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视化在气候传播中的价值及策略论文

数据可视化在气候传播中的价值及策略论文

数据可视化在气候传播中的价值及策略

张永宁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气候变化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数据可视化在气候传播深度化、通俗化、互动化等方面的价值,并从移动端发展、数据挖掘及交互可视化等角度分析了未来数据可视化在气候传播议题上的策略。

关键词: 气候传播;气候变化;数据可视化;数据新闻;环境报道;科学传播

随着气候变暖问题的加剧,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各界密切关注的话题。现在,气候变化已经不仅是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成为关乎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健康等方面的复杂议题。

唐人杜荀鹤曾经写过一首七绝《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小诗不正是年轻人青春成长的写照吗?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是年轻时期,人最宝贵的岁月是青春岁月。那个时期,年轻人就像春天破土而出的树苗,钻出土层,顶开岩石,扶摇直上,不畏惧艰难险阻,笑对一切疾风暴雨,不为名利,不谙世故,只有一腔热血,一种信念,一种追求。《沱河记忆》正是这样一部充满了乐观向上精神取向的长篇小说,“不仅没有渲染知青在乡村经历的苦难,甚至很少能让读者感受到知青下乡的痛苦” [3] 52,一扫有些知青小说充斥的悲戚之色。它就像一曲中原知青生活的田园牧歌,自然宁静,寥远旷达。

气候变化其复杂性在于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但体现了科学的不确定性、大自然的多重性,又关乎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因此,广泛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气候科学素养,同时推进全社会将气候变化认知转化为保护自然环境的行动是气候传播的重要任务。

在班主任与学生比较激烈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因为师生双方都在气头上,班主任不能立即找学生做思想工作,否则容易激化矛盾,引发学生逆反心理。应该给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此时班主任可以趁机调整情绪,查找教育失败的原因,选择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在双方冷静下来后再谈心,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Ogasawara R等[17]比较了耐力运动和阻力运动的次序对大鼠骨骼肌mTOR 信号及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AMPK磷酸化在先阻力后耐力次序后增多。而Akt和mTOR的磷酸化在两种次序下均增加,但在先耐力后阻力次序下增加幅度较大,且伴有蛋白合成的明显增加。马延超等[18]拟建立一次性大强度耐力运动动物模型, 运动时间60 min,观察AMPK活性变化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在运动后1h、2h、6h组mTORSer2448磷酸化显著性下降,结果还提示,AMPK活性升高,可能通过降低AktSer473磷酸化,抑制Akt-mTOR 信号通路。本研究结果与之比较一致。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的定义,“气候传播(气候变化传播)”是有关气候变化信息与知识的社会传播活动,它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为行动目标。[1]

在日益发展的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气候传播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改善气候传播的效果,必须学会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讲好气候故事,使气候传播更加接地气,更有“温度”、“深度”和“亲切度”,让公众从气候传播中真切感受到气候变化。

当前,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据王彬彬团队2017年发布的《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传播认知报告2017》披露:94.4%的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75.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八成受访者对气候变化表示担心。[2]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公众气候变化意识提高是一个长期话题,任务艰巨而又急需解决。

优质护理模式可以帮助患者顺利的达到疾病预期治疗效果,该项护理模式通过将护理质量全面提升,为患者开展心理干预、健康宣教以及运动和用药指导等,将患者的负性情绪消除,同时将其治疗的依从性提升,对其生存质量及预后的改善有利。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较对照组低,生存质量评分则高于对照组。因优质护理模式可以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锻炼依从性提升,在改善患者机体抵抗能力的同时提升其血压水平控制效果,将由于血压居高不下所致的相关病症改善,减轻疾病反复以及疾病症状对其正常生活产生的影响,提升其生存质量。

一、当前气候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气象行业每天都在产生大量而丰富的数据。如今,整个中国气象局气候数据时间跨度在60年左右,所保存的数据量在4-5PB 左右,每年大概增加数百个TB。[4]气候变化是一个历时性的渐变过程,在大数据时代,可以充分挖掘气象大数据背后的气候变化科学事实和故事,并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向公众传播。

气候传播工作者很多并不是气象相关专业出身,其气候科学素养有待提高,而限于评价机制,气象科学工作者普遍不愿意从事气候传播或气候科普。面向社会传播的气候变化科普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甚至混淆基本概念,比如“天气”和“气候”不分,过分夸大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给人以恐慌的感觉从而导致怀疑论。公众在得不到科学准确的气候信息,各种消息泥沙俱下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选择相信各种“谣言”。

(一)信息传播“不易懂”公众不愿看

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公众认知有一定的门槛。然而,长期以来,气候传播方式传统,以大段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为主,不管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人,都难以消化其科学知识。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与公众阅读习惯相适应的气候传播作品很少,基本仍以大部头、缺乏交互的传统式单向传播为主,公众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因此,公众虽然关注气候变化,但是气候传播的作品却很难形成大众热议的“爆款”,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信息传递“不准确”公众有误解

具体来说,气候变化传播存在“三不”问题:

(三)气候传播“不接地气”公众不关注

气候变化具有不可见和不可预知性,其导致的危害和问题从时间和空间来说,公众难以感知得到。当前气候传播内容更多停留在说教式宣传或者毫无感情的数字传递上,在影响的阐述上,也多选择与公众的生活较为遥远因而难以引起共鸣的对象,例如冰川、北极熊。从形式来说,目前的传播仍较为传统,与当下公众信息接收习惯有一定的距离,缺乏可感知、可互动的传播形式,因此难以引起公众的关注,造成受众缺少了解进而采纳气候变化信息的主观能动性,更难以转化为自觉的环保行动。

二、数据可视化在气候传播中的价值

换而言之,气候科普需要科学合理的普及方式。如何让公众能够理解科学、参与科学、共享科学过程,进而转化成正确的社会行为?这是气候传播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所在。

长期以来,气候传播的方式粗暴而简单,多以灌输式的报道和口号式的宣传为主,未能让公众充分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性和严峻性,同时,与水污染、白色垃圾等其他环境问题相比,气候变化相对来说更为抽象、复杂,具有不可预见性和难以感知性。气候变化还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很多公众对气候问题还存在疑问,科学界和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着脱钩现象。可以说,相比高风险的气候变化,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复杂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依然远远不足,处于“高风险,低认知”的状态。[3]

临床药师建议给予依诺肝素钠40mg sc q12h,患者双足疼痛好转,夜间睡眠尚可,左脚脚趾紫色未见明显好转,右脚脚趾紫色较前有明显好转。

什么是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技术起源可追溯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主要含义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以图表、地图、标签云、动画或任何使内容更容易理解的图形方式来呈现数据。[5]

(一)数据可视化让气候传播深度化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气候传播的视觉传播时代已经到来,图形、表格、地图、漫画动画以及视频等各种可视化形式可以提高气候信息传播的效率,能够化繁为简,增加信息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气候数据可视化可以跳出“气象”,关注气候变化相关的各个领域,通过“气候+”大数据融合分析,公众可以真切感知气候变化对自身生活、健康等各方面的影响。例如,中国天气网针对气候变化对葡萄酒影响,制作了《气候变化你喝的葡萄酒味道变化了吗?》数据可视化图表,作品将气候数据和葡萄酒生产相关数据融合分析,直观告诉公众我国葡萄酒生产区域和口感正在悄然发生变动,在葡萄酒行业和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例如,中国气象局中国天气网关注中国气候变化议题,将全国各地自1951年-2016年的气温变化制作成40 秒的《中国66年气温变化历程》的大数据可视化地图视频,完整展现了66年来每年全国气温变化的情况,一反数字的枯燥,形象震撼,公众能直观地从颜色的变化中感受数据背后隐含的气候变化事实,传播效果非常显著,还曾在2017年波恩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上向世界播放。

(二)数据可视化让气候传播通俗化

当前信息爆炸,海量的大数据容易造成有用信息被淹没,用户阅读习惯碎片化,在新闻报道中,连篇累牍的汇报数字很难引起受众的注意,而简明清晰的数据图表或动画视频更能吸引受众注意力。同时,通过气象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挖掘出不为人所广泛知晓或出乎意料的气候变化“冷知识”,增强气候传播的深度,从小角度中瞥见气候变化的大主题,视角新颖,见解独到。

入选标准[2]: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良好;镜检时没有发现滴虫和酵母菌;伴有外阴瘙痒和灼热的症状;入院前3个月内没有使用雌激素类药物。

(三)数据可视化让气候传播互动化

数据可视化可以增加公众在气候传播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可以打通公众气候变化认知的“最后一公里”,从而让气候变化课题变得不再遥远和晦涩,而是具体可感。例如,中国天气网制作了《你家四季边长还是短了?》交互数据可视化,网友可以直观看到全国春夏秋冬四季长度的变化,还可以查询自己所在地区的每个季节的长短变化,气候变化的问题转化为可以感知可量化可看得见的,网友对于气候变暖的事实认知更加深刻。

三、数据可视化在气候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要想提升气候传播的效果,应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学科知识的复杂性和交叉性,充分运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在信息采集、展示方式及传播途径等方面都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传播平台和渠道,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增加可读性、趣味性,要特别加强新兴的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的应用。

(一)向移动端进军 气候变化开启“小屏”微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大屏”已逐渐被“小屏”超越,公众大量涌入“小屏”,按照用户在哪,战场就在哪的原则,在制作数据可视化气候传播作品时,无论是策划选题、可视化制作、语言风格、版面编排和互动形式都应该遵循小屏优先原则,充分考虑受众的信息接受效度,提升传播效果。

(二)挖掘数据 拓展气候传播深度广度

虽然现在公众碎片化阅读趋势明显,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假知识泥沙俱下,大家对于有深度、有信度,客观有度的深度传播报道有强烈需求,因此气候数据可视化应加强气象数据价值挖掘,提升深度,不仅分析是什么,更要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尽量对提高“预测性”分析报道的比重。此外,还应该加强数据的跨界融合分析,跳出气候圈,从社会、历史、生活等各方面讲述气候变化故事,增加其广度。例如中国天气网《数据会说话》栏目,从与气象高敏感度的交通、电力、航空、餐饮、用户行为等多个行业入手,精心制作气象与行业数据融合深度分析的数据新闻。[6]

(三)交互可视化 构建气候传播融媒体发展格局

未来,气候数据可视化作品中要增加交互可视化功能的比重,并可以充分考虑增强交互网页、虚拟技术、航拍、虚拟植入技术、现实增强技术新技术在气候传播领域的应用,玩出新花样,紧贴新时代,推动气候传播的技术和方法创新,构建融媒体发展的格局。

四、结语

在气候传播过程中,为了提升传播的效果,需要想方设法将将气候变化信息变得趣味化,显性化,其中数据可视化区别于以往对气候数据的简单展示,其挖掘的内容、表现的手段和传播渠道对于气候传播的创新和效果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激发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议题的理解、意识和行动等。

参考文献:

[1]郑保卫,李玉洁.论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J].国际新闻界,2011(11):56-62.

[2]让世界听见中国公众的气候变化心声——《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传播认知报告2017》英文版发布.[EB/OL].http://news.weather.com.cn/2017/11/2799783.shtml.2017-11-05.

[3]李晓喻.气候变化让人“无处可逃”专家热议如何自救[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0-12/5372623.shtml,2013年10月12日.

[4]沈文海.气象数据的“大数据应用”浅析——《大数据时代》思维变革的适用性探讨[J].中国信息化,2014(11):20-31

[5]李健,王丽萍,刘瑞.美国的大数据研发计划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3,45(1):17-23.

[6]张硕,张永宁.大数据时代气象数据新闻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天气网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22):126-128.

作者简介: 张永宁(1983-),山东招远人,硕士,研究方向:公众气象服务、气候传播、气象数据可视化。

标签:;  ;  ;  ;  ;  ;  ;  

数据可视化在气候传播中的价值及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