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_金融风暴论文

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_金融风暴论文

“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泡沫经济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人类社会开始步入市场经济时代,“泡沫经济”就与人类形影相随。从世界上首例“泡沫经济”事件——荷兰“郁金香球茎大恐慌”算起,到目前为止,“泡沫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已有360年之久,可谓渊源流长。时至今日,“泡沫经济”阴魂不散。

一、“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英国以及芬兰,都因“泡沫”破灭而产生过程度不同的金融危机。但“泡沫经济”导致全局性金融危机的“经典之作”却发生在日本。进入1995年以来,日本金融业的运气极其不佳,坏消息频频传出,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年初,东京协和、安全两家信用社发生挤兑宣告破产,由日本银行(日本的中央银行)和民间金融机构双方各出资200亿日元组建“东京共同银行”,接管两家破产金融机构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7月份,柯斯摩信用社又发生挤兑被停止部分业务。8月份,宇宙、木津两家信用社宣布破产。9月份,兵库银行又创下日本战后第一宗银行倒闭案。11月初,日本大和银行因长期非法交易美国国债,导致1100亿日元的巨额亏损。美国联邦和纽约州银行管理当局联合下令,限令大和银行在美国的17家分行及大和信托投资公司必须在3个月内结束在美国的一切业务,撤离美国,并规定大和银行3年内不得在美国重新开展金融业务。与此同时,美国联邦大陪审团还指控大和银行非法隐瞒其纽约分行高达11亿美元的交易损失。12月份,日本金融机构在美又爆丑闻。日本野村国际证券公司因违反股票交易规定(未按规定维持足够的资本和现金准备,并提供不实财务资料),被纽约股票交易所处以100万美元的罚款。日本金融产业危机四伏。究其根源,一方面源于管理政策及体制问题,另一方面最根本的问题是源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金融机构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或不良债权。在“泡沫”膨胀时,日本金融机构以股票投资及房地产贷款或投资为主要资产的价格脱离其价值象吹气球一样迅速膨胀,而在“泡沫”破灭时,资产价格迅速回落,资产价格甚至低于其实际价值。在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一方以隐形收益(帐面价值与市价之差)的形成增减;而负债一方即使资产价格下跌,也仍以原数额保留下来,由此造成了资产负债的失衡。就金融机构而言,其资产构成包括两个部分:①有价证券。②对企业的债权。有价证券因价格狂跌会带来巨额经济损失,至于对企业的债权会因为企业破产倒闭等原因出现“悬空”现象而难以收回,最终形成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或不良债权。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①持有证券因价格跌落造成亏空损失而形成的不良资产;②因借款企业破产不能收回债务而形成的不良资产;③因借款企业经营困难需延期(一般在6个月以上)偿还债务而形成的不良资产;④主要贷给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利息减免债权。持有不良资产的日本金融机构不仅有城市银行、长期信用银行、信托银行三大系统的21家商业银行,还包括地方银行、金库、信用社等。日本大藏省认为,日本金融业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美国货币当局也指出,日本金融业目前的不良资产数额是美国金融界最糟糕的1990年的2倍多。据日本大藏省银行业务厅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1995年底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数额已达50万亿日元(而日本全国银行的自有资本总额仅30万亿日元)。若加上其它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则日本整个金融界拥有的不良资产将超过60万亿日元,日本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资不抵债”局面。日本金融危机的后果极为严重,不仅降低了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具体说:①导致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誉等级急剧下降;②日本金融业信誉的下降使日本金融机构从国际金融市场筹资的成本上升,难度增加;③导致日本金融机构破产频繁;④形成了日本金融机构的合并风潮;⑤日本各大银行被迫退出欧洲金融市场,把重点转向亚洲市场;⑥可能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拥有近2万亿日元的负债,同时也购买了价值4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及股票,这些负债及资产一旦出现“流动性”问题,必然冲击国际金融市场。

二、几个主要国家对金融危机的拯救方式

(一)英国对本国金融危机的拯救方式。

70年代英国的中级银行在放松金融政策背景下,迅速扩大与不动产有关的融资。由于地价急剧下跌,使中级银行出现资产负债总量及结构失衡,其经营陷入严重危机。本来,中级银行是不受政府监督部门监管的贷款业者,出现经营危机后,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存款者的利益,迅速组建了信用管理委员会,通过该委员会对中级银行进行审查,并授意英格兰银行(英国的中央银行)向中级银行提供救济融资。与此同时,该委员会积极开展活动,动员民间银行筹集资金向中级银行提供救济融资。英国对中级银行的拯救方式体现了英政府严格贯彻民间银行自己负责的原则,在当时信用管理委员会筹集的12亿英镑(相当于当时英国GNP的2%左右)中,英格兰银行负担部分仅占10%,其余的90%由民间银行自行筹集。

(二)芬兰对本国金融危机的拯救方式。

90年代,芬兰由于资产价格急剧下跌,信用风险严重。为拯救银行,芬兰建立了政府保证基金,以向芬兰储蓄银行出资贷款、承兑优先股的形式注入财政资金。1991—1993年,芬兰政府投入的资金额达830亿马克,为GDP的20%左右。为使银行经营转入健全发展的轨道,芬兰银行将延期90天以上偿还的贷款都计入不良债权,并及时公布银行的财务内容,加深国民对信用危机的理解与认识,顺利实现了对金融体系的改革。

(三)美国对本国金融危机的拯救方式。

美国70年代利率的提高在80年代给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带来了特别的问题。这些机构通过吸收存款获得资金,它们的资金主要用于发放住宅抵押贷款,这些贷款通常利率固定,期限甚长,当利率在70年代提高时,许多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发现,它们为了保持存款所必须支付的利率要高于抵押贷款上所收取的利率(这些利率是在利率很低的时候确定的)。结果,它们蒙受了巨大损失:互助储蓄银行于1981年损失了46亿美元,1982年损失了34亿美元。这种利率风险导致储蓄贷款协会及互助储蓄银行(二者统称“储蓄贷款组合”)纷纷破产倒闭。储蓄贷款协会由1975年的4931家减少到1985年的3244家,减少了1/3;而互助储蓄银行的机构数在1980~1982年两年间减少了8%。1987年美国“股票十月风潮”导致股市“泡沫”破灭,使美国储蓄贷款组合的业务活动“雪上加霜”——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亟待清算。为此,美国为清算储蓄贷款组合(S&L),于1989年建立了整理信托公社(RTC)。截止到1992年,RTC接管的不良金融资产达4190亿美元。RTC通过卖出这些资产收回债权,而不能收回的部分才由政府负担。美国政府对RTC的筹资要通过议会的审查,在审查批准的基础上才能投入财政资金。

(四)日本对本国金融危机的拯救方式。

日本对陷入经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拯救并无统一方式,历史上采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①民间机构间通过协商,实行兼并或收购;②接受存款保险机构的援助,进行兼并、收购;③解散有问题的金融机构;④由存款保险机构支付存款保险,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宣布破产;⑤由政府(日本银行)出资组建新银行接管有问题的金融机构的业务。采取第五种方法则要动用国家资金,政府干预的色彩较重。为表明中央银行的立场,日本银行总裁最近公布了由中央银行出资或贷款救济陷入金融危机的金融机构的三原则,即只有出现下述情况,日本银行才会干预:①如果没有日本银行的参与,就会动摇存款者的信心,并可能动摇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秩序,危害金融体系的全局;②没有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日本银行所提供的资金是必不可少的;③严格澄清破产金融机构经营者、股东、出资者各自的责任,杜绝违背行业道德的混乱经营。

三、现实思考

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机不仅不可避免而且也很有必要。因为投机活动在市场经济中有助于发现价格,实现市场均衡,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没有投机活动,整个市场就会缺乏流动性,价格也就无从形成。但是,投机的市场功能只能在适度的前提下,或与投资活动结合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时,才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单纯的投机对经济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有人形象地认为,在生产或流通领域,投机与投资的成份比例若为3/7,则投机有利于经济发展,若二者的比例为7/3,则肯定会出现“泡沫经济”景观。这种形象思维虽然简单,但说明了投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保持“适度”的重要性。然而,要想让投机活动保持在“适度”水平,就要特别研究投机产生的“温床”或根源,加强市场的有效监督与管理。我国1992~1993年间出现的房地产“泡沫”,是因为有了国家鼓励机关富余人员“下海”经商的楔机;1995年发生臭名昭著的“327违规事件”,是因为市场监控不力;1995年证券回购“泡沫”的产生,是因为没有《证券法》来约束人们的投机行为,结果是在回购“泡沫”破灭时,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出现兑付困难、相互间产生了严重的金融“三角债”。上述“泡沫”事件或多或少地导致金融机构产生新的不良资产或不良债权。我国金融机构拥有15%的不良资产且呈增长趋势,1992~1995年间的若干“泡沫”事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情况若继续下去,我国会不会出现类似日本那样的金融危机恐怕无人敢打“保票”。因此,防范“泡沫”经济引发金融危机是我国当前一项最为迫切的重要任务。

标签:;  ;  ;  ;  ;  ;  ;  ;  ;  

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