砺砥、 戏怠、醉饱2、孝悌(或作弟)13、冻馁6、隶圉、孙(通逊)弟(通悌)、布缕、逊敏、健勇、患险、磬管。 入上:黼冕2、甲盾2、弱寡、鹿豕、粟米4、食饮4。 入去:橘柚、法度12、笃敬5、卜筮9、甲胄4、卒乘7、禄位3、血气15、德行12、伏窜、学义、学问7、攫盗、法度9、揖让3、法令、玉贝。

3.反义连用表

平平:幽明、阴阳7、君臣39、存亡12、昏明、刚柔、周疏、亲疏9、雌雄2、高卑、卑尊2、方圆6、夫妻、东西2、肥硗、安危8、妖祥2、肥、充虚、肥、源流、忧愉5、贤罢。 上上:上下61、远迩7、表里3、水旱6、俯仰4、动静7、取(或作趣)舍7、动止、牝牡2、偃仰2、远近、取与3、小巨2、隐显、可否。 去去:贵贱37、进退17、好恶15、昧旦、废置、昼夜3、利害3、治乱12、 旦暮2、利败2、去就、爱恶。 入入:出纳3、黜陟、曲直15、出入11 、白黑8、决塞、得失。 平上:先后3、轻重15、终始14、夫妇13、前后4、臧否6、男女22、高下4、麀牡、寒暑6、长短6、行止、多寡、宾主2、甘苦2、功苦、多少5、诛赏2、刑赏2、生死2、繁省、然否(或作不)3。 平去:登降、天地53、情伪、升降、难易2、经纬5、狂狷2、贫富5、朝暮、同异10、隆杀2、咸淡、香臭、非誉。平入:从革2、朝夕23、忧乐、哀乐7、迟速6、清浊4、劳逸、文质、名实5、荣辱7、嬴绌、劳佚。昭缪(通穆)、强弱10、廉肉、芬郁、热。 上去:左右46、小大16、长幼14、老幼3、喜怒9、沮劝、殀寿、举措(或作错)8、长少4。 上入:赏罚5 、本末7、祸福10、燥湿4、美恶6、厚薄3、损益6、善恶3、缓急2、 与夺、巧拙4、苦乐。 去入:稼穑7、外内15、禁发、送逆。 上平:有无2、短长2、往来6、死生9、是非28、古今9、赏刑。 去平:送迎、废兴3、晦明、旄(通耄)倪、知愚3、纵(或作从)横2。 入平:逸勤、吉凶15、疾徐2、屈(或作诎)伸(或作申、信)5、杀生2。

去上:昧爽2、少长2、大小7、众寡2、授受。 入上:疾养(通痒)2、恶善。 入去:夙夜8、日夜5、陟降、内外6、欲恶4、逆顺、得丧。

注释:

[1]《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附》。

[2]详见《音学五书·音论》。

[3]原文序号(5)重见,故(6)、(7)、(8)依次误为(5)、(6)、(7)。笔者引用时予以订正。

[4]如陈爱文、于平《并列式双音词的字序》, 《中国语文》1979年第2期;周祖谟《汉语骈列的词语和四声》, 《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5]《尚书》用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本,中华书局1986 年版;《左传》、《论语》、《孟子》用《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荀子》用《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8年版。

[6]重复出现的只计1个。

[7]a.连用的排列以声调为序; 同一声调类别中的连用以在《尚书》、《左传》、《论语》、《孟子》、《荀子》中出现的先后为序。b.连用后标明在5书中出现的次数。出现1次者略去“1”。c.一词若有多种写法,以其中的正体为字头,通假字、古字、异体字等一律用“或作×”排在正休之后,不另注明正体与他体出现的先后。

标签:;  ;  ;  

先秦有四个新证候._荀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