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以云南典型旅游地为例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以云南典型旅游地为例

余剑晖[1]2008年在《温泉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文中指出生命周期是旅游地演进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就中国情况而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国内外众多学者把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旅游地的研究,对旅游地的规划、开发与管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关于温泉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相对缺乏。本文以重庆市温泉旅游地为例,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重庆市温泉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进行了划分、对主要影响因素做出分析,提出了重庆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主要调控措施。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全面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成果。第二部分,介绍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辅以定量分析的手段,并引入几种数学判断方法。归纳了在旅游地的发展中起不同作用的各个方面——影响旅游地发展的内因或外因。第叁部分,对温泉、温泉旅游地的概念进行介绍,并描述其特征,重点分析温泉旅游地的发展特点。第四部分,是论文研究的核心部分。对重庆市温泉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重庆市温泉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发展特征,根据温泉旅游的发展现状把温泉旅游划分为传统温泉旅游地和现代温泉旅游地,对两种温泉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影响重庆市温泉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从开发、管理、营销、保护四个方面提出延长重庆市温泉旅游生命周期的策略。

任敬[2]2000年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以云南典型旅游地为例》文中指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作用在于探寻旅游地空间发展趋势方面的一般规律性问题,它的产生时间不长,作为一条理论所具有的贡献有:描述、预测旅游地的发展轨迹,以及对规划的指导作用。从实际应用来看,它并不是一条完美无缺的成熟理论,目前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尚处于初始的探索阶段。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对理论的尝试、验证和实践应用, 本文通过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付着于云南的具体旅游地进行分析,运用该理论所解决的问题包括:对一些典型旅游地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描述;通过绘制曲线图和发展阶段分析,对旅游地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同时,本文还主要对于这些典型旅游地进行了影响机制的分析,由于这些分析同旅游地发展演变特征相结合,因此,所产生的结论对于旅游地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建设性的指导作用。 本文的中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旅游地的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并从另一角度探讨了理论的限制。为将理论应用到云南旅游地发展的实践作了理论铺垫。 2、旅游地的演变是一个合力共同作用的过程,本文归纳了在旅游地的发展中起不同作用的主要的各个方面(推动或阻抗向前发展的)——影响旅游地发展的内因或外因。 3、从旅游地所具有主体旅游资源入手,本文将旅游地分成了四种主要类型,并且本文认为不同类型旅游地由于吸引物内容的不同,决定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发展的主导因素不同,因此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本文也尝试对这些规律进行了总结。 4、在案例研究中,本文保持了全文的紧密性,即体例和研究的逻辑顺序基本与前一部分的类型研究保持一致。在这部分研究中,既是对理论的实践性的验证,又将因素分析的结果引入进来,使对旅游地的分析更显透彻。

夏必琴[3]2007年在《千岛湖旅游地演化进程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旅游的发展,以观光游览、水上运动、休闲垂钓、餐饮美食、游船休闲、湖滨度假为代表的湖泊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我国有2万多个湖泊,其中正在进行旅游开发或准备开发的有上千个,湖泊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生命周期的研究已涉及多种类型的旅游地,但对湖泊型旅游地的研究尚少见。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人们提供了方便而可行的认识旅游地演化的思想,在促使旅游业和旅游地采取长远规划方面提供了战略决策的指导。因此,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地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分析其生命周期阶段的演变,并寻找有效的控制途径,对于实现旅游地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千岛湖为研究对象,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湖泊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特点,并总结了影响千岛湖旅游演进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第二章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湖泊旅游的研究进展,最后从旅游发展理念、旅游市场、旅游产品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四方面阐述了国内外湖泊旅游发展的差异。第叁章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千岛湖旅游地演化进程,认为千岛湖旅游地已经经历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由观光向休闲度假旅游巩固成熟阶段发展是其下一步的演化方向。第四章通过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探讨,认为影响千岛湖旅游地演变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资源特点、市场区位、交通通达性、社会经济条件、政府政策因素、外部投资力度、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突发因素等。第五章在对文章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文章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周阳乐[4]2013年在《影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研究》文中认为影视旅游作为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的新兴产物,不仅能丰富影视产业的开发体系,也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目前影视旅游产品的价值和功能已被社会广泛关注,但如何促进影视旅游产品开发,特别是如何延长影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未能得到充分重视。本文依据传播学、旅游学以及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和探讨了影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内在规律,并就如何延长影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具体来说,本文在分析影视旅游产品、产品生命周期和影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影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影视景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影视城市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影视节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影视基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等四种不同的类型;探讨了影响影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演变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产品的吸引力、市场容量和市场环境等;针对不同类型影视旅游产品的特殊性,详细阐述影视景点、影视城市、影视节庆和影视基地等四种不同影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特征,并运用具体实例揭示了四种类型的影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变规律;最后从影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入手,探讨了影视旅游产品在导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可采取的延长生命周期的策略,并且针对不同类型影视旅游产品的个性,提出了影视景点、影视城市、影视节庆、影视基地旅游产品延长其生命周期的有效途径和调控重点。

谢洪忠[5]2005年在《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柱状地质景观概念未在文献中检索到,是一种新颖的提法,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类旅游地质资源的概括。本研究选取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地质学与旅游学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需要。这一研究对象融合了旅游资源与地质资源的双重属性,也是一种旅游地质资源。从旅游观光的角度看,“林柱状”一词描述了景观外在形态,是指景观个体呈柱体之形,而整体有林状之貌的特征。从地质的角度看,林柱状景观也是地质体或地质遗迹,是以地质环境为基础的。无论成景地层、成景条件、成景作用、成景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均与地质相关联,地质属性影响到林柱状景观旅游价值的体现,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相应地也要符合地质规律。林柱状地质景观,具有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如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石林、丹霞地貌中的林柱,以及滇中的彩色沙林、土林、膏林等,给游人以视觉美的享受。本研究以林柱状景观所处的地质资源环境为背景,深度认识林柱状地质景观的地质特征和景观特征。研究其形成与演化,共性和个性,注重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把旅游学与地质学有机融合,发挥自然与人文学科研究优势,从地质景观的科学性、旅游观赏性的角度发掘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所具有的旅游价值,寻求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途径,并在地质科学规律的指导下合理开发与保护。本研究界定了滇中的范围,并确定了滇中“四林”为研究对象,包括路南石林、曲靖陆良彩色沙林、楚雄元谋土林、玉溪元江彩色膏林。这四片林柱状分布区,区位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态植被特征、区域地质背景及区域构造单元有共性也有差异,对旅游价值有一定的影响。以上述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文着重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一、论述了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概念、分布及分类首先提出了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概念,认为这是一类景观个体呈柱体之形,而整体有林状之貌的旅游地质景观。国内外均有林柱状地质景观分布,20多个国家有喀斯特塔状、剑状、圆锥状石林等,美国有中上新世土林、新墨西哥洲有二迭纪的含石膏晶片的天然林状地貌,土耳其有着名的凝灰岩林柱等。国内国家地质公园,有林柱特色的就达18个之多。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以其高大、数量众多的林柱景观获得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双重殊荣。滇中路南石林也位居世界地质公园之列,以广东丹霞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在全国有500多处,其中的林柱分布众多,很有特色。除此之外,还有花岗岩林柱、风蚀林柱、黄土柱等,类型多样,地质属性、景观形态也有差异。与石林比较,沙林、土林分布较为少见,属水土流失的产物,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西藏、新疆、甘肃、吉林等地。并按成景岩性、成景作用、成岩的固结程度的差异,划分出不同的林柱状地质景观类型。按成景岩性差异分,有砂岩林柱、碳酸盐岩林柱、花岗岩林柱;按成景作用分,有岩溶型林柱、淋溶型林柱、风蚀林柱、海蚀林柱等;按岩层固结程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石质、土质、半固结林柱等。二、着重分析了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成景地质特征与林柱状地质景观相关的地质科学内容丰富,地质特征的研究涉及面广。但从旅游的角度看,最能体现其旅游价值的地质科学是其形成条件、形成发育过程及地质景观特征,这些内容最能引起游人的兴趣。因此,本研究重点对路南石林、陆良彩色沙林、元谋土林、元江彩色膏林各自的景区概况、成景地层及岩性、构造特征、景观特征、形成发育过程、成景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地质构造看,均处断陷盆地或高原山间沉积盆地,有深大断裂发育控制。断层、抬升等地壳活动剧烈,这使岩层破碎、垂直节理发育。路南石林、彩色沙林宏观上属扬子准地台。陆良彩色沙林位于牛头山古陆的边缘,黔桂地台和昆明拗陷的结合部,在小江深大断裂的东翼。元谋县位于云南“山”字形构造西翼部分内侧。元谋东山大断裂及其派生构造宏观上控制着元谋土林发育,断裂属压扭性断裂,岩石易破碎并形成垂直节理。元江彩色膏林处于金沙江一红河断裂带,受哀牢山断裂控制,对元江彩色膏林早第叁纪的沉积产生挤压,使膏林的沉积物发生褶皱和变形,产生断层和垂直节理,利于柱体的纵向发育,并影响到彩色膏林的成生面积。岩性的差异,是成景作用的关键因素。石林发育于二迭纪茅口组(P_1~m)灰岩之上,层厚、质纯,属海相沉积。陆良彩色沙林的地层属于新第叁系上新统茨营组,以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绢云板岩为主,夹凝灭岩、硅质岩。主要形成于湖滨叁角洲沉积环境和山前洪冲积扇沉积环境。组成元谋土林的松散物质是新生代上新世到第四纪沉积物,厚达700余米。元江彩色膏林成景母岩为下第叁系含石膏的杂色泥岩、页岩及粉砂岩,已成岩化。垂直节理在林柱体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垂直节理强化了风化及流水下蚀作用,为柱状体沿纵向高度的生长及其分离提供了条件。近水平产状有利于林柱体造型的稳定性。地壳抬升运动,使沉积在海洋或湖泊中的沉积岩(物)也随之抬升,抬升的过程接受流水作用的下渗和侵蚀,使沉积台地更易解体,有利于柱体的形成。流水作用在林柱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雕塑师的作用,正是流水沿缝隙、垂直节理的下渗、切割,才使原为整体的台地,分崩、裂解,逐渐形成高大、形态多姿的柱体。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的形成除了一些具共同性的条件外,也有一些特色性的成景作用。例如,碳酸化溶蚀作用是石林形成的特色因素。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地表与地下林柱。这是区别于沙林、土林、膏林形成的特色作用。陆良彩色沙林彩沙的成色因素复杂,许多因素都影响其颜色。研究结果表明,主导而基本性的因素是古沉积环境,沙体的颜色与古环境下的母岩颜色基本一致。成景岩层茨营组(N_2~c)砂岩中呈现的各种颜色源于不同的矿物与岩屑,这些矿物与岩屑又来源于浅变质岩(牛头山地层Z_1~(nt))。另外岩屑与矿物光性也是色彩多样化的关键性因素,例如,物质成分差异、特别是沉积物中杂质元素、微量元素差异,岩石矿物含水率差异,沙体(沙层)粘土矿物的吸附性等因素。岩石中矿物对阳光反射率的差异也是成色因素。而且充填物质与胶结物也产生不同的颜色。除此之外,其他次要或局部性的因素,如断裂、岩层错动、坍塌,成岩后期次生变化形成的假层理,漫流水体携带元素的染色作用,表层地下水的渗透淋滤,生物因素均使色彩复杂化。元谋土林铁质风化壳和铁质胶结物对土林有“伞状”保护效应。元谋土林在湿热气候条件下,不稳定的Ca、Na、K、Mg等元素大部分被淋失,而Al、Fe和Si相对积聚而形成浅红色的风化壳,残存于土柱顶上,像雨伞一样,为下面的土柱体遮风挡雨,减缓了水土流失速率,有利于柱体的稳定性。彩色膏林独特的膏盐化成景作用机制,是林柱形成及保存的重要成景因素。在元江这一干热气候条件下,膏盐渍化成景机制的特殊性,在柱体表面形成了膏浆状外壳,保护了柱体,使之不倒。在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形成条件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及发育过程作了研究。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一般演化和发育的阶段均经历了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海相、半固结河湖相或叁角州相沉积岩(物)形成;第二阶段,地壳区域性的抬升运动,使该区域形成侵蚀性台地;第叁阶段,地表水沿节理或裂隙,沟谷化台地,加深和展宽沟谷,使台地演变为各种林柱状形态。而且在第叁阶段,还可划分为幼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几个阶段。只是在演化的时代、演化进程方面存在差异。研究表明,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成景地层、成因、成景过程和成景作用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科学信息,只要提炼得当,可开展科考、科普旅游,以及生态旅游及环保教育等活动,实现多重旅游功能。林柱状地质景观形态特征,也是林柱体地质景观地质属性的外化反映。研究表明,各林柱体景观类型和景观形态、色调、意境、层理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色彩、意境,使其具有独特的旅游吸引力,为观光旅游准备了条件,体现了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旅游观光价值。在掌握林柱状地质景观基本地质特征与景观特征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比较研究。比较了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与国内外林柱的不同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对比发现,石林地质典型性、代表性突出,剑状喀斯特独特、罕见,规模、高度、意境均为旅游提供了优良条件。彩色沙林色彩的丰富性,中国、世界罕见。元谋土林总体面积较大,超过50平方公里,意境特别。彩色膏林有其特殊性,还未在其他地区发现,但面积较小,易为同质景观替代,还需大力提高其知名度。叁、评价了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旅游价值在全面的地质属性、景观特征分析及国内外比较后,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旅游价值逐渐清晰。研究中认识到,影响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价值的因子特性具有综合性、差异性、本底性、人为性、动态性、科学性、观赏性、历史文化性、经济性等特点。为了避免旅游价值研究的面面俱到,重点评价了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地质公园条件,论证了各林柱体符合哪一级别的地质公园,从中体现其旅游价值。研究认为路南石林位居世界地质公园之列,应是符合实际的,陆良彩色沙林以其色彩斑斓、危沙成林的罕见地质及发展迅速的旅游,有条件申报国家公园,元谋土林与元江彩色膏林成景地质特征独特,但旅游开发条件较不完善,旅游发展滞后,暂只作为云南省地方遗迹保护区进行建设;并按《2003年国家旅游资源评价标准》评价了滇中“四林”的旅游综合条件,从旅游综合条件看,石林属特品级旅游资源(95分),陆良彩色沙林、元谋土林、元江彩色膏林为优良级,但评分分别为76分、71分、62分,仍有一定的差距;另外,还选择柱体高度、林柱体面积(规模度)、柱体形态要素种类、柱体稳定性(侵蚀模数)、特殊度、优美度、景象组合度、地质特色意义等八个代表性强的特征因子为评价因子,对林柱体本身的资源特质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石林得分为9.5分,质量等级为优(一级),陆良彩色沙林、元谋土林、元江彩色膏林得分分别为7.05分、7.05分、6.10分,质量等级均为良(二级)。综合各个层面的评价结果显示,滇中“四林”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旅游经济价值,石林为优良级,沙林、土林、膏林为良好级。四、探讨了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价值可持续体现的策略和方式为了更有效地体现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的旅游价值,探讨了人地关系对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价值的影响,提出了人地关系协调及加强环境保护是林柱状地质景观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并针对林柱状地质景观的特点,提出了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减少人为活动等方法来避免对林柱体的破坏的建议。例如,采用护根—护壁—排水—填缝—喷浆等方法保护柱体,注意避免过分人工化,并要合理控制游客量,实行核心区保护、适度开发的原则。旅游价值的体现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反映在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研究表明,各林柱体均有各自的旅游发展历程,都要经历探索、开发、成长成熟到衰退的过程。本研究对滇中林柱体的旅游生命周期作了探讨,根据开发时间及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等因素的变化,判断石林处于稳定成熟阶段、彩色沙林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土林处于重振阶段、彩色膏林处于探索与开发阶段;并分析了影响生命周期阶段变化的因素及量度标准,并针对各林柱体所处阶段,提出了延缓衰退周期到来,实现旅游价值可持续体现的举措,如地质公园化、科学知识旅游化、组织地质旅游线路、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的策略和措施。并强调地质公园是林柱状地质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的良好方式,并建议石林应科学地建设好世界地质公园,沙林、土林要积极论证和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各林柱状地质景观要认识到科学知识旅游化的意义和影响因素,注重科学知识旅游化的内容、途径和方式,力求为游客喜闻乐见;统筹滇中区域旅游,考虑组织涵盖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与元谋人遗址、禄丰恐龙、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地质旅游线路或其他旅游线路;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自然观光游要与民族风情、现代沙雕文化、地质文化、历史文化相结合,使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相互融合。通过丰富、具体而有效的措施,使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价值能得到发掘、体现或提升。

周旋[6]2015年在《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演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和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旅游市场上涌现出许多以少数民族村寨为依托的景区景点。这些景区景点迎合旅游市场需求,把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开发成体验性强、参与度高的旅游产品,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就是众多进行旅游开发的少数民族村寨之一,近年来通过不断地旅游开发逐渐成为旅游热点地区。它的旅游演化发展对于研究全国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本文运用演化经济学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结合实际调研体验和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对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旅游演化历程和演化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对论文创作的理论依据和相关参考文献进行了梳理,明确给出了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概念,并借鉴演化概念,定义了旅游演化。其次,在演化理论的指导下,对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旅游演化历程进行了划分,并指出了它所处的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了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旅游演化机制,明确了其演化发展的内外部动力,指出它在旅游演化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再次,在总结前文旅游演化历程的基础上,对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未来演化趋势进行了判断。最后,指出了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在旅游演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丁新新[7]2013年在《基于互联网的旅游信息传播对旅游目的地演化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不断普及,它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首先,互联网改变了旅游者的信息搜集方式、使得旅游方式多样化。其次,旅游地网络系统的构建,促进了旅游地知名度的提高及旅游地的发展。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推动“旅游地演变催生新的旅游地”的作用日益明显。这是当前旅游发展中展现出的新情况。但这种新情况新问题并未引起理论界的重视。当前对于互联网与旅游地的研究更多的将互联网作为一种营销工具,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在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上,忽视了互联网的作用,且当前研究多为某一时点的研究,缺乏系统的、整体性、纵向的研究。本文试图探讨互联网在旅游地演变中的作用。试图找出互联网在旅游地演变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其他因素如何通过互联网起作用。由于本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定量研究难以达到深度研究的目的,因此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运用案例研究中的个案研究,选取典型案例地婺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文献法、观察法等来收集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进行阐释,并找出其他因素如何通过互联网影响旅游地的演变。研究发现,在婺源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演进中,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起到沟通小圈子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作用,促进了旅游地从探查阶段向参与阶段演化:互联网的早期传播在提升目的地知名度的同时使游客到访量渐增,为政府介入旅游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推动了目的地快速发展;进入发展阶段后,互联网作为互动传播媒介的优势使政府宣传、名人效应、事件营销的传播被放大。研究发现突破了单纯将互联网作为营销工具看待的局限性观点,把互联网作为影响旅游目的地演化的因素纳入到目的地演化理论范畴,深化并补充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内容。受主客观测素的影响,本文也存在如未进行多案例研究,接触旅游人数少,研究的准确度不高等一些研究的不足。这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李尘[8]2005年在《博物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博物馆是现代旅游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类旅游景点。从旅游业发展初始,博物馆就以其浓缩文化的旅游产品,成为众多旅游者的首选旅游地,其中一些博物馆成为着名的旅游景点。文化旅游产品的迅速成长,为博物馆发展旅游又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博物馆旅游产品单一的现状、博物馆经营者不重视旅游开发的态度,都制约了博物馆的旅游发展。面对今天旅游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形势,博物馆应该如何改善现在的经营,新的博物馆应该如何溶入旅游开发的大环境,是博物馆业和旅游业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研究分析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详细论述了该理论在研究旅游地演变规律时的贡献和不足。运用旅游市场学、旅游地理学、旅游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界定博物馆旅游地的概念,分析博物馆旅游地的发展特点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提出研究博物馆旅游地演变过程的新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深入探讨博物馆旅游生命周期的形成机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表现特征,并引入定量判断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的方法,构建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通过分析,找到目前博物馆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旅游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提出博物馆旅游深度开发的策略。 全文共包括十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重要性,根据博物馆旅游开发的现状,以及文化旅游需求增长的趋势,指出当前博物馆业和旅游业不可分离的相互关系,从而提出了研究课题,陈述了研究的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及主要方法,并论述了研究博物馆旅游地演变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全面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成果,评述其研究发展中的贡献和不足,指出研究中还需补充的内容。 第叁部分,介绍了论文研究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分别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环境容量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市场学理论和旅游规划的理论,并分析这些理论对博物馆旅游生命周期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四部分,重点对博物馆旅游地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描述其特征。分析博物馆旅游地的发展特点,并用Butler的理论对博物馆旅游地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讨论了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研究了不同类型博物馆旅游产品的特点。并进一步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博物馆总体旅游产品、单项旅

程静静[9]2007年在《古村落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命周期是旅游地演进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国古村落是一种独特而又脆弱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几年古村落旅游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古村落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相对滞后。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作为古村落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案例。对古村落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初步探讨。论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讨古村落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特点,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建立古村落旅游发展模型,文共分为五章。一、绪论文章首先阐述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及意义,介绍文章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系统动力学。同时简述研究区概况。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国内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对旅游地实证研究进行了详述。叁、市场需求总体特征运用统计资料,分析了国内外旅游者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分析国内旅游者人口学特征、旅游目的、方式、供给、旅游者动机和行为、旅游口碑与效果,论述了西递、宏村旅游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古村落客源市场目标层次结构;国内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国内旅游者旅游目的、方式与信息供给;旅游者动机、行为;旅游知名度、口碑与效果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关系。四、古村落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的动态模型论述系统动力学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构建了一般目的地旅游发展的系统动态模型,并对旅游地发展做了动态模拟。分析了西递、宏村的发展特点,西递、宏村目前所处的是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同时结合第叁章西递、宏村目前国内外市场需求特征状况,运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西递、宏村古村落旅游地发展的模型。分析了西递、宏村游客市场结构和产品市场结构,同时分析了模型建立下的西递、宏村近程观光市场和远程观光市场的发展机制反馈,并针对西递、宏村古村落目前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调控的对策和建议。五、结论与讨论文章最后通过对于西递、宏村生命周期以及发展模型分析可知,影响西递、宏村旅游地发展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同时对西递、宏村古村落的未来旅游发展提出对策。

左文君[10]2017年在《基于旅游资源整合的边境县域旅游产品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资源整合是旅游产品提升的基础和关键。旅游产品提升是旅游目的地发展到一定时期必不可少的环节。旅游资源整合到旅游产品提升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过程和动态的循环过程,且二者相互促进。因此,基于旅游资源整合的旅游产品提升意义重大。随着旅游业态的不断创新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旅游资源范畴和内涵不断扩大,需要寻求更多的旅游资源整合模式,并将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47)支持下,基于旅游资源整合视角对边境县域旅游产品提升进行研究。以边境县域—勐腊县为研究地域,旨在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边境区位和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全域旅游资源整合,提升其旅游产品。首先从国内外对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提升和边境县域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综合分析出发,然后对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产品提升的相关基础进行分析,再对边境县域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提升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最后对勐腊县的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提升进行研究。其中,探究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提升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基于旅游资源整合的边境县域旅游产品提升的价值和意义和边境县域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旅游线路创新、旅游产品提升路径是研究的重点和核心。论文结构如下:第一章,阐述选题背景与意义,对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提升、边境县域旅游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说明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对基于旅游资源整合的旅游产品提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包括共生理论、全域旅游发展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等;对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整合、边境旅游、旅游产品、县域旅游等核心概念作出界定;对县域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提升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旅游资源整合对旅游产品提升的重要价值和旅游产品提升对旅游资源整合的作用进行分析,认为旅游资源整合是旅游产品提升的前提和关键,旅游资源整合到旅游产品提升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过程和动态的循环过程,并且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产品提升相互促进。第叁章,对边境县域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提升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边境县域旅游的特点和基于旅游资源整合的边境县域旅游产品提升的价值和意义,然后提出边境县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思路和旅游产品提升的思路及方法,最后提出基于旅游资源整合的边境县域旅游产品提升的对策和措施。第四章,对勐腊县旅游资源整合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对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勐腊县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条件,提出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主要对县域内部旅游资源、内部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传统与非传统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形象四个方面进行整合研究,最后提出勐腊县旅游资源整合模式。第五章,主要对勐腊县旅游产品提升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勐腊县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旅游产品提升的原则、战略;主要对勐腊县旅游产品提升内容进行研究,包括提升旅游产品层次、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构建泛旅游产品体系、创新旅游线路、塑造旅游品牌和提升旅游服务及设施,全方位地对旅游产品进行提升;最后提出勐腊县旅游产品提升路径。第六章,介绍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 温泉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D]. 余剑晖. 西南大学. 2008

[2].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以云南典型旅游地为例[D]. 任敬. 云南师范大学. 2000

[3]. 千岛湖旅游地演化进程及其机制研究[D]. 夏必琴. 安徽师范大学. 2007

[4]. 影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研究[D]. 周阳乐. 湖南大学. 2013

[5]. 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价值研究[D]. 谢洪忠. 昆明理工大学. 2005

[6]. 大槟榔园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演化研究[D]. 周旋. 云南财经大学. 2015

[7]. 基于互联网的旅游信息传播对旅游目的地演化的影响[D]. 丁新新. 山东大学. 2013

[8]. 博物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研究[D]. 李尘. 陕西师范大学. 2005

[9]. 古村落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D]. 程静静. 安徽师范大学. 2007

[10]. 基于旅游资源整合的边境县域旅游产品提升研究[D]. 左文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以云南典型旅游地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