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实效思考论文_侯梦佳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实效思考论文_侯梦佳

(西南大学银翔实验中学,重庆 合川 400715)

摘要:俗语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它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德育在做人修身、建功立业中的重要作用,在号召实现中国梦的当今时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同时体现了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师应当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文本,在润物无声中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基础教育改革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施行)》指出,课堂功能不仅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技能的使用,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启发,引起思考,加强文化素养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德育教育渗透十分重要,教师应认识到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情感,通过文本内容精确提炼其内在展示出的人文素养、德育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塑造良好的德育品格。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昭示了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进行德育渗透,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更好地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在解读文本时,应当有意识的将文本内容提炼与德育目标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设计进行优化,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建设,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1]。初中阶段德育目标是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如果教师把教学内容一味地放到知识的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中,而忽略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精神,则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人文素养因素,让学生汲取到做人修身的人文道德,促进素质教育健康、全面发展[2]。

二、提升教师个人素养,助力德育教育渗透

孙绍振教授曾语“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的目的是要塑造有丰富情感和智慧的心灵。”教育的艺术就是影响人生,面对每一个性格、资质迥异的学生,对于人本身的道德修养启发与塑造才是教育的灵魂之所在。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让课堂显得十分枯燥,只注重对知识的简单传授,教师缺乏对学生解读文本的引导,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参与创新意识,从而遗憾的将提取文本中德育教育的机会错失。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并有合理设计课堂的技巧,引导学生在文本中主动发现、挖掘、提炼、总结其传递出的人文德育素养内容。

(一)有效钻研利用教材,挖掘德育教育要素

教材的设计蕴含着不同阶段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时不仅要参透内容,更应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这需要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对德育要素做必要的探索,努力钻研教材内容。一堂好课,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不仅要为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还要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初中语文课本中糅合了中外名家经典篇目,这些文学作品除了可以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还有丰富的人文德育因素。例如在执教诸葛亮《诫子书》一文中,作者通过一封家书对儿子提出了学习、做人两方面的要求和殷切期望,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是引导学生要用内心的恬淡与宁静来立下志向,教师应点明展开该部分讲解和引导,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培养。教师应注意构建属于自己的教材解读体系,这些文本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道德修养的形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加强对教师培训,提升教学育人水平

教师的成长与进步绝不应是固步自封的,通过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风貌才足够引导学生提升德育综合素养[3]。首先要加强初中语文教师的地思想政治和师德培训。可以通过讲座、专题研讨、座谈会、培训等方式进行,提倡多走走、多看看、多交流,在互相交流中交换教学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沟通、交流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研修班、培训班,也鼓励自学与实践,从而提升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德育素质。

三、注重经典诵读,渗透德育教育

“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在当下在青少年中提倡经典阅读,还有迫切性。在教学中初中语文诵读选取了经典古籍《论语》、《礼记》中的部分,也可根据新课标选取《西游记》《白洋淀记事》《湘行散记》《朝花夕拾》等现代文阅读,文中皆包含智慧和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启示。例如在执教《论语》的《述而》一则中写道,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为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这是对学生为人处事的启迪,引导学生懂得对于君子来说不义之财不可取,要有思辨的能力和道德要求。再如对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课解读时,引导学生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得人的精,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将该种精神运用到学生的学习、对自我要求以及对人生规划中去。这些经典犹如一把打开道德修养世界的钥匙,通过经典诵读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德育教育需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若要让学生自主在文本中解读提炼出德育内容的理解,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出和谐、轻松、民主的开放性课堂环境,保证学生有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德育观的启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发问,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形成“三问”意识。例如在教授《秋天的怀念》这一篇目时,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师生互动不仅可以做学生思想上的导师,更能启发学生对孝道的思考,反思对家人交往与关系,而启发学生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是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五、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铸造任务,不能因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教师应主动探索将知识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办法,这对学生能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文明、陶冶情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身心、德育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芳.试析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4(12):64.

[2]夏洪梅.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4(4):19-19.

[3]代朝凤.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M].《课外语文》,2016(1):164-164.

[4]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东人民出版社,余映潮,2013.

作者简介:侯梦佳(1990.02-),女,蒙古族,内蒙古人,研究生,西南大学银翔实验中学,中教二级语文教师。

论文作者:侯梦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实效思考论文_侯梦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