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世界历史建设_世界历史论文

论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世界历史建设_世界历史论文

论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世界现代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史论文,气息论文,时代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的《20世纪的现实与高中〈世界历史〉课本》①发表后引起了许多中学和高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鸣。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上要求改革世界现代史教学的强烈愿望。六年前我在一篇关于高校当代世界史学科建设的短文中呼吁《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当代世界史》②,该文虽然谈的是高校和当代的情况,但对中学和现代世界史,其基本思路同样是适用的。本文就如何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学的世界现代史发表一管之见,以便引起学术界、普教界更多的关注。

问题的提出——改革势在必行

社会实践和人们的直觉都表明本世纪的变化是史无前例、令人目不暇接的,怎样认识这个大千世界,是五花八门的。然而,人们深感理论滞后、史学研究滞后、普教历史学科教育滞后的现象是相同的。这种情况显然不能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③。我以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是一部富有时代气息、面向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世界现代史,这是我们建设世界现代史即20世纪史④的基本立足点。首先,它要求我们的世界现代史要正确反映20世纪的世界的现实,适应面向21世纪未来的需要,从20世纪的实际来界定处于20世纪的时代特征。不能把未来的可能性说成是现时代的主要特征,也不能被一时的表象所迷惑,看不到发展的大趋势。其次,它又要求我们的世界现代史胸怀国情,立足球情,把国情和球情紧密地联系起来。离开国情,高谈球情就会失去我们的明确目标,而离开球情来谈国情则是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南辕北辙的。再次,它还要求我们的世界现代史要借鉴当今东南西北各国的史学研究精华,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世界史学。众所周知,重视当代世界历史和潮流的研究,重视全球性的整体性研究,重视史学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学科相联系的跨学科研究是世界各国世界现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这是我们在建设世界现代史学科时应当借鉴的。人们看到在这几个方面,我们现行世界现代史课本的差距是明显的。

构造一种特色——现代世界史体系的时代特色

世界史或世界现代史,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的内涵和外延不会是完全相同的。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⑤在20世纪前,人们心目中有当时的世界现代历史的框架和观念。但是由于世界一体化和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真正把全球作为整体,作为世界现代史的研究对象。在20世纪的地球上,不仅是世界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而且和一体化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的多元化也更为明显了。在今天研究世界现代历史仅仅限于政治和经济状况的阐述是不够的,仅仅把研究的触角从传统的西欧、苏联、北美、日本以至扩大到亚非拉广大地区也是不够的。它不是一个地区重点阐述的增减或转移,不是像拼盘似的“地区+阶段+线索=现代世界史”,也不只是时限从四五十年代逐步下延到六七、八九十年代。作为世界现代史的体系,有过以西欧为中心的体系、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中心的体系、也有以苏联社会主义为中心的体系;有政治史、国际关系史体系,也有两大阵营体系;还有以纯社会主义为中心的体系;也还有以纯社会发展史为中心的体系等。这些各自不同的体系,固然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不能说很好地反映了20世纪的真实全貌和时代特色。

笔者以为我们的世界现代史体系应该具有时代特色。这种特色集中表现为全球性的一体多元趋势,它首先考察的是影响全球的各个时期的重要课题,同时考察多元化特色在各个领域的体现;表现为当代世界主潮流和全球性问题;表现为中国在全球地位的上升;还表现为不仅充分阐述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演变及其规律性发展,而且重视生产斗争的发展及其规律性变化,重视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全球变化。

坚持两项标准——实践第一标准、社会生产力为主标准

实践标准在世界现代史教学和研究中是必须坚持的一项是非标准,它实际上涉及在学术和教育领域要不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路线的问题。是本本第一,还是实践第一?根据什么标准检验我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主义、现代民族主义和现时代特征(包括现代国际关系)的认识正确与否?归根到底只能是社会实践而不是本本怎么说,某某人怎么说。历史经验表明,如果只是按照过去的本本办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难以成功,马克思主义也就谈不上创造性的发展。再说不同本本的是非鉴定也是根据实践,而不是它的权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无疑是我们在建设世界现代史时应该遵循的,然而这并不是要我们僵化地理解为马克思、列宁的每句话都符合当前甚至当时的实际,认为我们只要对80年前的结论照办就行,不必接受实践的再检验、补充、修正和发展。我们现在的理论滞后是和这种僵化地对待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关的。陈云同志提倡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是我们应当学习的⑥。

至于生产力标准,这是从中共七大就谈起的、经历了半个世纪多次反复、来之不易的划分是非标准。1945年毛泽东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⑦邓小平1992年初又一再强调:“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⑧这里强调的都是生产力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制约标准、阶级斗争标准、阶级属性好恶标准、党派标准或生产力和阶级属性二元标准。不坚持这个标准也谈不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主义、现代民族主义和现代国际关系的正确阐述和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至于生产力标准如何判断,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以为它应包含:综合考察社会生产力水平;重视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重要经济指标;重视对科学技术水平及其社会影响的考察;重视对国民经济管理水平的考察;重视对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因素的总体考察;重视对人口流动和人口的身体、文化素质的考察,重视对经济和自然环境及资源的考察;重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重视政府和社会集团对发展经济的政策的考察等。把生产力水平的综合考察,简单理解为只是对几项经济指标的研究是不全面的。

贯彻三条原则——多样性统一、历史现状理论的统一、基础与提高统一

我以为在世界现代史的建设中应该贯彻一体多元的多样化统一规律;历史、现状和理论的统一;基础知识和最新成果的兼容这三条原则。

马克思说过:“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⑨历史就是多样性统一进程的规律的具体化。这种一体多元的多样性统一规律在现代和当代世界表现得尤为明显⑩。如果我们的世界现代史不能正确地阐述历史总进程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一体和多元、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则就不能把握历史的全貌,甚至产生某些误导的副作用。例如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从而得出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完全失败的错误结论。或者是把一两个资本大国霸权的更替等同与资本主义的兴衰,从而从一个超级大国的相对衰落,得出了整个资本主义衰落的不全面的结论。

力求历史、现状和理论的统一对于现代和当代世界史的建设尤为重要。不只是要求寓论于史、史论结合;而且要重视现状这一最新的历史现实,在很大程度上,现状是历史的最新延续,是现代世界史区别于近代和古代的重要特点之一。我们决不能对现状的研究和跟踪有丝毫的轻视和排斥;不能以它是时事政策、不稳定为借口而排斥当代史的延续。列宁早在1905年革命时就说过:“我们必须力求赶上事件的发展、作出总结、作出结论,从今天的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以便应用于明天,应用于今天‘人民还有沉默’,而不久的将来革命的火焰必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燃烧起来的地方。我们必须做政论家经常要做的事情——写现代历史并力求使我们的描写给运动的直接参加者和活动在现场上的无产者英雄们带来更多的帮助,能够促进运动的开展,有助于自觉地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提供最大的最持久的结果的斗争手段、方式和方法。”(11)重视当代史的研究和教学不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承继我国古今优良史学传统的体现,更是为建设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的要求。

注意基础知识和最新成果的兼容,做到基础与提高统一是另一项重要原则。中学乃至大学本科的基础历史课程,无疑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然而这里所讲的基础决不是基础知识结构的陈旧不变。基础知识对于现代、当代史来说是不断更新和充实的。基本知识、传统知识和最新成果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而且必须更新,使最新成果中的一部分成为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最近美国历史界开展的一场关于历史标准的大辩论实际上涉及到在面向21世纪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传统知识和最新发展间的关系(12)。传统不等于保守,稳定不等于落后,在当前情况下,不分青红皂白的强调教材稳定、稳妥高于一切,等于为落后和保守辩护,而在客观上排斥了改革的必要。因为改革本身就是在变革中前进的,而教材严重滞后于实际,现在大概很少有人持异议的。去年我在北京市教育学院东城分院中学历史教师再培训班讲授《当代世界史》后,一位已在北京从事17年世界史教学的历史教师在他的《高中世界史教材改革势在必行》的心得中深有感触地写道:“十余年来,教材的内容、章节,以至从单一大字到大小字的出现,虽然不断发生着变化,但许多老师认为,这些仅仅是形式、枝节的变化,不能全面反映世界历史及其研究近年来的发展,更不能满足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这位身处一线的历史教师还写道:“实际上,当今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传媒所了解到的世界远较他们在历史课上得到的印象丰富的多,他们是带着许多疑惑,怀着求知的渴望走进历史课堂的。但是,他们不得不满怀失望,这给教师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体现四性要求——科学性、时代性、全球性、知识性

世界现代史的教材要求充分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全球性、知识性。科学性要求教材反映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以美国的史学研究成果为例,笔者前不久对美国权威《美国历史杂志》1992年9月号至1994年12月号10期中刊登的美国和世界部分国家发表的有影响的美国历史论文目录,作了逐一分类和统计。在42类中,论文数量在300篇以上的有美籍非洲人448篇、企业和经济308篇、移民和种族367篇、印第安人304篇、知识和文化史565篇、国际关系444篇、政治566篇、宗教395篇、妇女史398篇,计9类共3795篇,占全部论文的50.6%。这9类除传统的国际关系和政治、经济3类外,其他6类均属社会、文化史领域共2477篇。如果把家庭、环境、同性恋史、劳工、大众媒介、男人史、音乐和影视艺术、大众文化、公共史、性史、社会史、社会福利和公共卫生、运动和娱乐等类计算在内,则对社会文化史领域的研究无疑是第一重点。在42类博士学位论文中,160篇以上的美籍非洲人254篇、企业和经济史181篇、教育317篇、知识和文化史431篇、国际关系213篇、音乐和影视艺术229篇、政治252篇、宗教245篇、妇女史428篇,9类共2550篇,占总数的62%。这里属于社会文化史领域的共1904篇,同样数第一重点(13)。我举这个例子说明国际史学研究潮流注意“大历史”、综合、整体史学的研究,在这个领域我们是大有可为的。科学性要求我们提供的知识是经得起实践反复的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的评论,历史的研究早已否定了苏联学者首先提出的开始是帝国主义战争,苏联参战后才转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论述,尽管今天对这个问题还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我们大可不必把苏联的陈旧观点当作马克思主义的正宗来看待,而仍然让学生背和考这个不符合客观实际却符合苏联政策需要的结论。

科学性也要求符合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精神;要求对历史进程叙述的完整和正确,而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从而产生误导,如对社会主义运动的阐述只讲成就不讲失误,从而造成社会主义运动一帆风顺的错觉。列宁说:“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迂回的。”(14)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在世界现代的进程中展现得更为明显。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危机的两重性,对民族主义的两重发展趋势等都涉及阐述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主义发展的科学性。

时代性要求正确反映20世纪时代特征。这里考察的是20世纪而不是预测21世纪、22世纪。例如“过渡时代”论和“革命时代”论只说明问题的一面而未能反映时代的全貌,因为资本主义仍有发展以至大的发展一面。如果说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竞争和共处,则较为确切地反映时代特征的主要方面。时代性还要求教材正确反映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潮流(15)。

全球性要求世界现代史特别是当代史反映影响全球的重大问题及其规律性的变化。以经济发展方面的课题而言,有全球性的改革和发展潮流(16);全球各类经济体制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影响全球的环境(17)、人口和资源、社会等问题。这种全球性当然包括与全球相关的地区性问题,但不是地区+国别,也不是互不关联的大专题。如前所述我们不能以对国别史和地区史的叙述来取代现代世界史。应当看到这里涉及当代世界史、现代世界史是和古代世界史及近代世界史有着不同之点的。就全球性来说,当代世界是古代和近代无法比拟的,那种“国别+地区+阶段”的叙述法用到现代和当代,势必模糊了全球性的特色。

知识性要求知识要素贯穿始终,不能有头无尾,前后不连贯;作为教材自然也要求可读性,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有启迪。

勾划五根线索——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国际关系、社会经济和文化

世界现代史涉及对五条线索——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国际关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正确阐述。

关于正确阐述现代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涉及到对20世纪西方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若干重大问题的正确估量,如发展与腐朽、垄断的作用、改革与调整、不平衡发展的作用、社会保障的作用等的评价(18)。比如,怎样看待现代资本社会中一再发生的经济危机和如何评价政府的反危机措施,不仅要看到当时的影响,而且要估计到它的深远后果,既要指出它的负面作用,还要指出它潜在的转机效应。对于本世纪重大经济史事件的评价如罗斯福新政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调整措施等都涉及它的历史地位和阶级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经济评价和政治评价问题。再如有关西方国家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涉及历史作用和阶级利益、时代局限和个人作用、总体评价和个案分析、社会影响和政治态度的具体分析。

关于正确阐述现代和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和国家,涉及说明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及其过程,回避改革过程既不能使人们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的必由之路,也不会有助于人们理解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的剧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多样化、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来逐步完善等重大问题,同样是教材应当注意的。

关于正确阐述现代和当代民族主义力量和国家,涉及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浪潮对世界的多方面影响,新兴发展中国家不平衡的加深及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尤其是它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双重影响的问题。

关于正确阐述现代和当代的国际关系格局和主要矛盾,涉及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正确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两极体系的正确评价,以及各类局部战争的正确评价等重大问题。我们从本世纪的国际关系中可以看到帝国主义矛盾——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主义矛盾——霸权主义和反霸权主义矛盾这样一条主线。

关于正确阐述现代和当代世界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既涉及对本世纪以来特别是40年代以来新科学技术革命兴起对世界的革命性影响(19),又关系现代当代各类社会政治思潮的演变、全球性的宗教、哲学、经济学、史学和文学艺术的巨大变化。

在中学加强和普及世界现代和当代历史的学习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包括政治课在内的其它课程很难替代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它有助于人们认清世界现代、当代社会历史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坚信通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

它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加深对时代特征的理解,树立符合实际的球情观,从而有助于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坚持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它有助于人们立足中华,放眼世界,发现和研究我们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增强我们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时代感、紧迫感;推动我们有效地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

它有助于推动我国的国际交往和对外开放,并有助于利用外部环境和适应外部的变化,争取比较持久的和平环境,充分利用外资、外技、外才,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它还有助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清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

历史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离开了对现代当代世界历史的深入研究,就谈不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和平竞争共处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离开了对当代世界历史的深入研究,坚持改革开放,借鉴各国先进经验也就成为一句空话;离开了对当代世界历史的深入研究,中华民族难以在21世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注释:

①《历史教学》1994年第11期、12期。

②载《光明日报》1989年1月4日,收录在拙著《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第542-546页,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③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1983.10.1),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④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十月革命说,一次世界大战说,一次大战和十月革命说,世纪初说等不同观点。本人认为以世纪初说为开端更符合本世纪的实际。请参见拙著《美国社会经济史论》中的有关文章。

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关于陈云同志逝世的讣告,《人民日报》1995年4月12日。

⑦《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102页,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⑩见拙文:《当代世界五十年的多样性统一进程》,《世界历史》1995年第3期。

(11)《革命的日子》,《列宁全集》第8卷,第82页,人民出版社。

(12)参见《美国历史的全国性标准—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加里·B·纳什的讲话》,《美国历史学家通讯》1994年11月号,第22卷,英文版。译文载《美国史研究通讯》1995年第1期。

(13)参见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1992.9-1994.2各卷中的Recent Scholarship.

(14)列宁:《当前的主要任务》(1918.3.11),《列宁选集》第3卷,第49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5)参见拙文:《当代世界五十年历史发展的主潮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16)参见拙文:《跨世纪的当代世界改革潮》,《历史教学》1994年第3期。

(17)参见《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运动》,《兰州学刊》1994年第6期。

(18)参见拙文:《试论二十世纪西方经济的几个特点》,《史学月刊》1994年第5期。《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历史》1989年第6期。

(19)参见拙文:《略论本世纪上半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济宁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及其世界性影响》,《济宁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两文均收录在拙著《美国社会经济史论》中。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论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世界历史建设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