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升级趋势_全球价值链论文

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及升级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价值链论文,装备制造业论文,地位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生产活动与国防建设提供机器和设备的基础性产业。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七大类,即所谓的“七分法”①。本文的分析去掉了“金属制品业”,即以所谓的“六分法”为基础。②

      改革开放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是建立在由市场决定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而是奉行进口替代政策,一方面在高保护下,自主发展民族装备制造业,另一方面,通过压缩国内消费,挤出部分产品换取外汇,进口国内急需的机器和设备,以图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前二十多年的发展,并未改变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落后的局面,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大而全、效率低下、缺少国际竞争力、制约了其他行业(轻工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建立独立自主的装备制造业的目标仍未发生变化,不同的是采取了更加多元的政策来发展装备制造业。总体上,这一多元的政策可以称为是进口替代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混合体。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政府瞄准某些关键性的产业,通过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使这些产业最终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早在1986年,国务院就把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列为优先发展的高科技产品,并对这些行业给予税收等方面的支持。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又确定把机械、电子、汽车制造等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③2006年,首个关于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了全面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系统思路。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确保8%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⑤国家“十二五”规划(2011-2015)又提出以高端装备制造业领衔,优先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计划。⑥

      进口替代政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对产业实施进口高保护措施,这在我国主要包括进口的政策程序和税收两个方面。1992年我国平均进口关税为42.3%,装备制造业的平均进口关税则达到57.2%。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加快,1997年10月后我国持续较大幅度降低关税,平均关税降至17%。2001年我国“入世”后,装备制造业的进口关税水平又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6年的平均进口最惠国税率为9.7%,2013年略降至9.1%。但是关税水平仍然是选择性的,2013年装备制造业中仍有12%税目的商品进口最惠国税率超过了20%,主要商品为声音和视频录放、接收设备,以及摩托车、10人以上客车和其它专用车辆。

      引进外资作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被忽视,在我国主要作为加速工业现代化的一个辅助战略,我国的外资政策兼有进口替代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双重特征。首先,改革开放后我国所颁布的三个“利用”外资的法律《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都强调引进两种外资,一是国内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导向),二是能够出口创汇的外资。⑦

      现实中对我国引进外资影响最大的是《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该《目录》将拟进入的外资划分成“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其核心是追求多重目标的实现,包括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防止外资冲击国内已经发展的产业和技术、出口创汇和国家安全等。

      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出口主要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加工贸易对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中间品进口免征关税,但最终品如果在国内市场销售,企业则需要支付国内进口关税。加工贸易为扩大我国出口创汇而设立,实际中,由于它和国内市场相分隔,对于国内企业具有双重效应,一是为国内企业又设置了一道保护屏障,使之免受外资企业竞争的压力。二是在技术、管理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对国内企业可以产生外溢效应,促进国内企业的模仿学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新的发展路径开始进入决策者们的视野,即通过并购海外拥有战略资产的企业,促进国内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升级。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海外投资的管理主要围绕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走出去”竞争,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二是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⑧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纷纷并购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拥有高技术和其他战略资源的海外企业,到2012年,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超过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在现有体制下,民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改革开放后我国采取的多元的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装备制造业主体结构,即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市场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按“六分法”口径统计,2007年中国制造业总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装备制造业第一大国。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出达到4万亿美元,大致是美国的2.6倍、日本的3.1倍和德国的3.4倍。2013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GDP的52%。相比之下,本土装备制造业约占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出的55.9%,2009年我国本土装备制造业的产出开始超过美国、日本和德国,2011年总产出达到2.2万亿美元。2009年中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第一大贸易国,2012年中国装备制造业贸易额超过1.8万亿美元,规模约是美国的1.1倍、德国的1.6倍和日本的2.5倍。2013年进口与出口分别为8200亿美元和11300亿美元,占当年总进口与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2%和51%。

      近年来我国在一些装备制造业领域虽取得较大进步(如高铁,船舶,电信等),但是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结构上的缺陷,突出的是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偏低,其产品主要还是服务于国内市场,进出口贸易更多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2005年以后这一格局虽得到不断的矫正,但到2013年,外商投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占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和进口的比重仍然分别为64%和67%,本土企业占装备制造业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只有37%和33%。

      改革开放后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全球生产垂直专业化(或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过去30多年来,全球经济正经历生产垂直专业化蓬勃发展时期(Baldwin and Lopez-Gonzalez 2013),我国通过“进口—生产”和“进口—出口”等模式,⑨引进外资在国内生产、销售或出口(包括加工出口),成为全球价值链体系最大的参与者,或成为全球最大的“工厂经济体”。从行业看,我国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生产的制造业部门广泛,其中装备制造业的参与度明显高于传统制造业部门,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参与度超过35%,以电子和家用视听设备最高,垂直专业化生产的参与度可以超过40%,而一般传统产业的参与度在10%左右。⑩

      垂直专业化是一个先进的、高效率的生产模式,参与这一过程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既有巨大的挑战,也是极大的机遇。挑战主要体现在这一生产模式对于国内现有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冲击。对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生产的另一个担心是国内的产业将趋于低端倾向。Kaplinsky和Morris(2006)指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分“低端路径”和“高端路径”两种,只有“高端路径”的嵌入方式才可能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而“低端”嵌入的路径将使经济陷入贫困式增长的困境。针对以上担心,我国的决策部门所设计出的是一个“保护下的开放”的方案,即通过《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口壁垒和出口加工区等方式,分割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但是这些保护方案的缺陷是在缺少国际一流企业竞争的压力下,本土企业何时能够形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本文的重点是考察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生产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所产生的影响,具体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所处的地位及升级(或降级)趋势进行评估。Greeaway等(1995)使用产品的出口单价与进口单价之比来判断产品属于高端产品、还是低端产品。应用装备制造业中间品相对出口单价(出口单价除以世界平均出口单价)的高低来体现其中间品质量高低,从而判断我国装备制造业从事的是高端全球价值链还是低端全球价值链。

      对于升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Gereffi(2005)认为升级应该包括有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就国家、企业和工人而言,升级是指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移动的过程。其次,就生产的产品而言,升级是指产品向全球价值链的更高端转移。第三,就产业而言,升级是指产业从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向技术密集、向知识密集转移。总结不同的关于升级的定义,本文认为升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企业能够生产差异化、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产品,其价格高于与其有竞争的类似的产品;二是产品的高价并未阻碍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其市场份额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根据这一定义,本文借鉴Kaplinsky升级指数来衡量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在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或降级)趋势。Kaplinsky升级指数的优点在于它综合考虑了产品的价格和市场销售额的变化。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来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文献较少,陈爱贞和刘志彪(2011)利用四个年份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我国装备制造业对各行业投入的消耗率,得出的结论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资源密集型倾向,而对生产性服务的依赖较少。从这一结果中他们的推断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揭示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及升级趋势。本文将采用装备制造业HS六位编码产品的进出口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现状及变化趋势,只考察该行业的一般情况是不够的,还需要考察不同企业主体(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状况。本文只专注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体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升级(降级)情况。

      本文其余部分的结构是第二部分对本文采用的方法和数据进行说明;第三部分是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和升级状况的测试结果,并同美国、日本、德国等装备制造业强国的情况进行比较;第四部分是结论。

      

      二、方法与数据

      1.Kaplinsky产品升级指数

      Kaplinsky和Readman(2005)指出,某一产业和产品是否升级需要同时考虑其产品相对价格和市场份额两个因素的变化。如果产品价格和市场份额都上升了,则表明该产业或产品实现了升级;如果产品价格和市场份额都下降,那么说明该产业或产品出现了降级;如果产品价格上升而市场份额下降,或反之,则不能判断是升级还是降级,如表1所示。

      

      其中Kaplinsky升级指数

范围为[0,1],数值越大表示越多商品处于升级的过程中,数值为0时表明t时期国家或产业n中没有商品实现了升级,数值为1时表明国家或产业n中全部商品实现了升级。

      同理,国家或产业n从t-1时期到t时期的Kaplinsky降级指数的为:

      

      Kaplinsky降级指数数值范围也为[0,1],数值越大表示降级的商品越多,数值为0时表示没有商品处于降级过程中,数值为1时表示全部商品都在降级。

      2.价值链地位指数

      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以下称GVC)是用来衡量企业所参与的全球价值链活动是高端还是低端。(11)例如,中国企业为日本相机企业提供简单的零部件,日本相机企业将这简单的零部件加工成为更为复杂的,之后运送回中国组装成相机(Baldwin and Lopez-Gonzalez 2013)。通常一国在价值链的地位高低可以用其提供的中间品的相对复杂程度来衡量。学者们采用多种方法来估算一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一种方法是考察所提供的零部件是高科技还是低科技型的,另一种方法是看中间品是向发达国家还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除此之外,还有考察出口中间品相对附加值的高低,附加值高则为高端。(12)本文采用中间品的单价高低来判断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整体水平。(13)

      那么,t时期国家或产业n的GVC的地位指数的表达式如下:

      

      计算装备制造业Kaplinsky升级的数据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采用HS2002六位编码,由于2012年和2013年数据缺失较多,所以所选取的样本时间为2002年到2011年。为了方便呈现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情况,将2002年、2005年、2008年和2011年进行依次比较,即2005年比2002年、2008年比2005年以及2011年比2008年,考察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升级情况。

      计算装备制造业GVC地位指数所使用的数据也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将装备制造业对应的HS2002四位、六位编码名称中零部件、附件筛选出来,总共有185个六位编码。同样考察每隔两年地位的变化情况,具体考察的年份为2002年、2005年、2008年和2011年。

      三、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产品升级与GVC地位测算结果

      表2-表4是使用Kaplinsky指数计算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和降级情况。为了进行国际横向比较,表中还同时列出了本文所计算的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同期的升级指数。

      表2是2002-2011年,每隔两年,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四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升级和降级情况。在这三段时期内,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升级范围远远超过其他三个国家,升级比重都占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产品总额的50%左右,其中2005-2008年是黄金时期,产品升级达到58%。四个国家中,美国装备制造业的情况最差,产品升级比重最低,小于20%;日本在2005年到2008年以及2008年到2011年期间,装备制造业产品升级的比重大约为30%;德国的升级比重略高于25%。

      表2下部还列出了所计算的四国装备制造业的降级情况。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品降级的比重最低,降级最多的2008-2010年约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总额的6.5%,但是降级范围呈现上升的趋势。后两个时间段内(2005-2008年和2008-2011年),美国、日本和德国的装备制造业产品降级比重相近,大约为25%,都远高于中国约5%的降级比重。

      表3与表4汇总了2008-2011年期间,四国装备制造业出口金额排前五位的升降级产品。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国升级最快的是电子通信产品,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器及零部件”、“有线电话电报”、“便携式自动数据处理机器”,其中“便携式自动数据处理机器”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出口比重高达10.85%。除此之外,中国在船舶上(除游览轮、油轮、冷藏船外)的升级也颇引人注目。

      

      

      美国装备制造业升级最突出的产品是“其它汽车零部件”,该类产品占美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比重达到2.09%。除此之外,一些电信和通讯产品,如“数据储存器”和“广播电视接收设备”也呈升级态势,其中“数据存储器”也同为中国升级的产品。日本的升级产品主要由“汽车变速箱”和“液晶设备”引领。德国装备制造业升级表现突出的主要产品是“乘用汽车(排量1500cc-3000cc)”,除此之外,在“飞机零部件(除螺旋桨、旋翼、起落架)”方面也取得明显进步。

      表4是四个国家装备制造业出现降级的产品。中国降级最突出的是“液晶设备及其它光学器具”,这一产品恰好是日本在同一时期升级的产品。除此之外,中国在“相机、投影仪、摄像机镜头”等产品上也呈现降级趋势,日本则在静像摄像机、数码照相机上出现降级。美国在“有线电话电报设备零部件”上呈现降级,但在中国则是主要升级产品。日本在两个编码的乘用车(排量1500cc-3000cc和排量大于1500cc,火花点燃式发动机)出现降级,占日本装备制造业出口的比重高达13.11%,而乘用车(排量1500cc-3000cc,火花点燃式发动机)则是德国升级最突出的产品。

      

      

      表5是本文计算的四国装备制造业GVC地位指数,用来衡量一国装备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总体上,由于我国趋于出口低价的中间品,进口高价的中间品,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相对低端的位置。Baldwin and Lopez-Gonzalez(2013)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出口低科技中间品,进口相对高科技中间品,他们的结论与本文所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另外,从表5中可以看出,日本参与的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最高,表明日本向海外出口价高的中间品,则进口相对低价的中间品。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装备制造业参与的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提高较快,从2002年的0.46提高到2011年的0.66。美国的GVC地位指数变化不大,德国有小幅上升,日本的GVC的地位则有一定提升。

      

      图1 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零部件相对出口价格概率分布

      

      图2 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零部件出口/进口单价之比的分布

      图1为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零部件出口相对价格(出口单价除以世界平均价格)的分布情况,图中的横轴表示相对价格,纵轴为概率分布密度。中国装备制造业零部件的相对出口价格一般略高于世界平均价格,但多集中在低价区域内。从2002年到2011年,价格分布图峰值对应的横轴相对价格逐渐向右移动,这表明零部件出口的相对价格总体在提升,即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处于向上升级的过程。中国装备制造业零部件相对价格分布的峰值都远高于其它三国,即产品的相对价格集中程度更高。美国和德国方面,从2002年到2011年,德国装备制造业GVC地位逐步超越美国。在这期间,日本的相对价格分布显得更加扁平,表明其装备制造业零部件质量升级步伐不一致,即一些零部件质量升级得快,另外一些升级得慢。

      为了进一步理解我国装备制造业零部件贸易特征,图2给出了中、美、日、德各国装备制造业零部件出口单价同其进口单价相比(出口单价除以进口单价)结果的分布情况。2002年、2005年、2008年和2011年大多数中国装备制造业零部件的出口单价都明显低于进口单价,出口单价大概只是进口单价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从2002年到2005年和2005年到2008年两个时间段期间,中国装备制造业零部件的出口/进口单价之比还稍微呈现下降的趋势,即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水平超过出口零部件的价格水平,而且概率分布图变得更加陡峭,说明出口单价高的产品更加集中在较少的产品范围内。

      美国装备制造业零部件的出口/进口单价比大致稳定,2005年相对于2002年的概率分布图变得平坦些,即出口单价平均水平相对于进口单价略有上升,但2008年与2011年出口单价却稍微低于进口单价。整体上看,美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零部件的质量水平差异不大。德国装备制造业零部件进出口单价比也未出现大的变化,出口单价大概为进口单价的1.5倍。日本装备制造业零部件的出口单价也比进口单价高一些,而且概率分布的峰值不断地向右移动,并变得越来越平坦,说明日本装备制造业零部件出口单价比值在不断地上升,即日本装备制造业零部件的贸易特征为进口低价的零部件,出口高价零部件。

      本文采用Kaplinsky升级指数和Greeaway等(1995)的进出口单价对比法,分别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趋势和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进行了分析。2007年起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第一大国,尽管出于谨慎我国设置了多重“保护墙”,“利用”外资的政策使我国在2000年后成为参与全球价值链规模最大的国家(Baldwin and Lopez-Gonzalez 2013)。我国装备制造业过去10年来的发展成绩,不仅体现在规模的快速扩张上,产业升级也显现出良好的势头。从2002年到2011年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有大约50%金额的出口产品处于升级态势,出现降级的产品只占不到7%,总体表现远远胜过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呈现出此“升”彼“降”的格局。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最明显的产品体现在通信设备行业和其他用途船舶。通信业升级的四种主要产品约占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金额的比重合计高达19.5%,其他用途船舶占3.09%。通信行业是我国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生产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也即开放度最高的行业之一。2002年该行业的垂直专业化份额分别为34.1%,2007年升至41.3%。但这里还不能推断出开放度高是推动这一部门升级快的原因,因为通信部门主要由加工贸易主导。2002年加工贸易的占比高达91.1%,2007年有所降低,但是仍然维持在89.5%的高水平上(黄灿,2014)。2011年光电设备类(包含电气、通信和仪器仪表)垂直专业化份额为46%,加工贸易占比75%。因此,通信部门产品的升级主要通过加工贸易实现,本土企业的贡献较小。

      当前的全球价值链是由国际跨国公司主导的垂直生产体系,发展中国家只能依据其优势(劳动力方面、以往的经验和规模经济效应等)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或者低端。因此,以往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同一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条上从低端向高端的竞争,另一个是隶属于不同跨国公司的价值链体系,进行价值链之间的竞争。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一些产品上与发达国家呈现共同升级的趋势,例如,“数据存储器”(HS 847170)同为中国和美国的主要升级产品。同时还有一些产品,如“有线电话电报设备零部件”(HS 851790)中国企业出现升级、美国企业则出现降级,“液晶设备及其它光学器具”(HS 901380)则中国企业降级、日本企业升级的产品。最有实质性的竞争是主导不同价值链条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例如“乘用汽车(排量1500cc-3000cc,火花点燃式发动机)”(HS 870323)在德国为主要升级产品,而在日本则呈现降级产品趋势,反映出日德两个国家在汽车全球价值链条上的竞争。近年来,高铁正逐渐成长成为由我国企业主导的价值链体系,主要相关的零部件进出口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目前生产的组织模式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中间品贸易以被动的进口为主。(14)

      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出现升级趋势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仍然偏低,偏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我国出口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单价低于同类产品进口的单价。2011年中国装备制造业GVC地位指数(即中间品出口单价/世界平均出口单价)为0.66,明显低于美、日、德三国的1.42、2.43和1.58。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贸易仍具有较强的进口高质量零部件、出口低质量零部件的特征。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本文关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呈现升级的趋势、但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仍然偏低的结论,是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分析而言的。在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活动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为全面认识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效果,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是由哪一类企业推动的。同样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偏低,是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缘故,还是由于国内企业。回答这些问题将是本研究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①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装备制造业。2002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出版的《中国装备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装备制造业”的范围主要是指国际工业分类——ISIC Rev2中的第38类——“金属制造品、机器与设备”;对应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的第34-37与39-41类;相当于欧洲国家的“资本货物制造业”。参见:雷平,《外资对我国高技术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112页。

      ②“金属制品”是否应属于装备制造业范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ISIC Rev3.1中指出第28类“金属制品”的功能是静态的、不活动的,而第29-36类涉及的是将此类金属制品组合或组装成更复杂的部件,都与运动部件配套工作。可知“金属制品”不太符合装备制造业的含义。此外,现在国际经济分类统计中,一般“金属冶炼与压延”与“金属制品”混合在一起,不加以区分。

      ③见《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1994年3月2日国务院第16次会议审议通过。

      ④《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2006)明确指出到2010年的装备制造业战略目标: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基本满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及国防建设的需要。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地。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工程中心,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渐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等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⑤这十大产业包括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在此之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还实施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瞄准的主要是基础设施领域,目的是扩张国内需求。

      ⑥“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指: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⑦《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于1979年颁布,1990年和2001年进行过两次修改。《外资企业法》于1986颁布,2000年经过一次修改。《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于1988年颁布,经过2000年一次修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放宽投资准入”,“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这三部外资法的合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⑧对于这两个目标的最早描述,见朱镕基2000年3月5日-15日在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2001-2005)。

      ⑨“进口—生产”模式也称I2P,指企业为生产在本地销售的产品进口中间品。“进口—出口”模式也称I2E,指企业为了出口,进口中间品进行生产。

      ⑩根据Richard Upward et al.(2012)垂直专业化测度方法,应用2011年WIOD和中国海关数据计算得到。

      (11)GVC是英文global value chain的缩写。

      (12)详见Baldwin and Lopez-Gonzalez(2013)。

      (13)胡昭玲、宋佳(2013)通过考察全体商品的出口单价,来研究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变化。考虑到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工贸易占比较大,因此通过中间品的出口单价来衡量其国际分工地位。

      (14)主要相关零部件为:铁道车辆的轴、轮、制动器、联结器、缓冲器及其零件。2002年相关零部件的进口和出口分别为3900万和2400万美元,2014年进口和出口分别达到11.3亿和5.4亿美元。

标签:;  ;  

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升级趋势_全球价值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