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三先生钢琴音乐研究

汪立三先生钢琴音乐研究

王文军[1]2001年在《汪立叁先生钢琴音乐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回顾了汪立叁先生五十年代以来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所进行的探索,他的作品既把传统音乐与现代技法进行结合,又把中国优秀的音乐与西洋音乐有益的部分加以沟通。《蓝花花》和《小奏鸣曲》为他后来钢琴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汪立叁先生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进行了新的实践,他运用声乐曲、民间戏曲的体裁创作钢琴曲;运用民族音调、色彩性调式和声编写钢琴曲;并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钢琴音乐,使他的作品成为既有民族特征又具时代特征的中国新音乐。 另外,本文还对汪立叁先生几首钢琴作品《蓝花花》、《在阳光下》、《兄妹开荒》和《涛声》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表情、力度、情绪、指法、踏板等几方面,如何进行演奏与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为今后演奏或进行这方面曲目的教学者,提供一点参考。 最后,本文概括了汪立叁先生钢琴音乐创作中的几个主要特征以及他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的贡献与历史地位,论证了汪立叁先生是我国钢琴艺术道路上承前启后一代音乐家、作曲家的主要代表。在结尾处,作者阐述了一段有关“钢琴中国化”的思考。

陈燕杰[2]2009年在《论汪立叁《东山魁夷画意》的文化取向》文中研究表明汪立叁先生是我国着名的近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他精通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他的钢琴音乐立足于本民族风格,大胆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钢琴音乐的新路。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然而文化又代表着一定民族的特点,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客观的说,音乐是由文化界定的,离开了文化便不能最有效的分析音乐。汪立叁先生的音乐创作就是文化的象征和凝结,本文将从文化层面来对汪立叁先生其中一部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被誉为中国钢琴音乐在新时期的一个里程碑的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其音乐创作中的文化取向。本文将围绕“文化取向”这一关键词从汪立叁先生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创作的文化背景入手,分析钢琴组曲在中国的发展,再对其四首乐曲的创作手法及创作风格等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最后在文化的视角下结合绘画、宗教、中日文化的交流等来全面、系统、客观的对汪立叁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进行分析,从而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汪立叁先生钢琴音乐作品及其创作中的文化取向。

张春霞[3]2016年在《汪立叁钢琴作品《他山集》的美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琴前奏曲与赋格套曲《他山集》是汪立叁钢琴音乐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在钢琴音乐史上唯一一部带有标题的前奏曲与赋格套曲。《他山集》无论是在音乐形态上还是在音乐美学特征上都有较高的分析研究的价值与指导实践的意义。本篇论文通过音乐史学、音乐形态学与音乐美学叁个方面,对汪立叁的钢琴前奏曲与赋格套曲《他山集》进行了归纳与分析。本文概括总结了汪立叁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音乐特点、美学特征,并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从实质上概述汪立叁钢琴音乐创作的美学规则。本文理论成果如下:第一,对汪立叁一生之中所创作的钢琴作品依照作品特色对其本人的创作阶段进行了与一般音乐史略有不同的时期划分。根据汪立叁一生的活动和他的心路历程,并参考作品的风格,分为创作第一时期(1950-1977)、创作第二时期(1977-1999)和创作第叁时期(1999-2013)叁个阶段。第二,对汪立叁的钢琴前奏曲与赋格套曲《他山集》的创作背景进行了介绍,并对这部作品中的每一首乐曲进行了比较翔实和完整的曲式结构分析与音乐特色分析。第叁,对汪立叁创作的钢琴前奏曲与赋格套曲《他山集》的美学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归纳,主要包括天然淳朴式欢乐美、感染启迪式崇高美两个层面。

张瑞蓉[4]2008年在《汪立叁钢琴音乐创作中的传统因素》文中指出从1916年萧友梅创作的《哀悼引》(作品24号),到30年代以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刘雪庵的《中国组曲》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风味钢琴曲的集中问世,围绕钢琴音乐风格民族化而展开的音乐创作,受到越来越多音乐家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关于音乐民族化、革命

王卉[5]2013年在《音画同源,神于言外—解析汪立叁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文中研究表明汪立叁先生是我国着名的近现代音乐家、作曲家。他精通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坚持民族化的道路上勇于创新。他借鉴、吸收西方音乐创作手法,对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钢琴作品蕴含中国传统艺术的神韵,意境高远,音响瑰丽,题材丰富,个性鲜明,无论是钢琴技法还是民族风格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是我国当代钢琴音乐的宝贵文献。汪立叁先生创作的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是受日本绘画大师东山魁夷画作的启发而创作的,这是一部音乐与绘画,抒情与哲理意蕴高度结合的佳作,在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艺术地位。汪立叁先生巧妙、形象地运用音乐的语言将绘画之景,绘画之韵,绘画之境表现地淋漓尽致,更站在作品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哲理意蕴的高度上向东山魁夷先生致敬,向伟大的鉴真法师致敬!本论文主要是从音乐与绘画关系的角度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从而挖掘《东山魁夷画意》丰富的艺术魅力和崇高的人文价值。音乐与绘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但是它们都是情感的表达,都包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希望通过对汪立叁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的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探究,使我们能够更好掌握汪立叁的钢琴创作和风格特征,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钢琴作品,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把握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特征,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钢琴音乐有着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俞婕[6]2008年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汪立叁先生是我国着名的作曲家,其创作的一首首立意新颖的优秀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他中西兼收、力求创新的音乐风格。其中,创作于八十年代初的《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是一套在汉族传统的五声音阶的风格基调上,借用源自欧洲的经典复调形式——序曲与赋格并结合现代作曲技法创作而成的极具中华民族气质的复调性音画套曲集。本文主要以汪立叁的《他山集》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艺术构思、作曲技法、演奏要点等视角对曲集中的五首乐曲做细致的分析。其中,第一章主要对作曲家及其《他山集》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详细论述了作品的艺术构思并对复调技法、旋律音调、调式调性、固定低音等作曲技法逐一展开分析。第叁章则集中探究了《他山集》的演奏特点。通过以上叁章对《他山集》的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于第四章总结其创作的成功经验,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主题思想的指引下,尝试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贺思娴[7]2012年在《探究汪立叁《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创作与演奏》文中提出汪立叁先生,我国着名音乐家和作曲家,他对于我国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我国是一位令人瞩目的音乐家,主要以创作钢琴曲见长。他一生都着力于音乐的创作,但与其他同龄的作曲家相比,他的作品内容较少,大部分为钢琴而作。汪立叁先生于1953年至今先后共创作出9部钢琴曲。虽然说数量不多,但是这些作品的风格各式各样,民族性和时代性风格尤为强烈,是我国优秀的作品中的典范之作。汪立叁先生于八十年代初期创作了一部经典的钢琴作品——钢琴套曲《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这首套曲的创作形式是以西方的“前奏曲与赋格”的复调形式为蓝本进行再创作。本文对他创作的套曲《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中五首作品进行诠释,从曲目中的中国民族性风格和现代性风格进行研究。这首《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是中国音乐史上唯一的一部标题性前奏曲与赋格的钢琴套曲,对于汪立叁先生在中国钢琴创作界的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及深刻的意义。这部标题性音乐套曲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创作而成,其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无论是每一首乐曲之间隐伏的线性关联,还是乐曲内部的设计,都经过了创作上的多方努力和探索以及作者的精心构思、巧妙安排,使得这五部作品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又每首与每首之间相互联系。汪立叁先生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他极为丰富的想象力、炽热的情感以及富有哲理的思想,构成了一个严谨、完整的一个整体。《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中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们能够清楚地从音乐中领悟到一种雄厚的民族文化、东方人的精神世界与民族精神交汇所产生对人内心世界的震撼。这部作品意境与思想上的“古为今用”,在技法上的“洋为中用”,使其创作成为中国赋格的一个新篇章。这部钢琴套曲其中包括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他们分别由第一首“F宫调书法与琴韵”、第二首“A羽调图案”、第叁首“降A徵调泥土的歌”、第四首“G角调民间玩具”、第五首“F宫调山寨”这五首乐曲组成。五首乐曲都建立在五声调式体系之中,使用前奏曲与赋格连接而成。这种前奏曲与赋格的音乐体裁文艺复兴时期广为流传,但是前奏曲与赋格作为套曲的一种整体的形式则来自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在这部钢琴套曲中,作曲家融入了这种音乐体裁,也将中国深厚文化的底蕴积累的情绪融入其中。汪立叁在此中选择了中国文化最具有代表性“书法”与“古琴”这两种中国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并且运用繁琐多样的图案、苦难不堪的大地、幼稚的民间玩具、以及遥远偏凉的边寨等素材,完美的把西方作曲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了糅合。本作者通过阅读大量书籍、论文以及参考资料,吸取以前很多作者写的研究成果,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笔者希望通过对这首套曲的研究希望对自身的演奏和广大习琴者有所帮助。论文包括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作曲家生平。回顾了作曲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主要生平事迹。第二部分:从民族性风格和现代性风格在汪立叁作品《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的体现做了详尽的分析与研究。首先,对赋格曲做了完整的定义以及汪立叁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赋格曲《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的音乐风格与体裁特点。其次,对于现代赋格技法的运用做了一些必要的介绍,以及从现代语汇的运用中采用复功能或多调性迭置的和声手法、调性布局安排这两点进行了分析论述。第叁部分:《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的诠释。首先对《他山集》演奏特点和演奏方式做了分析,其次对于教学思路的设计和如何演奏与教学做了分析论述。

孙方旭[8]2010年在《论汪立叁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文中提出汪立叁先生是我国继肖友梅、冼星海、贺渌汀之后的第四代着名作曲家,他创作的《兰花花》、《小奏曲鸣》、《东山魁夷画意》、《他山集》等钢琴作品匀享誉海内外。汪立叁所创作的钢琴作品既把传统音乐与现代技法融为一体,又把中国的优秀音乐与西洋音乐有益的部分加以沟通,并且创作风格各异、个性鲜明,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新颖的效果。他的作品或雄浑、或清新,充满着探索的热忱,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而针对汪立叁钢琴作品方面的研究目前只局限在国内。本文从本体入手,对作品的意蕴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蕴“层次观”这一研究方法,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探索汪立叁音乐创作中的主要思想和精神内涵,对作品的民族性、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创新都有相应的渗透。希望这种对意蕴分析的方式对音乐作品的研究有更深刻的探索,同时也希望接受者和演奏者在诠释音乐作品时会有更深一步的领悟和更进一步的理解,并尝试为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尽点微薄之力。本课题主要从汪立叁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入手,全面系统的阐述了汪立叁先生在创作过程中赋予艺术作品音乐材料特定的审美感受和接受者在接受此作品的审美直觉活动深层次内涵;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中所蕴含的情感意蕴;作品自身的文化意义和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民族气韵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观念的总和。其意义即在遵守钢琴音乐创作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努力挖掘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深厚内涵和民族意蕴,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兼收并蓄的广博胸怀创作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并被广大听众所接受的中国钢琴作品。

吴迪[9]2010年在《汪立叁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汪立叁是我国当代一位重要的作曲家,多年来他一直在努力从事自己的音乐创作,尤其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成就显着。他作品中充满个性的创作手法、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始终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在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文革”结束后的社会转折时期,汪立叁所创作的作品中以1979年创作的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最先引人曙目,并在1985年获“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组曲的素材源自于日本着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四幅风景画,但于画面之外亦有所蔓延,它融入的不单纯是汪立叁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对画境的体悟,更是富于哲理性的思考与境界。创作技法上,它在中国古典文化深厚底蕴的基础之上,将日本特有的都节调式有机的融入其中,中外结合的作曲技法使整部作品独特而富于别样的魅力,深刻的体现了汪立叁波澜壮阔的想象力和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如此优秀的作品无愧被誉为是“中国钢琴音乐在新时期的第一个里程碑”。本文将分四部分对这部组曲进行分析:第一章:汪立叁生平简介,论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及其不同时期作品的创作情况。第二章:组曲的历史成因及分类。论述了组曲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中国钢琴组曲的概况和分类。第叁章: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演奏释析。从作品背景、术语内涵、曲式结构、弹奏要领等方面详细论述。第四章:汪立叁的创作风格及贡献。

刘茂松[10]2014年在《汪立叁五部钢琴作品和声技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作曲家开始了专业性的多声部音乐创作。随着中国多声部音乐创作的发展,无论是作曲家还是理论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如何解决和声的民族风格问题,即西方和声技法与五声性旋律音调的相协调问题。汪立叁,中国当代一位重要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及音乐理论家,一生致力于钢琴音乐的创作。20世纪50年代以来,汪立叁的创作伴随着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基本历程,在此过程中作曲家对和声风格民族化做出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由最初把五声性旋律音调与古典和声相结合,开始五声性调式和声的探索,到后来将五声性旋律音调融入十二音序列音乐表现民族风格,作曲家对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探索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对于如何运用传统或者现代作曲技法适应中国的五声性旋律音调,汪立叁钢琴作品中和声技法的研究就显得极具学术、实践价值。本文选取汪立叁五部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作品《蓝花花》、《小奏鸣曲》、《兄妹开荒》、《李贺诗两首<梦天>和<案王饮酒>》以及《小弟的画》,在对五部钢琴作品作了相对全面的概观分析基础之上,主要从调式调性、和弦结构与和声进行等叁个方面研究汪立叁五部钢琴作品中的和声技法特征,进而总结出汪立叁个性化的和声思维及其和声技法的创新性处理,希望能为汪立叁其他钢琴作品的继续研究提供和声技法与和声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全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汪立叁生平及其钢琴作品创作的主要特征。本章首先介绍汪立叁的生平,为论文分析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然后是其钢琴作品创作的主要特征,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把握作曲家的创作历程和主要创作特征。第二章:五部钢琴作品的概观分析。本章以五部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节奏节拍叁个方面为切入点,从整体上研究五部钢琴作品的音乐特征。第叁章:五部钢琴作品的和声技法分析。本章作为论文的主体,分别从调式调性(包括调式类别、调性迭置、转调手法、调性布局以及十二音序列中的五声性调式因素与应用五个方面),和弦结构(包括叁度结构,四、五度结构,二度结构,变和弦,五声纵合性结构与十二音音乐中的五声性和弦六个方面)以及和声进行(包括线性化和声进行、调式化和声进行、功能性和声进行与十二音音乐中的和声紧张度流动控制四个方面)等叁个大的方面,详细研究五部钢琴作品的和声技法特征。第四章:五部钢琴作品的和声思维与和声创新。本章在第叁章和声技法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作曲家和声技法中体现的个性化和声思维(包括立体性的调性思维、形象化的和弦思维以及线性化的声部思维叁个方面),并对作曲家和声技法的创新性处理(从传统功能与非传统功能和声技法两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总结与归纳。结语:基于上述四个章节的详细研究,结语整体概括作曲家汪立叁五部钢琴作品五声性调式化和声技法的主要特征,并总结汪立叁的五声性调式化和声技法对当今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的研究以及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汪立叁先生钢琴音乐研究[D]. 王文军.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2]. 论汪立叁《东山魁夷画意》的文化取向[D]. 陈燕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3]. 汪立叁钢琴作品《他山集》的美学研究[D]. 张春霞. 天津音乐学院. 2016

[4]. 汪立叁钢琴音乐创作中的传统因素[J]. 张瑞蓉. 音乐研究. 2008

[5]. 音画同源,神于言外—解析汪立叁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D]. 王卉.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D]. 俞婕.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7]. 探究汪立叁《他山集—五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创作与演奏[D]. 贺思娴.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8]. 论汪立叁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 孙方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9]. 汪立叁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探析[D]. 吴迪.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10]. 汪立叁五部钢琴作品和声技法研究[D]. 刘茂松.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汪立三先生钢琴音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