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治理能力和生态景观建设论文_赵亚杰

摘要:随着雄安新区“1+N”规划体系与“1+N”政策体系的逐项出台与落实,如何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促进北部地区的区域和经济发展、弥合首都与周围的工业农村地区的经济差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此,本文针对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治理能力和生态景观建设的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雄安新区;防洪治理;生态建设;具体研究

1 引言

中国各河流流域对中国国民的生活存在较大的联系,具体的表现在水利工程和防洪的建设。水利工程可以利用河流流域提高中国国民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河流流域存在不可控因素,使得中国河流流域中的洪涝灾害现象较为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对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治理水利工程重点建设的同时,还应重视堤防和防洪建设的准备。因此,水利工程堤防、防洪建设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方式,为了更好的发展工程建设和经济的发展,针对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治理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2 景观生态及防洪治理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

景观生态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30年代,其含义为景观与景观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支配和分析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景观即是不同土地类型所构成的综合体。景观生态作为一门工业革命发展后期所产生理论研究问题,尤其关注人类及其活动对自然世界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的影响。

雄安新区的建立,在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之外,更重要的探讨出一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样板。未来的规划设计将达到一种森林、湿地、绿地环绕,功能完整,满足生活于此的工作者和居民各方面的需求。水利工程堤防和防洪建设,在保证中国国民经济和财产建设同时,可以促进中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水利工程堤防、防洪的建设。而景观生态设计融合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等多学科知识,注重生态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对于雄安新区的建设具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3 雄安新区整体水环境现状以及新安北堤地质状况

3.1 雄安新区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

雄安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16mm,降雨多集中在6~8月。雄安新区所处的保定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水资源总量分别为567mm和29.78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6.20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22.23亿m3。2016年保定市人均水资源量为287m3。新区水资源总量为1.73亿m3,其中90%以上为地下水资源。另外,雄安新区内水系比较丰富,包括了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白洋淀位于大清河水系中下游,水域面积约366km2,淀区内有143个淀泊,3700余条沟渠。这表明雄安新区具有发展成生态之城、绿色之城的水系基础。白洋淀为Ⅴ类中度污染水质,部分区域为劣Ⅴ类水质。对流域水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农业方面。2015年,保定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0516.9万吨;新区主要是农业方面污染,新区三县2015年化肥(折纯量)施用量为32800吨,农药使用量1174吨,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分别为0.38吨/公顷和0.02吨/公顷,这对当地的水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2 雄安新区(新安北堤)区域地质状况分析

工程区位于雄安新区安新县境内安新码头及以北4公里。工程区属于河北平原区,地貌类型属于太行山东部冲湖积平原区,总体地形比较平坦,呈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变化相对平缓,地面高程4.90m~9.50m,安新县城附近地面高程为6.00~7.00m。根据地质勘察成果及区域地质资料,工程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堆积(Qs),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3alp 4),第四系全新统冲湖积(Q2all 4),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1alp 4),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Qalp 3)地层。岩性主要有中粗砂、粉细砂、砂壤土、壤土、黏土及素填土、杂填土等。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新区抗震基本设防烈度为Ⅶ度,考虑新区防洪安全,新安北堤及建筑物均按Ⅶ度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0.2g。如图1所示。

图1 雄安新区起步区位置示意图

工程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地层中的孔隙潜水,2019年8月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一般0.5~7.9m(包括堤顶钻孔),主要富存于砂土和黏性土孔隙内。淀区有地表水且水量充足,主要接受上游河道汇入及雨季大气降水补给。

3.3 堤身土体质量评价

堤防附近河道及沟壑内大部分存在地表水体。据室内土的渗透试验可知,各土层渗透系数一般在10-2~10-7cm/s之间,属强~极微透水层,渗透性变化比较大。地表水对普通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环境土对混凝土具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和钢结构均具微腐蚀。工程区最大冻土深度约68cm。堤基应注意砂性土的渗透稳定问题,堤基饱和砂土液化问题,施工排水问题,建基面清基问题,地基土局部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冻胀问题等。建筑物应注意桥梁施工的地表水、地下水的问题,饱和砂土液化问题,开挖边坡稳定问题,桩基造孔粉细砂成孔问题等。

3.4 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度分析

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度用来表示某区域水资源对于该地区发展支持的情况,用可供使用的水资源总量与发展用水量的比值来表示。当两者比值大于1时,表明水资源是能够满足当地发展需要的,水资源的利用是可持续的。当两者比值小于1时,表明当地的用水规模超出了水资源实际可承载规模,水资源是被超负荷利用的,所以长远看水资源的利用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发展会越来越受到水资源的制约。

据此,本文计算出2015年新区的水资源赤字为0.8亿m3,水资源可持续度为0.684。相比而言,河北和北京的赤字更大,特别是河北省,水资源赤字达52.1亿m3。从可持续度看,河北和北京的水资源可持续度略高于雄安新区,分别为0.722和0.702。也就是说,京冀地区(包括雄安新区)总体都属于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当前水资源的可持续度都比较低,当地的水资源量不足以支撑当地水资源消耗,需要采用其他方式和手段来弥补水资源的短缺。

4 提升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治理和生态景观建设措施研究

4.1 依据雄安新区整体发展总体布局确定防洪标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城市发展已由过去的工业集聚区、经济集聚区、人口集聚区和“摊大饼式”的发模式,转变为组团型发展模式。组团型城市多是由于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影响分隔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组团式城市布局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关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组团之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这是总结大城市病采取的有效应对措施,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模式。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确定了一主城、五组团、多节点的发展布局,确定主城区防洪标准200年一遇、五组团防洪标准100年一遇、特色小镇防洪标准原则上50年一遇的防洪布局。

4.2 服从流域或区域防洪做好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规划

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具体规划过程中,要对雄安新区新安北堤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要对雄安新区新安北堤中的防洪规划内容的具体范围以及深度情况进行研究。流域或区域防洪规划期间,应注重对整个流域防洪格局情况的治理,提高对具体工程以及工程在应用过程中运行方案的深入研究,雄安新区新安北堤作为流域中的一个关键点,在该点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研究深度有限,这将会对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规划具体工作的开展造成相应的影响。因此,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规划期间,应当在流域防洪规划的具体指导下,具有针对性地开展与流域相关的雄安新区新安北堤上下游治理方案,确保雄安新区新安北堤最终的防洪规划与流域区域规划可以保持一致,雄安新区新安北堤范围内的流域性工程要与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工程的最终规划相一致,同时,也允许与流域防洪工程的具体规划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性。

4.3 推进雄安新区防洪规划建设整体实施

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专项规划是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雄安新区防洪安全的重要保障。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和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部署,省市县乡村逐级开展规划编制,形成“五级两规”完整的规划体系,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刚性和约束性。应组织指导各县抓紧按照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要求和具体部署,组织开展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雄安新区新安北堤越来越成为人民首选和最重要的生活聚集地,如果雄安新区新安北堤发生洪水灾害,损失将难以估量,越来越不可承受,作为水利行业、水利人,必须扛起这份责任,挑起这份重担。按照《防洪法》的规定,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治理工程由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在制定推进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确定完成时限、督促地方政府加快建设的同时,结合大中型水库建设、主要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国家投资政策,积极支持地方政府推进防洪工程按照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进行达标建设,力争经过“十四五”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新安北堤全部实现防洪达标,为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4.4 完善雄安新区水安全治理重点领域

4.4.1 调水与节水并重,构建供给可靠、利用高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在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都会对承载力产生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等量水资源投入、产出较大的地区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相反,通过过度投入水资源来取得产出的地区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就比较高。一是坚持空间均衡、全区域配置的原则,统筹配置当地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以及引黄入冀补淀水、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水等多种水源。二是在综合考虑其他区域经济社会合理用水和生态环境基本用水的基础上,统筹调整新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南水北调水水量分配指标。三是考虑未来将雄安新区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后续规划供水范围,有力保障新区长远水资源安全。四是立足生态修复,划定新区和淀区生态保护红线,秉承系统治理原则,林水一体推进,广泛开展造林绿化行动,注重总结完善新区“千年秀林”的做法,改善植被条件,逐步涵养扩大内生水源,需要指出的是,在确定生态修复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尤其是森林植被营造时,必须要在考虑当地降雨量选择适当的植被建设规模,量水而行,乔灌草相互结合,人工营造和自然封育相结合,借助自然之力恢复森林植被。

4.4.2 减排与治污并重,建立全过程水环境治理体系

一是雄安新区及周边和上游地区协同制定产业政策,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空间准入和环境准入的清单式管理要求,落实规划和环评的刚性约束,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引领,同时,注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二是划定白洋淀淀区、淀边缓冲区、生态保障区、生态屏障区、水源涵养区等各类功能区,实施差异化的分区治理管控策略。三是提出白洋淀流域沿线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岸线、河段、区域、产业以及相关管理措施,不符合要求占用岸线、河段、土地和布局的产业,必须无条件退出,严控在中上游沿岸地区布局新建重化工项目。在处理回收利用环节,突破现有技术标准,探索与新城功能定位和流域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新高标准。

以流域河流、淀区水环境容量和水质保护为目标要求,创新建立排放水质与地表水体环境质量对接、污染物近零排放等新技术标准,建立区域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体系,研究出台《大清河水系水污染排放标准》,实施入淀河流水质目标管理,从更大流域范围和体系减少水污染物的排放。摒弃通常达标即可排放的做法,重新确定新区的排污标准,要按照纳污能力确定排放总量,再结合区域人口和产业规模进行倒算,确定新区更高的排污标准,以确保实现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目标,而在建议制定和落实规划时,参照美国迈阿密等国际先进湿地保护经验,在白洋淀周边建设缓冲区,根据排放物具体种类和分解要求,进行植物选择性种植,实现处理达标后的污水在缓冲区再次进行有针对性高效吸收分解,之后再排入天然淀区湿地。

4.5 加强湿地、河流等有机联系,促进生态建设发展

白洋淀为芯,众多河流水系为生态廊道的生态网络体系,以白洋淀的系统治理带动整个流域生态功能的修复。开展上游安各庄、西大洋、王快、龙门等水库的联合调度,逐步恢复白沟引河、萍河、瀑河、曹河、府河、唐河、孝义河、潴龙河等8条入淀河流水系廊道功能,串联兰沟洼、白洋淀和文安洼3大湿地系统,保障赵王新河、大清河通畅,形成流域上下游和区域内外互连互通、联动联调、丰枯互补、管理高效的水生态修复网。加强新区生态用水保障。一是建立融合上游水库调水、引黄入冀补淀、南水北调等多途径、常态化生态补水机制,保障下游河道枯水期生态基流和白洋淀生态用水需求,发展节水农业和低耗水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径流量下降和地下水渗漏,增加天然入淀水量,恢复雄安新区和白洋淀水-生态-环境系统内循环。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具体工程建设中要以此为基础,坚持长期谋划,将生态文明思想一以贯之,稳扎稳打,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一步步推进、久久为功。充分认识新区水安全治理尤其是白洋淀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两年能够见效,必须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准备,咬定目标不偏移,坚定有序推进工作,切忌急功近利。在工作中着力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形成规划、建设、工程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对照国家在生态保护、生态补偿、水污染防治、节水等方面的最新理念和要求,实现理念、规划、措施、技术和政策持续升级,将新区打造为北方缺水流域人水和谐生态文明样板区,使新区在生态文明的维度上对全国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和对策性研究,系统推进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技术集成创新与风险管理创新,加快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系统性技术的实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滔:《整体性治理制度化策略研究》,《行政与法》2010年第2期。

[2]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3]程厚德、李春:《善治视野下的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经验及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1期。

论文作者:赵亚杰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 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4

标签:;  ;  ;  ;  ;  ;  ;  ;  

全面提升雄安新区(新安北堤)防洪治理能力和生态景观建设论文_赵亚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