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自尊研究

高中生自尊研究

杨辉[1]2016年在《高中生自尊、成就动机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结合分层取样和整体取样的方法抽取山东省肥城市587名高中生被试,采用《自尊量表(SES)》、《成就动机量表》、《中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用以了解当前高中生的自尊、成就动机与学习倦怠状况,同时对叁个变量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SPSS19.0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高中生自尊处于一个中等偏高水平。高中生自尊在班级类别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重点班学生自尊水平显着高于普通班。(2)高中生成就动机处于中等偏高水平。高中生追求成功动机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男生追求成功动机显着高于女生;在年级变量上也存在显着差异,高一年级追求成功动机显着高于高二、高叁。高中生成就动机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非独生子女成就动机显着高于独生子女。(3)高中生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高中生学习倦怠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男生学习倦怠感显着高于女生;在班级类别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普通班学习倦怠感显着高于重点班;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高二、高叁年级学习倦怠感显着高于高一。(4)高中生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学习低效能感因子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即高中生自尊水平越高,学习低效能感越低。(5)高中生追求成功动机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即高中生追求成功动机水平越高,学习倦怠水平越低;避免失败动机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即高中生避免失败动机水平越高,学习倦怠水平越高。(6)高中生自尊对学习低效能感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高中生追求成功动机对学习倦怠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避免失败动机对学习倦怠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结论:高中生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高自尊学生的学习低效能感较低,且追求成功动机对学习倦怠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避免失败动机对学习倦怠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

刘雯婷[2]2014年在《不同自尊类型高中生归因方式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自尊,作为研究自我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关于自尊的研究,涉猎到各个年龄阶段,却对高中生这一特殊的年龄段关注甚少。在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中,自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尊的不同类型会影响高中生的归因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最终形成产生影响,也与高中生的学业成绩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在广泛综合国内外对自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本土化的高中生自尊问卷和自编的内隐联想测验程序对于高中生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进行分别的测量和分类,探讨高中生自尊发展的总体状况。其次采用MMCS归因问卷分别探讨不同类型高中生的归因方式。四种类型包括高外显自尊高内隐自尊、高外显自尊低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高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低内隐自尊组。并探讨四种不同自尊类型高中生归因方式与他们的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如下:(1)高中生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发展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各个自尊维度的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男女生发展水平在归属感维度上有差异,男生发展较好。其他各维度及总体的外显自尊男生女生发展水平基本相当。在高中生的内隐自尊方面,男生得分显着高于女生。高中生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年级差异,都是高一得分最低,高叁得分最高。高一至高叁呈上升趋势。(2)在对于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两方面的归因上,高中生表现出内归因趋势,并且认为努力因素的重要性高于能力。不同自尊类型对高中生在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上的归因有不同的影响。除了低外显自尊高内隐自尊组的高中生将学业上的和生活中的失败都归于外在的原因,其他自尊类型的高中生还是能够形成积极良好的内归因方式;高中生的归因方式与其自尊类型有着密切的联系。(3)高中生的学业成绩也受其自尊类型的影响。与内控型高中生相比,外控型高中生的学习得分较高,且差异显着。不同的自尊类型也同样影响高中生的学业成绩。其中,得分最高的是高外显自尊低内隐自尊组,得分最低的是低外显自尊高内隐自尊组。

郑文彧[3]2013年在《高中生自尊水平研究》文中指出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对自己获得正向的、积极的评价和体验,它对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和高水平自尊有着积极的影响。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不断趋于成熟,由于他们面临着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只能埋头苦读无暇他顾。家长和老师也同样十分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忽略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高中生的自尊水平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无锡市区四所不同类型学校的高中生的问卷调查和部分个案访谈,考察了高中生自尊水平的基本状况,分析了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对高中生自尊水平的影响,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对策。研究结果显示,无锡市区高中生总体自尊水平良好,得分为31.32,为高水平自尊。其中自尊水平得分最小值为10分,最大值为40分,反映出无锡市区高中生的自尊水平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并且研究发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对高中生自尊水平都影响。其中,无锡市区高中生的自尊水平在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学校类型、是为学生干部、学业成绩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性别、家庭类型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与此同时,高中生的自尊水平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自身外表也有一定的关系。自尊水平的发对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应该发挥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社区)各自的教育优势,建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文化教育叁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补充,形成教育合力,为提高高中生的自尊水平提供一个和谐环境,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柴志叶[4]2017年在《高中生家庭功能、自尊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幸福感属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不同的哲学背景,幸福感分为两种研究取向:主观幸福感(简称SWB)和心理幸福感(简称PWB)。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心理幸福感是对人的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和潜能的实现程度的评价。目前国内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为普遍,而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从石家庄、邢台、衡水抽取叁所高中,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自尊量表》和《心理幸福感量表》对高一到高叁600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高中生家庭功能、自尊以及心理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并探讨叁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中高中生家庭功能发挥良好。高中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在性别、生源地、年级、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主要照顾者层面,高中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差异显着,均为父母同时照顾得分最高。(2)本研究中大部分高中生的自尊水平较高,高中生自尊水平在性别上差异显着,在年级、生源地、独生与否、主要照顾者上不存在显着差异。(3)本研究中高中生心理幸福感整体来看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其中在个人成长、与别人积极的关系两个维度上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幸福感;心理幸福感总分在性别上无显着差异,只在个人成长、与别人积极的关系两个维度上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幸福感;心理幸福感总分及各维度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心理幸福感总分在年级上无显着差异,只在个人成长维度上高叁年级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幸福感;不同照顾者的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总分上没有显着差异,在掌控环境、与别人积极的关系这两个维度上差异显着,均为父母同时照顾心理幸福感水平最高。(4)高中生家庭功能、自尊与心理幸福感叁个变量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5)自尊在家庭功能与心理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石彩虹[5]2007年在《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也编制了或修订了一些测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量表,但这些研究中还没有见到“自我和谐”因素的介入。因此本研究选取“自我和谐”这一因素,来考查父母教养方式在高中生自我和谐、自尊和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高中生的自我和谐、自尊、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依据整群分层抽样的原则,抽取了济南、菏泽市各一所高中的高一、高二年级各2个班,共498名高中生,运用装订成册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自我和谐量表(SCCS)、自尊调查表(SES)和作者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分别做了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自尊和心理健康的状况描述和差异分析,以及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自尊、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着的城乡、性别和独生/非独生差异,具体表现是:城市父母对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但同时也给子女较多的过分干涉;农村父亲给其子女的惩罚严厉较多。女孩子较多的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男孩子更多的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父母给予独生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但母亲对独生子女的拒绝否认也多于非独生子女。2、高中生的自我和谐存在显着的城乡差异,城市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高于农村学生。男生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程度高于女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自我和谐程度没有差异。高一学生的灵活性高于高二年级学生。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高中生的自尊水平不存在城乡、性别和年级差异。3、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着的城乡、性别、年级和独生/非独生差异,城市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农村学生。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生,并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和多数因子上存在显着的差异。高二学生好于高一,但二者的差异较小。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4、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自我和谐和自尊存在密切关系。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自我和谐和自尊水平的提高。相反,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阻碍子女自我和谐和自尊的发展。5、父母教养方式的多数因子与高中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和总分存在显着相关,但有些相关关系在控制了自我和谐或者自尊因子后变得不显着,可以推论,有些父母教养方式因子是通过自我和谐或者自尊的中介作用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6、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自我和谐、自尊、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某些因子对高中生的自我和谐、自尊、心理健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自我和谐的多数因子能较好预测自尊和心理健康的水平。

何朝峰[6]2008年在《高中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文中指出自尊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与内隐联想测验相结合的方法,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考察了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验证了外显自尊与外显攻击性、内隐攻击性的关系,考察了内隐自尊与外显攻击性、内隐攻击性的关系,检验了内隐自尊在外显自尊与攻击性之间的调节作用,探讨了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分离分别与内隐攻击性、外显攻击性的关系。研究一以250名高中生(高一、高二、高叁)为被试,修订了Buss和Perry的攻击性问卷,修订后的问卷包括躯体攻击、语言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维度,共28个项目。进而,以187名高中生(高一、高二、高叁)为被试对正式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测量我国高中生的攻击性。研究二以某普通高中210名学生(高一、高二和高叁)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内隐联想测验相结合的方法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上考察了自尊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问卷包括Rosenberg自尊量表和研究一修订的攻击性问卷,内隐测量包括内隐自尊IAT(内隐联想测验)和内隐攻击性IAT。通过上述两个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高中生外显自尊与外显攻击性有显着的负相关,与内隐攻击性无显着的相关;(2)高中生内隐自尊与外显攻击性、内隐攻击性无显着的相关;(3)内隐自尊在外显自尊与外显攻击性的敌意之间起调节作用;(4)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分离与外显攻击性有显着的正相关,即个体的外显自尊越高于内隐自尊,个体的外显攻击性越强。

王敏[7]2017年在《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嫉妒心理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嫉妒心理进行探索,并考察叁者间的关系,进一步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和启示。本研究采用岳冬梅等(1993)修订的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季益富、于欣(1993)翻译并修订的中文版自尊量表(SES)和Bringle自我报告嫉妒量表为测量工具,对河北廊坊和保定的叁所中学的500名高中生进行施测,根据数据结果,对基本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分析,并分析了叁个变量之间的两两关系,发现了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嫉妒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和嫉妒在部分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显着。2、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嫉妒及其部分维度上,两两相关显着。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偏爱与自尊显着正相关,与嫉妒显着负相关;自尊与嫉妒显着负相关。3、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偏爱对嫉妒正向预测,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嫉妒负向预测。4、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拒绝否认对自尊正向预测,母亲惩罚严厉对自尊负向预测。5、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嫉妒之间起中介作用。具体为:自尊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嫉妒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尊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嫉妒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在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嫉妒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谢文涛[8]2016年在《聋哑高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心理学上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心理学上有很多关于聋哑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研究的群体主要有聋哑大学生、聋哑初中生、聋哑儿童,但很少有针对聋哑高中生的研究。随着我国特教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关聋哑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应得到重视。在已有的研究中,社会支持与自尊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聋哑初中生和聋哑大学生,有关聋哑高中生社会支持和自尊的研究不是很多,特别是聋哑高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特别少。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特殊学校的聋哑高中生,样本来自山东、安徽、河南叁省特殊学校的学生,共119人。研究内容包括社会支持、自尊、主观幸福感叁部分,着重探讨叁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中使用的测量工具包括:肖水源(1986)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罗森伯格(1965)的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简称SES)和张兴贵(2003)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聋哑高中生社会支持水平总体处在中等水平,性别、城乡之间差异不显着;在年级上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2)聋哑高中生自尊总体处在中等水平,性别、年级、城乡之间因素上差异不显着;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的差异。(3)聋哑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处在中等水平,性别、城乡之间、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上差异不显着;在年级上存在显着的差异。(4)社会支持、自尊对聋哑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均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石玉[9]2013年在《高中生自尊、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的认知,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态度和评价,它是青少年自我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弹性是个体的一种特质或能力,是个体对于逆境和危机的正向适应过程,使个体能够灵活的适应多变的内外环境。应对方式是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反映,是个体面对压力时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本文主要研究高中生的自尊、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以山西省晋城市和长治市的几所中学的621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探讨高中生的自尊、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高中生的自尊水平在不同性别上差异显着,男生的自尊水平显着高于女生的自尊水平;在不同年级上差异显着,自尊水平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高二<高叁<高一;在是否班干部上差异显着,班干部的自尊高于非班干部的自尊。心理弹性在家庭结构上差异显着,非离异家庭的高中生心理弹性水平高于离异家庭的高中生心理弹性水平。个人力在年级上差异显着;在是否班干部上差异较为显着,班干部的个人力大于非班干部的个人力;在家庭结构上差异较为显着,表现为非离异家庭高中生的个人力大于离异家庭高中生的个人力。支持力在性别上差异显着,女生的支持力显着高于男生;在家庭结构上差异显着,非离异家庭高中生的支持力高于离异家庭高中生的支持力。成熟型应对方式在年级上差异显着,高一的成熟型应对方式大于高二;在是否班干部上差异显着,班干部的成熟型应对方式显着高于非班干部的成熟型应对方式。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在年级上差异较为显着,高二年级的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大于高一;在家庭结构上差异显着,离异家庭的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大于非离异家庭的不成熟型应对方式。混合型应对方式在性别上差异显着,男生的混合型应对方式大于女生;在家庭结构上差异显着,离异家庭的混合型应对方式大于非离异家庭的混合型应对方式。自尊与心理弹性及其各因子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自尊与成熟型应对方式存在显着正相关;自尊与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存在显着负相关;自尊与混合型应对方式存在负相关;心理弹性及其各因子与成熟型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正相关;心理弹性及其各因子与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之间存在负相关;心理弹性及其各因子与混合型应对方式之间存在负相关。高中生的自尊和心理弹性均对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且其与成熟型应对方式有正向预测作用,对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和混合型应对方式起负向预测作用。高中生的心理弹性在自尊和应对方式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即自尊既可以直接影响应对方式,也可以通过心理弹性间接的影响应对方式。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高中生发展好的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刘冬梅[10]2016年在《高中生家庭功能、自尊与网络欺负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叁所高中学校为调查对象。采用家庭功能量表(FACESⅡ-CV)、自尊量表(SES)和网络欺负量表(CBI),探讨家庭功能、自尊与网络欺负叁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具体得到以下的结果:(1)家庭功能在年级、家庭情况和生源地上存在显着差异;家庭亲密度在年级、家庭情况和生源地上存在显着差异。家庭适应性在年级、家庭情况和生源地上存在显着差异。高中生自尊在性别、年级和独生子女上存在显着差异。网络欺负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2)家庭功能与自尊呈正相关,家庭功能良好会促进个体的自尊水平;家庭功能与网络欺负与受欺负存在负相关。家庭功能总体水平越好,个体网络欺负行为与网络欺负受行为发生的频率越低。自尊与网络欺负与受欺负存在负相关。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网络欺负与受欺负行为发生的频率越高。(3)家庭功能与自尊对网络欺负有预测作用,对网络受欺负不具备预测作用。(4)自尊在家庭功能与网络欺负之间起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自尊、成就动机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 杨辉. 郑州大学. 2016

[2]. 不同自尊类型高中生归因方式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 刘雯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3]. 高中生自尊水平研究[D]. 郑文彧.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4]. 高中生家庭功能、自尊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柴志叶.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5].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 石彩虹.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6]. 高中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D]. 何朝峰. 河南大学. 2008

[7].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嫉妒心理的关系研究[D]. 王敏. 河北大学. 2017

[8]. 聋哑高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 谢文涛. 鲁东大学. 2016

[9]. 高中生自尊、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 石玉. 河北师范大学. 2013

[10]. 高中生家庭功能、自尊与网络欺负的相关研究[D]. 刘冬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高中生自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