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183新观念183新对策--基础教育发展的WTO视角_教育论文

新思想183新观念183新对策--基础教育发展的WTO视角_教育论文

新理念#183;新思路#183;新对策——基础教育发展的WTO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视角论文,新思路论文,新理念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1]自然规律,讲究制衡,以使世间万物能和谐共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面对加入WTO的挑战,当遵循此原理寻求均衡式发展的新路子。对此假设,我们有信心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两个层面上给予证明。本文将围绕WTO、政府、学校三者的联系,从理念更新所面对的几对新关系;市场准入所要求的改革思路;自由竞争所需要的应对方略等三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理念更新:基础教育所面对的几对关系

“教育是一种服务”的新理念,随着入世的锤音落地,坦然进入中国的教育思想领域。它不仅打破了教育不允许营利的藩篱,而且影响着教育的均衡发展趋势。基础教育面对新理念的挑战,当然要有积极的态度,但更要能理性地明辨由此而产生的几对新关系。

1.“教育是一种服务”与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服务”的新理念冲破了建国以来,“我们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社会价值’占主导地位”的局面[2],突出了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

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是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标准件为己任,特别注意培养适应流水线上同类“工种”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的目的、标准、模式等高度统一,不允许越雷池一步。而受教育者只有被动接受教育的义务,没有挑选教育的权力,更不用说按个人的特性来主动对教育提出培养要求了。

“教育是一种服务”的理念,将教育目的中的“人的价值”实现,作为现阶段中国教育的价值取向之重点,体现了新世纪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现了未来的竞争是人才之竞争的真谛。所以,人们对新理念的兴奋是有道理的,当受教育者成为服务对象后,就有了挑选教育服务的权力,并且对于教育价值的认识,找到了心理均衡的感受。

因此,重新认识这一对关系,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多种类型人才的结果,是终身学习的理念会为人们所接受的自觉追求。到时候,他们会主动掏钱寻求教育服务,而不再是工业化时代的一“学”定终生了。

2.教育是一种服务与教育公益性观念的并行不悖。入世后,产生新的教育理念,是人类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对优质教育的一种实然要求。但“教育是一种服务”只是一种历史性的概念,而教育公益性观念则有恒久性。前者不可能取代后者,二者只能是并行而不相悖,共存而不相害。

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时代,教育是少数人的专利,因而人们萌生了人人能受教育这样一种社会理想,强调教育的公益性观念。在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后,世界各国开始推行义务教育,这是教育公益性观念的集中体现。至于有经济实力的个人和社会团体,则希望有更好的教育,愿意花钱享受优质教育服务,因而产生“教育是一种服务”的理念,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不过,试想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后,人人都可享受到自己认为的最好教育,并且是不花钱的,教育是服务产业的概念还会存在吗?看来二者的分是暂时的,合则是恒久的。

但就目前对基础教育产生的冲击来说,人们忽视教育公益性观念这个层面,这不利于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培养。教育的公益性,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一种期望,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国家包办教育,就是将其定位在公益性观念上。对此新关系,从事基础教育的同仁们应有充分认识。

3.“教育是一种服务”与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育市场的开放,会引来大量境外教育资金和优质教育资源,但其流向多是经济发达地区。所呈现的状况是,越富的地方,教育经费越充足,越穷的地方,教育经费越缺乏,教育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加剧。

为防患于未然,基础教育首先就要树立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因其是关系着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问题。其次,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并且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保障各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均衡。期望的结果是,教育市场的开放、境外资金的流入、国民教育消费能力的增长、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形成一股合力,促使基础教育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迈上跨越式发展的新台阶。

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往往是改革的先导,不囿于传统教育理念束缚的改革者,应当能正视入世后的客观现实,从而调整基础教育的改革思路。

二、市场准入:政府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为适应贸易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政府在教育服务上已做出了部分承诺,这意味着中国的教育市场已面向全球开放。教育市场的准入,既要输入境外教育资金,也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更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因为输入是为了输出。所以说,国际化是双向的,必须输入与输出相结合这才是均衡发展的道理。但是国际化发展的不均衡现象的存在,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扭转这种状况,一定要有新思路。那么,政府为基础教育参与这场竞争作好了准备吗?

1.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继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基础教育感受到的压力,首先来自政府。是加大投入,还是简单推向市场,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发展。如:“断粮”是部分基础教育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长期以来,筹措教育经费,是各级政府的老大难问题。如今教育市场一开放后,有的地方对部分高中学校实行市场运作,断粮改革成了一大法宝。此举不仅有鼠目寸光之嫌,而且有影响教育均衡发展之实。引入境外资金,调动社会办学积极性,本是多种力量合为一股,形成合力来发展基础教育,以达到教育的区域性均衡。可这一“断粮”,则是事与愿违的。因而政府应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反而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这才是市场准入后的改革应对新思路。

陈至立部长说:“要有对教育战略地位认识的新觉醒,加快教育事业发展。”[3]新觉醒在那里?在于“哪儿不重视教育,哪儿的劳动力素质就低下,在竞争中就必然处于劣势地位,并被淘汰出局。”[4]想借入世之机甩包袱,这无异于挖掉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石,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为此,加快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是政府应对入世挑战的基本思路。应把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结合起来,以不断增加的教育投入作杠杆,促进基础教育增强实力,促使基础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循此思路推之,基础教育应在政府的帮助下,树立全球性的人才观。着眼于培养国际性的中国人,并在此认识指导下,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当地经济人才。要在政府的支持下,树立教育市场的促进观,研究地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促使经济全球化的观念融入到地方经济中。要树立人才培养的创新观,基础教育只有成为创新教育之源后,创新人才的培养、经济的发展才有持续性的后劲。政府要建立相应的教育投资法律条款,缩小经费投入的差距,保证均衡发展。

2.积极开展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给学校以较多的办学自主权。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敏感之处是教育主权、学校领导权问题。特别是境外资金的投入,可以占控股股份,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的举措就应该是坚持教育主权,而松动学校领导权,以下论述可兹证明。

其一,制定符合WTO有关条款的要求,依法开展教育活动。其目的是把基础教育中的部分教育服务竞争纳入有序调控范围之内。

其二,减少政府部门的行政性指令,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的个性,是竞争取胜的法宝,政府部门过多的统一指令,扼杀了学校个性,也不符合自由竞争的要求,只会两败俱伤,并不利于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其三,改变政府的行政审批权,实行教育活动登记制。已有教育法规制约,教育服务活动算是有章可循,再行设置审批权,给人一种人治大于法治的感觉。故教育服务活动只要合法,登记管理便可以运行,其间排除了不少人为干扰,也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不止于此,学校的领导人选的确定,监督机制的完善,教育经费的审核等管理都要有相应的教育管理改革。市场调控的作用发挥了,学校的独立办学地位得到尊重,教育管理体制就能跟上入世后的竞争步伐。

3.改革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以宏观调控为主。教育市场的开放,要求政府改变行政指令式的人才培养要求,采用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运作为动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础教育是国力强弱的基石,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忽视对它的领导和控制,中国尤其如此。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统一考试、统一划线……这样一种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的是统一的标准件,重视的是少数升学人才,忽视的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

为此,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作如下调整:

(1)双重任务的认识回归。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结果,是基础教育的任务单一化——为升学而升学。可中国入世后,仅新型服务业所需人才就以千万记。新型的劳动力从何而来?这就要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做到双重任务的认识回归。衡量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既要看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多少合格人才,也要看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多少合格劳动力。二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而充分借助市场运作的效力,则是政府管理基础教育所应考虑的。

(2)地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有关教育研究者曾探寻过一种现象,即基础教育培养的人才有多少人离开家乡而没有返回的,得到的结论是出奇的少。那么就意味着大量接受了基础教育的年青人都留在了当地从事生产劳动。政府就此问题应该有专题研究,并就人力资源发展计划提出设想,要有意识地发展地方职业教育,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在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增加职业性的课程,即适应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要,也要适应入世后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转轨,是政府教育承诺后的必然,辅之以社会评估系统的建立,效果当会更好。

4.建立基础教育社会评估机制,实行教育评估制度改革。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一向以来是以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为标准的,没有市场意识,当然也就没有市场评估标准了。中国教育市场开放后,把分数作为教育质量惟一衡量尺度,显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建立基础教育社会评估中介机构,正是水到渠成的时候。

社会评估机构,其优势在于避免了失衡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育评价,存在着搞平衡,要照顾的心理。如教育资源优质的学校,本来是政府投资支持的,为树形象,评估时就不能不有所偏爱。这就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起不到真正的带头作用,也影响了校际之间的协调和平等竞争的关系。社会评估就只有一个标准,认法不认情,故能避免失衡现象的发生。社会评估机构,第二个优势在于公平性。它是在市场运作机制下开展工作的,被评估单位付钱,买到的应是货真价实的服务,而不是虚假的评估结果。倘若顾客从社会评估机构得到的是假冒伪劣服务,其生存的可能性就不言而喻了。为生存记,社会评估机构必然会按一个标准来运作,减少片面性,增加公正性。由此,各学校在教育大市场的同一点上展开竞争则会成为基本趋势。

三、自由竞争:学校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对方略

WTO的游戏规则,核心是开放贸易,自由竞争。被承诺开放的中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如何应付,义务教育又如何发展,需要重新审视。下面笔者将从学校内部的教育改革切入,来看基础教育学校,迎接挑战的应对方略。

1.多元化的办学机制,简洁可行的管理模式。国际贸易竞争常常是体制的竞争,谁的体制最能适应市场的灵活、自由、开放要求,谁就能取得成功。中国基础教育在这一方面需做出相应改革:义务教育以国家投资为主,吸纳社会和境外资金参与;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育以社会投入为主,国家投入为辅,引导境外资金及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竞争。

遵循此思路,学校办学应是多元思路: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私人办学(合资办学、独资办学)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举全社会之力,共同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

多元办学思路,必然需要简单明了的管理模式。学校主要领导的竞聘式、聘请式、民主推荐式等等,要因校、因地而灵活处理,不需要统一模式,这有利于既按教育规律办事,又能适应市场自由竞争的要求。

2.建立教师专业化评价机制,实行教师聘任社会化。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基数庞大,但整体水平并不尽人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少竞争所致。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指令性管理的原因,教师的专业水平高低并不重要。只要你愿当教师,固定的教材滚过一遍,加上参考资料作拐杖,当一个教师似乎也不难。而今的基础教育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全新要求。仅靠认几个字就可教学生的时代已过去了,如今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能力,故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但目前已形成的局面如何改革才能适应入世后自由竞争的要求呢?实行教师聘任社会化不失为一个好举措。

长期以来,教师队伍缺少竞争意识,许多人是冲着铁饭碗而到教师队伍中来的。当开辟了大师范教育格局后,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增加了许多,随之而来的是竞争态势的形成。这个发展趋势正适应了入世后自由竞争的要求,实行教师聘任社会化后,师资队伍就成了一渠活水,有来有去,在竞争中带来活力,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劳逸不均、不思进取、收入不合理、难适应国际性竞争的格局将会打破,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会建立起来,从而充满朝气地投入到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之中。

3.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实施纲要。全国的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是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但如何突出学校特点,让学生既达到国家统一要求,又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发展本土教育,培养世界通用的中国人,课程设置要发挥导向作用。社会亟需的各级各类实用的劳动人才,教育其成才的课程内容发挥着巨大作用,或超前、或滞后、或创新、或僵化都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质量。在课程的改革上要突出地方性与国际性的结合。

为推荐学生就业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入世后,第三产业的发展,给基础教育发展也带来了希望。中国的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占GDP的比重不到36%,而发达国家已达70~80%;发展中国家也达45%。经济学家预测,未来5年,我国将新增就业岗位数千万个以上,绝大部分集中在第三产业上。[5]基础教育就应调整课程结构,适应学生毕业后的需要。这是基础教育学校在迎接WTO挑战时应考虑采取的对策。

为建立基础教育就业指导系统服务。学生就业指导不再是大学的工作,基础教育也要贯彻指导就业理念,这是基础教育面向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这是入世后教育服务的竞争的必然要求。

4.制定德育实施新计划,树立基础教育新形象。入世后,基础教育的难题之一是德育。在国际性的多元文化冲击下,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教育领域几十年来所宣传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哪些需坚持,哪些需要做出调整,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红烛、人梯形象该作如何理解,因为教育是服务的理念必然与之产生矛盾。钱与德之间,有相通的桥梁吗?往日宣传得十分多的奉献精神,今天一样要坚持,但怎样做,则要从实施方案、所用手段等多层面来考虑。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基础教育的德育新形象,无论教育市场如何开放,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个本质不会变。顺此推之,教学中的教育性则是必然的。故人类共同的美德照样是要传授给下一代,使其成为人类文明的人则是毫无疑义的。基础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石,照样需要在德育上做好奠基工作。

只是德育中,要有更多的具体活动,尽量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即新德育观要具体可感,真实可信。

广泛吸收国际上通用的道德信念,为我所用。如团队精神,其实是集体主义的同义词。采用团队精神的说法,更富人情味,更有通用性,而这是新德育观的通用性要求。

新德育观中要将传统美与商业价值观的矛盾放在相容的层面来认识。如诚信既是商战中的传统道德,也是做人的规范。商品是有价的而道德是无价的,只有站在诚信的基石上,才能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以此证明,新德育观要有民族传统色彩。

道德是一个敏感的课题,面对商业经济的冲击,基础教育要保持住自我,就要教会学生辨别假恶丑,做一个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

加入WTO后,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从市场运作、政府调控、学校应对等三个层面看,基础教育只能在选择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再迈上跨越式发展的新台阶,才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其一,质的跨越式发展。这有赖于教育的均衡发展来整体提高国民素质,然后由立足于本土经济发展而面向全球,培养国际性的中国人。其二,空间的跨越,基础教育主要是为本地区培养合格的劳动力,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故基础教育的投入,局限在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一句话,局限在狭小的地域中。要完成空间跨越,要有措施吸引境外资金、优质教育资源来为我所用。那么基础教育培养的劳动力就不限于当地,而能为全国、全球所用了。总之,入世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果我们在理念上有正确的认识,在政府、市场、学校的三者关系中寻找到均衡点,就必定会做到双赢。

标签:;  ;  ;  ;  ;  ;  ;  

新思想183新观念183新对策--基础教育发展的WTO视角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