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S50/62 数字文档处理打印机

DDS50/62 数字文档处理打印机

一、DDS50/62数字文档处理打印机(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雨泽[1](2021)在《高校学生纸质和电子教科书阅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法理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阅读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也改变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后疫情时期线上教学与线下线上混合教学将成为高等教育的常态。然而,现有研究对于学术性资料(例如教科书)数字阅读效果的探讨依然欠缺。本文结合对照实验法和访谈法,以教科书为阅读材料,从阅读理解、心理过程以及阅读行为和策略等方面比较高校学生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效果差异,并挖掘阅读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具体选用了贴近现实场景和内容权威的《法理学》教材作为实验阅读材料。实验参与者通过网络在线招募,经严格筛选,最终61名浙江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随机分组阅读实验。实验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开始前,通过问卷和量表收集参与被试的基本信息(例如性格类型、载体偏好等)和疲劳状态;正式实验,受试学生被分配三个阅读任务(两个接受性阅读任务和一个评价性阅读任务),并进行相应的开卷主观题与闭卷客观题测试,以获取有关记忆理解的效果数据;阅读任务结束后,利用阅读沉浸量表、感知学习量表、NASA-TLX量表和疲劳主观测试量表分别收集受试学生阅读过程中感知到的沉浸体验、感知学习、认知负荷和疲劳程度。实验结束后,研究抽取36名被试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弥补实验数据在行为策略使用差异和因果关系探讨上的局限性。实验数据和访谈数据分别运用SPSS 26.0和NVivo 12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如下:(1)在阅读教科书时,数字载体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屏幕劣势和“深阅读”危机,其理解效果、信息整合程度以及主管评价水平均不如纸质载体;(2)阅读载体对于被试阅读心理过程的影响不大,仅在体力需求和掌控感上主效应显着;(3)纸质和电子教科书的阅读行为模式并未呈现出太大差异,但在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和社会策略上,纸质载体条件下的策略使用更多;(4)阅读主体因素(例如心理感知和个体特征)、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是影响教科书最终阅读效果的关键因素。阅读环境和阅读客体对于阅读主体及其行为有中介作用,最终影响教科书的阅读效果。研究针对阅读个体和高校图书馆提出两方面建议。第一,高校学生应结合自身情况把握阅读载体选择主动权;第二,目前阶段图书馆仍应根据各类载体的适读场景、文献特征以及校内用户的主体特征,对学术馆藏的纸电资源比例进行针对性、个性化地优化配置。鉴于随技术和社会发展,数字阅读习惯、策略、纸本和数字阅读效果差异处于快速变化中,图书馆也需要密切关注和加强电子教参资源的建设和推广服务。

乔师帅[2](2020)在《高性能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Light Transmitting Cement-based Compsites,简写LTCC)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通过在水泥基材料中掺入透光器件(光纤或透明树脂),给水泥基复合材料赋予透光性能。LTCC在建筑中的应用,实现了光的传输,减少了光能消耗,提供了更可持续的生活环境。目前关于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透光材料(种类、含量、直径和间距等)和透光材料的排布方法。对小直径光纤LTCC力学性能及透光性能的影响缺乏系统的研究,且关于垂直空间LTCC力学性能的表征尚未涉及。已有LTCC中透光材料的排布方法主要包括光纤穿插法、灌入树脂法、模板法等,其制备工艺复杂,导致光纤间距分布不均、尺寸一致性差、类型单一、不便于制作复杂结构等问题,未涉及高效多样化的3D打印制备技术,对光纤/水泥基体界面粘结性能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了LTCC的直径最优的PMMA光纤,在不同载荷方向下LTCC的力学性能。对3D打印制备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其力学性能和透光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后研究了有机聚合物对LTCC力学性能和微观显微硬度的影响。采用直径0.25-1.00 m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光纤,系统研究了其直径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透光性能及其孔隙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压力载荷方向垂直于光纤轴向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在光纤直径为0.25mm时分别达到了27.22 MPa和5.43 MPa,较水泥基体分别提高了9.67%和18.56%。压力载荷方向平行于光纤轴向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在光纤直径为0.25 mm时分别达到了30.33 MPa和2.37 MPa,较水泥基体分别提高22.30%和降低了48.25%。光纤/水泥基体界面有效阻碍了断裂时裂纹的扩展,提高了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并且光纤直径越小,增强效果越显着。光纤掺入后水泥基复合材料变为各向异性材料,施加载荷的方向对其抗折强度影响显着,载荷方向垂直于光纤轴向时,光纤的掺入主要起到增韧增强作用,抗折强度提高;平行于光纤轴向时,界面存在量增加,抗折强度减小。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透光率在400-800 nm均小于理论值(1.0%),在PMMA光纤中的传输过程固有损耗和界面散射,是影响复合材料透光率的重要原因。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尺寸一致性高和位置精确可调的树脂透光结构,然后与水泥基体结合制备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制备工艺条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透光柱数量相同的条件下,透光柱直径对LTCC力学性能及透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力载荷方向垂直于透光柱轴向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透光柱直径为2.2 mm时(3.80 vol%)分别达到了37.10 MPa和8.11 MPa,相较于水泥基体分别降低了3.94%和提高了1.63%。压力载荷方向垂直于透光柱轴向时,抗压强度的在透光柱直径为2.7 mm时(5.72 vol%)达到了30.09 MPa,较水泥基体减少了22.1%。抗折强度在透光柱直径为2.2 mm时(3.80 vol%)达到了9.22 MPa,相较于水泥基体提高了15.5%。透光率随透光柱直径的增加而增大,在透光柱直径为3.0 mm时(24.20 vol%),透光率最高达到了19.90%,达到了理论值的82.23%。直径越大,孔隙率越高,透光柱直径为3.70 mm时,孔隙率为16.90%。直径越大,透光柱/水泥基体界面面积越大,引入孔隙越多,同时体积含量增加会更大程度的限制水泥基体中气泡的排出。研究了乳胶粉(1.0-4.0 wt.%)、水泥膨胀剂(0.5 wt.%)、硅烷偶联剂(0.5%稀溶液)处理光纤表面以及光纤拔出时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界面显微硬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乳胶粉掺量为1%时,LTCC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达到了71.61 MPa和8.36 MPa,较水泥基体分别提高了33.34%和4.76%。加入0.5%的水泥膨胀剂后,LTCC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达到了58.72 MPa和5.7 MPa,较水泥基体分别提高了9.37%和9.47%;偶联剂处理光纤表面的LTCC试样、光纤拔出试样和水泥净浆抗压、抗折强度相当。当乳胶粉质量百分含量为1%时,孔隙率减小,随着乳胶粉掺量的增加,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孔隙率从0.12增加到0.14。质量百分含量为0.50%的水泥膨胀剂试样、硅烷偶联剂处理光纤表面后的试样以及光纤拔出的试样的孔隙率分别为0.16,0.17和0.21。水泥基体的显微硬度随着乳胶粉掺量的增加逐渐减小。LTCC未加聚合物时的界面过渡区的厚度达到了275μm,过渡区范围内光纤的显微硬度下降显着。有机聚合物处理后,显着减小了界面过渡区的厚度,当乳胶粉掺量为3%时,界面过渡区的厚度减小至95μm。

王凯丽[3](2020)在《多场景古汉字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抽象和浓缩的信息载体,打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有看和写的功能,与人类的历史一起发展。在没有数字化保存设备之前,文字通过石刻、铜铸、毛笔或硬笔书写等方式呈现在兽骨、金属、岩石、竹木、纸张等载体上,随成像技术的发展,文字搭载图像进行传播,如照片、扫描图像等。文本识别技术起源于文档文本识别,目前在手写文本、自然场景文本等文本的识别上仍有广泛的研究。目前大多数的文本识别研究对象以英文为主,汉字文本相比英文有较大的区别,如对象外观、笔画组合形式、字符分类量等,开展专项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而其中汉字文本中有较大识别难度的古汉字文本识别研究很少。古汉字文本极为多变,一方面是古汉字文本的书体、字体变化多样,另外分布场景极为复杂,且古汉字文本的字符数量极为庞大,需要识别方法有很好的特征提取能力和分类能力,以及面对复杂场景变化的鲁棒性。多场景古汉字文本分类数量多、分布场景多样,书体字体多样,并且在不同朝代、不同人的书写习惯也提升了识别的复杂度。因此我们提出了针对多场景古汉字识别的研究。深度学习方法在很多机器视觉领域获得了极大成功,具有极强的特征提取和分类能力,以此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三个方面:(1)为完成多场景古汉字文本识别的深度学习解决方案,首先建立有效的多场景古汉字识别数据集,包括人工生成的训练集与实地收集的测试集。测试集样本涵盖了目前大多数的多场景古汉字文本、字体和分布场景,如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和牌匾、碑文、古籍字画、摩崖石刻等分布场景。训练集样本使用人工生成方法,涵盖3755字符数量和多种书体、分布场景,并对数据集特征分布进行了分析。(2)基于以上研究内容获取的数据集开展识别研究。为更好地对比研究方法的性能,首先进行人类的主观识别实验,得到平均识别准确率为52.98%,说明了MACR任务的困难程度和本文研究的应用价值。考虑到本文研究的开创性,识别方法首先选用几个优秀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基础识别实验,得到最高Top-1识别准确率为66.94%,与人类主观识别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准确率的大幅度提升说明了深度学习方法对此多场景古汉字识别任务的适用性和人工生成训练集的有效性。进一步地,本文对基础识别结果进行分析,结合置信度与准确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提出基于置信度与多模型结合的方法,其中多模型涉及辅助数据集、多参数、多网络等。识别结果中多模型结合方法相比基础方法,top-1到top-5的提升增量分别为6.42%,6.24%,6.03%,5.71%,5.30%,说明了本文提出的多模型结合方法的有效性。(3)基于前文中的多场景古汉字识别数据集和基础实现方法,本文对数据分析发现因训练集、测试集的来源不一致,两者在字符分类数量、数据分布等方面存在差异。一般的深度学习方法面对的数据是独立同分布的,而本文的情况是两数据存在数据偏移。本文提出基于域适应与交叉域数据融合的方法,包括域深度特征和类中心特征的对齐,同时为避免因分类数不一致导致的负迁移,本文提出交叉域融合对目标域进行全类化更新,源域使用高置信度伪标签样本进行数据增强。实验结果相比基础方法和多模型结合方法,Top-1准确率获得8.06%,3.08%的提升,且模型体量要远小于多模型结合的方法。本文对多场景古汉字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包括人类主观识别实验、基础实现方法实验、基于置信度与多模型结合方法的实验、基于域适应与交叉域融合方法的实验,实验结果证实了实现方法的有效性,多场景古汉字的识别问题在本文获得了一定的解决。

柳文秀[4](2020)在《基于BACnet的通信协议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类的需要,智能楼宇的发展正如火如荼,中国在智能楼宇技术上的发展非常迅猛,而BACnet标准是智能楼宇通信中唯一的ISO标准,目前该标准主用应用在有线通信网络中,如何将其与无线通信网络结合是智能楼宇通信协议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根据BACnet标准的两种典型场景设计并研究了两种无线MAC协议。首先,本文阐述了智能楼宇通信协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文中介绍了BACnet标准的发展和支持的数据传输技术,讨论了拓展BACnet标准的无线技术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国内外的无线传输协议的发展现状。其次,本文介绍了BACnet标准和通信协议的关键技术。文中首先对BACnet标准进行概述并对数据传输进行分析,阐明了研究无线通信的重要性,并对BACnet标准中引入的无线技术进行分析,指出了Zig Bee所基于的IEEE 802.15.4协议存在的不足。然后,本文分析了智能楼宇无线网络的相关技术并介绍了MAC协议设计的技术指标。最后介绍了CSMA/CA算法和TDMA算法,并对两者的网络吞吐量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本文研究了基于BACnet标准的MAC协议系统设计,考虑拓展BACnet标准在无线场景中的应用,并介绍了两个典型的场景:智能楼宇监控管理和综合管廊安全监控,两个场景分别对应的是树型网络拓扑和线型网络拓扑,最后基于IEEE 802.15.4协议设计了通用的帧结构。接着,本文基于智能楼宇的树型网络研究了TrQ-MAC协议。该协议有效地结合了CSMA和TDMA机制,通过分簇路由节点根据各数据节点待发送数据包的缓存队列情况,实时地调整MAC层协议方案,为有需要的数据节点动态分配无线资源。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基于竞争机制的Co Sen S协议和RI-MAC-MC协议相比,Tr Q-MAC协议在可变和突发的流量负载下提供了更优的网络性能。最后,本文针对多跳线型拓扑网络设计了LpCSMA-MAC协议。该协议适用于仅源节点产生数据的LWN架构和源节点与中继节点均产生数据的LWSN架构。根据数据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距离,该协议对数据节点设置不同的优先级,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场景的时隙分配方案。本文利用有限状态转移图推导了多跳网络的数据传输成功率和网络吞吐量的解析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IEEE 802.15.4协议和时隙ALOHA协议相比,Lp CSMA-MAC协议提供了更优的数据传输成功率和网络吞吐量性能。

胡婉清[5](2020)在《目标导向的投资管理系统移动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投资市场,私募基金规模已经超过12万亿元。然而国内大部分投资机构仍未做数字化转型,始终使用最原始的方法办公,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工作效率低下,项目信息难以有效保存,不利于投资机构经营升级。Y集团旗下的产业基金投资管理公司为了更全面地覆盖业务场景,在开发上线投资管理系统PC端版本后,选定开发投资管理系统的移动端应用版本,并将其作为一个子应用部署到集团已有的内部办公平台App当中。出于硬件和交互操作的限制及应用场景的差异,管理系统的PC端功能与元素都需要通过再设计才能应用到移动端应用上。根据这一背景,本文进行了如下的深入研究:(一)对目标导向设计理论及投资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分析股权项目投中流程中的利益相关者与流程特征,提出目标导向的投资管理系统移动端设计流程。(二)在主题专家的指导下,采用实地观察法与用户访谈法,在产投公司中开展用户调研工作,分析用户的工作行为目标及其对移动端的需求与期望,将用户分类并建立定性人物模型,通过构建情境场景提炼移动端设计需求,再运用Kano模型分析用户对投资管理系统移动端的需求,并根据需求重要度系数ID对其重要度进行排序。最后根据调研结果总结移动端的设计原则。(三)以Y集团产投公司的投资管理系统移动端设计为例,从流程关系、数据需求以及视觉规范三大部分去设计高保真原型图,最终设计并开发实现了:专门面向管理层用户的“总览”模块,面向所有用户的“流程中心”模块与“查询”模块。最后使用开发完成后被部署在集团办公平台APP测试版本中的投资管理系统,邀请三类用户进行可用性测试,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并指出后续完善的方向。本文调研研究了股权项目投中流程中的用户目标,通过目标导向设计理论在投资管理系统中的实际应用,丰富了目标导向设计理论在B端产品中的应用场景。另外,本文提出的目标导向的投资管理系统移动端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及相应的具有落地价值的界面设计方案,能为PC端与移动端协同办公的管理系统设计与投资管理系统移动端界面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佳凌[6](2020)在《商业生态系统构建视角下手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众对于手机及移动互联网接受度和依赖度的提高,手机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国内外相继出现了以苹果、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手机巨头。这些手机巨头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建立起了以手机产品为核心的商业生态系统,形成了国外以苹果为代表,国内以小米为代表的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格局。商业生态系统是类比生物界的生态系统建立的概念,在手机企业中以其发布的产品之间的联系构为基础,综合物联网技术促进了各产品之间的良性互补而形成协同效应。手机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多注重于产品与产品之间的联系,以同品牌内产品互联互通为特点并被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手机厂商构建的商业生态系统也伴随着其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调整,苹果和小米都根据其企业本身的发展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对应的商业生态系统构建和企业战略布局。国内外同类研究多针对于单一品牌,如单纯对苹果公司分析或者单独对小米生态圈分析,将其对比分析并通过对国外借鉴为国内公司提供战略建议的研究很少。本文的价值,其一体现在站在国产手机的立场上以商业生态系统为出发点为国产手机的发展寻找机会;其二体现在对苹果和小米的商业生态系统做了详细的梳理和案例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关于苹果和小米的商业生态系统分析和战略管理分析,根据苹果和小米在商业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经验分别开展战略分析并结合小米公司的实际现状提出战略管理方面的建议。本文涉及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分析理论,根据国内外研究内容使用了协同效应分析方法、网络效应分析方法、商业生态系统理论、PEST分析、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SWOT分析方法等理论,并采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分析方法,对苹果核心产品圈层协同效应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国产手机在操作系统和手机硬件尤其是芯片方面缺乏研发技术的自主性,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国产手机应当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联合起来争取做到技术共享和联合开发以获得手机技术的自主性。本文的创新点,其一是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对苹果和小米进行梳理;其二是根据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对小米手机进行企业战略建议。;其三是是在商业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分析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

王正军[7](2019)在《商品条码印刷资格认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条码技术的不断发展,商品条码已被广泛应用于零售、物流、物联网、食品安全等各种领域。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条码作为商品在全球的唯一标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保证商品条码的印刷质量,《商品条码管理办法》规定从事商品条码印刷的企业需持有商品条码印刷资格证书。本文是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并实现一套用于商品条码印刷资格认定的管理系统。该系统依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通过规范商品条码印刷资格认定的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其主要功能包括:企业信息管理,分支机构管理,新申请、复认和变更业务的管理,业务统计与查询以及系统设置等。现将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归纳如下:(1)在系统设计上采用B/S(Browser/Server)架构,方便后期的维护与升级。客户端采用BootStrap框架以及Html5等技术,使该系统的页面兼容主流浏览器并自适应不同尺寸的屏幕。服务器端采用MVC(Model+View+Control)设计模式,降低模块间的耦合,提升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2)针对用户登录的安全性问题,本系统采用“密码加盐”的思想来保证用户的安全登录。通过将密码的MD5加密结果与验证码混合后再次加密的方式,保证了密文的随机性、实时性。(3)系统业务流程的控制采用工作流引擎Activiti,该框架的引入不但规范了商品条码印刷资格认定的业务流程,而且提升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通过整合Activiti工作流引擎框架与Shiro安全框架,实现将具体业务分配给固定角色的功能,从而进一步明确相应工作人员的职责。(4)本系统的用户量达到了十万级别,可能会出现高并发问题。因此在部署该系统时,通过Tengine反向代理服务器,采用加权最小连接算法实现负载均衡,提升系统并发量。

谢琛[8](2018)在《马疾病数据库建设及服务平台研发》文中认为中国自古以来便是马产业大国,拥有多部举世公认且历经数千年实践检验的中兽医学经典。防治马疾病方面的资料虽积累千年、浩瀚如烟,但其总体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且数据资源分散、割裂,缺乏全局联动和整体优化,这些资源绝大多数均未建立相关的数据库,致使我国马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无法支撑马产业的总体规划与科学决策。因此必须以“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马疾病防治为切入点,建立带有现代检索功能的马疾病数据库及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决策依据,帮助其做出科学的诊断及正确的治疗,从而推动我国马产业的健康、持续性发展。本系统选用Web开发框架和数据库技术作为构建马疾病数据库及服务平台的基础。其中,Web开发框架选用开源的Django应用框架和开源的Bootstrap前端开发框架,数据库则选用My SQL数据库的10.1.7版本,利用Python编程语言对本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研发和实现,通过HTML5、CSS、Java Script等技术来实现服务平台的各功能界面。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收集整理马疾病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校对等工作,将所收集的马疾病归为六类病因、十五类病证,马疾病信息又可详细的分为基本信息、辨证要点、治疗方案、预防方案、病状图片。将收集整理的马疾病资料结合My SQL 10.1.7建立马疾病数据库,可对数据进行入库、维护、更新等操作,为马疾病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2)本系统通过Django应用框架和Python编程语言完成马疾病服务平台的开发工作,并实现信息查询、信息展示、前台数据管理等功能。利用Bootstrap前端开发框架实现服务平台界面的自适应性,根据不同设备屏幕分辨率大小可响应式布局,以此来提高本系统的人机交互性。(3)本系统使用Django应用框架的国际化与本地化实现马疾病服务平台界面的多语言化,其界面可支持汉语、英语、维吾尔语以及哈萨克语的显示,使本系统适用于更多用户群体。

曹生新[9](2016)在《阳光集团批量定制西服裁剪归拖系统分析与开发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西服合体性和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西服生产尤其是工作服领域的西服生产正由适应大众消费的批量生产逐步过渡到适应消费者特定需求的批量定制化生产。单人量体和版型细化是批量定制的前提,在量体尺寸数据和样板数据增多的同时,如何快速有效的在量体尺寸和裁剪样板之间快速精确有效的匹配归档,是摆在公司裁剪车间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课题在详细分析熟练工人手工归档的基础上,模拟人工归拖经验开发了实用的计算机归拖系统;采用择近原则提出了西服批量定制归拖算法并对其进行了程序化实现;本系统的开发解决了车间亟待解决的号型归档瓶颈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规范了生产工艺以及车间流程。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其次针对阳光集团生产车间实际情况论述了人工归拖工序的背景说明和概念,通过大量生产技术表格和工艺文件阐述了版型技术规格表、车间裁剪设备、生产工艺和尺寸归拖中自动裁剪及人工毛裁的关系。再次,结合服装车间实际生产批号对人工归拖按步骤进行详细分析,画出了详细的流程图,得出了计算机归拖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和模块定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就是通过详细分析人工归拖方案,掌握继承传统归拖经验,模拟人工采用计算机程序替代人工归拖,按操作步骤开发出满足实际生产需求的计算机归拖系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规范生产工艺。在掌握规律和确定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对西服裁剪归拖系统做出需求分析和功能模块设计。结合工厂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进行系统开发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的选型,采用Delphi7.0VCL开发环境和Firebird开源数据库实现了西服裁剪归拖系统的开发,并对归拖系统按生产步骤对各个模块界面进行了解释和说明。系统通过实际生产测试运行,受到了公司生产车间裁剪组的认可,认为在准确性上能够达到替换手工归拖工序的要求,且处理数据的速度远远快于人工,对公司的生产率是个很大的提高,每个车间相关岗位减少人工3名,提高了效率50%左右,增加了企业竞争力。本系统的开发在国内处于先驱者的地位,解决了工厂杂乱量体数据和裁床规整数据之间的连通问题,代替人工平顺衔接了生产中的两个信息孤岛。

谢琨[10](2015)在《基于半色调技术的数字水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水印是进行版权保护的有效手段,但受制于打印-扫描过程的复杂性,现有水印算法不能很好抵御打印-扫描攻击,难以真正实现对印刷品的版权保护。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打印-扫描过程对图像的影响,研究了基于半色调技术的硬拷贝水印。另一方面,由于现有图像数据量大,为节省存储空间和传输时间,往往需要进行图像压缩,为了在压缩图像的同时对图像进行版权保护,研究了将压缩与水印相结合的水印算法。首先分析了打印-扫描过程对图像的影响,由此总结出硬拷贝水印应抵御的攻击类型;制定了一个分类标准,将现有的硬拷贝水印算法分为四类,比较了每类算法的特点。接着对压缩域水印进行了分类分析,指出了现有压缩域水印算法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三个不同角度入手,设计了两种硬拷贝水印算法和一种压缩域水印算法。为提高硬拷贝水印的鲁棒性,设计了一种基于奇偶校验块误差分散的半色调水印算法。算法通过比较像素块均值和图像自相关阈值来确定像素块的奇偶性,利用噪声平衡块误差分散方法调整像素块的奇偶性实现水印嵌入,利用像素块的奇偶性和投票策略来实现水印的盲提取。实验表明,与同类算法相比,该算法能够获得较高且灵活的水印率;并能从被攻击的嵌水印图像直接提取水印,无需将其先转化成半色调图像;同时能够很好地抵御各种常见攻击以及不同型号设备的打印-扫描攻击。为充分利用频域水印和空域水印各自的优势,提高嵌水印图像质量和抗攻击性能,设计了一种基于特征图像的半色调水印算法。算法定义了一个特征图像作为原始灰度图像与其半色调图像之间的纽带,将特征图像作为水印载体,在特征图像的DCT(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系数上嵌入水印;通过改进的直接二值查找方法来产生嵌水印的半色调图像;水印提取为水印嵌入的逆过程,无需原始图像或原始水印作参考。实验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水印嵌入容量,同时能够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和强鲁棒性,且算法框架具有通用性,算法中特征图像提取、特征图像水印嵌入、半色调图像生成三个不同阶段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不同处理方法。为解决现有压缩域水印算法难以同时满足高图像质量、强鲁棒性和低复杂度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有序抖动块截断编码的鲁棒水印算法。算法先利用图像的信息熵和方差自适应地将图像按四叉树分解为平滑块、纹理块和边缘块,再对不同大小的分块进行编码;然后利用自适应有序抖动块截断编码得到的位平面,通过调整位平面水印嵌入窗口内元素的奇偶和,实现水印嵌入;最后通过位平面中元素的奇偶和及投票策略来实现水印的盲提取。实验表明,与同类算法相比,该算法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块截断编码算法当图像分块较大时有明显的块效应,当分块较小时编码效率低的矛盾,能够在取得较低比特率(bits per pixel,bpp)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并且有较高且灵活的水印嵌入容量;同时能够抵御各种常见攻击,尤其对椒盐噪声、对比度调整、旋转、剪切攻击有很强的鲁棒性。

二、DDS50/62数字文档处理打印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DS50/62数字文档处理打印机(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学生纸质和电子教科书阅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法理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相关概念
        1.2.1 教科书与电子教科书
        1.2.2 阅读效果
        1.2.3 阅读媒介
        1.2.4 阅读行为与策略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验法
        1.4.3 访谈法
        1.4.4 内容分析法
    1.5 本论文内容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回顾
    2.1 数字阅读效果相关研究
        2.1.1 早期相关研究
        2.1.2 网络技术普及后的相关研究
    2.2 电子教科书使用效果的相关研究
    2.3 效果差异机制探讨
        2.3.1 技术层面
        2.3.2 认知层面
        2.3.3 元认知层面
        2.3.4 其他影响因素
    2.4 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与框架
    3.1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3.2 阅读行为的理论基础
    3.3 阅读理解的理论基础
        3.3.1 语篇理解的双加工理论
        3.3.2 阅读能力层级和认知学习模式
    3.4 心理过程的理论基础
        3.4.1 认知过程的相关理论
        3.4.2 非认知过程的相关理论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4.1.1 研究问题
        4.1.2 研究假设
    4.2 实验设计和访谈
        4.2.1 被试招募与筛选
        4.2.2 阅读材料与媒介
        4.2.3 测试材料与媒介
        4.2.4 实验仪器与程序
        4.2.5 半结构化访谈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3.1 实验数据分析
        4.3.2 访谈资料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纸质和电子教科书阅读效果的组间差异分析
    5.1 被试分组条件均衡性检测
        5.1.1 实验前的疲劳程度
        5.1.2 阅读理解能力分布
        5.1.3 性格类型分布
        5.1.4 专业、学历和年龄段分布
    5.2 阅读理解效果的组间差异
        5.2.1 记忆理解测试结果分析
        5.2.2 主观题文本分析
    5.3 心理过程的组间差异
        5.3.1 认知过程的组间差异分析
        5.3.2 非认知过程的组间差异分析
    5.4 阅读时长的组间差异
    5.5 本章小结
6 纸质和电子教科书阅读效果的组内差异分析
    6.1 性别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6.1.1 阅读理解的组内差异
        6.1.2 心理过程的组内差异
    6.2 文本篇幅对阅读理解效果的影响
        6.2.1 文本篇幅对记忆理解的影响
        6.2.2 文本篇幅对信息整合程度的影响
        6.2.3 文本篇幅对沉浸体验的影响
    6.3 文本类型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6.3.1 记忆理解效果的组内差异
        6.3.2 信息整合程度的组内差异
    6.4 本章小结
7 纸质和电子教科书阅读效果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7.1 疲劳程度的线性回归
    7.2 感知学习的线性回归
    7.3 记忆效果的线性回归
    7.4 本章小结
8 教科书阅读效果的其他影响因素
    8.1 访谈样本基本情况
    8.2 扎根理论编码过程
    8.3 阅读行为与策略差异
    8.4 阅读效果的影响因素
        8.4.1 阅读主体因素
        8.4.2 阅读客体因素
        8.4.3 阅读环境因素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讨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讨论
        9.2.1 阅读理解效果差异的结果解释
        9.2.2 心理过程差异的结果解释
        9.2.3 阅读效果的影响因素讨论
    9.3 研究建议
    9.4 研究创新与不足
        9.4.1 研究创新
        9.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10 参考文献
附录1:问卷量表
    前测问卷
    后测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附录3:访谈文本示例
    电子教科书组:1128-2-4
    纸质教科书组:1129-3-6

(2)高性能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
    1.3 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透光材料研究现状
        1.3.1 玻璃
        1.3.2 光导纤维
        1.3.3 聚合物树脂
        1.3.4 其他透光材料
    1.4 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1.4.1 先植法
        1.4.2 后植法
    1.5 3D打印技术
        1.5.1 3D打印技术简介
        1.5.2 3D打印技术分类
    1.6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备
    2.4 LTCC样品制备工艺
        2.4.1 光纤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
        2.4.2 3D打印工艺制备LTCC
    2.5 性能测试及表征
        2.5.1 透光性能测试
        2.5.2 力学性能测试
        2.5.3 LTCC冻融循环测试
        2.5.4 显微硬度测试
        2.5.5 孔隙率测试
        2.5.6 微观形貌表征
第3章 .光纤直径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光纤直径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2.1 光纤直径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3.2.2 光纤直径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折强度的影响
    3.3 光纤直径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透光率的影响
    3.4 冻融循环次数对LTCC表观密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合物对LTCC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聚合物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4.2.1 聚合物添加剂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4.2.2 可分散性乳胶粉掺量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4.3 聚合物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折强度的影响
        4.3.1 聚合物添加剂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折强度的影响
        4.3.2 可分散乳胶粉掺量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折强度的影响
    4.4 界面显微硬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3D打印制备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3D打印制备透光柱
    5.3 透光柱直径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3.1 透光柱直径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5.3.2 透光柱直径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折强度的影响
    5.4 透光柱直径对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透光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多场景古汉字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难点与可行性分析
        1.3.1 研究难点
        1.3.2 可行性分析
    1.4 本文工作与贡献
    1.5 本文组织结构
2 场景文本识别方法
    2.1 文本识别研究数据集
        2.1.1 公开数据集
        2.1.2 人工生成数据集
    2.2 文本识别方法
        2.2.1 一般文本识别方法
        2.2.2 汉字识别方法
        2.2.3 卷积神经网络相关理论
    2.3 迁移学习与领域自适应
        2.3.1 迁移学习
        2.3.2 领域自适应原理
        2.3.3 深度域适应基本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多场景古汉字识别数据集
    3.1 引言
    3.2 多场景古汉字特征
        3.2.1 汉字发展历史
        3.2.2 多场景古汉字分布特征
    3.3 人工生成训练集
    3.4 测试集
    3.5 数据集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置信度与多模型结合的多场景古汉字识别方法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2.1 CNN性能提升方法
        4.2.2 多模型结合
    4.3 基于CNN的多场景古汉字识别方法
        4.3.1 CNN方法与细节
        4.3.2 实验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4 基于置信度与多模型结合的多场景古汉字识别方法
        4.4.1 方法理论
        4.4.2 实验结果
        4.4.3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域适应与交叉域融合的多场景古汉字识别方法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2.1 部分域适应
        5.2.2 非通用深度特征对齐
    5.3 基于域适应与交叉域融合的多场景古汉字识别方法
        5.3.1 域深度特征对齐
        5.3.2 类中心特征对齐
        5.3.3 交叉域融合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设置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3 实验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基于BACnet的通信协议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工作安排
第2章 BACnet标准及关键技术概述
    2.1 BACnet标准概述
        2.1.1 OSI/BRM概述
        2.1.2 BACnet标准协议架构
    2.2 BACnet标准数据业务分析
    2.3 BACnet标准中的无线传输协议分析
    2.4 智能楼宇无线通信网介绍
        2.4.1 无线通信网络关键技术
        2.4.2 MAC通信协议设计要求
    2.5 CSMA/CA 算法和TDMA 算法简介
        2.5.1 CSMA/CA算法简介
        2.5.2 TDMA算法简介
        2.5.3 CSMA 算法和TDMA 算法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ACnet标准的通信协议系统设计
    3.1 基于BACnet标准的无线通信场景
        3.1.1 智能楼宇监控管理
        3.1.2 综合管廊安全监控
    3.2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3.3 网络帧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树型网络通信协议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4.1 TrQ-MAC协议设计
        4.1.1 基本方案
        4.1.2 动态时隙分配
        4.1.3 协议运行流程
    4.2 单信道和多信道TrQ-MAC协议设计
        4.2.1 多信道协议设计
        4.2.2 多信道协议退化为单信道协议
    4.3 协议性能仿真与结果分析
        4.3.1 负载变化的系统性能
        4.3.2 突发负载的系统性能
        4.3.3 单信道和多信道性能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线型网络通信协议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5.1 LWN和 LWSN网络架构建模
    5.2 LpCSMA-MAC协议设计
        5.2.1 LWN架构下的时隙分配和数据传输过程
        5.2.2 LWSN架构下的时隙分配和数据传输过程
    5.3 多跳网络基于有限状态转移图的性能分析
        5.3.1 三跳网络
        5.3.2 四跳网络
        5.3.3 五跳网络
    5.4 协议性能仿真与结果分析
        5.4.1 LWN架构下的系统性能
        5.4.2 LWSN架构下的系统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5)目标导向的投资管理系统移动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投资市场
        1.1.2 一级市场投资机构数字化覆盖率低
        1.1.3 移动化办公趋势
        1.1.4 Y集团产业投资管理系统的发展
    1.2 研究现状
        1.2.1 目标导向设计研究现状
        1.2.2 投资管理平台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目标导向设计方法与投资管理系统分析
    2.1 目标导向设计方法研究
        2.1.1 目标导向设计的概述
        2.1.2 用户目标的理解与分类
        2.1.3 目标导向的设计过程
    2.2 投资管理系统相关概念与业务流程分析
        2.2.1 投资管理系统概述
        2.2.2 投资管理全流程分析
        2.2.3 股权项目“投中”业务流程分析
        2.2.4 股权项目“投中”业务流程分类与特征分析
    2.3 目标导向设计方法适用于投资管理系统开发的分析
        2.3.1 目标导向设计方法与其他设计方法的差异对比
        2.3.2 目标导向设计方法适用于投资管理系统移动端的优势分析
    2.4 目标导向的投资管理系统移动端设计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投资管理系统移动端用户及使用情境研究
    3.1 定性人物模型创建法
    3.2 用户调研计划
        3.2.1 调研目的
        3.2.2 调研方法
        3.2.3 调研原则与注意事项
    3.3 用户调研实施与结果分析
        3.3.1 实地观察法
        3.3.2 用户访谈法
    3.4 用户分类与使用情境分析
        3.4.1 移动端用户分类与信息需求分析
        3.4.2 使用情境特点分析
        3.4.3 移动端主要用户定位
    3.5 目标导向的定性人物模型建立
        3.5.1 管理层用户-主要人物模型
        3.5.2 流程审批用户-次要人物模型
        3.5.3 业务操作用户-次要人物模型
        3.5.4 设计需求提取
    3.6 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分类
        3.6.1 Kano调查问卷设计
        3.6.2 调查结果分析
        3.6.3 需求分类结果
    3.7 移动端设计原则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标导向的投资管理系统移动端设计实践
    4.1 基于用户目标的界面设计实践流程概述
    4.2 投资管理系统移动端信息架构设计
        4.2.1 投资管理系统移动端功能规划
        4.2.2 信息架构定义
    4.3 投资管理系统移动端界面原型设计
        4.3.1 关键任务与使用流程分析
        4.3.2 数据需求
        4.3.3 视觉设计规范
        4.3.4 界面高保真原型设计
    4.4 系统开发支持
    4.5 可用性测试与评估
        4.5.1 测试准备
        4.5.2 测试结果总结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商业生态系统构建视角下手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
        一、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商业生态系统的阶段
        三、商业生态系统的应用
    第二节 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
第三章 苹果商业生态系统的评析
    第一节 中国大陆地区苹果产品概览
    第二节 苹果产品发展历程概述
    第三节 苹果商业生态系统演化分析
        一、开拓阶段(2009 年—2011 年):生态链
        二、拓展阶段(2012 年—2015 年):生态圈
        三、领导阶段:(2016 年—2019 年)商业生态系统
        四、创新阶段:(2020 年—):创新的商业生态系统
    第四节 苹果商业生态系统构建布局
        一、内层——苹果核心自研
        二、中层——智能硬件IOT
        三、外层——广泛的服务产品
    第五节 苹果商业生态系统形成机理
        一、苹果商业生态系统运营方式
        二、苹果商业生态系统激发网络效应
第四章 苹果商业生态系统协同效应分析
    第一节 内层的协同效应分析
        一、时序图分析
        二、非平稳数据的EG协整检验
        三、单位根检验
        四、滞后阶数的确定
        五、Granger因果检验
        六、模型稳定性检验
        七、脉冲响应分析
        八、方差分解
        九、总结
    第二节 中层的协同效应分析
        一、苹果并购Beats的案例介绍
        二、Apple并购案例协同效应理论分析
    第三节 外层的协同效应分析
第五章 小米商业生态系统演化路径简析
    第一节 小米商业生态系统战略演化过程
    第二节 小米商业生态系统投资与协同原则
        一、小米商业生态系统投资方式
        二、小米与商业生态系统协同模式
    第三节 小米强化商业生态系统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一、保证产品质量
        二、深入研究核心技术
        三、注意工业设计
        四、扩展核心功能
        五、加强品牌建设
第六章 苹果与小米的商业生态系统战略管对照简析
    第一节 战略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二、产业环境分析
        三、竞争环境分析
        四、价值链分析
        五、业务组合分析
    第二节 战略选择
        一、总体战略
        二、业务单位战略
        三、职能战略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总体战略建议
        一、加大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
        二、增进与国产友商的广泛合作
    第二节 业务单位战略建议
    第三节 营销战略建议
    第四节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商品条码印刷资格认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工作
    1.4 论文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及技术介绍
    2.1 相关概念介绍
        2.1.1 业务流水号BSN
        2.1.2 业务流程管理BPM
    2.2 相关算法介绍
        2.2.1 安全性加密算法
        2.2.2 加权最小连接算法
    2.3 SSM框架介绍
        2.3.1 Spring框架介绍
        2.3.2 SpringMVC框架介绍
        2.3.3 MyBatis框架介绍
    2.4 工作流引擎Activiti
    2.5 Shiro安全框架
    2.6 Tengine服务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印刷资格认定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总体需求概述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用户针对性分析
        3.2.2 资格认定流程分析
        3.2.3 系统必要功能分析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 系统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印刷资格认定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1.1 总体架构设计
        4.1.2 层次结构设计
        4.1.3 功能模块设计
    4.2 系统详细设计
        4.2.1 企业信息管理设计
        4.2.2 分支机构管理设计
        4.2.3 业务流程设计
        4.2.4 其他主要功能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表设计
        4.3.2 数据表关系设计
    4.4 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4.4.1 账户安全问题
        4.4.2 业务流程管理
        4.4.3 系统性能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印刷资格认定系统实现
    5.1 开发运行环境
        5.1.1 系统开发环境
        5.1.2 系统运行环境
    5.2 框架间的整合
        5.2.1 集成Activiti框架
        5.2.2 集成Shiro框架
    5.3 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5.3.1 基本信息管理的实现
        5.3.2 业务流程管理的实现
        5.3.3 业务统计与查询的实现
        5.3.4 系统设置模块的实现
    5.4 关键功能实现
        5.4.1 加密算法的实现
        5.4.2 通用功能的实现
        5.4.3 系统对接的实现
    5.5 系统性能的提升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马疾病数据库建设及服务平台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马产业基本情况
        1.2.1 国内马产业基本情况
        1.2.2 国外马产业基本情况
        1.2.3 我国马产业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系统技术路线与流程
        1.4.1 系统技术路线
        1.4.2 系统流程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系统相关技术
    2.1 系统实现条件
        2.1.1 系统开发环境及技术
        2.1.2 系统开发工具
    2.2 系统框架概述
        2.2.1 Django框架
        2.2.2 Bootstrap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设计
    3.1 系统分析
        3.1.1 可行性分析
        3.1.2 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2.1 设计原则
        3.2.2 服务平台原型设计
        3.2.3 数据库设计
        3.2.4 系统功能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实现
    4.1 数据获取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数据分类
    4.2 系统主操作界面
    4.3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
    4.4 系统基本功能模块
        4.4.1 信息入库
        4.4.2 后台数据维护
        4.4.3 信息查询
        4.4.4 信息展示
        4.4.5 前台数据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阳光集团批量定制西服裁剪归拖系统分析与开发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研究的现状
        1.2.2 国外研究的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批量定制西服归拖工序的背景说明和概念
    2.1 技术规格表与尺寸归拖之间的关系
    2.2 车间设备和工艺与尺寸归拖的关系
    2.3 人工归拖量体尺寸处理流程说明
    2.4 计算机系统代替人工归拖的必然性和急迫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服归拖的理论分析和模型化
    3.1 人工归拖规则详细分析
    3.2 西服归拖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3.2.1 系统使用用户
        3.2.2 系统的主要模块功能需求及相关模型
    3.3 归拖系统报表输出需求分析及报表控件选型
    3.4 归拖系统洗唛贴纸等输出需求分析及设备选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阳光集团西服归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4.2 系统开发工具及运行环境设计
        4.2.1 开发工具
        4.2.2 运行环境
    4.3 系统后台数据库引擎及表结构设计
        4.3.1 Firebird数据库介绍
        4.3.2 数据库部分数据表及其主要信息的设计
        4.3.3 系统前台与数据库的连接访问实现
    4.4 系统界面及工作流程介绍
        4.4.1 系统登录
        4.4.2 接收工作服计划
        4.4.3 相应归拖操作
        4.4.4 中低层分组排序操作
        4.4.5 中低层组合操作
        4.4.6 归拖数据打印操作
        4.4.7 洗唛打印操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及不足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的成果
    5.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10)基于半色调技术的数字水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数字半色调基础理论
    2.1 数字半色调的概念
    2.2 数字半色调的相关理论
        2.2.1 人眼视觉系统模型
        2.2.2 打印机模型
        2.2.3 色彩空间
    2.3 数字半色调技术的分类
        2.3.1 按调制方式
        2.3.2 按运算方式
    2.4 数字半色调的典型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拷贝数字水印及压缩域数字水印研究
    3.1 数字水印技术概述
        3.1.1 数字水印的主要特征
        3.1.2 数字水印的基本框架
        3.1.3 数字水印分类
    3.2 硬拷贝数字水印分析
        3.2.1 打印-扫描过程对图像的影响
        3.2.2 硬拷贝数字水印的特殊性
        3.2.3 硬拷贝数字水印的分类
        3.2.4 硬拷贝数字水印的典型算法
        3.2.5 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
    3.3 压缩域数字水印分析
        3.3.1 压缩域数字水印分类
        3.3.2 压缩域数字水印的典型算法
        3.3.3 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奇偶校验块误差分散的半色调水印
    4.1 引言
    4.2 基于奇偶域的鲁棒半色调水印技术
    4.3 基于奇偶校验块误差分散的半色调水印(BPMEDW)算法设计
        4.3.1 块误差分散半色调
        4.3.2 像素块的奇偶性设定
        4.3.3 水印嵌入过程
        4.3.4 水印提取过程
        4.3.5 参数设置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特征图像的半色调水印
    5.1 引言
    5.2 半色调水印框架设计
    5.3 基于特征图像的半色调水印算法设计
        5.3.1 特征图像的提取
        5.3.2 水印嵌入过程
        5.3.3 水印提取过程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自适应有序抖动块截断编码的压缩域鲁棒水印
    6.1 引言
    6.2 自适应有序抖动块截断编码(AODBTC)
        6.2.1 BTC和ODBTC
        6.2.2 AODBTC压缩算法设计
    6.3 基于AODBTC的鲁棒水印算法设计
        6.3.1 水印嵌入过程
        6.3.2 水印提取过程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DDS50/62数字文档处理打印机(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学生纸质和电子教科书阅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法理学》为例[D]. 李文雨泽. 浙江大学, 2021
  • [2]高性能透光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乔师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多场景古汉字识别方法研究[D]. 王凯丽. 武汉大学, 2020
  • [4]基于BACnet的通信协议设计与研究[D]. 柳文秀. 东南大学, 2020
  • [5]目标导向的投资管理系统移动端设计研究[D]. 胡婉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商业生态系统构建视角下手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D]. 刘佳凌.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7]商品条码印刷资格认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正军.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4)
  • [8]马疾病数据库建设及服务平台研发[D]. 谢琛.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9]阳光集团批量定制西服裁剪归拖系统分析与开发实现[D]. 曹生新. 苏州大学, 2016(05)
  • [10]基于半色调技术的数字水印技术研究[D]. 谢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DDS50/62 数字文档处理打印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