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有资产流失及其对策_国有资产流失论文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及其对策_国有资产流失论文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国有资产流失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国有资产消耗过快、流失严重,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日益成为人们严重关切和争相议论的“热门”话题。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据初步估算,我国国有资产流失高达5000多亿元。国有资产,12亿中国人民的血汗,社会主义多年的积累,共和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这样年复一年地白白流失掉,令人警省,催人深思。

国家历来重视对高等学校的投资,据统计资料显示:从建国初到“七五”末,我国用于教育的投资总额约达4105.57亿元(《中国统计年鉴》1993)。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国有资产是整个社会主义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据有关统计数字,仅国家教委所属的35所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就达95.7亿元,全国高校已拥有资产上千亿元。因此,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所谓高校国有资产,就是国家以各种形式对高等院校投资和投资收益等形成的资产。它作为学校的经济资源,必须有益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其所有权属于国家,而其控制和使用权归属学校;它必须能用货币来计量其价值;它必须能为学校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校国有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主要指国家投资给高校的固定资产、材料、低值易耗品等资产;广义的则还应包括高校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及流动资产,长期投资以及递延资产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国有资产中,还有一部分是校办产业的资产。校办产业既隶属于学校,又是独立经营的实体,因此,是一种特殊的经营实体。对此,必须在正确界定投入校办产业的国有资产、明确产权关系的情况下,正确处理资源的有偿占用问题。

高校国有资产是保证教学、科研、生产、后勤工作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物资条件。因此,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以及办学的经济效益。而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几乎没有多少学校能说清自己的家底。这样怎能做到减少浪费和科学管理呢?

所谓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是指高校国有资产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损坏、浪费、化公为私、滥占乱用等现象,大致可分为有形流失和无形流失。有形流失包括:损失破坏,闲置浪费,公费消费,滥占乱用,经费流失,报废流失等。无形流失包括:成本核算不健全造成的流失,收入分配上形成的流失,会计制度转轨过程中的流失,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流失,学校产权变动中的流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和渠道还有可能增多,流失速度也有可能加快,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将会给国家、学校造成更大的损失。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不仅是浪费国家的资源,而且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的办学效益和未来的发展。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是产权关系模糊不清。这是造成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资产名义上是国家所有,实际上是“谁占有谁所有”。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混在一起,概念不清,产权关系模糊,认为“国有资产人人有份”,“人捞我也捞,不捞怕吃亏”。打着为公的旗号,以集体名义,明公暗私,手法隐蔽,难以识别。

其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一种产权,多头管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均是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的主体,家家都管,家家又都不负责任,致使对涉及国有资产变动、变更和运营状况的监督十分乏力,难以对侵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制止,从而使“裂缝”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种管理体制,从宏观上分析,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不善,缺乏宏观指导和一定的政策规范管理;从微观上分析,学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则存在管得过死,缺乏微观搞活。

第三,市场经济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实行的是财政拨款,计划划拨,部门、单位和个人无偿占用的事业型机制,这种机制没有资源核算,也就不可能把通过自身运作创造的价值投入运行。这是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的表现。

第四,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靠公吃公、坑公已成为一些人“脱贫致富”的信条,从而造成“以公养私”、“损公肥私”、“假公济私”、“化公为私”,使高校国有资产处在私有化的衰变之中。

对于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制定出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与政策。根本出路在于对国有资产实行资产化管理,其总思路应该是:将资产由事业型运作机制转变为经营型运作机制;从“数量型”转向“效益型”发展,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道路,有效提高高校投资效益;使产权清晰,权能结构合理,使国家所有权得到维护,并在经济上得到实现;使产业成为独立产业,资源性产业开发、出让、转让进入市场;合理、高效、节约地利用资产,使资产使用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据此,我们提出扼制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建议是:

一、近期对策

1.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核查、评估、登记。其具体做法应包括:首先,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核查和产权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以及高校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法律行为。其次,加强对高校国有资产的审计评估。资产评估不仅是清产核资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资产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波动的前提下,评估高校国有资产,也是适应资产市场化的需要。产权界定不清,必然带来利益分配不公与管理非规范化,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对高校国有资产评估应在下列情况下进行:资产拍卖、转让;学校合并或联办、出售、联营,股份经营;与外国公司、企业开办中外合资经营业务或合作经营业务;学校清算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评估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评估应遵循真实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依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进行评估。第三,建立健全教育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宏观的教育效益评估体系,也是我们根治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对策。

2.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搞好制度建设。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校对各类经费的管理都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办法,主管教学和科研的部门注重强调需要,较少考虑经费的可能性;而管理经费的部门由于不很熟悉教学、科研的规律和需要,而侧重考虑经费的控制。这客观上给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带来矛盾。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要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合理调配、管用结合、物尽其用”的原则。在国有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直至报废的全过程中加强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使资产充分发挥效益。必须把理顺体制、归口管理、建立制度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重点。

3.建立监控机制。对国有资产的临控,指的是国家通过相关的机构,根据预期的目的和标准,对现有国有资产的营运及其成果进行监测、检查、纠偏等一系列调节、处理活动。其基本功能是:在积极规范和引导高校国有资产经营者的行为,不断追求国有资产经营系统的整体动态优化和综合效益,实现高校国有资产保值的目标下,按照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系统整体优化的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国有资产经营者(或占有者)的行为进行科学规范、积极引导、重点监督、全面协调。

4.积极推动高校产权制度改革。我国高校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坚持国有制的性质,不能化大公为小公,化国有为私有,改革要有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二是构造新的产权结构格局。一方面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另一方面,对高校校办产业实行股份制,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三是改革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明确国有资产终极所有权的代表,但要把其行政权与终极所有权分离开来。四是国有资产的管理、经营法制化。

5.积极推进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改革,强化高校财务管理职能。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应坚持以下几点:

(1)加快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改革,适应高校运行机制的转换。在财务管理上,高校作为独立办学的实体必须进一步强化内部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加强校财务处的宏观管理职能。同时要给学校及校内单位更多的自主权。财务管理重点应由开支范围、开支标准管理转向综合财务计划管理,努力扩大财源,确保事业经费的供给。在会计核算上,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预算内外两条线的核算模式,建立新的收支两条线的模式。要使会计资料准确地反映学校内部的各种经济关系和各项事业的真实成本,为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服务,同时要与国际上的高校会计制度接轨,促进交流与发展。(2)强化高校财务管理职能,扼制国有资产流失。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利用财务手段是扼制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途径。要着力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参与决策、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和信息反馈职能,并以此来规范和指导高校的财务行为。

6.加强思想教育,增强主人公意识。要对高校全体教职工进行“保国产、防流失”的教育,树立起主人公思想和高度责任感。要把爱护国有资产教育与当前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广大教职工真正认识到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祖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包括我们教职工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保护国有资产人人有责。同时要教育大家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提高保护国有资产的自觉性。

二、长远对策

1.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高校办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将出现更大范围的改革。这主要的原因是:其一,国家对高校的拨款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远远不敷高校发展的需要。其二,高校在原有条件下,招生数、办学规模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发展。这样,就出现了办学规模同学校设施不足的突出矛盾。这就要求高校有不断增加的购置国有资产的资金来源。其三,现在高校基本都实行了招生收费,部分高校还实行了有偿分配。这些收入可以形成高校的一部分资金来源。科研和校办产业也提供了一部分资金来源。鉴于这三方面情况,可以逐步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的产业化管理,这比较符合高校办学发展的趋势,理论上说也是可行的。实行产业化或半产业化管理,首先是从校办产业和教学科研创收中提取折旧;其次,教学科研使用的国有资产,一样提取折旧。这样就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如果高校能把国家拨款和自我积累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则国有资产的购置就有了较大的保证。

2.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改革目标,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起点应是改革高校管理职能的配置。在这上面,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将微观管理职能放在学校。其次,将地方宏观管理职能配置在省级地方政府部门。从改革职能配置入手,相应地调整权力分配,并通过立法施行,就为理顺政府与学校、中央与地方及政府各部门的关系,为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开端。

3.变分散为合作,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防止重复建设,减少资金浪费,实现资金利用效能最大化。

4.变资源免费使用为有偿使用,把资金纳入财务管理、财务拨款权限;制定合理化的资金分配流程和回收流程办法,用经济手段管好有限资产。

5.变微观使用为宏观调整,实现资源流动,避免资源闲置,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6.建立严格的高校固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考核指标和责任制,实现资源的增值发展。

总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扼制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基础。由以上的分析和对策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解决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是改革,基础是管理,其前提是改革产权关系。明确产权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我国改革实践中来自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和诸多矛盾,实质是产权问题。市场经济呼唤规范化的产权管理,我们只有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才能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扼制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基本框架。

标签:;  ;  ;  ;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及其对策_国有资产流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