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华孝文化自信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华孝文化自信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华孝文化自信

胡泽勇

(湖北工程学院 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 乡村是孝文化的发源地,孝文化与乡村相与共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坚定孝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认知视界和实践平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乡村振兴的文化意义,以孝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孝文化自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讨论文化自信,不能割断历史,也要直面现实。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渊薮,中华文化自信内在地包含着孝文化自信;乡村作为孝文化产生的母体,有维系孝道的最深厚土壤,乡村振兴也包涵孝文化的振兴。因此,讲中华文化自信必须讲孝文化自信,讲孝文化自信必须基于乡村的实践关照。实施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1],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乡村振兴的文化意义,在乡村振兴中展示孝文化自信,通过乡村振兴实现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孝文化取向

作为当前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对未来我国乡村发展蓝图的战略规划,也是对乡村历史地位的科学定位,更是守护中华文脉,在平衡发展中实现中国梦的重大举措。

银白色金属,质软(小刀可以切割),钠的密度大于煤油小于水,熔点较低(用酒精灯加热,很快熔化),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国以农立国,传统文化建立在乡土和农耕的经济基础之上,故乡村又称为农村,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亦称之为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等)。数千年来,农村、农业和农民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为中华文明的昌盛和中华民族的自由独立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传统中国也被冠名“乡土中国”。

计算得LWT-LSSVM法与LSSVM法的MAPE值分别为1.94%与10.45%,可见基于LWT-LSSVM的预测方法精度远高于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LSSVM)。

当今,由于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的“强势”挤压,传统乡村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乡村不再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单纯“农村”,而成为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独立的社会文化群体。随着城市化的大力推进,乡村尤其是中西部乡村,大量青壮年向城市转移,家庭“空巢”、村落“空心”、田园荒芜,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和趋势。

乡村之所以衰落,经济不发达无疑是根本原因,但是,文化的流失,或者说对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的不自信,加剧了乡村的衰落。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就乡村振兴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举措。如:“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等等。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的深刻反思,从根本上强调了乡村文明的重要地位,乡村与城市这“两个文明”地应当平等相待,共存共荣。总书记的讲话,为乡村振兴吹响了号角,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于一体,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大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但归根到底是重塑乡村文明的尊严,传承乡土中国的文化血脉。

杨志宏和邱凯认为英国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由政府设立金融投资公司,金融投资公司通过评估对企业在各个不同阶段都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设立专项优惠贷款,英国政府各部门会同主要银行等投资机构,设立各项企业发展的专项优惠贷款;三是设立基金项目,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8]。

孝文化能维护乡村的主体性,保持“乡土本色”。早在上世纪30年代,新儒学的创始人梁漱溟先生就指出:“中国文化有形的根就是乡村,无形的根就是老道理。”[2]这里的“老道理”,最主要的就是儒家孝道思想(见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梁先生曾痛心地说:“我看破坏乡村最重要的还在乡间风俗习惯的改变。因为风俗习惯的改变,让乡村破坏更渐渐地到了深处。”[3]所以,乡村振兴,说到底也是孝文化的振兴。

孝文化生发于乡土社会。早期“孝”字尽管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都是农耕文明。虽然小农经济无法在本身的经济基础上更好地弘扬孝道,但是,孝观念的产生,表达的正是先民对“农的渴望和灵感”[4],是对农耕立国和农耕立身的生存方式的文化感悟。[5]14-15

孝文化不仅源于乡土,它所衍生的丰富内容也适应并巩固着乡土社会。受农耕文明熏陶而形成的乡土中国,血缘、亲缘和地缘不仅是社会关系建构的基础,也是国人的心理依托。作为乡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孝文化凝集着乡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引领着乡民的心理和行为,维系着乡村秩序,因而,乡土社会是一种孝道社会[6],乡土文化本质是孝道文化。尽管社会变迁不断冲击着农耕文化,以往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化,孝道式微,但是,乡村依然是中国社会的根本所在,“乡情”和“乡愁”还在,长幼有序的“差序格局”也是不会变的。[7]29发端于农耕文明的孝老爱亲、敦亲睦邻、仁民爱物、耕读传家、香火不灭等“老道理”依然是当代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孝道孜孜以求的自律、自治、自生、自然等乡村“善生活”,在“后乡土中国”仍然充满魅力。

第二,网红体验与宣传。我们可邀请一些网络红人来当地旅行,拍照,将客家文化弘扬出去,并且以此和大学生达成客家生态文化的美好共识。同时也以此宣传我们的公众号,通过精致低价的服务打造品牌效应。

正因为如此,习总书记对中华孝道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孝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旗帜鲜明地倡导孝文化、讲孝道讲得最多的国家领导人。2013年9月26日,总书记在会见第4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称赞道德模范“孝老爱亲,血脉情深”。[8]

2014年10月15日,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说,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9]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10]

2016年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指出,要将孝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11]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又两次提到孝文化,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12]

可以看出, 随着涡流发生器安装位置与模型旋转中心距离的增大, 附面层厚度先减小后增大, 最小值出现在安装位置距模型旋转中心20~30倍当地附面层厚度区域, 减小量约为60%, 该位置是较为合适的, 距离过大、 过小均影响涡流发生器作用的发挥.

文化自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乡村振兴,让孝文化在当代文明体系当中又一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回了自信。但是,在“后乡土中国”,传统孝道还难以完全适应社会,因此,坚定孝文化自信,不是简单地回到从前,也不是用乡村振兴来包装孝文化,而是要以此为契机,剔除其封建糟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惟有如此,才能使孝文化由自信变为“他信”,使之成为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孝文化力量

孝文化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取向,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我们找回孝文化自信,而且也为展示和坚定孝文化自信开辟了新途径。

选择我院内科1-3月份住院病人有便秘症状患者随机选取60名,随机分为2组,年龄60-92岁,平均年龄78.9岁,其中男33例,女27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综观近几年来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孝文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资源。孝文化之于乡村振兴,不仅具有全方位的“造型”功能,而且具有根本性的“塑魂”意义。

孝文化中“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的生态平等观,使儒家生态伦理观点具有了相当的理论高度[14],有助于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引导人们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重视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维护;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的资源利用观,有助于人们培养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生产伦理和消费伦理,节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贵生厚生”、“爱惜命物”的环境保护观,有利于乡村遏制滥用农药、随意处置垃圾、滥拆滥建、过度开山毁林,引导人们保护森林、动物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筑牢生态文明的最后屏障。

另一方面,可开发孝文化资源,发展非农产业。如利用散布于乡村之中的古村镇、古建筑、绿水青山等资源,建设特色小镇,打造生态景观、农业景观等,开发乡村自驾游、休闲游和健康养生游等项目;深入挖掘整理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传统技艺、传统民俗等文化遗产,以此发展传统手工业,做大做强乡村“非遗”产业。

2.汲取孝文化的生态智慧,助推乡村“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不仅体现在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国内PC构件生产设备从仿制德国设备开始,经历15年左右的发展,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PC构件生产工艺复杂,标准化程度低;PC生产设备、钢筋加工设备、混凝土搅拌设备和起重机械设备四大设备联动性差,设备功能配合工艺生产不足;生产设备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低,实际人工手动单步控制,关键工位存在大量人工作业(见图2);钢筋生产线为单一钢筋设备的简单堆砌,需要大量人工进行半成品钢筋绑扎[4];国产设备可靠性差,故障频发。这些已成为阻碍我国装配式建筑工厂化生产的主要弊端。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C语言程序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以及基本的编程能力,激发学生将编程与自身专业相结合、提升专业能力的工具。

1.激活孝文化经济资源,助推乡村“产业兴旺”。一方面,可利用孝文化资源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孝心农业”。如在产品定位上,生产“绿色、天然、无公害”农产品,塑造“舌尖上”的孝文化品牌;在产品包装上,将人们喜闻乐见的孝道图、田园风情印在产品外包装上,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在产品营销上,将具有浓厚孝文化色彩的地名申请为地理标志或者商标,将资源优势与商标价值有机结合,推动农产品的市场化。

3.挖掘孝文化的道德功能,助推 “乡风文明”。孝道是“乡风文明”的基石。乡村社会受孝文化影响较深,推动“乡风文明”,孝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充分挖掘孝文化在乡民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建设中的价值。

在孝文化浸润下形成的故乡情结、亲密人际关系、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让农民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可激发农民爱国爱乡情怀,坚定乡村生活的信念,与乡村凝聚成“命运共同体”。

孝文化“立身行道、扬名后世”的积极人生态度,有助于引导村民爱家敬业、向上向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孝道是家风的源头和核心内容,良好的家风是要通过孝道的教化而发扬光大的。家风涵养乡风,家风正乡风自然好。

(在坎坷的道路上,越是历经艰辛挫折,就越会在与困难的抗争中磨炼心志与体力,从而使我们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本文适用于成长方面的作文。)

孝道倡导的敬老孝亲、敦亲睦邻、仁民爱物、守望相助等道德文化,既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是乡村社会和谐的基础。

4.借鉴孝文化的治理经验,助推乡村“治理有效”。“熟人社会”和“半熟人社会”的乡村治理,应以自治和德治传统为基础。

孝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宝典之一。传统孝论中不仅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而且充满着对生态环境的关切。孝文化由感激“生吾之生”的恩情出发,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到“民胞物与”,将孝道不断推广延伸,最终把宇宙万物都纳入“孝的道德共同体”之中[13],其藴含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智慧对当今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孝文化也是治理文化,“孝治”堪称中国特色的基层自治。在“乡土社会”,孝文化从个人品德修养到家庭美德、乡村公德的培养,从节日俗礼到群体文化娱乐活动,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化制度[15]、农事活动、民俗习惯、村规民约、宗族祠堂、乡贤文化等,都是维系村落有序运行的重要载体,它们潜移默化,不断强化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利用孝文化富含的自治和德治资源治理乡村,“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异其宜”(《礼记·王制》),可减少成本,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孝治”与法治融于一体,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就能较好地体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理念,形成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缓解乡村治理主体弱化问题。[16]

“孝治”的独特优势在教化,其对乡村治理最直接的价值体现在和谐家庭、敦亲睦邻,维系乡村协调稳定。[17]孝德教化对于解决当今乡村存在的人际疏离、人口老龄化与“三留守”问题等,都具有直接的效用。

“以孝治村”有史可鉴,在当下亦有大量的实践样本。如北京市通州区仇庄村“以孝治村”,2010年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青州市“以孝治村”的建设经验,2013年被录入中宣部的《宣传工作》;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袁湖村村支书袁少敏“以孝治村”,带领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成功探索了“理事会+协会”的治村模式,2014年“袁少敏工作法”入选全国“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法”100例。类似个案还有很多。

5.展现孝文化的民生情怀,助推乡村“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目的。当下中国特别是乡村,还有不少贫困人口亟待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村孝道的振兴之路,也是农民的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传统孝文化中蕴涵鼓励人们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如《诗经》的“美万物盛多能备礼也”;《礼记》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论语》的“富而好礼”;《孟子》的“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曾子的“大孝不匮”;等等。

孝文化原典所强调的都是家庭物质生活充裕与人际关系和谐要有机结合。建设“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首先要借助孝文化中的精华激发乡民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另一方面,要广泛动员社会参与,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回乡创业,反哺家乡。还可用孝文化搭台招商引资,鼓励人才下乡,帮助乡村走向共同富裕。

总之,孝道对振兴乡村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坚定孝文化自信,不能空喊空谈,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三、乡村振兴战略中孝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肛瘘也称作肛管直肠瘘,为慢性感染性管道,多因肛管、直肠引发炎症进而造成邻近组织破溃所致[1]。肛瘘的发病率较高,以青年人群居多,发病率为5%左右,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2]。对于该疾病的治疗,目前临床以外科治疗为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保护肛门功能是治疗的基本原则[3]。复杂性肛瘘因为肠管内瘘口难以找到,导致术后并发症与复发率均较高,因此探讨其最佳术式非常重要[4]。本文选取84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治疗情况展开对比分析。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鲜明的孝文化取向。乡村振兴战略,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孝文化自信。有理由相信,随着乡村的振兴,孝文化必将摆脱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在新时代迎来新的春天。

首先,要全面深刻地把握孝的文化意义。孝文化的创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对孝道的高度自觉,来自于对其合理性的肯定和继承。当前对孝道的认识总体上有三大局限:局限于孝道的家庭层面和德性教化,局限于孝道的消极因素,局限于孝道的“衰落”。事实上,孝的原初内涵是多方面的,只把孝理解为善事父母是不完整的,直到今天,反馈式的孝一直是社会道德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对孝文化要辩证理解,作为民族精神的全息密码,孝是中华文明这棵大树的根,也是中国人永不褪色的“乡愁”;孝是“家文化”,也是社会、政治和生态伦理;孝不仅是人伦德性,还有丰富的知性内涵。只有提高对孝的全面认识,深刻把握孝的人文价值,剔除孝文化中的不合理成分,才能谈得上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其次,要赋予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目前,弘扬孝文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对孝文化在今日中国如何转化发展,当代孝道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见仁见智。

毫无疑问,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找准其合理内核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多视角展开。一方面,要赋予孝文化新的德性内涵,使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具体来讲,就是将孝文化从传统社会的“首德”和“全德”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要求,构建新的孝文化内容体系。即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理念,增加“民主、平等、法治、公正”的元素,着力实现孝文化的“三个转化”:即突出孝道的双向关注,既尊老敬老,又注重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和成长帮扶,由“义务本位”的“单行道”,变为“权义并重”的“双行道”;在倡导家国情怀的基础上,增强孝文化的“亲社会”意涵[18],以“乡愁”升华孝文化,小孝爱父母,中孝爱家乡,大孝爱中华;克服孝文化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冲突,过于强调自然的伦理意义而忽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等局限,树立新的天人合一观, 既善待自然, 又积极改造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9]

另一方面,要挖掘和展示孝文化的知性内涵,将孝文化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文明力量。孝文化中的以农为本、“继志述事”、“利用安身”、安老怀少、传宗接代等等,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仅仅是道德的,还有经验、知识和智慧。当前,在转化和创新孝文化方面,为避免孝的“泛化”,较多的是注重弘扬其德性内涵,而挖掘和展示其知性内涵却不足。[5]14-15事实上,挖掘、转化和创新孝文化的知性内涵同样重要。要发扬光大尊老传统,倡导“积极老年化”,利用“老把式”的经验智慧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把将孝文化资源产业化,[20]孝文化遗产转化为商品和创意产业,“孝文化搭台、产业唱戏”,把孝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孝文化中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智慧融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中,重建人与自然关系;创新传统“孝治”,强化家庭作为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的正功能,释放“新乡贤”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功能[21],为乡村治理注入新动能。当下社会所倡导的孝道农业、孝道产业、孝道生态、孝道治理、孝道扶贫等,可以说无一不是孝文化知性内涵的开发利用。转化和创新孝文化的知性内涵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大有作为。

如果我们采用上述的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对鲁迅的《药》的风格和技巧的掌握无疑会更为全面,对其主题的认识也无疑会更为深刻。比较文学的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范围,而且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国际眼光和全球视域,从而能够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考察鲁迅的文学创作的师承与创新,把握鲁迅文学主题的普遍与深刻。这种自由的思考和开放的意识,是传统的文学教学方式所不能企及的。

再次,要赋予孝文化新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孝道的表达方式和孝文化的载体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孝道应通俗化和大众化。中国人讲人伦,讲孝道,很大程度上依靠的还是理论形态的世俗化。民间社会是孝文化传承的最广阔和最主要天地。要创建符合当代民众审美情趣的孝道话语体系,不仅在内容上反映民众的诉求,而且在形式上也能够被民众所接受,特别是要便于广大民众的理解和应用。2012年全国老龄办等单位发布的新“二十四孝”,尽管还有不足,但不失为一种创新思路和范式。

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供应商与物资供应段之间搭建采购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应实现如下功能:一方面,物资供应段能够通过该系统查询到已采购物料的在途库存量、即将采购物料的生产周期、需求物料的协议价格以及当前供应商提供的可发货信息;另一方面,供应商能够通过该系统接收物资供应段下达的供应计划以及发货安排。在生产站段与物资供应段之间搭建用料管理模块,用料管理模块应能实现如下功能:一方面,物资供应段能够通过该系统查询生产站段的现有库存量与现有库存容量,能够通过该系统查询生产站段提报的生产需求计划及资金预算;另一方面,生产站段能够通过该系统查询需求物料的到货进度并能预先安排入库库位及即时生产计划。

新孝道要拓展孝文化载体。孝文化经历数千年而不衰,除了历代统治者大力宣传外,民间各种文化载体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多孝文化传承载体被破坏,因此,应努力挖掘、整理和保护好既有的孝文化载体,充分发挥孝行故事传说、礼俗节令、族规家训、志书谱牒、宗族祠堂、忠孝牌坊等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应注重运用现代元素创造新的孝文化载体,使孝文化在新时代文化空间内完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技术,征集评选新孝子,塑造和传播新时代的孝星模范;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基础,设立各类“孝文化节”,打造“我们的节日”;重新确立家庭道德教育主体地位,传家训,修家谱,重家教;重建乡村、社区公共教化场所和民间信仰空间[22],建造孝文化主题公园、孝文化墙、文化礼堂和道德讲堂,广泛设立居家养老中心,为居民提供精神文化生活场地,为传承并创新孝文化提供实践空间;面向市场和大众,激活民间表演艺术、传统技艺、传统民俗等孝文化遗产,推进孝文化元素向旅游、健康、食品等行业领域渗透,开发和推广一批大众认同的孝文化标识,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孝文化品牌;推进孝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园建设,设立孝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新孝道要善于利用外来文化。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尊老敬老方式。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注意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自己。近些年,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在民间悄然流行,对此,我们不应简单地将其斥之为崇洋媚外,而应理解为孝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拓展。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已形成一系列较成熟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欧美国家也通过专项立法等举措加强对家庭养老的支持,这些有益做法应积极借鉴。

新孝道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法律政策的调控作用。行孝不是单纯的私事,与国家制度设计息息相关。孝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明,政府行为及国家法律政策的保驾护航,对孝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孝文化的转化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常回家看看”,感知群众冷暖;要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倡导良好社会风尚;要健全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切实承担好经济供养责任;要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对子女赡养父母予以就业、创业、税收、购房、休假等方面的优惠奖励;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法律支撑体系,规范社会养老行为;要把“孝”作为培养选拔和考核领导干部的标准,以孝促廉,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另外,政府对孝文化的转化发展要加以正确引导,避免庸俗化。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日益走上世界舞台,孝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应成为孝文化转化发展的题中之义。

[参 考 文 献]

[1] 潘鲁生.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意义[J].中国政协,2018(4):84.

[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2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713.

[3]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605.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7.

[5] 罗移山,邹素萍. 孝的文化内涵[J].孝感学院学报,2010(5).

[6] 杨柳新.孝道伦理与乡土社会生活的重建[J].齐鲁学刊,2015(3):6.

[7]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8.

[9]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6(1).

[10]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11] 习近平.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29(1).

[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3] 李仁君.论儒家孝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2014(6):120.

[14] 剑声.儒家孝论中的生态伦理观点[J].古籍研究,2002(4):112.

[15] 朱启臻.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智慧[N].光明日报,2018-02-24(9).

[16] 谭英.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孝文化与乡村治理[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6):39.

[17] 朱启臻,梁栋:村落教育与乡村治理秩序重构[J].人民论坛,2015(2):25 .

[18] 郑自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孝文化传承探讨[J].伦理学研究, 2017(3):113.

[19] 魏世梅.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科学转化[J].理论导刊,2008(3):59.

[20] 彭桂芳.试论孝文化资源产业化的价值及基本思路——以孝感市为例[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1):24-27.

[21] 徐勇.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16(10):26.

[22] 赵法生.城乡社区需要祭祖公共场所[N].光明日报,2017-01-21(11).

Self -confidence of 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Hu Zeyong

(Filial Piety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ogan ,Hubei 432000,China )

Abstract :The countryside is the cradl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they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provides a lively cognitive horizon and practice platform for consolidating the self-confidenc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To implement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spiri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t is a must to fully grasp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rural vitalization, promote rural vitalization with the confidenc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thus realiz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rural 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self-confidenc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 2019-01-12

基金项目: 湖北思想库课题项目(HBSXK2018094)

作者简介: 胡泽勇(1965- ),男,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学院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中图分类号: B82-0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824( 2019) 02-0030-06

(责任编辑:祝春娥)

标签:;  ;  ;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华孝文化自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