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高血压人群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论文_金石园

(苏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人民医院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吴中区社区高血压人群及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了解当地高血压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方法:门诊随机抽取409名居民,病例组250例,对照组159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病例组中医体质主要是痰湿质、血瘀质、平和质、阴虚质,对照组主要是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中医体质在病例组及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男性中医体质主要是痰湿质、血瘀质、阳虚质,女性主要是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病例组不同性别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中区高血压人群中医体质以偏颇体质为主,主要是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为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体质;社区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4-0354-02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中显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我国高血压控制处于“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中医体质学说[1]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我国社区的建设日益突出,居民在社区里享有教育、医疗、养老等各项基本服务,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和指导社区高血压人群,本研究对吴中区4个社区常住居民进行了中医体质相关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016年8月—2017年10月期间,在门诊随机抽取409名吴中区4个社区常住居民,年龄≥35周岁,病例组250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103名,女性147名,年龄分布在40岁~91岁,平均年龄67.38岁,高血压病程在1月~35年。对照组159例社区健康居民,其中男性45名,女性114名,年龄分布在36岁~84岁,平均年龄69.28岁。

1.2 采取面对面问卷调查

由一名主治中医师在门诊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及中医体质辨识。

1.3 高血压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定义[2]: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4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

判定方法: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相加。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 ×100。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平和质,转化分≥60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均﹤30分,判定结果为是;转化分≥60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均﹤40分,判定结果为基本是;不满足上述条件者,判定结果为否。偏颇体质,转化分≥40分,判定结果为是;转化分30~39分,判定结果为倾向是;转化分﹤30分,判定结果为否。

1.5 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本社区常住居民;年龄≥35周岁,对调查知情同意。

病例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包括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血管性高血压等;合并重大心、肺、肝、肾疾病;精神病患者;孕产妇及哺乳期妇女;不能理解及配合此次问卷调查者。

1.6 统计学处理分析

所有数据录入EXCEL,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方法判定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在病例组及对照组的分布差异及一致性。

2.结果

2.1 表1病例组平和质为14.40%,偏颇体质为85.6%,中医体质分布构成比主要是痰湿质27.20%,血瘀质19.20%,平和质14.40%,阴虚质13.60%。对照组平和质为49.06%,偏颇体质为50.94%,中医体质分布构成比主要是平和质49.06%,阳虚质18.24%,阴虚质8.80%,血瘀质8.80%。卡方检验χ2=94.5199,P<0.05,中医体质在病例组及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表2病例组男性中医体质分布构成比主要是痰湿质11.60%,血瘀质8.00%,阳虚质7.20%,而女性主要是痰湿质15.60%,血瘀质11.20%,阴虚质10.80%,卡方检验χ2=11.800,P<0.05,病例组不同性别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男性中医体质分布构成比主要是平和质15.72%,阳虚质7.55%,湿热质1.26%,女性主要是平和质33.33%,阳虚质10.69%,阴虚质7.55%。

3.讨论

目前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高血压可归属于头痛、眩晕、肝风等疾病的范畴。病因与先天禀赋、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有关。辨证论治主要有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窍等证型。《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这与现代医学三级预防的思想一致。

自古吴中地处东南卑湿之地,本研究对吴中区社区高血压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进行调查,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当地高血压人群中医体质分布以偏颇体质为主,主要是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但本次研究的样本量还不足,被调查者文化层次不一,调查结果可能会有偏倚。

体质[4]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个体因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会使体质发生变化。中医讲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高血压体质,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可采用健脾化痰祛湿,活血祛瘀生新,养阴平肝潜阳等治疗方法,早发现、早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提高个体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钱会南,郑守曾.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6):1-4.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57.

[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4]王琦.中医体质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5,1.

论文作者:金石园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0

标签:;  ;  ;  ;  ;  ;  ;  ;  

社区高血压人群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论文_金石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