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研究论文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研究论文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研究

王立仁 高 畅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 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的实现受横向知识逻辑和纵向发展逻辑的协同制约,这也是其内在逻辑的集中体现。当前,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断层脱节现象、较为突出的简单重复现象以及滞后甚至倒置现象。立足于现实困境分析,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路径构建要从独立性、连续性、递进性三个层面实现有效衔接,进而构建具有系统性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体系。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有效衔接;大中小学段

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是整体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关键一环,也是系统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本文立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以有效衔接为抓手,在明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的现实困境加以考察,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衔接路径构建建议。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多种,一般依据指标体系结构、指标内涵、决策专家偏好、数据的可得情况具体而定。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DEMATEL与ANP方法的关联权重确定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研究表明,血脂异常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1]。表观遗传学修饰可导致遗传性的表型变异[2],其中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的一种主要修饰方式[3],是可逆的DNA自然化学的修饰方式。环境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表观遗传修饰的变化,导致血脂异常。国内对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RANK)基因甲基化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RANK基因甲基化在新疆老年男性中的分布情况,及其甲基化程度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关系。

一、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结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教育对象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2]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不同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包括动态的教学内容、学习内容,也包括静态的教材内容,是以学科课堂教学为载体,具有系统性、学科性、理论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学科课程教育内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是指大中小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设置具有阶段性、连贯性、层次性,能够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相承、螺旋上升的科学内容体系。其中,有效衔接的实现必然受到横向知识逻辑和纵向发展逻辑的制约。

(一)横向知识逻辑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呈现为知识、能力、规范、价值观等不同层次结构,其中相关知识内容是其他层次水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理论知识所具有的逻辑性、系统性则是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有序性的内在规定性之所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现为以核心知识为基础,围绕核心知识向外延伸广度,向下延伸深度,前序知识内容为后序知识的理解和讲授提供基础和铺垫,后序知识内容则是前序知识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从而逐步构建起具有内在逻辑性的思想政治知识网络系统。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构成了高中及大学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为其他两大理论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科学指导;政治经济学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具体分析和运用,并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根据;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归宿。三大理论之间相互联系,彼此承接,前后贯通,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

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意指不同主题或学段之间的内容能够具有连续性和过渡性,前一内容的学习为后一内容提供条件和铺垫,后一内容则是作为前一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扩展,使得每一学段的课程内容能够适应该学段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经验。但是反观当前的教学实践,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断层脱节现象,即不同学段学习主题之间缺乏过渡、连接和铺垫,导致新旧学习内容之间存在断层、分离以及缺失现象。具体来说大中小不同学段之间内容衔接的断层脱节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纵向发展逻辑

目前,学界针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衔接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党和国家也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中提出战略要求,为进一步构建系统化的德育内容体系指明了方向。可以说,从总体来看我国大中小学段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在有效衔接的实践中能够呈现出较高的连贯性、层次性、递进性。但当前大中小学校在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问题上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反复性和渐进性的统一。[10]大中小学段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内含着核心教学主题的反复出现和必要的交叉重叠,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是整体学段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内在要求。但是反复和重叠并不意味着对同一内容、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讲解和同一水平的目标要求,而是立足同教学主题的内容深度与广度的逐步提高、拓展。但是反观当前大中小学段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在衔接过程中不同学段及同一学段内部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现象突出,缺乏区分度和独立性。一方面,同一学段内部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衔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简单重复现象。如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中有关宪法规定的我国国家性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机构职权等内容与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与义务”中的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第三单元“人民当家做主”中有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以及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中的民主政治建设、政府依法行政等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另一方面,大中小不同学段之间在内容衔接的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区分度,简单重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学段之间。如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中与九年级上册中有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的内容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重叠,且教材论述存在较高的雷同,包括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我国基本制度的内容及优越性,我国的国家机构组成和职责以及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途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相关内容在初中教材中都已涉及,而高中教材相关内容的论述逻辑与深度与初中高度重合。同时,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多的简单重复现象。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六章第三节中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内容与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相关内容有重复。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关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内容与高中哲学部分知识点和逻辑脉络高度一致,内容深度也存在雷同现象。

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的现实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际教学中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归根结底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4]因此,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不仅体现在基于知识内在逻辑基础上的横向知识网络的构建,更关注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和教育规律基础上的具有阶段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的纵向发展逻辑。具体来说,纵向发展逻辑即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衔接要关注体现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品德形成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和道德发展都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前一阶段的习得为后一阶段的发展提供前提,不同阶段之间不能跳过或逆转,要呈现出一种渐进的发展过程。如学生的认知发展呈现出由主要依靠感性直观的形象思维逐渐转变为理性辩证的抽象思维,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元认知能力以及记忆力逐渐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则由被动服从和避免惩罚的他律道德阶段发展为主动接受和自觉遵守法律的自律阶段,并最终依据辩证、抽象的自我道德准则作出道德判断。[5]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6]随着学生的成长,其交往关系和社会环境逐渐扩大,呈现出由单一、私人化向多样、公共化扩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要将学生变化的社会交往环境纳入到不同阶段的学习中,如学生学习内容的背景资料在不同学段呈现出由家庭、学校、社区到社会、国家和世界的不同层次性。大中小不同学段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将内容设置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发展阶段相配合,与不断扩展的生活经验相重叠,既要有侧重地选取符合该阶段的教育内容,体现阶段性和有序性,又要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规划,注意不同阶段间的过渡,体现渐进性和连贯性。

(一)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断层脱节现象

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视理论知识的逻辑性,“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而其彻底性和说服力必须以逻辑清晰、前后连贯、互为关联的有效衔接为前提。以知识逻辑为内在依据的有效衔接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本质和核心思想,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其逐步构建和完善的知识网络也有助于学生的自主理解、深化和拓展,为学生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思维和思想方法提供了“脚手架”。如在大中小学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其遵循的内在知识逻辑线索为规则规范、生活法律常识、法律体系、法律理念等内容,体现了涉及内容的逐渐广泛,内容层次的逐渐深化,从而构成了以法律知识为核心的系统性知识网络。

(1)在员工对“职业健康与安全措施”的满意度评价中,本文依据文献,设计出如下二级评价指标:企业安全生产情况(U111)、企业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设施(U112)和企业提供定期的健康检查(U113)。

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不仅要体现连续性、层次性,更要从不同学段的纵向发展中体现出渐进性,即知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思维难度逐步提升、内容的思辨性和抽象性不断凸显,使得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表现为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但是反观当前不同学段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甚至倒置现象,即课程内容滞后于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生活经验,甚至出现难度降低、由抽象到具体的层次倒置现象。具体来说,一方面,大中小学段的衔接过程中课程内容设置滞后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生活实践经验。其中,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内容衔接较好体现了渐进性,将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与学科逻辑紧密结合,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为主逐步扩展到以政治教育、法治教育为核心。而随着高中及大学学生抽象思维及辩证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学生对于现实世界背后的价值追问及终极思考逐渐代替了简单的现象描述和常识性知识讲授,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逐渐增强。但是反观当前的高中、大学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多以重复性知识描述为主,体现为浅层次知识理解和掌握,缺乏深层次的辩证、重构与创造性思考。如更多的关注是什么、有什么优越性或以系统性的党政文件为教学内容,但是对于制度及政策背后所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传统、国际比较等探究性、辩证性思考较少。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段的内容衔接存在一定的层次倒置现象,体现为有些内容深度和难度随着学生年龄成长反而出现了降低和减弱。如在道德教育层面,高中必修三《哲学生活》中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层面涉及了道德选择标准和道德观,而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却从行为规范的层面提出要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使得高中抽象辩证层面的道德教育回落到具体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层面。在法治教育层面,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与九年级上册涉及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思辨,而在高中《政治生活》中则要求对政治制度、法治建设成就、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等具体内容进行阐述,也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到简单的内容层次倒置。

第一,高中学段在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层面存在缺失和脱节。在心理教育层面,小学、初中以及大学教材中都部分涉及了如何适应新生活、如何开启新一阶段的学习等有关心理健康和学习指导等方面的衔接过渡性学习内容,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及三年级起始单元都涉及了适应新环境、如何学习等衔接性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则涉及了中学生活的新要求、新目标和新变化,以及如何学习,青春期的变化等过渡性内容;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绪论及前两章内容涉及了人生发展、大学生活展望、大学生的使命与目标等内容。在道德教育层面,小学、初中以及大学阶段都注重对学生的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而高中则没有提及。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7]《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诚实守信”“邻里生活讲道德”“关心弱势群体”;[8]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9]大学思修课则中对道德发展、借鉴、公民道德准则等内容进行讲授。第二,初中及高中缺少有关职业道德、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及大学思修课的相关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而普及高中义务教育正在逐步实施,这意味着初中及高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面临着选择职业、就业等现实问题,而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在这一学段的脱节和断层则不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因此,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关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为学生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提供过渡和衔接。第三,高中学段在法治教育层面,缺少生活法律常识的讲授,仅仅将其作为高考选考政治的课程内容而不是必修内容来学习,这意味着很大一部分不继续升学的学生可能缺乏相应的法律常识,也不具备在生活中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的实际能力。而在初中及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将该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生活法律常识内容作为必修内容面向全体学生。

(二)课程内容之间的简单重复现象突出

总之,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需要将学科知识逻辑与生活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实际发展有机结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实际和生活经验,选取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课程内容,并按照知识理论的内在逻辑对课程内容之间的过渡和衔接进行合理编排,使得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形象、理性抽象再到辩证思维,从个体、社会再到国家、世界的发展逻辑。

(三)课程内容存在滞后甚至倒置现象

五是希望国家尽快完善金融监管的各类法律与法规。要抓紧修改、整理和完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以及《保险法》《担保法》《证券法》等金融法规;尽早出台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管法规和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退出等法规,从而为制度化、规范化的金融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为金融监管中出现的顺周期性提供逆周期监管的科学的法律体系。

三、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的路径构建

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的路径构建,就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实际为背景,将具有独立性和阶段性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加以整合、过渡、融汇贯通,从而促进各个学段在纵向发展中实现循序递进、螺旋上升,并逐步构建起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开放性的内容体系。

(一)有所侧重,强化各学段内容独立性

各学段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独立性是指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生活经验,有侧重、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以保证不同学段课程内容具有较高的区分度、独立性和阶段性。对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区分有助于避免课程内容无意义的简单重复现象,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因材施教,使得教学内容更加有的放矢,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阶段性,并为构建具有连续性、递进性的教学内容体系提供基础条件。具体来说,小学阶段处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具有奠基性和全民性。因此,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应以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能够了解基本人际规范并积极与人交往,形成热爱生活、乐于探究、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同时,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以感性、直观、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因此,教学内容的呈现要以生活逻辑代替学科逻辑,力求展现形象、直观、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学阶段则属于小学到大学的过渡阶段,在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11]因此,这一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要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既要具有基本的完整性,同时也要与大学的课程内容适度衔接。由于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终阶段,因此,在初中学段要以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基础,以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为核心,保证学生在初中学段能够对基本国情、法律常识、职业道德等内容基本了解,促进初中学段内容的完整性、独立性。而高中学段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得到发展,并面临着客观升学压力,其教学内容应以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思想教育为主,穿插有关职业选择、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心理调适等内容。其中,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的内容要与初中相关内容相区分,内容要求提升为从国际对比、历史传统、学科思维等更广泛的视角对同一问题的本质、特征、意义、经验等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展开探究、论述并产生创造性成果。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熟发展的关键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逐渐增强,抽象思维逐渐代替形象思维。因此,这一阶段课程内容要以思想性、理论性、辩证性为核心统整相关政治、道德、思想及法律教育内容,注重从抽象价值观和辩证思维的角度审视现实问题和现存秩序,从理论深度、思维张力及历史维度等层面对高中内容进行超越,并灵活地辅以适当的心理教育内容,适应学生实际需要。

(二)前后贯通,保证各学段内容连续性

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的连续性是指同一学段及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衔接能够既横向贯通,逐步实现学科知识网络体系的扩展延伸,又纵向连贯,保证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过渡性和承接性。建立在课程内容独立性基础之上的连续性能够有效避免断层、脱节现象,保证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在不同阶段发展的连续性,强调知识之间的横向贯通和衔接过渡,是阶段性与连续性、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首先,要重视不同学段起始章节内容的衔接性和过渡性。每一学段的起始章节是学生形成该学段内容总体印象和学科形象评价的关键,对后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由于不同学段内容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区分度,在起始章节增加过渡性内容也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新一阶段的课程学习提供“脚手架”。具体来说,在过渡性章节内容中,可以向学生展示本学期的核心学习主题并构建具有逻辑性的知识网络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本学段学习任务和主要学科概念。同时,也可以针对本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适当增添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学科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其次,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连续性以学习主题的适当重复为基础。体现学科本质内容和核心思想的学习主题需要在反复出现的基础上,对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拓展和延伸,以通过必要的重复性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容量和思维水平。具体来说,小学与初中在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相关内容层面需要存在主题交叉和重叠,初中与高中在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层面存在主题重叠,高中与大学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层面也存在必要重复。第三,通过构建各学段反映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审视各学段内容的衔接情况并灵活地加以修正,以减少跨学段的断层和脱节现象。具体来说,可以从思想、政治、法治、心理、道德层面对内容进行初步划分,并依据该学段的具体内容对上一层次进行补充和丰富,再进一步考察不同学段在各层次的遗漏、断层、简单重复等现象,教师再依据课时情况灵活地穿插具有承接性和过渡性的教学内容以构建起不同学段较为完整的学科知识网络。

(三)循序渐进,实现各学段内容递升性

大中小学段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内容在同一水平阶段的停滞甚至倒置,而是要从整体上保证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水平在方向上的递升性,这也是大中小学段课程内容有效衔接的本质规定性之所在。实现各学段内容的递升性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不断扩展的内在要求,又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相适应,其实质就是大中小不同学段内容水平能够实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层次清晰、前后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有机内容整体。实现大中小不同学段内容的递升性需要树立整体思维,从整体上统筹、协调、规划不同学段及同一学段的内容要素及具体知识点,从而构建起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系统化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体系。具体来说内容的递升性既体现为知识广度的扩展,也体现为知识深度的增加。一方面,随着各学段学生生活经验的拓展和实际需要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内容也需要遵循生活逻辑的内在规律,将逐渐扩展的生活经验纳入到现有学科知识网络中,逐步扩充知识容量以拓展知识的广度。如随着学生的成长发展,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背景逐渐由个体、家庭、学校、社区到社会、国家、国际、人类命运共同体,道德教育的内容逐渐由行为规范、个人品德、人际交往规则到家庭美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体现为知识在广度上的逐层次递进。另一方面,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所具有的超越性、渐进性,要求相对应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随着不同学段的学习在理论性、抽象性、辩证性层面逐渐提升,通过知识深度的增加逐步促进思维深度、思维张力和思维创造力的培养。如通过整体规划大中小不同学段的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实现在小学阶段着重培养政治情感,对家乡、民族及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初中阶段着重掌握基本国情即初步政治认知,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实体、国际政治地位是什么以及优越性的浅层理解;高中阶段逐渐提升内容的抽象性、理论性,通过强调内容的特点、本质、比较、历史、原因等深层次理解促进相关政治内容的更高阶段的理性政治认知,并关注积极政治行为的塑造;大学阶段则更加注重内容的思想性和辩证性,通过深入到现存政治秩序背后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价值理念,促进学生个体进行自主探究、建构、创造,并逐渐形成个体政治价值观进而指导政治行为参与。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3-19(001).

[2] 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建构[J] .思想理论教育,2014,(02):16-2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4] 郑敬斌,王立仁.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构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4-17.

[5] 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10版)[M] .吕红梅,姚梅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54-57.

[6]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10] 邱伟光.中小学和大学德育内容有效衔接探析[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03):12.

[11] 郑敬斌,王立仁.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J] .教育科学研究,2012,(04):57-61.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618(2019)04-0018-06

栏目主持人:佘双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黄立清)

标签:;  ;  ;  ;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