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_宏观经济论文

对抑制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抑制论文,几点思考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2)06-0069-03

我国通货紧缩的形成具有十分复杂的原因,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既有总需求不足,也有总供给的相对过剩,既有投资不足,也有消费不足,既有总量不足,也有结构因素,既有宏观层面因素,也有微观层面因素。但所有这些因素并不是处于同一层次上,有的需要花长时间解决,有的需要即期解决,有的处于次要层次因素位置上,有的处于主要关键的位置上。因此,我们必须在有效地利用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优组合去调节所有这些因素的同时,更要注意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对关键变量的调节。

1.是需求管理还是供给管理。西方经济学有两大重要学派:一是凯恩斯的需求管理学派,另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供给学派。从这两大学派的对峙程度上看,似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是两个非常不相容的政策工具。事实上并非如此,供给和需求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互动的。因此,既不能被凯恩斯的过于形而上学化的三大定律所束缚,也不能否认供给学派及萨伊定律的合理性。所有表面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意味着缺乏创造性的生产,缺乏新的供给和新的需求。我们要让这两个学派走到一起来,产生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互动效应。

现实的中国通货紧缩问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但也有供给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执行需求管理政策的同时,加快供给管理,鼓励企业破产、兼并、重组以优化结构,淘汰落后;鼓励企业创新,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结构。通过这种互动作用和互动管理让需求和供给靠得更近,形成供给扩张与需求增大之间的良性循环。

诚然,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过剩经济已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不断扩大需求管理的比重,缩小供给管理。但由于我国的经济是一种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因此,也必须注重供给管理。尤其在短期内,我们可以把供给管理作为重点。在一个通货紧缩的波动周期内,通货紧缩初期我们应该以需求管理作为重点,以缓解供需之间的严重脱节,但也不能完全抛弃供给管理。初期的需求管理正好和企业自身的供给调节互动,但到了中后期,企业可能会更热衷于扩张,此时政府把供给管理作为重点恰好可以弥补企业对供给结构改善的冷淡,同时也可以避免通货紧缩转化为通货膨胀。总之,像供给和需求相互促进一样,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也并不矛盾,它们之间也是互动的,从长期角度看,我们必须坚持以需求管理为主,辅以供给管理,但在短期内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

2.是宏观调控还是微观机制再造。治理通货紧缩必须坚持宏观政策调整和微观机制改革并举的原则,妥善处理好长期和短期的关系。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经济稳定化发展政策,包括经济的短期稳定化和长期的增长和发展问题。短期问题是紧迫问题,而长期问题是基本和深层次问题,短期目标不断变化,而长期目标相对稳定。在制定经济目标和相应政策时必须作整体性的战略考虑,找出恰当的平衡点,尽可能至少获得次优的政策效果。因此,在此意义上讲,缩小“产品缺口”和“失业缺口”,制止价格下降趋势,克服通货紧缩必须强调短期宏观调控的重要性,重视采取各项总量调控手段,解决当时有效需求不足和供需总量不平衡的问题。当然,强调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并不排斥微观机制的改革,尤其是我们正处于转型的过程中,更不能忽视微观机制的改革,要放弃先简单地扩大内需,等社会经济政策环境比较宽松时,再集中推进微观改革的思路和做法,因为如此下去,经济就会形成“扩大内需—供给层面在原有效率和体制基础上低水平扩张—进一步的生产能力过剩和效益恶化—再扩大内需”的反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应当在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把调控政策向市场主体倾斜,加强微观层面上的改革和调整,通过退出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强化,推进亏损企业的破产出局和冗员下岗,从而改善企业的经济绩效,使资源从生产率不够高的用途转向更有效率的用途。因此,我国目前通过刺激经济的手段,积极创造和维持就业机会的计划必须与破产重组等微观机制再造过程齐头并进。本着治本和治标相结合的原则,在维持宏观经济和就业程度的前提下,稳妥而有序地解决多年来低水平重复建设所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无效供给和结构扭曲等问题,以渐进协调的方式处理好微观机制与宏观结构的互动过程。

3.是刺激投资还是刺激消费。总需求不足是中国通货紧缩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政策扩大总需求,而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扩大内需是支持总需求的坚实力量,那么扩大内需又从何处着手呢?是靠刺激投资的政策还是靠刺激消费的政策?我们的观点是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主要刺激投资需求。因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带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采用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的现实,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投资需求的刺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这一规律,在经济萧条时,欲想摆脱经济危机,必须扩大固定资产更新,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奠定物质基础。尽管我们现在的经济波动有别于马克思所讲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其基本经济思想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扩大投资。同时,西方经济学也告诉了我们这个同样的道理:新古典增长模型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尚未达到稳定的经济增长之前,经济增长和人均资本量成正比,而人均资本占有量的提高又依赖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同时,中国消费启动经济发展的效应由于受到体制改革缓慢的限制,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发挥作用,而消费的增长最终还取决于收入的增长。我们在增加投资的时候必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对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提供者来说就等于增加了收入,收入的增加会刺激他们的生产和消费,从而刺激总需求。这就形成了投资增加—就业水平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加—消费者水平提高—总需求增加的良性循环。

或许有人会担心由于投资的增加是不是会产生以前在高积聚政策指导下的重复建设和无效供应,我想这是不必要的担心。我们以前过热的盲目投资所产生的大量无效供给是短缺经济和供给约束条件及投资的软约束造成的,而现在体制条件,特别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使投资者变得更加理性。同时,在需求市场条件的约束下,他们必须改善自己的供给质量,使其产品变得更加接近市场的要求。另外,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会引导企业把资金投入到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的领域,再加上入世的冲击,外国高质量产品的进入,中国企业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也必须不断改善自己的投资行为。

4.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二者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调节,但相对效力不同。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抑制通货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之前,必须对其效力进行比较,然后明确它们在抑制通货紧缩过程中的地位,方能实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有效组合。

财政政策的效力。它可以用财政政策乘数(指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改变能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来表示。财政政策乘数越大,财政政策效力越大,反之,则越小。财政乘数可用IS—LM曲线方程推导得到。表达式为:

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边际税率;d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和h分别表示为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dy/dg意味着增加一单位的政府购买能使国民收入增加多少。

从①式可知,有三个主要因素决定政府购买的增加引起产出增加的多少:(1)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d);(2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h);(3)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t)。因此,当B、t、h、 k既定时,d越大,投资对利率越敏感,IS曲线越平缓, 财政政策乘数越小。相反,d越小,IS曲线较陡,财政政策乘数越大,其效果越好。 而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在经济活动中意味着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持悲观的态度,投资欲望低迷,这些都是经济处于衰退的表现。

同样,在①式中,当B、t、h、k既定时,h越大,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LM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乘数越大。如果h→∞,LM 曲线为一水平线,此时经济进入凯恩斯陷阱中,这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相反,若h 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小。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意味着货币需求富有弹性,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的影响很小,经济处于不景气状况。此外,支出乘数1—B(1—t)的大小也会影响财政政策的效果,这是因为较大的支出乘数意味着一笔政府支出会带来较多的收入增加,从而有较大的政策效果。然而,如果经济处于投资对利率高敏感而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的状态,则即使支出乘数很大也无法使财政政策发生强有力的效果。只有当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或利率上升对投资影响较小时,它才对总需求产生强大的效果。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经济陷入衰退时,财政政策对刺激经济强效应。

货币政策效力。货币政策的效力仍然用货币政策乘数加以表示,其表达式为:

从②式可知,当B、t、h、k既定时,h越大,LM曲线越平缓, 货币政策效果越小;而当其他参数既定时,d越小,即投资需求对利率越敏感,IS曲线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较强,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经济衰退。在经济陷入衰退时,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弱效应。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在抑制通货紧缩时必须重点实施财政政策。但同时由于财政政策的调整时滞较长,财政政策的实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大量国债的发行和投资力度的扩大必须有相应的货币供给来支持,所以我们在重点实施财政政策的同时,必须配合有效的货币政策。

标签:;  ;  ;  ;  ;  ;  ;  ;  ;  ;  ;  

抑制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考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