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转化过程国内外高水平男子撑竿跳高“人-竿”协同技术的比较分析论文

基于能量转化过程国内外高水平男子撑竿跳高“人-竿”协同技术的比较分析

许占鸣,谢慧松,刘 威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田径运动学院,北京 100084)

摘 要: 采用运动学摄影测量等研究方法,对2017年天津全国运动会中男子撑竿跳高项目决赛前4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和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撑竿跳高项目前12名男子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能量转化过程,撑竿跳高的运动过程可简单的化分为能量获得(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能量储存(悬垂和摆体)以及能量释放(团身、伸展和过杆)三个阶段,该划分方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人”与“撑竿”相互作用的关系,各阶段对应的技术动作要求。(2)能量获得阶段,国内外运动员均呈现出“追竿式”的持竿助跑技术特征,但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全程持竿助跑节奏偏慢,且后四步在举竿动作中速度损失较大。在插穴起跳过程中,未能表现出预先起跳的“自由起跳”技术特征,造成水平速度过早受到撑竿制约,影响了“人-竿”系统动能的获得。(3)能量储存阶段,我国运动员身体躯干拉开不够,造成摆体动作速度缓慢,躯干摆动和摆动的总幅度均小于国外运动员,这均会影响我国运动员撑竿的大幅度弯曲,不利于“人-竿”系统向弹性势能的转化。(4)能量释放阶段,相比于国外运动员,我国运动员团身动作不够充分,直接导致伸展偏离角较大,体现出我国运动员伸展动作不够向上,“人-竿”协同运用的效果不佳,影响了“人-竿”系统的弹性势能对人体向上动能的转化。

关键词: 运动训练学;田径;撑竿跳高;能量转化;人竿协同;时间空间;技术特征;对比分析

纵观各体育项目,我国运动员在灵巧技术类的体育运动上有着传统的优势,而在撑竿跳高这个项目上,我们却多年来一直没有较大的改观。近几年,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国内比赛的成绩均值在5.30米左右,而国外运动员世界大赛的成绩均值基本在5.80米以上,表明了我国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层面。尽管我国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薛长锐在2017年伦敦世锦赛上跳出了5.82m的成绩,创造了全国纪录,但最终还是不具备获得奖牌的实力,排名第四名,与世界纪录差距较大(相差34cm)。为了缩小我国与世界的差距,本文将以撑竿跳高“人-竿”协同技术作为切入点,根据撑竿跳高运动能量划分的阶段性技术要求,对国内外高水平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人-竿”协同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和找出我国运动员技术上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优化我国运动员的技术,加强“人”与“竿”之间的高效融合。本着“早发现,早解决”的科技助力要求,课题组因此开展了对全运会和世锦赛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男子撑竿跳高项目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成绩的突破,为我国撑竿跳高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保障人员的技术训练和对现代技术的理解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国内外高水平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人与竿”协同技术特征的比较分析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蓄水前按设计要求完成剩余的监测工程量,取得大坝外部变形监测和渗流监测的基准值;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下闸蓄水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蓄水前对闸门、启闭机开展全面检查和维保,制定导流洞封堵实施方案。

通过国家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田径协会,国际田联网站、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国外撑竿跳高网站等网络资源,以及国外的PubMed和EBSCO等检索工具,查阅有关撑竿跳高的书籍和中外文献等资料。其中文献检索以中文“撑竿跳高”、“技术”,英文“Pole Vault”、“Technical”为关键词,检索时间段是2007—2017年,共收集相关文献35篇。根据研究需要对其中15篇论文进行重点参考,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相关信息。

“随心所欲”几个字深深刻在我头脑里。在家时,我从不能随心所欲,即使晚上的时间也不能自由支配。作为无私派,我们必须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所以,可悲的是我竟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1.2.2 运动学影像分析法

本文数据采集共设置了五台摄像机(型号为JVC-PX100),对第十三届全运会(2017年9月7日)和世界田径锦标赛(2015年8月24日)两场撑竿跳高决赛进行数据采集,两次拍摄均采用同一数据采集方法。选取的国外数据最好成绩为5.90m,平均成绩为5.74m。国内数据选取决赛达到国际健将级水平的前4名选手,最好成绩5.60m,平均成绩5.50m。

众人皆知,撑竿对人体的制动效应越小,对撑竿竖直和弯曲越有利,表现为撑竿在起跳离地时刻没有较大的弯曲。由表6可知,国内运动员起跳离地时刻撑竿的弯曲量占比大于国外运动员,这也充分表明了国内运动员的撑竿过早对运动员产生了的制动作用。这表明在起跳蹬伸的同时,撑竿就已触及穴斗底部产生制动作用,而国外运动员在起跳蹬伸时刻撑竿还未触及穴斗底部,起跳蹬伸的动作先于撑竿的制动,这对减少撑竿制约造成的速度损失,在起跳离地前获得尽可能多的动能显然是有利的。从这一点来讲,也说明我国运动员预先起跳的“自由起跳”意识还不够强。

图1 现场拍摄示意图

参考体的设置:1-3号摄像机按照生物力学对该项目特征的要求,共设置了5个参考体来标定空间位置。5个参考体分别设置在0m(穴斗底端)、3m、5m、7.5m、10m的位置,作为横向坐标尺。将标准长度(4.50m)的横杆垂直于地面,利用竖立横杆上固有长度的标志点作为纵向坐标尺。跑道正对面的4号摄像机将按照水平放置在横杆托上的横杆作为参考体。

图2 比例尺标志点图

1.2.3 数理统计法

本文指标参数的概念界定为表1。通过使用Excel和SPSS23.0对拍摄解析后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而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1.2.4 对比分析法

根据解析后统计所得数据,对比分析国内外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技术上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竿”系统能量转化的阶段划分

撑竿跳高运动对于撑竿的长度是没有限制的,因此撑竿越长对越过更高的高度越有利。所以,现代撑竿跳高运动是运动员通过快速持助跑来获得撑竿竖起所需的动能,而后通过起跳和摆体动作将所获得的动能迫使撑竿弯曲。撑竿弯曲缩短了“人-竿”系统向前转动的半径,此刻人体所获得的动能也被转化为撑竿的弹性势能。然后,撑竿恢复形变所释放出的能量又反作用于人体,人体被反弹举高越过一定的高度,弹性势能被转化为了运动员向上的机械能和重力势能。其过程具有“人”与“竿”相互作用,同步运动,能量在“人”与“竿”之间相互转化的特性[1]。按照撑竿跳高能量转化规律,撑竿跳高的完整技术动作过程可划分为三个运动阶段(图3):能量获得阶段(持竿助跑、举竿、插穴起跳)、能量储存阶段(悬垂、摆体)和能量释放阶段(团身、伸展、过杆)。此种根据“人-竿”共同运动的过程对撑竿跳高运动进行阶段划分,可以清晰地表明撑竿跳高运动过程中每一个运动阶段的技术动作环节要求和相应的阶段任务,以及前一个运动阶段对后一个运动阶段动作的影响,关注于人体如何更好地使用和利用撑竿,强调“人-竿”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避免脱离“人”或“竿”开展研究。

表1 研究指标的界定

2.2 能量获得阶段技术特征的对比分析

能量获得阶段是指从持竿助跑至起跳离地瞬间时刻止的动作阶段。该运动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助跑获得尽可能大的动能,而动能越大则需要尽可能在助跑过程中获得较大的水平速度,并且尽量减少速度的损失[2]。持竿与助跑的最佳协同技术将根据持竿助跑过程中的步长、步频两项指标协同持竿倾角来评价,此运动阶段包括持竿助跑、举竿、插穴起跳技术动作环节。

图3 撑竿跳高运动阶段划分图

2.2.1 全程持竿助跑技术与能量获得关系的对比分析

短距离攻击的典型代表是贿赂攻击。贿赂攻击的核心思想在于使用贿赂促使节点选择在对攻击者有利的链。典型攻击步骤如下:

撑竿跳高助跑分为起跑加速阶段,途中加速阶段,速度保持阶段,三个阶段都伴随着撑竿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在撑竿降低时合理进行步长步频的配合是衡量助跑质量的重要标准[3]

国内外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步数有16步、18步、20步三种,国外运动员的助跑步数均值为18步,国内四位运动员2位采用16步助跑,2位采用18步助跑,均值为17步,国内运动员的助跑步数略少于国外运动员。

由表2可知,持竿助跑的三个阶段,国内外运动员存在一定的共性,表现出助跑节奏与持竿降竿动作存在协同配合的特点,“人-竿”系统均随着助跑节奏的逐渐加快,撑竿的降低幅度也随之加大,呈现出“追竿式”的持竿助跑特征。但在步频和撑竿倾角的比较中,国外运动员三个阶段助跑的助跑步频都要高于国内运动员,国外运动员在起动时刻撑竿倾角要明显大于国内运动员,助跑的积极性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与国外运动员助跑步数多、距离远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适当增加我国运动员助跑距离和步数,加强持竿与助跑的协同配合,将更有利于发挥出助跑速度,才可获得尽可能大的动能。

朱晓仑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不怕困难。柳南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量是一直因地域广、人口结构复杂而位列柳州市四城区之首,监管对象占柳州市1/3以上,监管压力非常之大。朱晓仑一手抓创建,一手抓监管,全力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各项工作。他带领全局同志建立了城区三级监管体系,探索创新的服务模式,使基层食品药品体制改革取得突破进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能承接有序,监管工作稳中有升。2015年,成功承办广西示范性药品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得到国家总局和自治区局高度好评。

后四步助跑是助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运动员不仅要通过加快步频来保持助跑速度,还要克服举竿动作对身体稳定性带来的影响,为插穴起跳做好充分准备[4],因此,助跑最后四步是连接举竿和插穴起跳的关键环节。

由表3可知,国内外运动员的降竿动作主要是在后四步完成,但在后四步降竿幅度占比的比较中,国内运动员要明显高于国外运动员。从后四步持竿助跑各项指标来看,助跑步长、助跑步速以及降竿幅度上,国内外运动员的持竿助跑均通过缩短倒一步步长来提升倒一步速的特征。在倒二步上,以增加步长来完成举竿动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损失了一部分速度。但国外运动员在倒三步和倒一步的步速上相差较为突出,相差分别为0.24m/s和0.13m/s,这很有可能与我国运动员后四步降竿幅度较大,运动员不得不在完成向前上举竿动作的同时,还要额外将撑竿降低到适宜的插穴角度,而造成了一定速度的损失,影响后续动能的保持。因此,在后四步助跑过程中,需适当降低撑竿倾角的幅度,强调动作的向前性。

总之,无人机测绘技术目前已运用到多个领域中,国家大力支持此技术的研究,鼓励在民用领域中运用,以发挥更大作用。在工程项目测量过程中,为了综合了解整个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完善工程规划,使用无人机进行测绘时,监测到的范围和尺度也较大,具有极高的监测效率,高空作业效果显著,同时可与多项技术设备结合使用,大幅提高工程测量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工程测量过程中,在复杂的环境下合理设置无人机基本参数,定向分析采集数据信息,及时反馈高清图像,确保工程测量中无人机测绘作业的安全性,可提高工程测量的效率。

在插穴起跳过程中,高效的保持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减少其损失,能够有利于悬垂摆体动作能量的储存[5-8]

由表4可知,水平速度的损失和垂直速度的增加是撑竿跳高运动员由助跑向起跳动作转化的必然要求,主要表现为水平速度转化为了一定的垂直速度。但在起跳过程中,我国运动员水平速度的损失值与国外运动员相比,水平速度损失值较大,说明我国运动员的水平速度过多地向垂直方向进行了转化。在对国内运动员进行分析时同样发现,薛长锐的水平速度损失值较低,只有1.25m/s,说明其在起跳阶段能更充分的将所获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人-竿”之间的协同效果较为理想。

我正在灯光里幸福着,马兰家的门就开了。灯光里的马兰长发披肩,亭亭玉立,正含情脉脉地向我招手。看见这情景,我浑身上下像着了火一样,哆嗦得不成模样,我抢步上前,一把搂紧马兰,急不可耐地用我的嘴去找她的嘴——

由表5可知,国内外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起跳动作的时间和插穴动作时间上基本一致。而在撑竿插穴时间上,国内外运动员的撑竿滑行时间和撑竿制动时间则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国内运动员撑竿制动时间为0.06s,而国外运动员的撑竿制动时间仅有0.04s,表现出国外运动员撑竿制动时间较短,人体向前进性与进攻性更突出。

表2 持竿助跑各阶段的步频与撑竿倾角的变化情况

注:助跑步数不同,划分方式按照:16步(4+6+6),18步(6+6+6),20步(6+8+6)。

表3 倒四步助跑的步长、步速与撑竿倾角的变化

表4 国内外优秀运动员起跳动作各特征时刻的速度(单位:m/s)

表5 国内外优秀运动员起跳动作“人-竿”动作的时间(单位:s)

拍摄地点分别位于国家体育场、天津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图1为现场拍摄示意图。1-3号摄像机的主光轴均垂直于运动过程平面,3台摄像机均设置在运动员跑进方向的左侧。1号摄像机覆盖范围为后六步助跑;2号摄像机的覆盖范围为后两步助跑至插穴起跳动作;3号摄像机的覆盖范围为起跳离地时刻至过杆动作完成。4号摄像机定点设置在跑道正前方,采集撑竿插穴后出现的弯曲和转动过程情况。5号摄像机安置在看台上,以便采集全程持竿助跑过程。拍摄频率为50赫兹,曝光时间为1/400s。

2.2.3 插穴起跳技术与能量获得的关系分析

2.3 能量储存阶段技术特征的对比分析

能量储存阶段是指从起跳脚离地时刻至撑竿最大弯曲瞬间为止的运动阶段。本运动阶段将通过悬垂和摆体技术动作作用于撑竿,迫使撑竿产生大幅度弯曲,使得人体将动能转化为了撑竿的弹性势能。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撑竿获得较大的弯曲,储存更多的弹性势能[9],其能量大小主要依据于撑竿的弯曲程度(弯竿量),此阶段包含悬垂、摆体技术动作。

2.2.2 后四步助跑举竿动作与能量获得关系的对比分析

2.3.1 悬垂摆体技术动作能力与能量储存的关系分析

撑竿跳高运动员在技术要求上,需要在悬垂和摆体动作时作用于撑竿,目的在于加大对撑竿弹性势能的能量转化[3],表明了当今撑竿跳高技术的弯竿量更依赖于起跳离地后的悬垂摆体动作。

问:本人24岁,身高有1.75米,可是体重只有50公斤,太瘦了,觉得很不自信。我原来有便秘,吃了归脾丸差不多好了。我每天吃饭不少,就是不胖,在网上了解到一些信息,估计是小肠吸收问题,吃得多却不能吸收,夏天时手心会很烫。不知老师有没有办法帮忙增重,非常感谢。

由表6可知,在悬垂动作弯竿量国内外运动员的差异不明显。但在能量储存阶段的主体部分摆体动作上,我国运动员的弯竿量占比小于国外运动员,说明我国运动员在悬垂动作上与国外运动员大致相同,但在摆体动作上存在一定差距,能量储存较小。因此,我国运动员需要加强摆体动作的能力,由此来提高撑竿的弯曲度,储存较多的弹性势能。

由表7可知,在能量储存阶段,国内外运动员在摆体动作总时间上大致相同,但国外运动员躯干摆动时间较长,国内运动员下肢摆动时间较小,国内运动员在摆体动作上更多时间进行下肢摆动,而国外运动员更积极转为躯干摆动,加强了人体作用于撑竿的时间,延迟了撑竿弹性势能的过早释放,而人体也同时提升了身体重心的位置,获得了较高的重力势能。

表6 各技术动作撑竿弯竿量百分比(%)

2.3.2 悬垂摆体动作时间与能量储存的关系分析

归一化是一种简化计算的方式,即将有量纲的表达式,经过变换,化为无量纲的表达式,成为纯量。本文实现了一种归一化的算法,其问题与记录的相关性计算公式为

第三,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与风险意识。企业员工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效率,减少各种风险的出现。同时企业员工具备足够的工作能力,可以使其有效的对会计政策、今后阶段相应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解读,及时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减少各项管理风险。

表7 悬垂摆体各动作时间(单位:s)

2.3.3 悬垂摆体动作幅度与能量储存的关系分析

撑竿产生大幅度弯曲主要依靠人体下肢以髋关节为轴快速摆动时所产生的离心力(Fu=MRω2),因此,摆动的幅度和速度将有利于撑竿的大幅度弯曲。

表8 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悬垂幅度与摆动速度情况

2.4.1 团身、伸展和过杆时间与能量释放的关系分析

由表9可知,国外运动员在下肢摆动幅度、躯干摆动幅度、摆动总幅度、撑竿缩短量均大于国内运动员。相比于国外运动员,我国运动躯干摆动幅度均存明显差距,国内运动员躯干摆动幅度占比为21.7%,而国外达到了27.9%。有研究表明[3]: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的下肢摆动总幅度和躯干摆动幅度与撑竿缩短量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0.667,P <0.05;r =0.803,P <0.01),表明撑竿跳高运动员摆动总幅度、下肢摆动幅度越大越有利于撑竿的大幅度弯曲,就越有利于撑竿弹性势能的储存。所以,我国运动员需要加强下肢以髋关节为轴的转动,既要提高摆动的幅度又要提高摆动的速度,加强下肢摆动能力来提高撑竿的弯曲度,来提高撑竿弹性势能的储备。

2.4 能量释放阶段技术特征对比分析

能量释放阶段起于撑竿达到最大弯曲时刻,止于撑竿恢复弹性形变竖直的瞬间。此阶段包括团身、伸展和过杆三个技术动作。该运动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利用撑竿反弹的力量,加强人体运动与撑竿运动的协调配合,尽可能把人体推向尽可能高的高度[10]。该运动阶段技术指标主要为人体的伸展方向(伸展偏离角)和伸展过程中的重心速度两个方面。

在悬垂夹角的比较中,国外、国内运动员的悬垂夹角平均为91.01°、99.50°,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以知道,国内外运动员在下肢摆动时,下肢踝关节的摆动速度与悬垂夹角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国内r =-0.96,P <0.05;国外r =-0.704,P <0.05[3])。可以说,运动员在起跳后悬垂过程中夹角越小,即人体身体形成的背弓越大,肌肉被拉长的越多,牵张反射就越明显,相应摆体速度就越快,这也就解释了我国运动员摆体速度较慢的原因。摆体速度越快,所产生的离心效应越大,对撑竿储存弹性势能显然是有利的。从表8可以看出,我国运动员悬垂夹角较大,躯干拉开的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加强起跳的拉开意识,以此来提高下肢摆动的速度,提高人体作用于撑竿的效果,加大撑竿的弯曲幅度,将动能更多转化为撑竿的弹性势能。

团身和伸展动作时间表明了竿上动作的节奏,直接影响到过杆的高度,关系到能量释放的效果[11]

通过表10可知,在能量释放阶段,国外运动员的团身举腿和伸展时间要长于国内运动员,而推竿过杆时间却短于国外运动员。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撑竿跳高运动员的伸展时间与H2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男r =-0.643,P <0.05),伸展时间越长,H2越大。推竿过杆时间与H3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 =-0.625,P <0.01),推竿过杆时间越短,H3的高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这也就说明了国内运动员H2和H3小于国外运动员的原因。因此,我国运动员的团身动作能力还不够,团身动作还不够充分,有待进一步加强。

金昌晓在接受采访时也坦陈当时考虑到了这项工作的繁琐与庞杂,但方向是明确要做,“我们必须把握住大的原则,而不应该为难点所困惑;只有抓住了大体框架与线条,才更加易于执行!”

2.4.2 伸展垂直速度与能量释放的关系分析

人体的伸展动作需要与撑竿恢复形变时的反弹速度相一致,这是人体高效利用撑竿弹性力量的技术所在[11]。由表11可知,国内运动员在人体伸展初时刻和撑竿反弹初时刻的垂直速度与国外运动员大致相同,但在伸展和撑竿反弹垂直速度的最大值却小于国外运动员,特别是人体反弹垂直速度增加量与国外运动员的差值较大,相差了有0.45m/s。相比之下,充分显示出我国运动员伸展动作不够向上,竿上动作缓慢。在人体伸展垂直速度的增加量与撑竿反弹垂直速度的增加量之间的差值上,国外运动员较小,差值仅为0.20m/s,而我国运动员差值达到了0.43m/s。相比之下,说明我国运动员“人-竿”协同的效果不如国外运动员,撑竿所释放的能量还不能很好地、高效地转化为人体向上的动能。

表9 摆体幅度与撑竿缩短变化情况

表10 国内外运动员人体各动作时间与重心高度的特征

表11 伸展垂直速度与撑竿反弹垂直速度的变化

m/s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基于能量转化过程,撑竿跳高的运动过程可简单的化分为能量获得(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能量储存(悬垂和摆体)以及能量释放(团身、伸展和过杆)三个阶段,该划分方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人”与“撑竿”相互作用的关系,各阶段对应的技术动作要求。

贯彻落实人民中心观,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4]36

(2)能量获得阶段,国内外运动员均呈现出“追竿式”的持竿助跑技术特征,但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全程持竿助跑节奏偏慢,且后四步在举竿动作中速度损失较大。在插穴起跳过程中,未能表现出预先起跳的“自由起跳”技术特征,造成水平速度过早受到撑竿制约,影响了“人-竿”系统动能的获得。

(3)能量储存阶段,我国运动员身体躯干拉开不够,造成摆体动作速度缓慢,躯干摆动和摆动的总幅度均小于国外运动员,这均会影响我国运动员撑竿的大幅度弯曲,不利于“人-竿”系统向弹性势能的转化。

(4)能量释放阶段,相比于国外运动员,我国运动员团身动作不够充分,直接导致伸展偏离角较大,体现出我国运动员伸展动作不够向上,“人-竿”协同运用的效果不佳,影响了“人-竿”系统的弹性势能对人体向上动能的转化。

3.2 建议

(1)能量获得阶段,适当增加我国运动员的助跑步数,提高助跑整体节奏,加强我国运动员后四步助跑“人-竿”动作的协同配合,以保持或是提高助跑的速度,并且在起跳过程中加强“自由起跳”技术意识,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以使“人-竿”系统获得尽可能多的动能。

(2)能量储存阶段,加强我国运动员向前起跳意识,以通过减小悬垂夹角来加快摆体速度。并且强化我国运动员“鞭打”式摆体技术意识,加大摆体幅度,以增大撑竿的弯曲度,以使“人-竿”系统尽可能多地储存弹性势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能量释放阶段,加强我国运动员团身和伸展动作由“L”姿势向“I”姿势的充分转换意识,减小身体重心偏离撑竿反弹力纵轴的角度,加大人体向上伸展的垂直速度,充分有效地利用撑竿的弹性势能。

(1)因为DE∥CA,所以∠6=∠1,∠5=∠4=∠2.因为∠1=∠2,∠6=∠3,所以∠3=∠4,∠5=∠6.因而B′M=B′C=x,EM=AE=y.进而EB=EB′=x+y.从而AB=(x+y)+y=x+2y,OC=OB′+x.结合OC=AB,得OB′=2y=2AE,即

参考文献:

[1] 陈光华,高升.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腾起高度的能量守恒定律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271-273.

[2] Linthorne N P,Weetman A H.Effects of run-up velocity on performance,kinematics,and energy exchanges in the pole vault[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 ,2012,11(2):245-254.

[3] 许占鸣,林松,张陶淘.“人—竿”协同视角下世界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技术特征——以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1):73-80.

[4] Zagorac N,Retelj E,Katic R,et al.Successful pole vault influenced by certain kinematical parameters[J].Collegium Antropologicum ,2008,32(4):1133-1139.

[5] 周铁民.对我国部分国际健将级与健将级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有关技术指标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0:9-10.

[6] 杨世木,陈效范.现代女子撑竿跳高的发展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3):24-28,45.

[7] Stefanic Grabner.Kinematic analysis o f the women's polevault[J].New studies in Athletics ,1997(1):36-37.

[8] 谢慧松,周铁民,葛蕴.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与其成绩的关系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7(3):1-3.

[9] 孙南.论撑杆跳高的自由起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83-984.

[10] Gudelj I,Zagorac N,Babi?倢 V.Influence of kinematic parameters on pole vault results in top juniors[J].Collegium antropologicum ,2013,37(2):25-30.

[11] Julien Frère,Beat Göpfert,Jean Slawinski,Claire Tourny-chollet.Effect of the upper limbs muscles activity on the mechanical energy gain in pole vaulting[J].Journal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Kinesiology ,2012,22(2):207-21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man -Pole ”Cooperation Technology of Chinese and World High Level Men ’s Pole Vault based on Energy Conversion Process

XU Zhanming, XIE Huisong, LIU Wei

(China Athletics College, Beijing Sport Univ., Beijing10008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narrow the gap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orld’s high level men’s pole vaul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n's pole vault, the techniques of the top 12 men’s pole vault athletes in the 2015 World Track and Field Championship and the top 4 international athletes at the final of the men’s pole vault events at Tianjin National Games in 2017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sports biomechanical photogrammetry. The main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as follows:(1) Based on energy conversion, pole vaul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energy acquisition stage, energy storage stage and energy release stage, which could clearly refl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pole”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action requirements of each stage. (2) At the stage of energy acquisition, both domestic and world athletes adopted “pole-chasing” approach.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foreign athletes, the Chinese athletes had a slower approach rhythm and a greater loss of speed in the last four steps of pole-lifting. In the process of take-off, “free take-off” of pre-take-off could not be seen, which resulted in the restriction of pole on the horizontal speed too early and affected the acquisition of kinetic energy of “human-pole” system. (3) In the energy storage stage, the torso of the Chinese athletes was not pulled apart enough, resulting in a slower swing speed, and the total amplitude of torso swing and swing was less than that of foreign athletes, which would affect the large bending of poles of the Chinese athletes, and was not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pole” system to elastic potential energy. (4) In the stage of energy release, compared with the foreign athletes, the lower position of the athletes’ group lifting legs resulted in a larger deviation from the vertical axis of stretching, which affected the vertical speed of human upward stretching. This showed that the stretching action of our athletes was not upward enough, and the effect of the coordinated use of “human-pole” was not good, which affec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lastic potential energy of “human-pole” system to the upward kinetic energy of human body.

Key words :sports training; track and field; pole vault; energy conversion; human-pole coordination; time and spac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comparativ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G8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20X(2019)10-0088-07

收稿日期: 2019-06-17;修回日期: 2019-07-04

基金项目: 2018年北京体育大学自主科研课题重点培育项目(2018ZD00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2019PT001)。

第一作者简介: 许占鸣(1981-),男,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通讯作者简介: 谢慧松(1968-),女,四川内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标签:;  ;  ;  ;  ;  ;  ;  ;  ;  

基于能量转化过程国内外高水平男子撑竿跳高“人-竿”协同技术的比较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