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是幼儿成长的标志_亲子成长论文

“任性”是幼儿成长的标志_亲子成长论文

“任性”是幼儿长大的信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任性论文,信号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任性”,首先要反思的是孩子真的“任性”吗?“任性”是不是成人强加给孩子的一个标签?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来说,幼儿的“任性”表现跟他们的心理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可以说“任性”是幼儿长大的信号。家长要注意信号背后隐藏的心理发育秘密。

信号一:已经开始想象

3岁左右的幼儿“都是认真的”——这种现象在儿童心理学中被称为“自我中心主义”,就是说,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受到其尚未成熟的神经系统和幼稚的思维能力制约,往往会把自己的想象都当成现实。但这种想象却又往往与现实脱节。比如,一个小女孩认定自己是白雪公主,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她也会坚持要穿漂亮的公主裙,而不愿意接受家长要她穿的厚棉衣。这种被家长认为是“任性”,甚至不可理喻的举动,在孩子看来却是很正常的:因为我是白雪公主,我就一定要穿公主裙,否则我就不是公主了!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常常被家长认为“爱撒谎”。孩子会一本正经地告诉家长说他昨天干了什么事情——而事实上没有。比如他会说他把“奥特曼”打哭了等等。孩子认为这些都是真的,因为他曾经“真实”地想象过这些事情。这个阶段要持续一两年,有的也可能会延续到6、7岁,直到“守恒”现象出现,才会完全认清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区别。

信号二:已经学会保护自己

幼儿成长到3岁左右,会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防御机制——这是一种避免受到伤害的策略。幼儿的防御机制主要表现为“精神症性防御机制”(如受害幻想、否认现实、歪曲现实等等)和“不成熟性防御机制”(如把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感受归之于别人,通过幻想或退缩来回避现实的矛盾冲突,把自己设想为身体不舒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并因此而拥有谴责别人的权利,为了获得别人的注意而做一些愚蠢的或具有挑衅性的行为,直接发泄冲动等等)。幼儿运用防御机制不是不健康心理的反映,而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中正常的行为表现。防御机制表现为孩子会把自己幻想为卡通人物中的某个英雄,这样孩子通常表现得比较“好斗”。比如家长也许碰到过这样的尴尬:路上碰到某个熟人,大人会要求孩子打招呼,而孩子要么是往大人身后躲避,要么可能一开口就是“打你”或“砍死你”之类很不得体的话。当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问题时,常常就用一个“不”字来表达。很多孩子甚至还没理解成人的指令到底是什么,他已经作出一种防御了,而他作出这种防御是出于本能而不是故意。但是他们此时的表现就很有可能被成人指责为“任性”、“发疯”。

信号三:开始思考和探索

随着孩子言语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不断发展,他也可能会故意做一些和成人对抗的举动,说一些跟成人的意愿和指令相反的话,来试探成人的反应。就是说,他们是在“逗你玩”。实际上他们通过这样的游戏方式来练习语言技能和交往策略。比如,在饭桌上,在你没有禁止孩子用手抓饭菜吃之前,他都很正常,而当你提醒他不要用手抓饭菜时,他可能会故意用手去抓饭菜,这时他的表情应该是笑嘻嘻的、快乐的。请家长注意,孩子此时不是在向你挑战,而是在思考和探索。他们需要得到来自成人的反馈,以检验或矫正他们学到的各种交往技巧。

信号四:已经有个性

我看到一些文章,说孩子会在2岁左右出现“第一次反抗期”,6岁左右(也有的说是11、12岁)又会出现“第二次反抗期”。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与其说是“反抗期”,还不如准确地说是“反抗成人意志期”。以所谓“第一反抗期”的年龄阶段来说,正好是幼儿自我意识萌发的关键阶段,是幼儿个性和创造性初步得到表现的时期。这个阶段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上一般被称为“第一次心理诞生期”。我觉得称之为“诞生期”比称之为“反抗期”更合理,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身心发育的正常的或正向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反常的或逆反的过程。其实,孩子哪里是要故意与成人对抗呢?只要成人不去有意与孩子对抗,有“他正在成长”的意识就已经是万幸了!况且,不同孩子的个体差异也非常大,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必然会出现“反抗期”的。

信号五:要求没有得到满足

当然也不排除在孩子身上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反抗或任性。如孩子的正当欲求根本得不到满足(哪怕是替代性的满足)时,或者孩子的确产生了成人根本就满足不了的过分的欲求(如要求大人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玩)时,都会与成人发生直接冲突。关于孩子的欲求问题,西方的很多研究都表明,在幼儿时期,欲望的过分满足将会导致人格障碍,如孩子容易变得自私、不爱惜财物,长大后也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甚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欲求的过分缺乏同样也会导致人格障碍。因此,对于这样的任性,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度,而且眼光要放得长远些,看到孩子的未来。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虽然我的学术专业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但是我却无法对如何教育孩子提出具体的意见。我觉得每个孩子都不相同(也没必要相同),所以不可能(也不必要)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教育孩子。如果非要给家长们有所建议的话,那么就只有一条原则:尊重与理解孩子。以这条原则为基础,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用,都能把孩子教育成才。

标签:;  ;  ;  

“任性”是幼儿成长的标志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