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缺乏原因分析论文_翟敬美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缺乏原因分析论文_翟敬美

critical thinking直译为批判性思维,critical释意为“批评的,挑剔的”,带有否定的意味,但是批判性思维却不是简单的用挑剔的眼光看问题,而是一种发现、分析、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粗暴的等同于“吹毛求疵”,所以很多学者更倾向于把批判性思维称为审辩式思维。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大多停留在文本表层信息的提取上,而缺乏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是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倾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都较为欠缺,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首先,儒家尊师重道思想影响深远。儒家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即使对几千年后的当今社会也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但是其相对保守的一面也被保留了下来,直接限制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成了权威的象征,更造就了传统思想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观点,教育理念上更是“唯书是从、唯师是从”。同时儒家文化也渗透进家庭观念中,家长对孩子普遍的教育“听老师的话,做个乖孩子”,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性不敢提出挑战,思维也变得刻板和机械。

 其次,教师思维意识的缺乏,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但是,实际上,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停留在对文本表层信息的提取上。在 while-reading阶段,教师多数会采取通读文章,定位信息,讲解词组、句式的模式,每一个步骤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没有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的分析、质疑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加上,小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每个小组都固定由活跃的学生发言,其余部分学生则存在浑水摸鱼的心态,成为教学活动的旁观者,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并没有促进作用。

 再次,阅读文本的限制,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存在尴尬的境况。新课标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性质”,但是长久以来,英语的工具性理念深入人心,阅读文本更是成为语言知识与语法知识的载体,而忽视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也承载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我国大多数地区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进入初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词汇量,思维发展也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具备了进行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其词汇、语言的知识的储备却达不到其思维能力的要求,往往在阅读文本时,会感觉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小儿科、没意思”。这也是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尴尬状况。

 第四,考试的标准化评价方式,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的功利性比较强,毕竟还有应对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小中考、中考等各种考试,想拿高分,就涉及到怎么答,答什么的问题,如果不按照题目设计的导向来回答,那肯定是不能得分的。这种标准化的答案设置,也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缺失的原因,既有大环境因素,也有教师与学生本身的原因。我们通常说“没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这句话用在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中也同样适用,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从自身做起,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让英语教学不再只发挥其工具性的作用,而是担任起学科育人的重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论文作者:翟敬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9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  ;  ;  ;  ;  ;  ;  ;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缺乏原因分析论文_翟敬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